[摘 要]由于网络空间惊人的传播能力以及大众表达欲望的活跃度与自由度高涨,加之部分新兴词汇具有强类推性,语言传播机制又起着推动作用,新兴词语“XX人”,如打工人、干饭人、工具人等迅速走红网络。本文通过对语料的收集分析,首先对较为传统的“XX”人与新兴“XX人”做出区分,其次对此类词语的理性义、色彩义进行探究,对此种语言现象做出一定思考。新兴“XX人”是一种带有调侃、自嘲、抱怨、自慰、艳羡等复杂情感色彩的流行词语,能够生动地反映出社会大众的生活心理现状。
[关键词“] XX人” 词语模 新兴词语
引 言
语言是文化载体,处于不断运动和变化着的语言记载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词汇的演变速度最快。新兴词语的产生、演变无一不展现着社会生活与大众心理,“XX人”这类结构的词语在很早以前就出现了,其语义和用法都为大众熟知。2020年,“打工人”一词一夜走红网络,此后网络上开始流行一种新兴的“XX人”,如“工具人”“干饭人”等,此类新兴词语在生活、网络用语中十分常见,其使用群体也很广泛。
笔者通过CCL语料库检索和问卷调查等方式,在微博、新浪网等网站平台广泛搜集语料,自建语料库,将传统与新兴的“XX人”作比较,分析出二者结构分布与内容的差别,再进一步探究新兴“XX人”的词汇义与色彩义。
“XX人”的结构分析
吕叔湘在《汉语语法分析问题》中就将“人”归为类后缀,定义“人”可以从生物和文化两个大层面入手。“XX人”的传统结构早已广为流传并在社会生活中成为一种固化的共识,具有普遍意义,不可随意更改。本文根据林纲的分类框架并加以补充,大致将传统的“XX人”结构分为下述四类。
1.传统“XX”人的四种类型
(1)“N(P)+人”
①与地域相关:如地球人、亚洲人、陕西人。
②与种族、民族相关:如黄种人、汉族人。
③与时代或年龄相关:如古代人、老年人。
④与职业、社会身份及其品质相关:如电影人、文化人。
(2)“V(P)+人”
①可用来表明社会身份的工作:如养蜂人、说书人。
②在某领域需要承担的义务、履行的责任或发出的动作行为:如发言人、承包人。
③具有某种特殊性质:如克隆人、隐形人。
(3)“A+人”
表示这类人具有A的明显特征,比如:普通人、野蛮人、神秘人。
(4)“X+N人”
此种情况通常是在“N人”的固定结构前加一个定语再构成一个新词组,这类大多表示某种紧密的社会关系或固定身份,如张家人、老丈人等。
2.新兴“XX”人的意义与类型
李宇明的词语模概念提出“词语模”由“模标”和“模槽”两部分构成,具有创造新词的功能,“模槽”是词语模中的空位,“模标”是词语模中始终不变的词语。修饰成分“XX人”这一结构中固定的“模标”是“人”,是具有某种共同属性或某种心理认同的一类人;
“模槽”是供填充的变项“XX”,是作为修饰限定的成分。通过对语料进行梳理归纳,新兴“XX”人大致可分为两类:
第一类:“N(P)+人”,如工具人、尾款人。
第二类:“V(P)+人”,如打工人、干饭人。
“A(P)+人”不能算作第三类,因为1995-2003年间的语料中也出现过如“潮流人”“虚拟人”“智能人”的词语,并不能算新兴“XX人”。
3.传统与新兴“XX”人的对比分析
(1)“N(P)+人”
传统“N(P)+人”的“N(P)”无外乎地域、民族、年龄、时代以及职业相关的词语,新兴“N(P)+人”的“N(P)”可以大致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尾款”“单车”“早八”这样的词语,这类词都是一般合成词,由于近年来出现的新事物才产生这些说法,具有时代潮流的特征;
第二部分是像“美甲”“香蕉”“教资”这样的词,其实这些词语出现的时间并不晚,并不算新兴词语,但是由于“XX人”结构的走红,很多名词可以直接套用至此结构中,从而表达使用人归属于某类群体、获得某种身份、得到某种心理认同的含义。
值得注意的是,笔者在检索时发现仍有一些传统用法比较特殊,接近于新兴“XX人”的使用情况,例如:
①学校通过教研课题化,建设“研(究)学(习)型组织”,改变教师“从一而终”的“单位人”思想,成为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社会人”。
②游客可从中了解到上海弄堂的建筑特点,也可以走进弄堂人家,一起聊家常,做家常菜,做一天真正的“弄堂人”。
此类语料出现于2002年及以前的《文汇报》和小说类文学作品中。根据上述语料推测,其实新兴“XX人”的雛形早在20年前就已经出现,只是出现领域较少,出现情况随机且取决于文体与材料,并没有大范围为人所知。总的来说,新兴“N(P)人”的“N(P)”是存在时间跨度大、涉及范围广,和当代社会生活、工作、衣食住行等息息相关的名词,很难做到全面概括。
(2)“V(P)+人”
传统类型的“V(P)”大部分是表示工作、职业的动词,比较具体,还有很多出现在法律文件中,大部分表示具体职业和在某领域需要承担的责任、履行的义务或因特定原因和需要而发出的行为。
新兴的“V(P)”比较多元,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出现了近10年来产生的新词语,比如“干饭”“吃土”,这些与方言词汇的流行、电商平台的迅猛发展等息息相关;
另一部分存在一些比较常见的表示工作、任务的“VP”,如“考证”“考编”,但更多的是更具模糊性和概括性的词,如“打工”“加班”。新兴“V(P)人”的“V(P)”大部分是由于近年来新事物衍生出的新词汇,且此类词汇意义更具抽象性、概况性。
(3)“A(P)+人”
传统与新兴的“A(P)”之间差别不大,即使在20年前也出现有“虚拟人”“潮流人”等说法,而现今的“A(P)人”不外乎“克隆人”“隐形人”这类。“A(P)”涵盖的范围主要是有关人或物个性品质的性质形容,还有一些涉及医学、科技类或社会方言的词语,且词义主要来源于“A(P)”的字面义,是最好理解的一类。
林纲提到传统“XX人”具有社会约定俗成的关系,存在人际交往的称谓定位功能,具有严肃不可更改性。传统“XX人”强调区分性,在不同主体中有着明确的划分依据,在突出某一类群体特点时,更重要的是将不同的群体区分开。之前的“人”是对于人类自然身份的限定,而新兴“XX人”主要是对于其社会属性、生活状态、个人心理的描写和限定,使用此结构能够使被称为“XX人”的一群人在心理上同属于一个社团,具有群体性特征,从而寻得某种心理认同。
意义分析
随着语言发展日新月异,新旧“XX人”在意义上发生了较大改变,新“XX人”往往包含着更丰富且特殊的含义。大部分新兴的“XX人”还是比较容易理解的,而部分却因为生成于转喻和隐喻机制,或采用缩略形式,需要从字面推理含义。
1.理性意义
语言是一种符号,具有社会属性,“XX人”的语义重点在非固定成分“XX”上,其整体意义由“XX”的意义决定。“XX”可以是某种工作,也可以是某种事物、状态……在对语料进行分析后,可以将新兴“XX人”的意义划分为以下三个类别:
①表示从事某种工作、推进某项任务、处于某种状态或习惯处于某种状态下的人:如“教资人”“论文人”。
②具备某种能力或达到某种结果:如“满级人”“干饭人”。
③具有某种性质、特点:如“阴阳人”“守馅人”。
由此可以看出,新兴“XX人”的指向性很明显,“XX”二字浓缩了表义重心,便于更好地强化群体特征,使其具有群体专用性。新兴“XX人”大部分都能从字面上看出意思,不过还有一些词义比较隐晦的可能运用了隐喻机制、转喻机制或者缩略形式。
(1)隐喻机制的运用
认知语言学有关隐喻的理论认为,隐喻建立在两个意义所反映的现实现象的某种相似的基础上。隐喻包含两个域:源域和目标域,通过将源域映射到目标域上,使目标域得到理解。如:小王不就是咱们班的透明人吗?我都快记不得他这个人了。这里的“透明”不是指肉眼看不见,而是将透明的特征投射到人身上去,使其性格化,从而表示某些人无足轻重、不起眼,就像是透明的一样。隐喻机制能帮助人们用一个大家比较熟知的事物来阐释自己的想法,认知隐喻是产生新词的重要手段,大量的词汇通过原有词语的意义获得新的意义和生命。
(2)转喻机制的运用
转喻不同于隐喻,不是跨域映射,也不是现实现象的相似,而是两类现实现象之间存在着人们较熟知而固定的联系,因而可以用反映甲类现象的词去指称乙类现象。如:那些想捞钱的韭菜人最后一滴油水也没捞着,废人废财。转喻机制的作用体现在:割韭菜时只要不将根挖出来,韭菜还会再生长,长期下来韭菜可以无限被收割,所以“韭菜人”就带有一种想花小钱占大便宜,但花费更多时间、精力的人。
(3)缩略语形式的运用
还有一种较少见的是“XX”部分对原词语意义进行缩略,比如“守馅人”指代“每天守着天上掉馅饼的人”。
以上运用隐喻机制、转喻机制或者缩略形式的新兴“XX人”的语义相对来说不太直观,需要联系关键部分“XX”的意义以及实际情况做出判断。
2.色彩意义
“XX人”的语义色彩比较复杂,大多带有一种自嘲、自娱的黑色幽默色彩,“XX人”的语义色彩全部来自于不定成分“XX”,经分析,新兴“XX人”大多是中性或是贬义,也有少量的褒义存在,还有一部分无法完全地归入此三种范围内,下面也会另加讨论。
本文配套的调查问卷共收集到有效语料116条,据统计,带有中性色彩的“XX人”数量最多,占比84.5%。一般是描述某类人的客观身份与工作,或者体现某一特定性质,表明使用者属于特定的人群。带有中性意义的“XX人”大部分是在客观传达信息,主观色彩较淡,没有过于明显的感情色彩标识。
根据语料调查统计,带有贬义色彩的占比为8.62%,一般是描述具有某种性质、特点的人,比如“阴阳人”,指表面看似和气,但说话时含沙射影、阴阳怪气的一类人。比较有趣的发现是,表示褒义的“XX人”非常少,大众熟悉的也只有“干饭人”一种,指的是对“吃饭”“美食”抱有极大兴趣,即使辛苦也会努力吃饭,保持积极状态的一类人。
虽然按照褒义、贬义、中性三种语义色彩能够将“XX人”大致归类,但实际上更多的新兴“XX人”不是表示绝对贬义或者褒义,但如果将其归结为中性,却会忽略了其中蕴含的色彩意义。以我们最熟悉的“打工人”为例,各种上班群体不论工作内容不论薪资多少都將自己称为“打工人”,虽在打工却不卑不亢,即使有负面情绪但还仍在继续前进,虽然将其归入中性一类,但其实带有明显的黑色幽默、调侃的色彩。
新兴“XX人”如“打工人”“工具人”“干饭人”这种网络用语的兴起、传播与发展反映着丰富多彩的社会发展情况、大众的生活状态以及在相同境遇下产生的群体认同心理,但因为新词产生机制灵活丰富,加之传播、使用的随意性,可能会产生一些不良的影响,我们要做到辩证看待、合理使用,在不断更新的现代汉语新词中探究汉语词汇发展的新特点。
参考文献:
[1]郭熙.中国社会语言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
[2]宋思思,曾贤模.新兴流行构式“XX人”的认知分析和衍生动因[J].汉字文化,2021(18):20-23.
[3]林纲.网络视域下“XX人”词语模的生成与功能嬗变——由年度热词“打工人”等谈起[J].传媒观察,2021(2):62-67.
(鲁芮彤:北京语言大学教师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