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舍宁秘书网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赋能“双减”课后服务的创新路径研究

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赋能“双减”课后服务的创新路径研究

时间:2024-08-19 11:15:02 来源:网友投稿

柳立言 龙安然 安敏

摘要:“双减”政策实施以来,减负增效已成为新时代教育发展的新趋势。课后服务是“双减”政策落实推进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课后服务正面临服务资源匮乏且服务形式单一、区域推进差异化严重,城乡水平差距较大、评价机制和体系都有待完善等问题。该研究在分析我国中小学课后服务现实难题的基础上探索了在线教育平台赋能课后服务的实然可能,利用案例法探究了“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赋能课后服务质量提升与转型发展的可为路径,提出高效利用平台资源开发多样化课后服务活动,构建基于平台的线上线下混合课后服务样态和形成在线平台支持下的智能化课后服务评价机制等对策,以期为“双减”政策中课后服务的提质增效提供参考。

关键词:“双减”;
课后服务;
智慧教育平台;
创新路径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本文系2022年度宁夏高等学校一流学科教育学建设资助项目“县域基础教育信息化优质均衡发展路径研究”(项目编号:NXYLXK2021B10)研究成果。

“双减”背景下的中小学课后服务是国家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2017年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做好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提出要充分发挥中小学校课后服务主渠道作用,“广大中小学校要充分利用管理、人员、场地、资源等方面的优势,主动承担起学生课后服务责任”[1]。学校课后服务可以有效地解决职工家庭接送学生困难、校外教育培训机构质量混杂等问题,满足基础教育中部分家庭托管和提高课后辅导质量等需求。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双减”)中指出要提升学校课后服务水平,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2]。《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再次强调了课后服务工作的重要性,其中明确指出:各地各校要统筹课内外学习安排,有效利用课后服务时间,创造条件开展体育锻炼、艺术活动、科学探究、班团队活动、劳动与社会实践等,全面发展学生特长[3]。学校在落实“双减”政策中要体现综合育人和实践育人的双重目标,完善优质课后服务是政策所驱、实践所向[4]。

2022年3月28日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正式上线,教育部秉持“应用为王、服务至上”的信息化发展理念[5],扎实推进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有效助力了学科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创新性变革,丰富了教育场景和教学手段,塑造了教育教学评价的新模式,也为教育普惠均衡发展贡献数字科技的力量。作为国家级数字化学习平台的同时,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也是当前世界上最大的数字教育资源中心,据统计截至2023年2月10日,平台用户覆盖200多个国家,平台总浏览量超过67亿次,访客量超过10亿人次[6]。平台不仅拥有丰富优质的教育教学资源,更注重在重点领域提供优质高效的公共服务,其中包括了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臺、国家职业教育智慧教育平台、国家高等教育智慧教育等子平台。设置了九大应用场景支持教师研修和学生学习,如双师课堂、作业活动、答疑辅导、教师研修等。平台在试运行后增加了课后服务,教师研修,教改实践等资源模块,进一步强化了服务“双减”政策落实的实际需求[7]。其中“课后服务”场景分为六大模块,包括科普教育、体育锻炼、文化艺术、经典阅读、研学实践和影视教育。在此背景下聚焦学生的课后服务提质增效,探讨如何利用国家智慧教育平台破解当前课后服务面临难题,赋能课后服务创新路径有一定的现实价值和时代意义。

一、现实困境:我国中小学课后服务面临的问题

课后服务作为“双减”政策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然成为国家新开辟的第二素质教育阵地,也是学校进一步强化和践行新课标理念,大力推进教学变革、转变育人方式、切实提高育人质量的新发地[8]。当前许多省市通过开展跨学科、多样态的教学活动来丰富学生的课后学习生活,使我国课后服务逐步由“求量求存”向“求质求优”转型升级。各地中小学实施课后服务的过程中的现实问题需要政府、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等多元协同和多方协调,才能有效落实“双减”政策中综合育人和实践育人的统一[9]。然而要提升学校课后服务水平,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就需要有丰富的配套资源,个性化学习的支持平台,完善的评价督导机制等,还需要解决区域课后服务质量推进不一、城乡发展不均衡等教育公平问题。因此有必要对当前我国中小学课后服务转型升级过程中面临的主要现实困境进行梳理和分析。

(一)课后服务资源匮乏且服务形式单一

课后服务中资源匮乏成为了当前开展课后服务课程的重要难题,多元化、个性化的课后服务资源既是课后服务的坚实保障也是学生获取高质量教育的物质保证[10]。高质、多样的课后服务内容应满足学生多方面的学习需要,与零散、随意的教学活动相区别的,其内容既要有严密的系统性和组织性,又要考虑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系统规范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核心素养[11]。我国部分地区学校由于在政策、人力、财力、物力等方面缺乏资源,资源开发意识薄弱,难以带动课后服务中教育主体的积极性[12]。近年来学界对于“双减”政策落实后的课后服务的相关研究较为关注,通过对课后服务的现状调查发现大多数学校主要是以学科教学的作业辅导为主、以社团兴趣活动为辅。在作业辅导环节常常出现继续学科教学或集体补课,无法提供个性化的作业辅导;
而兴趣活动在整体设计、资源支持、设施保障等方面均不能满足现阶段学生全方位教育和培养的需要[13]。课后服务内容设置零散、结构混乱、模式单一,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能见其影未见其形,只见参与活动未真正发展思维和提升能力。课后服务的内容设计主要以学科知识授导为主,而文化科学类、兴趣技能类活动相对匮乏,无法有效地开展具有差异性和丰富性的活动设计,更无法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还有研究认为当前我国课后服务无法实现高质量构建的很大原因在于学校资源供给不足,没有充分利用校内外公共服务资源、网络优质资源,资源供给机制不健全等[14]。由此可见,学校课后服务开展中的问题之一是缺乏多样化、个性化的资源供给,导致学校课后服务类型覆盖面不广、服务形式趋于单一化,最终难以充分实现课后服务的育人作用。

(二)区域推进差异化且城乡水平差距大

在课后服务开展的过程中,我国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发达地区推进的差异化明显。东部发达地区学校师资结构完善,各个学科师资相对充足,学校可以为学生提供科普类、体育类、艺术类、人工智能类等多种较为丰富的实践兴趣类活动课程,能够满足学生多样化和个性化需求的社团活动。然而与东部发达城市学校相比,西部地区尤其是县域以及偏远乡村由于财力、人力不足等原因,师资相对来说结构性短缺,较为缺乏艺术和科学等学科教师。加之优质的教育公共资源不能精准化的供给到偏远地区学校,导致学生课后生活呈现出“空虚”现象:课后资源贫瘠与课后活动单调、学生和家长都对课后生活不满意等[15]。另一方面城乡的课后服务水平差距也比较大。乡村教师结构性缺编现象依然严峻,许多乡村学校甚至很难开足开齐国家规定的音体美课程,更无法开设多元化的兴趣实践类活动课程。有学者在关于因地制宜开展乡村小学课后服务研究中也提到要建设乡村全方位的课后服务环境,需要优质的师资力量推动乡村课后服务的长足发展[16]。乡村学校由于所处生态环境的限制和复杂性,教育资源供给更为受限,多元化的课后服务资源供给保障环境有待建设。有学者认为乡村课后服务难以开展的一方面重要原因是资金上承受着巨大压力,相比城市学校基础设施较差,缺乏多样化的可能性,也无法依托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形成了理想的课后服务供给与现有资源的脱嵌[17]。2021年教育部发布基础教育相关数据中,虽然课后服务相对2020年有所提升,全国共有10.2万所学校、6496.3万学生参与了课后服务,城区覆盖率为75.8%,然而仍然有2800多个县级区域未提及[18],2022年教育部发布提及我国课后服务已经实现100%全覆盖,但是课后服务城乡教育资源差异大依然成为深化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中之重[19]。

(三)课后服务评价机制缺失且未体系化

“双减”政策在全国各地中小学落实后学生参与学校提供课后服务的人数大幅增加,但课后服务供给保障制度化进程缓慢[20],学生参与课后服务的质量实效和评价机制有待进一步考证。有学者认为由于大多数学校对课后服务还处于探索阶段,存在着单一化、雏形化等问题,导致许多家长对此持怀疑态度,究其原因主要是缺乏科学有效的活动评价标准、未形成健全的质量评价体系、无法及时获取反馈数据、缺少适配的评价方式来指导活动的设计和开展,因此也致使课后服务质量参差不齐[21]。有学者强调创新课后服务评价体系,要建立一套完善、科学的评估体系来实现课后服务高质量、多元化的质量评价[22][23] 。此外,也有学者认为要提升课后服务评价的科学性和有效性,要坚持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三大原则,从而提升评估结果的信效度[24]。整体来看,目前课后服务质量评价机制尚有待完善,课后服务评价保障的指標体系需要进一步建构,也缺乏利用技术对课后服务过程数据获取与结果评价反馈的实践探索。

二、实然可能:国家智慧教育平台赋能“双减”课后服务提质增效

2022年1月,国务院发布的《“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中强调,持续推进教育公共服务数字化水平,建设高质量教育支撑体系[25]。党的二十大首次将“教育数字化”写进报告,提出:“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全民终身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为新时代新征程进一步发展教育数字化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26]。教育数字化转型在业务流程再造和学校组织重塑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数字化也成为了赋能“双减”政策落实和课后服务路径创新的关键力量。“双减”中明确指出,要充分利用各级在线平台向学生免费提供高质量的教育学习资源。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功能持续完善、数字教育资源全面丰富,为创新“双减”教育模式和提升课后服务质量提供了数字基座和实然可能。从技术支持的可靠性来看,以数字技术构建优质高效的公共服务平台,在为推进“双减”工作中可提供有效支撑,保障课后服务优质资源供给、教学模式优化和转型升级等;
从服务资源的权威性、覆盖面的广泛性以及获取的便利性等方面来看,智慧教育平台更是实施“双减”政策课后服务的重要信息化资源支撑。

(一)智慧教育平台提供了丰富的课后服务资源

“双减”中减轻学生作业负担逐渐落实的同时,学生及家长对于多样化且高质量的资源需求也在持续上升。课后服务需要开发重组和高效利用优质课程资源,协同多方力量保证优质资源供给,丰富课后服务内容。面向学生的多元化学习需求,国家智慧教育平台资源的内容不仅仅包含语、数、外等配套课程知识,还涵盖了满足学生综合素质发展所需的科学教育类资源和丰富多样的跨学科兴趣教学资源,从而赋能学生个性化学习,发展核心素养,涵养科学家思维;
教师和学生作为资源使用的主体对象,可以充分利用平台的灵活优势,随时登录平台获得相关帮助,赋能教师开展教研活动组建教研共同体、满足学生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和个性化发展需求。因此,引入国家智慧教育平台优质且丰富的资源,能有效拓展课后服务资源的现实需要。

(二)智慧教育平台助力城乡课后服务均衡发展

资源设施保障不足与优质师资分布不均衡是当前乡村课后服务难以开展的主要原因,仅靠学校单方面开展起来的课后服务是远远不够的,需要相关部门加大投资改善基础设施的同时,多方协同积极探索利用数字化和信息技术,引入国家智慧教育资源平台,鼓励推进城乡教育线上线下跨区域帮扶机制,缓解薄弱地区课后服务开不齐、开不好的问题。对于教育资源相对欠缺的偏远地区来说,加速推动线上线下双线混融发力的方式是促进教育公平的迫切需求,而此方式需要以智慧教育平台提供支撑,才能发挥优质资源的辐射带动作用,推动乡村课后服务的顺利开展。对于薄弱地区的教师而言,缺乏开展课后服务的经验和实践,而智慧教育平台可为教师提供在线研修培训,打破优秀教师资源在网络学习空间流动的阻碍,推动经验交流,帮助教师解决课后服务教学开展的困境。因此,充分结合利用智慧教育平台功能支持的服务,能有效助力乡村课后服务均衡发展的现实需要。

(三)智慧教育平台支持实现课后服务智能评价

为进一步落实课后服务工作、推动课后服务的提质增效,建立科学的课后服务评价机制是切实开展课后服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保障。随着智能时代的到来,教育评价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基于数字化、智能化的教育评价新趋势已出现。智能技术赋能的评价方式相较于传统教育评价更能保证教育评价的有效性和公平性[27]。为了完善课后服务评价体系的科学性、精准性和实用性,保障评价结果更全面、更及时、更公正,利用智能技术深入挖掘评价数据的教育价值、及时进行反馈评估与改进是做好课后服务的有力保障。智慧教育平台智能化评价工具能够科学客观的促成评价过程与结果更加规范化、标准化,实现整个教育评价体系的有效运转。同时这也有助于提高教师基于数据的评价素养,为有效开展课后服务提供最优化、科学化、精准化的决策支持。因此,借助智慧教育平台的智能技术评价支撑,是提升课后服务智能化评价的现实需要。

三、可为路径: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促发课后服务创新

随着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深入推进,数字化推动教育系统组织结构变革,数字技术赋能各级各类教学模式创新的实践案例不断涌现。智能化、数字化的课后服务模式是新的发展态势,也是推动学校教育数字化转型、精细化服务和个性化建设的保障。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在教育领域广泛应用和无缝嵌入,使得数字化学习平台不仅能够实现远距离教学,并且能够精准地识别和收集学习数据,从而实现对学习者全面和敏锐的掌握。加快利用国家智慧教育平台丰富的课程资源与智能化评价工具等,融合新兴信息技术实现精准个性教学,创新数字化赋能“双减”课后服务的可为路径是目前实践发展需求。本研究以“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为研究支持案例,对平台中课后服务资源内容、应用情况、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分析,基于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愿景目标,探索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支持课后服务开展的实践路径,如图1所示。

(一)基于智慧平台的个性化学习资源精准推送

智慧教育平台作为国家教育公共服务的权威性和综合型平台,汇集了丰富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同时保证了用户学习资源获取渠道的普惠性,解决了优质资源分散与用户学习找资源难的问题,为课后服务的优质教学资源推送提供了充分支撑。教师可利用平台功能实现资源的推送,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如图2所示。

智慧教育平台在线资源的推送强调人本、共享、开放、创新等元素,以更加个性化形式来赋能学生课后服务。目前平台支持教师高效灵活的组建课后服务活动,并不断完善、更新和补充课后服务内容,为家长和学生提供选课服务,从而实现学习资源的精准推送,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教师也可根据学生个性化需求为学生组合定制系列课程,并鼓励学生持续参与学习,保障个性化学习的连续性和系统性。随着平台算法和数据分析模型发展成熟,可以对学习行为和学习习惯进行分析,结合平台资源的特点,对各类资源进行分类标记和索引,通过机器学习算法训练优化,实现对学生准确提供对应需求的资源,对学生使用的学习资源进行评估,收集学生的反馈和评价,并根据评估结果不断优化和改进个性化推荐服务。

(二)应用优质资源助力课后服务教学模式转型

国家智慧平台的应用提升了学校数字化支持服务能力,为学校提供了及時多样的技术支持服务,有效保障了师生获取优质资源。学生的学习空间不再局限于物理空间,也包括虚拟空间。国家智慧平台不仅有六个板块的优质资源,同时链接国家博物馆、数字科技馆、“数字敦煌”和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部分高校的线上博物馆。与此同时,利用XR扩展现实技术(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和混合现实MR),建立全方位的虚拟学习空间,使学生能够在虚拟现实空间体验各地区的科技文化资源。虚拟空间成为学生的“元宇宙”,它满足学生的多元学习需求、辅助学生认知发展、助力科学科普知识和跨学科知识的学习,更好的服务于学生的自主探究、泛在学习,从而形成智能化的教学服务模式。

国家智慧教育平台通过全面开放的公共服务为学生平等的享受优质教育资源提供了多元技术融合的数字化保障,数字化资源的共享机制促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依托平台优质资源优势,海量的优质资源可以通过城市传递到农村中小学,促进城乡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提高乡村教育质量和育人成效。针对乡村师资匮乏和学生学习支持服务不足的现状,教师可通过开展平台线上教研活动,以名师工作站、学科教研、专家指导等组建教研共同体,推进教师队伍建设,借助平台数字资源助力乡村教师有效开展课后服务,实现跨区域帮扶,促进优质资源共享,使教学效益得到区域大范围延伸。通过在线直播与远程辅导等方式为乡村中小学提供优质教学服务和课后辅导服务,建立“云上学校”,不仅可以突破时空限制,打造线上线下双向结合的混融教学服务模式,还能加快乡村教育质量提升,缩小城乡教育差距。

(三)搭建基于平台的智能化课后服务评价体系

为规范课后服务课程质量监测机制,教师可通过平台课后服务资源栏目查看并挑选与课题相关资源,并将相关资源共享到所创建的课程群中,鼓励选择本课的学生学习,并在规定时间完成课程任务。教师可利用课后服务专栏中的课程家校群统计功能,收集家长对于课程的满意度与改进意见,定期发起投票,设置相关的投票问题,家长可选择匿名投票,自愿发起投票,完成课程满意度回复。了解家长对当前课后服务课程的反馈意见,为学校课后服务课程设置、课程内容及人员安排提供参考。通过调动和发挥家长的作用,促进家校资源评价体系的建设。

通过智能化数据过程监督能够提供及时反馈实现课后服务质量动态监测与管理。平台数据分析统计后的可视化反馈为课后服务的科学评估提供了更为多元化和精准化的评价指标。平台系统智能化的统计分析为反馈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习规律等提供数据支撑,实现科学的描述性分析。可视化图谱数据的评价结果更加直观、生动、精确,为教师提供实时、准确的反馈信息。通过对数据的深度挖掘,如学习风格分析、学习行为分析、认知水平等,从而实现个性化教学。平台课后服务课程评价所建立的多维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多方评价相结合的方式,鼓励师生自评、引导家长参与评价,构建了多元开放的评价体系,促进课后服务的有效实施和良性发展。

四、对策建议:国家智慧教育平台推动课后服务可持续发展

“双减”政策是目前社会持续关注教育热点问题,如何切实的提高课后服务的创新路径是“双减”政策深化推进的关键。国家智慧教育平台赋能课后服务是促进其有效开展的基础性保障,在用好智慧教育平台优质资源的基础上,还要高效利用智慧教育平台资源开发多样化课程服务活动;
构建基于智慧教育平台线上线下混合的课后服务样态;
形成多元共同体推进智能化课后服务评价反馈常态,提高优质课后服务的覆盖面,保障课后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持续性。

(一)高效利用智慧教育平台资源开发多样化课后服务活动

智能化、泛在化和社会化的网络学习环境中,国家智慧教育平台的出现为学校教育提供具有权威且高质量的优质资源。课后服务课程的设计、实施与评价过程,需要数字资源和数字技术的加持。学校要整合资源,充分利用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建立基于公共服务平臺的服务支持体系,既有效解决教育教学资源精准对接的供需难题,又能使师生有效利用数字化学习资源,充分挖掘艺术、科学、劳技等领域的课程资源,并结合在校情况以及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为学生设计多样化的学习活动。针对课后服务中作业辅导这块任务,可以利用平台建立学生作业提交和批改的数字化管理系统,通过网页或移动端应用,方便教师进行批改和评分,并在平台上反馈学生的成绩和评价,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更便捷的作业管理服务。平台可以通过学生个人信息和学习数据的分析,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其个性化需求的教学资源和服务,例如个性化作业定制、错题集综合、练习册推送等。在“双减”政策明确提出,学校要为课后服务提供多层次的资源,就必须建立高质量、多元化的课后服务课程体系,同时还要从更高层次考虑学生的创新能力、思辨能力、核心素养的培养,满足学生对课外拓展、实践活动、综合素质发展等多样化学习需求。因此,学校在充分利用和推广现有智慧平台资源的同时,也充分挖掘校本资源优势,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校本课程,将课后服务与校本课程相结合,把当地文化引进校园,陶冶学生情操。同时,教育管理部门需要加强课后服务的顶层设计,以现代化治理的视角完善课后服务的发展机制,统整多元化和个性化的资源共享,推进整合课后服务优质课程资源开发,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课后服务活动。

(二)构建基于智慧教育平台的线上线下混合课后服务样态

在用好国家智慧教育平台的基础上,持续做好优质资源的推送工作,积极探索和构建线上线下混合形式的课后服务新模式,丰富课后服务形式,提供课后服务质量。首先,教育管理部门可以利用平台上的网络研修推进城乡教师队伍一体化发展,打破学校与学校、城市与城市之间的界限,打造线上和线下的双向混融的课后服务保障体系。其次,学校通过建立学生在线学习社区和线下学习小组,实现线上和线下互动和交流。在线平台资源供给营造出开放式的在线学习新场域,在线辅导可以为落后偏远的乡村地区提供优质课后服务跨区域帮扶,帮助乡村学生解决学习问题,实现教育公平。然后,针对乡村薄弱学校、师资匮乏、课程资源不齐等问题,区域教育机构可以积极构建在线课后服务平台,组织区域内优秀教师开展在线互动、交流、答疑,与落后地区学校进行线上平台对接。最后,学校以信息化手段为支持开展教学实践,联合多方力量加强和保障对线上教学资源的使用和建设,既能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又能让学生通过平台课程的探索找到自己感兴趣的课外活动,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后服务的学习中。

(三)形成多元共同体推进智能化课后服务评价反馈常态化

在提高课后服务质量的同时,对课后服务进行有效的评价,是引导课后服务质量得以有效发挥育人作用的关键。学校充分利用智能技术的优势,对传统教育评价进行革新与发展,提高教育评价的数字化和智能化水平,才能真正实现科学、客观和高效的评价反馈,促进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课后服务课程的开展是一个动态发展过程,因此,学校可以采取阶段性跟踪、监控等方式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其一,基于智慧教育平台的智能技术手段,使得课后服务课程的评价更加科学精准化,同时教师、学生个体、家长等多元化主体可形成“评价共同体”,多视角反应评价对象的综合表现,全面客观呈现评价结果,以保证教育评价的有效性和公平性;
其二,利用平台系统及各类智能硬件设备对评价数据进行全过程、全方位、多维度的采集,不仅能改变了以往人工采集记录的方式,而且可以伴随式获取评价数据;
其三,利用平台通过数据融合、数据分析等技术,可实现最优化的多模态数据诊断分析,从而实现精准的评估和测试;
其四,基于智能技术的平台实现过程性评价数据的反馈,可形成可视化图谱,为教师提供直观、实时、准确的反馈信息,使评价结果更加生动精准的呈现便于理解感知,从而为及时调整课程内容和活动设计提供基于数据的科学依据。

五、结语

在教育全面数字化转型的时代背景下,智慧教育平台借助数字技术和数字资源赋能“双减”课后服务,提供优质均衡、智能个性的教育服务。我国中小学可以充分应用国家智慧教育平台,扩大优质资源支持供给渠道,实现优质资源供需精准匹配,基于数字化技术为学生提供灵活普惠的服务支持。同时结合线上线下混融的教学模式,实现优质资源的区域共享,促进课后服务均衡发展,加快落实“双减”政策下的教育变革。

参考文献:

[1] 教基一厅[2017]2号,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Z].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EB/OL].http://www.moe.gov.cn/jyb_xxgk/moe_1777/ moe_1778/202107/t20210724_546576.html,2021-07-24.

[3] 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4] 唐晓辉,赵艳林等.高质量中小学课后服务方案设计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22,350(6):29-34.

[5] 教育部.以教育数字化战略引领未来——教育部举行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启动仪式[EB/OL].http://www.moe.gov.cn/jyb_xwfb/gzdt_gzdt/ moe_1485/202203/t20220328_611461.html,2022-03-28.

[6] 王鹏,施雨岑等.在数字变革中创造教育的美好未来[N].新华每日电讯,2023-02-13(02).

[7] 教育部.“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发布新增课后服务等4类资源[EB/OL].http://www.moe.gov.cn/fbh/live/2022/54251/mtbd/202203/ t20220301_603487.html,2022-03-01.

[8] 龚郑勇.“双减”背景下新課标的理念、任务及实践保障[J].教学与管理,2022,(30):6-9.

[9] 康丽颖.促进儿童成长:课后服务多元主体协同育人探讨[J].中国教育学刊,2020,323(3):22-26.

[10] 李金国,佘祎等.县域城区小学课后服务的困境、归因及路径选择——基于湖南省慈利县L小学的个案研究[J].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22,22(4):21-28.

[11] 罗滨,高淑英.“双减”背景下学校高质量发展的思考[J].基础教育课程,2022,(1):9-14.

[12] 晋银峰,孙冰冰等.中小学课后服务的历程、问题与展望[J].教育科学研究,2021,(11):5-10.

[13] 杨德军,黄晓玲等.“双减”背景下学校课后服务课程实施现状及发展建议——基于对B市285所学校61326名学校管理者及师生的调查分析[J].中小学管理,2022,(7):36-40.

[14] 李宝庆,纪品.“双减”背景下高质量课后服务课程建设的创新路径[J].课程·教材·教法,2022,42(11):65-73.

[15] 陈露珠,陈小芳等.乡村小学生课后教育问题及其对策研究——基于广东省汕头市3个乡村的调研[J].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21,41(5):101-112.

[16] 李彦华.因地制宜开展乡村小学课后服务[J].人民教育,2022,(Z3):73-74.

[17] 何经纬,严登才.“脱嵌与重塑”:乡村学校课后服务实践困境及优化路径——基于皖北S镇初级中学的个案研究[J].基础教育,2022,19(3):59-68.

[18][19] 教育部.深入推进课后服务,支持探索暑期托管,切实发挥学校课后育人主渠道作用通知[EB/OL].http://www.moe.gov. cn/jyb_xwfb/xw_fbh/moe_2606/2021/tqh_210713/sfcl/202107/ t20210713_544274.html,2021-07-13.

[20] 马莹.中小学课后服务供给保障的制度建构[J].中国教育学刊,2022,347(3):21-28.

[21] 周升亮.初中课后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教学与管理,2022,(13):15-18.

[22] 史大胜,李立等.“双减”政策背景下小学课后服务研究:现状、问题与对策——基于云南省H市九县一区的调查分析[J].中国电化教育,2022,430(11):17-22+31.

[23] 游学军.“双减”背景下小学课后服务质量提升的策略[J].教学与管理,2021,(32):9-12.

[24] 付卫东,郭三伟.“双减”格局下的中小学课后服务:主要形势与重点任务[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2,24(1):68-76.

[25] 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印发 “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的通知[EB/OL].http://www. gov.cn/zhengce/content/2022-01/12/ content_5667817.htm,2021-12-12.

[26] 于娜.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推动高校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A].刘邦凡.第十届公共政策智库论坛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秦皇岛:河北省公共政策评估研究中心,2022.159-161.

[27] 柯清超,鲍婷婷等.“双减”背景下数字教育资源的供给与服务创新[J].中国电化教育,2022,(1):17-23.

作者简介:

柳立言: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教育信息化、教师专业发展。

龙安然: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为教育信息化、学习科学。

安敏: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为数字化学习、信息科技教学。

Research on the Innovative Path of “National Smart Education Platform for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to Empower “Double Reduction” After-school Services

Liu Liyan1,2 , Long Anran1, An Min1

(1.College of Education Science, Ningxia Normal University, Guyuan 756000, Ningxia;

2.Faculty of Education,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62)

Absrtact:
Since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Double Reduction” policy, reducing the burden and increasing efficiency has become a new trend in education development in the new era. Therefore, after-school services are an essential part in implementing the double reduction policy. At present, Chinese after-school services face many problems including the lacking of service resources and single service forms and the serious differentiation of regional promotion. There is a large ga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levels, so the evaluation mechanism and system need to be improved. Based on analyzing the practical problems in after-school services for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in China, the study explores the possibility of smart education platform to empower after-school services. Using the case analysis method, this study try to figure out how to use the “National Smart Education Platform for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to improving, transforming and developing the quality of after-school services. In order to achieve above goals, we should use the smart platform resources effectively to develop all kinds of after-school services activities, build a platform-based online and offline hybrid after-school service model. At the same time, it is necessary to improve the intelligent after-school services evaluation mechanism supported by the smart platform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improving the quality and efficiency of after-school services in the double reduction policy.

Keywords:
"Double Reduction";

after-school services;

smart education platforms;

innovation path

責任编辑:赵云建

猜你喜欢课后服务创新路径双减“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环球时报(2021-07-26)2021-07-26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山东青年报·教育周刊教师版上半月(2021年8期)2021-07-19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科教新报(2021年15期)2021-05-12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农家科技中旬版(2019年2期)2019-05-08发挥学校优势 做好课后服务甘肃教育(2018年19期)2018-10-26“课后服务”之我见学周刊(2018年18期)2018-06-13“课后服务”:亟待研究的一些问题湖南教育·A版(2018年1期)2018-01-25极致新闻:回归受众本位的创新路径新闻爱好者(2016年10期)2016-11-18以网络为载体的政府管理模式创新路径分析中国新通信(2016年16期)2016-10-18新形势下高校安全稳定工作创新路径研究科技视界(2016年21期)2016-10-17

推荐访问:中小学 课后 路径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