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竑 黄林英 李镜媛
摘 要:我国图书馆界在不同时期均对未来图书馆有所展望。进入21世纪以来,图书馆是“未完成的空间”理念已被业界广泛接受,相关研究成果逐渐增多,研究主题多集中在图书馆、空间再造、数字图书馆、高校图书馆、公共图书馆、发展趋势以及图书馆空间、信息共享空间、学习共享空间、图书馆员等方面。文章利用COOC文献计量软件和VOSviewer文献可视化软件对大量数据进行处理,从发文时间、核心研究群体及机构、关键词共现和衍变等纬度对处理结果进行可视化呈现,系统梳理了学界在未来图书馆研究方面的关注热点,并对未来图书馆的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以期为今后的相关学术研究及具体实践提供借鉴。
关键词:空间;
未来图书馆;
发展研究
中图分类号:G25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588(2023)05-0078-06
1 背景
图书馆在发展进程中,服务理念持续提升,服务业态不断更新迭代,因此图书馆发展史也是一部图书馆建筑发展史和图书馆空间演变史。空间是具有可塑性和生产性的生命体[1],空间形态是社群组织关系的物理体现。图书馆新空间具有整合服务、资源和技术的功能,新空间承载新服务,新服务寓于新空间。从社会学角度看,空间从“幕后”走向“台前”,不再只是作为各种社会活动的“容器”或“背景”,而是社会建构的产物,这种现象在图书馆领域表现得尤为明显。图书馆服务发展的过程,也是其空间被不断开发、设计、使用和改造的过程,通过空间生产实现服务再造。未来图书馆具有数字化、虚拟化、可移动、智慧化等新形态,要想实现科技创新、提升全民文化素质、传承历史文化、推动科学普及和引领学科发展的重要使命,除“人”这一资源外,还需要知识资源和空间资源,知识资源建设和空间资源发展是图书馆可持续发展的根本[2]。
2009年,国际图联在第75届意大利都灵卫星会议上提出了“图书馆是第三空间”和“作为场所的图书馆”两个议题,从而引发了国内外学界从空间视角对未来图书馆的热烈讨论与研究,相关研究成果逐渐增多,发表的专业研究论文也相应增多。笔者在中国知网中以“图书馆+空间再造”和“图书馆+空间评价”为主题词检索,共获得451篇相关文献。此外,我国还出版有《国外公共图书馆建设标准与规范概览》《公共图书馆规划与建设标准解析》《城市图书馆建筑研究》等专著。上述研究成果从不同角度对图书馆空间进行了解读与分析,由此可以看出我国图书馆界对未来图书馆的认识、理解、参与、设计等正在逐步加强和深入。
2 研究内容及方法
本研究以图情类核心期刊刊载的论文为样本文献,从发表时间、高影响力文献、研究机构、研究社群、关键词共现、作者合作关系呈现等角度,对未来图书馆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文献计量研究,总结研究状况,分析影响因素,形成研究概况。
笔者分别以“图书馆+未来”“图书馆+空间再造”“图书馆+空间评价”为主题词在中国知网检索,检索时间为2021年12月,检索时间范围为1979—2021年,去重后得到1,490篇相关文献,利用COOC软件[3]、VOSviewer文献可视化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处理,以可视化形式展示未来图书馆主题研究中各种相关要素之间的关系,并以此进行各维度画像。
3 研究成果述评
3.1 时间分布
按照年份对相关主题论文发表时间进行统计,可以梳理该主题研究的时间发展脉络、发现重要时间节点等,为主题研究趋势的判断提供时间维度的参考依据。笔者使用COOC文献计量软件对1,490篇样本文献进行时间统计,得到年度发文数量的可视化雷达图,详见图1。图1显示,我国图书馆空间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进入21世纪后研究成果逐渐增多,尤其是2010年后,随着我国图书馆实体场馆建设的突飞猛进以及理论研究水平的提高,未来图书馆成为业界关注的研究重点之一,并在2019年形成一个研究高峰。
3.2 核心研究社群和主要研究机构分析
学科领域内的核心作者群会影响学科的发展方向和速度,其成熟度与学科发展紧密相关[4]。本研究的全部样本文献中共有2,358位作者,笔者通过COOC文献计量软件进行频次统计,选取频次不少于3次(含)的65位作者作为未来图书馆主题研究核心研究社群的主要人员,进一步挖掘和分析相关数据后得到核心研究社群词云图,详见下页图2。整体来看,未来图书馆主题核心研究社群具有以下特点:一是高校图书情报院系或高校图书馆的作者居多,拥有较多的话语权,如王宇、王磊、柯平、徐建华、蒋春林、伍玉伟等。二是与图书情报高度相关的科研院所的作者理论水平较高,如吴建中、王世伟、初景利等。三是公共图书馆的研究成果偏重于实践,研究人员少,研究成果少,话语权相对较小,如朱强、李明华、张磊、徐路等。
与核心研究社群相对应,未来图书馆主题研究的主要机构由高校图书情报院系、高校图书馆,以及与图书情报高度相关的科研院所和少部分公共图书馆组成,详见下页图3。图3显示,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哈尔滨工业大学图书馆、湖南大学图书馆、解放军医学图书馆、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哈尔滨师范大学图书馆、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等组成了第一方阵;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西北核技术研究所等组成了第二方阵;
上海图书馆、国家图书馆、黑龙江省图书馆、南京图书馆等组成了第三方阵。
随着公共文化事业的发展,作为实践派的公共图书馆在软硬件得到较大提升的基础上,开始通过业内合作模式和跨界合作模式进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探索,如:通过与学院派合作不仅提升了自身学术素养,还有效培养了自己的学术团队,拓宽了专业视野,增加了学术话语权,提高了服务质量,提升了服务效能,有效地促进了公共图书馆事业的发展。
3.3 关键词共现网络与衍变
3.3.1 关键词共现网络。关键词共现不仅能够直观反映主题研究框架内不同关键词之间的相互关系,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研究者对相关领域的未来发展趋势做出判断。笔者利用VOSviewer文献可视化软件对1,490篇样本文献中的所有关键词进行数据清洗,构建出关键词共现网络可视化地图,详见图4。图4显示,空间再造、高校图书馆、未来图书馆、公共图书馆作为高频词分别形成不同的词群,既各自隶属,又形成不同的交叉关系。“图书馆+未来”的研究多集中在理论研究方面,如数字图书馆、智慧图书馆、数字阅读、图书馆服务、图书馆事业、数字化等;
“图书馆+空间”研究多集中在物理空间的再造方面,如图书馆空间、第三空间、创客空间、学习空间、智能空间、空间设计、实体空间、共享空间等,且研究分为高校图书馆和公共图书馆两条线,我国图书馆界在空间研究方面的成果呈上升趋势和高度关注的现实与社会科学中的“空间转向”理论研究热潮紧密相关[5];
“图书館+空间评价”方面的研究成果较少,在核心关键词词群中也没有得到直接体现。笔者研读相关样本文献后发现,人工智能、图书馆服务、数字阅读、信息素养教育、创新服务、用户体验、“互联网+”等关键词体现了对图书馆空间的使用评价,以及对未来图书馆空间设计与使用评价体系建设的展望。当前,我国图书馆界的空间研究正逐步从空间研究方法向空间价值评估发展,这是研究主题走向成熟、深挖内核的必经之路。
3.3.2 关键词衍变。分析关键词的衍变能够直观地获取其趋势变化,有助于推测学科领域未来的发展方向。笔者在样本文献中提取了2,983个关键词,选取2002—2021年每年出现频次前15名的关键词,通过COOC文献计量软件得到关键词逐年词云表,详见下页表1。由表1可以看出关键词衍变的三个特点:一是空间再造是业界持续多年的关注点,与未来图书馆保持着较为密切的关联,是图书馆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二是多功能空间服务是实体图书馆建设的方向,并向依托技术驱动的智慧图书馆和智慧服务方向发展。三是不同時代的图书馆人对未来图书馆的形态具有不同的期许,并带有明显的时代特征。
4 研究成果评析
4.1 时间维度的积淀
从时间维度梳理图书馆发展史,是一个传统的视角,也是最能呈现发展脉络的视角。图书馆研究的起步阶段主要是基于传统工作结合当时的信息技术进行的一些初步探讨,为未来图书馆主题研究奠定了基础,其后信息共享空间和数字图书馆等成为图书馆界的研究重点,此外建筑学作为图书馆物理空间的直接关联因素也逐渐被关注。随着科技与社会经济的发展,信息共享空间、空间社会价值、高校图书馆、创客空间、智慧空间等成为近年来图书馆空间研究的主线。时间维度说明的是一种积淀,展示的是一种视角,呈现的是一种递进。
4.2 核心话语群体的透视
探究学科领域内核心作者社群结构可以把握其领域分布及未来发展方向,对科研活动的管理、组织、协调等具有重要的意义。在现代网络社会中,核心作者不再单独归属于某个社群,而是归属于不同社群,且成为信息传递和社会交往的关键节点。由此可见,未来图书馆主题研究的核心作者社群对该研究主题的发展方向、速度及成熟度与学科发展紧密相关。分析核心研究社群词云图和主要研究机构词云图可以发现图书馆研究呈现以下特点:一是核心作者研究兴趣相似度高,主要集中在未来图书馆、空间再造等方面,理论研究与实践相结合度高,尤其在高校图书馆表现得更明显。二是核心作者群体隶属机构集中度高,主要是高校和专业研究机构,形成了明显的研究高地。三是核心话语群体体量逐渐扩大。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以图书馆空间为载体的各种实践行动逐渐在公共图书馆得到推广,核心话语群体也由点到面、由集中到扩散、由数量到质量地得到扩大和提升。
4.3 关键词的衍变及未来
分析图书馆空间关键词的衍变可以发现,20世纪80年代以来关于我国图书馆建筑及空间的研究多集中在图集和理论方面。随着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当前研究成果更加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宏观空间组织与微观空间设计兼顾,更加重视“资源为王”的图书馆铁律[6]。在未来图书馆主题研究与实践中,空间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图书馆界一直在积极地对空间进行研究—实践—总结—再实践。图书馆空间关键词的衍变与未来趋势,与图书馆空间从公共空间到第三空间,再到知识空间的变化脉络一致,与信息技术背景下图书馆所具有的功能性、可适应性、易访问性、多样性、交互性、有益性、环境适宜性、安全性、高效性、信息技术适用性、吸引力或惊奇性等空间特征衍变同频,也与图书馆从文献服务到知识服务,再到智慧服务的服务业态迭代变化同步。
5 研究结论
本研究对国内外未来图书馆建设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和分析,对未来图书馆的发展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更多元内容的想象,同时对存在的创新和不足之处也有了更明晰的认知。首先,未来图书馆主题研究多年来一直是图书馆界的研究热点,研究内容逐步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使该主题研究有效避免了空洞的概念性研究;
其次,核心期刊对未来图书馆主题研究的关注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该主题研究的学术价值,进一步提升了该领域的研究水准,推动了理论研究和具体实践的更好结合;
再次,核心研究社群与研究机构主要集中在高校和研究院所,公共图书馆缺位严重,在某种程度上不利于该主题研究的全面发展,公共图书馆亟须采用多元化方式提高参与度,增加话语权;
最后,关键词共现与衍变反映出未来图书馆主题研究处于不断成长阶段,还需要更多的研究方向和更深入的研究内容构建更加丰满的研究形象,如:华南师范大学图书馆的学科信息共享空间、上海图书馆的创·新空间、杭州图书馆科技分馆的创客教育空间、江西省图书馆的红色图书馆主题空间等,均是基于空间建设和业务实操探索形成的有模式、有内容的成功案例。
此外,空间规划与利用也是未来图书馆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宏观设计与微观使用的结合,空间的发展与再造,空间的评估概念、内涵、对象、方法以及评价系统的构建等,都值得进一步探讨。未来的图书馆应该同时成为人类社会的“三中心”,即收藏图书等各类文献并提供相应借阅服务的文献中心、开发文献内容和提供知识服务的知识中心,以及汇集、分享与弘扬人文精神的人文中心。
参考文献:
[1] (法)亨利·列斐伏尔.空间的生产[M].刘怀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21:26.
[2] 苏新宁.新时代图书馆使命与未来图书馆学教育之思考[J].中国图书馆学报,2020(1):53-62.
[3] 屠淑敏,殷叶玲,杜雪琴.国际图联趋势报告(2021更新版)[J].图书馆研究与工作,2022(2):5-13.
[4] 闫小斌,王震.图书馆关于空间研究的转向[J].情报探索,2016(11):114-119.
[5] 罗惠敏.图书馆空间设计理念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4.
[6] 陈嘉慧.论学科信息共享空间建设:以华南师范大学南海校区图书馆为例[J].图书馆学研究,2010(16):67-69,75.
(编校:徐黎娟)
猜你喜欢社群文献核心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军事文摘(2022年14期)2022-08-26近观天和核心舱军事文摘(2022年14期)2022-08-26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军事文摘(2022年12期)2022-07-13Hostile takeovers in China and Japan速读·下旬(2021年11期)2021-10-12Cultural and Religious Context of the Two Ancient Egyptian Stelae An Opening Paragraph大东方(2019年12期)2019-10-20社群短命七宗罪现代家电(2019年4期)2019-06-12The Application of the Situational Teaching Method in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 at Vocational Colleges科学与财富(2017年22期)2017-09-10The Role and Significant of Professional Ethics in Accounting and Auditing商情(2017年1期)2017-03-22母婴电商的社群玩法创业家(2015年9期)2015-02-27VC靠边!社群股权众筹来了创业家(2015年6期)2015-0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