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雨桐,王秋琴,徐语晨,孙艳虹,翁 恒,梁咏琪,汪露露,徐桂华
(南京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江苏 南京 210023)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常发生于65岁以上老年人群的一种神经退行性疾病,临床表现为静止性震颤、僵直、运动迟缓、姿势平衡障碍等运动症状及便秘、睡眠障碍、抑郁、认知功能障碍等非运动症状。1项涵盖6省市的研究显示,我国PD的患病率为44/10万,且随年龄增加呈上升趋势[1]。PD发病机制十分复杂,中西医均在不断探讨临床治疗方法。西医主要以药物替代疗法为主,同时脑深部电刺激术(DBS)、康复运动疗法、基因疗法也逐渐成为新兴治疗手段[2]。总体来说,西药起效快但在长时间服用后容易产生药物副作用,长期用药会给患者及其家属带来经济及心理上的负担[3]。中医学将PD归属于“颤证”范畴。随着中医研究的深入,PD的治疗也从中药内服开始向中医非药物疗法转变。中医非药物疗法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并遵循辨证施治原则[4],主要包括针灸、电针、耳穴疗法、艾灸、刮痧、拔罐等治疗方法,具有疗效明确、患者依从性高等优势[5]。
近年来,PD逐渐受到国内外医学界学者的关注,但对PD的文献计量学知识图谱研究鲜见报道。CiteSpace是一款由陈超美团队研发的针对文献信息进行计量学可视化分析的软件。CiteSpace可通过科学绘制图谱分析某个领域的研究热点和趋势,并探索研究前沿、预测未来发展方向[6]。基于其图谱的强直观性、多维度性及动态分析功能等优势[7],本研究采用CiteSpace软件对中医非药物疗法治疗PD相关研究进行可视化分析,聚焦研究热点、探索未来发展趋势,旨在为后续开展该领域研究提供思路。
1.1 数据来源及检索策略 计算机检索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2002年1月至2022年6月关于中医非药物疗法治疗PD的相关文献。
WOS核心合集数据库检索式为:“TS=[(Parkinson"s disease)OR (Elderly fibrillation disease)] AND TS=[(acupuncture) OR(acupuncture therapy) OR (electric acupuncture) OR (scalp acupuncture) OR (wrist ankle acupuncture) OR (auricular point)OR (auricular acupuncture) OR (acupuncture point injection)OR(acupuncture point buried thread) OR (Chinese medicine foot massage) OR (Chinese medicine music therapy) OR (bee needle therapy) OR (Erjian bloodletting) OR (moxibustion therapy) OR (moxibustion) OR (Thunder fire moxibustion) OR(Thermal moxibustion) OR (du-moxibustion) OR (sandwiched moxibustion) OR (moxa stick moxibustion) OR (needle warming moxibustion) OR (acupressure) OR (massage) OR (Acupoint sticking) OR (cupping therapy) OR (Balance cupping) OR(moving cupping therapy) OR (Puncture cupping) OR (transcutaneous acupoint electrical stimulation) OR (scraping therapy)OR (medicine enema) OR (herbal fumigation) OR (ion conduction with Chinese herbs) OR (Non-drug therap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OR (external therapy of Chinese medicine)OR (Emotional therap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文献类型设定为“Article”,语种设置为英语,共检索出169篇文献,去除重复及缺少作者、期刊名称等关键信息的文献后保留169篇文献。
1.2 数据处理 将纳入文献以“全记录和引用的参考文献”格式导出至建立的“input”文件夹中,以“download_”命名,通过Web of Science提供的分析功能、Excel表格统计功能及CiteSpace软件对文献发文趋势、国家、机构、作者、期刊、关键词进行分析,选择时区为2002年1月至2022年6月,时间切片参数区域设置为1年,设置TOP N%值为TOP 50%,并选择Pathfinder网络修剪方式。
2.1 发文趋势分析 2002—2022年WOS核心合集数据库中关于中医非药物疗法治疗PD的文献虽总体呈上升趋势,但存在反复波动情况:2010年之前发文一直处于10篇以下,尚未获得学界过多关注。2010年之后发文波动较大,中间存在多个低谷及高峰期,尤其在2020年达到发文量高峰(16篇);
但2021年又呈现下降趋势;
截至检索日期,2022年发文量已超过10篇。未来发文趋势仍不稳定,也较难预测。(见图1)
图1 文献发文趋势
2.2 发文国家/地区分析 共有24个国家和地区参与发表中医非药物疗法治疗PD的相关文献。中国(60篇)发文量最多,其次是韩国(56篇)和美国(35篇)。中心度是衡量领域内影响力的指标之一,其中中心度排名第一的是英国(0.21),其次是美国(0.14)和中国(0.11)。中国和美国在发文量及中心度方面都位于前三,两者在该领域的地位及影响力均处于较领先位置。(见表1~2)
表1 发文量前10 的国家/地区
表2 中心度前10 的国家/地区
2.3 发文机构分析 245个机构形成的网络图谱中连线数量(E)=404,密度(Density)=0.013 5。(见图2)目前该领域已形成一定研究规模,局部形成较强合作关系,但仍存在较为分散的研究机构。庆熙大学(42篇)发文最多,其次是首都医科大学(11篇)和釜山国立大学(8篇)。(见表3)韩国的庆熙大学、釜山国立大学、东方医院等机构连线密集,合作与联系较为紧密,已形成该领域团队交流中心。我国分别形成以首都医科大学、中国医科大学及广州中医药大学为首的3个研究团队,但国内院校缺少与国际的交流合作,且在中医非药物疗法治疗PD这一领域,我国中医类机构或院校的研究成果明显不足。
表3 发文量前10 的机构
图2 机构网络图谱
2.4 作者合作分析 作者是推动学科发展和学术创新的中坚力量,是期刊及国家影响力的重要衡量指标之一,故分析研究领域的高产作者有利于掌握更具权威性的研究信息与内容[8]。本研究结果显示,共有687个作者参与中医非药物疗法治疗PD的研究,发文量前10的作者见表4。根据普莱斯定律可计算出核心作者最低发文量,公式为其中nmax表示最高产作者发文量。本研究中发文量位列第一的是朴高俊,2002—2022年共发文24篇。M≈3.67,按向上取整数的原则,即发文4篇及以上的作者视为该领域的核心作者。因此核心作者共有52位,总发文量共90篇,约占总文献量53.25%(90/169),表明该领域已形成较稳定的核心作者群。
表4 发文量前10 的作者
687名作者形成的网络关系图谱中连线数量(E)=2 722,网络密度(Density)=0.011 6。(见图3)基本形成以韩国团队和中国团队为首的作者群,在两大作者群周边分布其他国家的小规模研究团队。朴高俊、金成南、萨宾娜等人带领的韩国研究团队彼此之间形成了密集的网络连线,存在广泛交流合作;
以王旭东、贾军等人为首的中国研究团队之间也存在院校或机构间的合作,但缺少国际的联系和交流。图中线条颜色由深到浅表明研究开始时间由早到晚。韩国研究团队建立时间早于中国,但随着后续研究深入,中国研究团队也逐渐占据主导地位。
图3 作者合作网络图谱
2.5 期刊共被引分析 共有919种期刊的文献被引用,期刊共被引情况见图4,被引频次前10的期刊见表5。MOVEMENT DISORD位于第一,被引频次为120次;
该杂志影响因子为9.698,是国外具有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期刊之一。其次是BRAIN RESEARCH(86次)和NEUROLOGY(77次)。
表5 纳入文献的期刊共被引排名情况 (被引频次前10)
图4 纳入文献的期刊共被引图谱
2.6 文献共被引分析 文献共被引情况见图5,被引频次前10的文献见表6。其中被引频次最高的文献为“Effect of acupuncture on the motor and nonmotor symptoms in Parkinson"s disease—A review of clinical studies”[9],于2016年在CNS NEUROSCI THER上刊登;
该文献为针灸治疗PD运动及非运动症状的临床研究综述,概述了针灸(包括电针)治疗PD常用的腧穴,并提出针灸临床试验在样本量、方法学、设盲研究方法等方面还存在缺陷,但对针灸的治疗潜力给予充分肯定。被引频次第2的文献是“Proteomic analysis of the neuroprotective mechanisms of acupuncture treatment in a Parkinson"s disease mouse model”[10],于2008年发表在PROTEOMICS;
该文献主要通过蛋白质组学开展动物实验探究针灸治疗PD的神经保护机制,结果表明刺激腧穴可改变小鼠黑质区域的蛋白表达而起到保护多巴胺神经元的作用。“Effectiveness of acupuncture and bee venom acupuncture in idiopathic Parkinson"s disease”[11]于2012年发表在PARKINSONISM RELAT D,是一篇探讨针灸及蜂毒针灸临床有效性的随机对照试验;
该研究表明针灸及蜂毒针灸在改善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UPDRS)总评分方面均有疗效,且后者疗效更为显著。随后的7篇文献有4篇[12-15]是关于针灸(电针)治疗PD的机制研究,结果表明针灸(电针)主要通过调节神经递质失衡、细胞凋亡及免疫炎症反应等来发挥治疗作用;
3篇文献[16-18]是关于针灸(电针)治疗PD的临床研究,结果表明针灸(电针)在改善步态等运动障碍方面疗效显著。
表6 共被引频次前10 的文献
图5 文献共被引图谱
2.7 关键词分析
2.7.1 关键词共现分析 关键词共现网络分析有利于了解某个具体学科领域的研究热点及现状,为后期的研究方向提供指导与思考[19]。关键词共现图谱见图6。共有676个关键词,其中除Parkinson"s disease(帕金森病)、disease(疾病)等主题词之外,关键词主要集中于acupuncture(针刺)、stimulation(刺激)、therapy(疗法)、substantia nigra(脑黑质)、mouse model(小鼠模型)、messenger RNA(信使RNA)、MPTP(1-甲基-4-苯基-1,2,3,6-四氢吡啶)、dopaminergic neuron(多巴胺能神经元)等关键词。该领域对于针灸疗法研究较多,且集中于通过动物实验研究PD的发病机制或针灸作用机制,而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研究相对较少。
图6 关键词共现图谱
2.7.2 关键词聚类分析 在CiteSpace中,关键词聚类可通过结构体方式展示文本中关键词的关联强度,表现研究领域中的不同类群[20]。其中的聚类模块值(Q值)和聚类轮廓值(S值)表示聚类是否科学、合理、可信。本研究采用对数似然率(LLR)命名,对纳入文献进行聚类分析,共得到17个聚类标签,Q值和S值分别为0.658(>0.3)、0.874(>0.5),提示聚类结构划分合理。(见图7)前10个聚类标签中编号越小,提示聚类规模越大。(见表7)
表7 关键词聚类列表
图7 关键词聚类图谱
其中聚类#0规模最大,为57,主要内容为MPTP诱导的小鼠模型在针灸后其黑质变性相关基因表达的分析;
聚类#5与聚类#0研究内容相似,是关于针灸对PD模型小鼠多巴胺能神经元保护的通路机制研究及相关蛋白质组学研究;
聚类#1、#3、#9的内容都是关于蜂毒针灸或电针改善PD小鼠模型的神经炎症反应的机制研究;
聚类#2、#8、#6的主要内容是关于针灸(电针)对PD患者步态、脑功能及脑肠肽的影响及相关临床研究的元分析;
聚类#4主要内容是各国PD患者采用传统按摩或其他补充替代疗法的影响因素调查研究;
聚类#7主要内容是绿茶在干预各种疾病(包括PD)的作用研究。总之,研究者更侧重于对针灸的神经保护机制研究,模型的选择上也较为丰富,临床结局指标聚焦于运动功能的改善。
关键词时间线图谱可展现关键词出现的时间脉络变化,一个节点表示一个关键词,节点越大研究数量越多。其中聚类#4出现时间最早,其主题关键词“Parkinson"s disease”在2002年研究热度最高,涌现出大量研究成果。2010年针灸疗法也一度成为研究热点,这一时期有关蜂毒针灸、电针、头针等疗法相继出现;
除针灸外的传统药物的替代疗法如按摩几乎与针灸疗法同时出现,但研究成果不多。因PD发病机制复杂,其相关的通路机制研究贯穿始终,在各个时期都有相应的研究成果出现。随着发病机制的深入探究,近几年开始出现铁代谢异常与PD发病相关联的研究。但有关中医非药物疗法治疗PD的临床研究较少,该领域鲜少出现基于文献积累的数据挖掘研究或元分析。(见图8)
图8 关键词时间线图谱
2.7.3 关键词突现分析 关键词突现分析有助于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预测未来的研究前沿和方向。本研究中突现词见图9。20个突现词强度均不高,大致分为以下3种情况。(1)强度较高而持续时间短:主要为“alternative medicine”“dopaminergic neuron”“neurodegeneration”等关键词,说明在过去的一段时间内上述内容是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具有一定参考性。(2)强度较稳定且持续时间长:主要为“behavior”“neurotoxicity”“transacted rat”“rat”“messenger RNA”“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gene”等关键词;
这类主题研究热度并不是最高但波动幅度小,研究持续时间较长,未来仍可能继续有研究成果产出。(3)强度较高并引导未来发展方向:主要为“nonmotor symptom”“motor”,表明中医非药物疗法在治疗PD运动及非运动症状方面均有较突出的疗效,有继续深入研究与挖掘的潜力,是未来研究的发展方向。
图9 关键词突现图谱
PD在中医学中属“颤证”“痉痹”等范畴,其病机以本虚标实为主。《素问·至真要大论篇》曰:“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暴强直,皆属于风”。故有学者认为PD患者阴阳亏虚、脑髓失养,而肝肾阴虚是其核心病机[21]。PD作为全球第二大神经退行性疾病,其运动障碍及非运动障碍均对患者生活质量产生较大影响,亟待解决。目前临床注重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PD,能够发挥中医特色优势弥补西药治疗不足之处。中医非药物疗法中大多数疗法有疏通经络、调畅气机之效。为探索中医非药物疗法治疗PD的研究现状及热点内容、探测未来发展趋势,本研究基于CiteSpace软件对该领域的相关研究进行可视化分析。
3.1 发文量 解析发文趋势有利于了解该领域在某时间段内学术研究的活跃度和关注度。该领域发文量总体上升,但关注度有待加强。本研究共纳入169篇文献,发文量总体呈上升趋势,但高峰期与低峰期反复交替出现,趋势不稳。中医非药物疗法在治疗PD这一领域虽逐渐受到学者关注,但关注度有待加强,究其原因可能是因为PD发病机制和病因的复杂性,导致该领域一直尚未取得突破性进展,缺乏探索动力。
3.2 研究现状 该领域的探索有待进一步深入。我国在中医非药物疗法治疗PD领域发文量最多,其次为韩国。但英国、美国等国家中心度较高,表明其在影响力、权威性等方面更强。从研究机构来看,韩国的研究机构占据主导,开始时间早,且发文量明显高于其他国家。我国仅有4所医学机构发表过相关研究,其中仅广州中医药大学这一所中医类院校,表明我国医疗机构尤其是中医类机构对这一领域的关注度较为缺乏,究其原因也可能与检索单个英文数据库有关,中医类机构或更注重中文研究的发表。另外,韩国的研究机构间形成了较密集的网络连线,机构之间存在密切的合作与交流,相比之下,我国机构连线数稀疏,与外界交流合作较为欠缺。从总体的机构类别来看,高校研究成果更丰富。这些高校普遍建校历史悠久,其中高端先进的仪器设备及良好的师资力量为研究的开展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因此,国内的研究机构尤其是中医类机构需要加强对该领域的关注度,加强与各国的合作交流,逐渐扩大国际影响力。
3.3 核心团队 该领域已基本形成较稳定的核心团队。如核心作者共有52位,发文量超过总文献量的50%,以韩国作者朴高俊、金成南、杨淑珍,以及中国作者贾军、王旭东等为代表的作者发文量位居前列。这些作者均来自于知名高校或高校附属医院。目前已大致形成以中国、韩国两个国家的研究机构为首的核心研究团体。其中以朴高俊为首的韩国作者群主要研究针灸(电针)及蜂毒针灸治疗PD中的临床效果;
该团队还开展了针刺治疗PD的动物实验研究,观察针灸(电针)对PD小鼠模型神经保护作用机制,进行蛋白质组学分析,并解析针灸对PD相关脑部组织结构的影响[10-11]。我国形成以贾军为首的研究团队,主要进行电针对PD小鼠模型的动物实验研究并观察其抗氧化作用[22];
该团队还通过电针刺激基底神经节输出通路观察电针对PD模型大鼠运动障碍的影响[23]。韩国研究作者较多,彼此之间合作相对更紧密;
我国虽有较稳定的研究作者群,但与外界学者鲜有合作。
3.4 研究热点 针灸疗法是研究热点,尚缺少对其他疗法的研究。关键词分析有助于聚焦该领域的研究热点主题,探测发展趋势。中医非药物疗法治疗PD的研究热点词汇主要有针灸疗法、脑黑质、神经保护、小鼠模型、多巴胺能神经元等关键词,总体围绕针灸治疗PD的作用机制展开,其中重点涉及的机制有神经炎症、细胞凋亡、免疫反应等方面。另外对于PD小鼠模型的选择也是探索针灸作用机制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动物实验中,选择的动物模型偏向于MPTP、6-OHDA诱导的小鼠模型。临床试验的中医非药物干预手段多采用针灸或电针,人群侧重于65岁以上的老年人,研究设计多采用随机对照试验,但临床试验的样本量大多不足60例,样本量总体偏少。2010年是关键时间点,涌现大量关于针灸疗法的研究,如蜂毒针灸、电针、头针等疗法,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是研究者们重点关注的主题。另外,临床试验更加注重PD步态障碍等运动症状及疲劳、抑郁、睡眠障碍等非运动症状的改善,指标从过去单一的结局指标逐渐发展为较为丰富的结局指标。
中医非药物疗法副作用小,已广泛运用于临床。其中针灸疗法是学者的重点关注内容。研究证明针灸能有效抑制炎症反应及氧化应激反应,发挥保护多巴胺能神经元的作用。针灸有利于调和气血,疏经通络[24-26]。在研究中学者常选取太冲、百会、合谷、风池、风府等腧穴及舞蹈震颤控制区进行干预;
所涉及的经络多以督脉、胆经、肝经、大肠经为主,具有开窍醒神、息风解痉、镇静安神的功效;
上述腧穴临床多用于治疗PD患者的震颤、僵直、失眠、便秘等症状[27-29]。目前针灸治疗PD研究成果丰富,达到了较为成熟的阶段,但尚未发现对其他中医非药物疗法的研究,也是该领域研究的局限性之一。
我国中医药院校发文量少,对PD的关注度较为缺乏;
另外,目前研究总体偏向于机制研究,临床随机对照试验较少;
同时研究关注点较为单一,多数研究均以针灸疗法为主题,而缺少耳穴、刮痧、拔罐等其他中医非药物疗法的研究,故建议未来扩大研究范围,探索不同非药物疗法的机制及临床疗效,并应从临床试验入手,优化试验方案,科学制定临床干预路径和流程,在疗效得到证明的基础上再进行相关通路等机制研究。中医非药物疗法在治疗神经退行性疾病中值得多加关注,未来可进行优势病种的探索,展现中医非药物疗法治疗疾病的多样化。另外,也可采用Meta分析、文献综述或数据挖掘等多种技术为该领域提供更多的循证依据。
在本研究中,CiteSpace软件只能分析单个数据库,同时软件不能识别缺少信息的文献,可能导致检索不全面、结果出现偏差等情况。
猜你喜欢发文电针聚类10条具体举措! 山东发文做好返乡留乡农民工就地就近就业今日农业(2020年14期)2020-08-14校园拾趣阅读(低年级)(2018年10期)2018-05-14爷孙趣事阅读(低年级)(2018年11期)2018-05-14以牙还牙阅读(低年级)(2018年12期)2018-03-23基于DBSACN聚类算法的XML文档聚类电子测试(2017年15期)2017-12-18基于高斯混合聚类的阵列干涉SAR三维成像雷达学报(2017年6期)2017-03-26电针改善脑卒中患者膝过伸的效果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5年7期)2015-05-09一种层次初始的聚类个数自适应的聚类方法研究电子设计工程(2015年6期)2015-02-27低频电针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30例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4年11期)2014-08-08电针“远心”穴治疗心肾不交型失眠疗效观察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14年4期)2014-0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