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舍宁秘书网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2023年满井游记6篇

2023年满井游记6篇

时间:2024-07-31 09:30:02 来源:网友投稿

满井游记精选燕地寒,花朝节后,余寒犹厉。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返。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高柳夹堤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满井游记6篇,供大家参考。

满井游记6篇

满井游记精选篇1

燕地寒,花朝节后,余寒犹厉。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返。

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满井游记精选篇2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知人论世,便于理解作者丰富而微妙的思想感情。

2、重视诵读,在朗读中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3、感受北方初春景象,理解作者寄情山水的意趣。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1、品读课文,体会本文写景的技巧,学习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特点生动传神地进行描写的方法。

2、理解“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的丰富意蕴。

自主预习

一、导语

二、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三、作者及背景简介

1、袁宏道(1568~1610),明朝文学家。字中郎,号石公,明公安(今湖北人),万历年进士,官至吏部中郎,与兄宗道、弟中道并称“三袁”,为“公安派”的创始者。作品真率自然、清新活泼,内容则多写闲情逸致,部分篇章反映民间疾苦,对当时政治现实有所批判。有《袁中郎集》。

2、游记,散文的一种。以轻快的笔调和生动的描写,记述旅途中的见闻,反映某地的山川景物、名胜古迹、风俗习惯和社会状况等,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本文属山水游记,又因其短小,称“山水小品”。

3、写作背景

万历二十七年(1599),袁宏道再次做官,任顺天府教授,终日又得和拜谒酬答打交道了,这使他颇为苦闷,更使他苦闷的是有政见却得不到申诉。好在袁宏道所担任的职务比较清闲,有空暇就游览北京附近的名胜古迹。《满井游记》就作于此时。

4、学生齐声朗读课文。

合作交流1

1、朗读课文第一段。

2、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冻风时作:                       。             局促                     。

驰行                            。              辄                     。

3、译文。

4、问题探究。

(1)北京一带早春气候有什么特征?

气候特征是“余寒犹厉”“冻风时作”“飞沙走砾”。

(2)写城中余寒景象表达作者什么心情?第l自然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表达作者“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的无奈心情。作用是:用烘托、反衬的手法,欲扬先抑,写出燕地的气候特征,暗示作者渴望出游的心情,为后文做了铺垫

合作交流2

1. 指名诵读第2自然段。

2. 重点词语解释。

土膏,肥沃的土地。膏,肥沃。润;滋润,润湿。

于时冰皮始解:于时,在这时。冰皮,河床上结冰的表面。泼色乍明:波色:水波的颜色。乍;初:始。

鳞浪层层:鳞浪,像鱼鳞似的浪纹。

晶晶然如镜之新开:晶晶然,亮晶晶的。然,形容词词尾。新开,刚打开j

娟然如拭:娟然,美好的样子。

如倩女之hui面而髻鬟之始掠也:hui面,洗脸。掠,梳掠。

柔梢披风:披风,在风中散开。披,分开,散开。

浅鬣寸许:浅嫩的麦苗高一寸左右。鬣,兽颈上的鬃毛,这里形容麦苗。

泉而茗:用泉水煮茶喝。泉,用泉煮。茗,泡茶喝。泉、茗名词活用为动词。

而歌者:端起酒杯唱歌的。,酒杯,名词用为动词,端起酒杯。

红装而蹇者:蹇,本文跛足的,引申为驴,用作动词,骑驴。

凡曝沙之鸟:瀑,晒太阳。曝沙,在沙滩上晒太阳。

呷浪之鳞:呷,吸而饮。鳞,借代鱼。

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毛羽鳞鬣,鸟的羽毛,鱼鳞鱼鳍。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未始,未尝。

3、译文。

4、第2自然段描写初春景物,抓住了“乍暖还寒”、万物复苏的特点,分析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怎么描写的?

先写全景:“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及其独特的感受:“若脱笼之鹄”;再以独特感受为审美中心,分别描写“冰皮”“山峦”“柳条”“麦田”“游人”“鸟”“鱼”等种种景物,抓住了初春的特征,运用新颖生动的比喻,描绘了一幅幅生机勃勃、喜气洋洋的画卷。在景物的描写中也寄寓了作者欢快、恬适的心情。写得景中有情,情景交融。

精读品析

1、指名诵读第3自然段。

2、重点词语解释。

夫不能以游堕事:堕,坏,耽误。

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潇然,心中没有牵挂的样子。

惟此官也:此官,当时作者任顺行府儒学教授,是个闲职。

而此地适与余近:适,正好。

恶能无纪:恶,安、怎么。无纪,没有记游的文章。   五、集体朗读,思考讨论

(投影。)

3、译文。

4.第3自然段表达了作者什么愿望?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是全文的主旨所在,既高度概括了上述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的内容,表现了作者的欢快心情,也反映了作者对哲理的追求。从这次出游他认识到城居时所以不知有春,是因为自己“局促一室之内”,而实际上春已降临人间。这是思想境界升华的表现。这就表明:美是一种客观存在,而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常常由于这样那样的限制而看不到它,这是很可惜的。懂得了这个道理,人们才能自觉地摆脱某种限制,不断地去扩大自己的视野,去发现生活中本来就有的美好的东西。表达自己将以这次游览满井为起点,在公事之余继续出游的愿望。

5.本文在记叙描写中用了很多比喻句。有的是以物比人,有的是以人比物,有的以物比物。试举例说明。

讨论明确,归纳要点:

(1)若脱笼之鹄:以人比物(把人比作物)。

(2)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以物比物。

(3)如倩女之酿而髻鬟之始掠也:以物比人(把物比作人)。

(4)麦田浅鬣寸许:以物比物。

6、概括本文的主题思想。

拓展延伸

阅读下文,完成5~10题。

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   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 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

高大的柳树夹立堤旁,肥沃的土地有些湿润,一望空旷开阔,(觉得自己)好像是逃脱笼子的天鹅。

(2)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我这)才知道郊野之外未尝没有春天,可住在城里的人(却)不知道啊。

6.本段所写的时间、地点是   .廿二日、满井                        。

7.文中哪些语句写出“天稍和”这一特点?

土膏微润;冰皮始解;波色乍明;柳条将舒未舒……寸许。

8.文中准确地描写出作者心情的句子是         若脱笼之鹄                               。

9.从文中找出写水、山的比喻句。

晶晶然……匣也;如倩女……始掠也

10.文中写了哪些人?哪句话描绘了鱼、鸟的神情?

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

满井游记精选篇3

【明】袁宏道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 积累 文言词语,增强文言语感。

2、 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知人论世,便于理解作者丰富而微妙的思想感情。

3、 感受北方初春景象,理解作者寄情山水的意趣。

(二)能力目标:

1、 重视诵读,在朗读中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2、 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体味作者个性化的写景抒情 风格。

3、 体会本文拟人、比喻等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引导学生把握形象生动的写景技巧。

(三)德育目标:

感受北方早春景色,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1、 品读课文,体会本文写景的技巧 ,学习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特点生动传 神地进行描写的方法。

2、 理解“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的丰富意蕴。

教学方法:

1、 讨论点拨法。

2、 诵读感悟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经历了漫长的严冬之后,我们终于盼来了 温暖的春天。昨日的一场小雨,让我们想起了“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的诗句。你能给大家描绘一下你眼中或心中的春之美景吗?(生答略)今天让我们一起随着明代文学家袁宏道的脚步到北京郊外满井去走一走,看一看,领略一下那时那地的春之美景吧!(课件出示幻灯片1----课题)

二、正课:

1、让我们先来检测一下同学们预习生字词的情况。(课件出示幻灯片2---掌握下列词语的读音。)(生按小组每人一词轮答,出错者由生自由纠正。)

燕 地(yān);廿(niàn)二月; 花朝节(zhāo);呷(xiā)浪; 鲜妍(yán)明媚; 堕事(huī);恶能无纪(wū);飞沙走砾(lì); 曝(pù)沙之鸟; 浅鬣寸许 (liè)髻鬟(jì)(huán);靧面(huì);红装而蹇(jiǎn)者;脱笼之鹄 (hú);汗出浃(jiā)背;罍而歌者(léi)。

2、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大声地自读课文,边读边 疏通文意,不理解的地方作上标记,读完之后互相交流一下,仍不能理解的提出来大家一起探讨,然后我们再来领略作者笔下的满井春色吧!(课件出示幻灯片3---积累下列文言词语。)

(1)一词多义:

时:冻风时(经常)作      于时(这时)冰皮始解

始:冰皮始(开始)解 始(才)知郊田之外未始(未尝)无春 髻鬟之始(刚刚)掠

乍:波色乍(开始)明       冷光之乍(突然)出于匣也

得:欲出不得(能够)      悠然自得(得意、满足)

然:晶晶然(---的样子)    然(然而)徒步则汗出浃背

(2)词类活用:

名词活用作动词:泉(用泉水煮)而茗(喝茶)者,罍(端着酒杯)而歌者,红装(穿着艳装)而蹇(骑着驴)者

动词的使动用法:作则飞(使------飞)沙走(使------走)砾

(3)重点虚词:

之:若脱笼之(表修饰关系,可译为“的”)鹄     局促一室之(表限度关系,可译为“以”)    髻鬟之(起舒缓语气的作用,可不译)始掠也

夫:夫(句首发语词,可译为“大概”)不能以游堕事

(4)其它:

土膏(肥沃)微润    恶能(怎能)无纪(同“记”)

3、就疑难语句交流释疑。

4、在理解课文之后,老师想给大家朗读一下这篇美文。但有一个小问题,那就是想请同学们作评委,最终来给老师的朗读进行点评。会听的是好听众,既会听又会评的就是好评委了。你们愿意作评委吗?师配乐范读。(课件出示幻灯片4---全文,点击音乐按钮。)

5、生点评。穿插引导学生品读课文,将喜欢的语句用喜欢的方式大声地朗读给大家听。

6、生放声朗读全文。

7、老师有感于作者笔下的满井美景,于是尝试着画了几幅满井春色图。你能根据画面从原文中找出相应的语句吗?看看谁是我的知音、谁找得快!( 点击超链接按钮,连接到---满井游记图。)

8、这一幅幅画面都是静止的、单个的,谁能给大家描绘一下满井的全景?(生描述略 )

9、如此的美景让人流连忘返,可作者为什么要在开篇写燕地的寒呢?

明确:这是欲扬先抑的写法。极写燕地之寒、渲染被拘束的苦闷,为下文写天暖出游作了铺垫,两相比较之下,更突出出游时的快乐、舒畅。

10、作者给我们描绘了满井醉人的春色之后似乎应该结束全文,好给人留下回味。但作者却又生发了些议论,这是否有些多此一举?为什么?

明确:并非多此 一举。这正体现了作者厌恶官场生活,热爱大自然、寄情山水之间的思想感情,也是作者作此记的缘由。

11、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辅助理解。(课件出示幻灯片5---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袁宏道,字中郎,号石公,明代文学家,湖北公安人。万历年间进士,官至吏部中郎,与兄宗道、弟中道并称“三袁”,为文学史上“公安派”的创始者。其作品真率自然、清新活泼,内容则多写闲情逸致,部分篇章反映民间疾苦,对当时政治现实有所批判。有《袁中郎全集》。

•写作背景:万历27年(1599),袁宏道再次作官,任顺天府教授,终日又得和拜谒酬答打交 道了,这使他颇为苦闷;更使他苦闷的是有政见却得不到申诉。好在袁宏道所担任的职务比较清闲,有空暇就游览北京附近的名胜古迹。《满井游记》就作于此时。

12、让我们再来回顾一下作者笔下动人的满井之春吧!希望这能对我们今后写作游记散文多少有些帮助。(课件出示幻灯片6---板书。)

城中余寒------(叙事)   ----欲出不得

----总:  全景---微润、空阔

心情---若脱笼之鹄

满井春色------(描写)

----分:水、山、柳、麦、人、鸟、鱼

结束全文 -----(议论) -----表明寄情山水的意趣

三、总结迁移:[来源:第一范文网]

1、在作者笔下,一句话就能给我们展示一幅美丽的画面,让我们也来试试用一两句话为大家展示你眼中或心中的四季美景吧!(课件出示幻灯片7----四季)

2、生口述展示,点评。

四、布置作业:

将刚才你展示给大家的或没来得及展示的你眼中、心中的四季描绘出来形成一篇小短文或几幅画,这就是我们今天的作业。

五、板书设计:

见(二/12)。

满井游记精选篇4

[教学目标 ]

1.体会作者郊游时欢快的心情。

2.进一步掌握一些常用的文言字词和一些简单的文言句式。

3.学习本文层次分明、准确生动地描绘景物的方法,学习本文生动贴切的比喻。

4.了解作者和他的作品。

[难点、重点分析]

1.本文结构是怎样的?

分析:这是一篇短小、清新的游记,作者怀着愉快的心情,描写满井的早春风光。共分两段。

第l段:写城中景象,抒发他欲出游而不得的心、“。即以城中的“余寒犹厉”反衬满井的春意盎然,以居城时“局促于一室之内,欲出不得”的心情,反衬郊游时“若脱笼之鹄”的开阔胸襟。

第2段:写满井的早春景色,充满了春日的喜悦,是文章的重点,这一大段正面绘景与第一段形成鲜明的对照。分三个层次:

第一层(“二十二日天稍和”至“至满井”),点明出游的时间、人物、地点。

第二层(“高柳夹堤”至“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写满井的早春景色。开头一句概括交代郊外的景色,抒发他舒展的心情,接着分写满井的冰皮、山峦、柳枝、麦苗、游人和鱼鸟等景物,有动有静,有景有情,情景交融,条理井然,字里行间充满了喜悦,给人以春到人间,大地复苏的感觉。

第三层(文章的最后一句),写作者的感受,是全文的主旨。点出春天来到了。

它告诫人们只有实地观察,才能发现生活中真正美好的东西。

2.本文的写作特点是什么?

分析:(1)写景抒情,情景交融。

“一切景语皆情语”;也不例外。文章的第二段用寥寥数百字描绘了一幅北国初春风光图:那里冰冻初解,水波粼粼,山色晴和,明净如洗;杨柳随风摇曳,麦苗破土而出;游人或喝茶饮酒,或唱歌骑驴,其乐无穷;鱼儿悠然嬉戏,小鸟怡然曝沙。这幅优美的暮春风景图中,渗透了作者的欣喜之情,作者犹如鱼儿、小鸟那样怡然自得。而这正是他“独抒性灵”理论的具体体现。袁宏道所处的时代,宦官擅权,政治腐败,朝内党派斗争剧烈。他既不参加斗争,又不愿同流合污,一生曾多次退守田园,寄情山水,以逃避现实。典型地体现了袁宏道这种“闲适”的思想。

(2)抓住特征,字字珠玑。

作者写景抓住特征。第一段写北京气候的寒冷时,“余寒犹厉”的“犹”字强调了严寒的余威之烈。“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句中的“作”“飞”“走”三个动词形象地描绘出寒风刺耳、沙石漫天的肃杀景象。两句中的“寒”“冻”也集中地表现了自己欲出不能的懊丧、郁闷的心情。第二段中,“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一句,一“始”一“乍”,把初春冰面开始融解,水波开始发出亮光的景象描绘得十分活脱,又透露了作者心情的解冻,融融的春意也来到了作者的心田。“镜”的比喻,描绘出满井水光亮晶晶,乍暖还寒的特色。“山峦为暗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一句中,“拭”字写出山色纤尘不染、鲜妍明媚的特点。“倩女”的比喻,则进一步突出山峦的容貌姿色,仿佛一位刚洗脸梳妆过的少女一样,多美啊!再如“柔”“披”“惟”等字,也都用得十分准确传神。

(3)妙用衬托,起伏多姿。

袁宏道的游记十分注重结构上的变幻起伏,课文集中体现在妙用对比映衬的手法上。作者第一段极力描写北京气候寒冷,是用来衬托第二段满井风光的;用城内的“寒”衬托满井郊野的“暖”;用城内的“冻风”“飞沙走砾”衬托满井的水色山光、飞鸟游鱼;用囚于一室“欲出不得”的烦闷衬托游于满井山水中那种“若脱笼之鹄”的“悠然自得”的欢愉。

(4)写景与哲理的结合。

山水小品,文字虽然短小,但内容并不浅显,写作方法并不简单。以极经济的笔墨,写出内涵丰富、深刻的内容,尤其需要高超的手法。欣赏山水小品,如也要着重了解它的内容及写景方法。写景的方法莫过于抓住景物特点着笔,这里再换个角度说明一下:写河水“始解”,其波光“乍明”,就像镜子“亲开”,其光泽“乍出匣”;写山峦“为晴雪所洗”,像美女刚刚洗过脸、梳过发一样;“柔梢”、“寸许”等等,都是抓住早春特征来写的。而在“余寒”、“稍和”上做文章,为的暗示自己的心迹。但作者写作此文,并不停留在景色的描绘上,而是由此深入下去,追寻一种哲理的启示。实际上春已降临人间,“而城居者未之知也”,总觉得“余寒犹厉”,是因为自己“局促于一室之内”;出游郊外满眼春意盎然,生机勃勃,“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这个发现是思想境界的升华,它启示了这样一个哲理:美是客观存在的,但人们常常由于受这样那样的限制而看不到它,这是很可惜的。一个人不要把自己局限在某个窄小的范围里,而应当不断扩大自己的视野,去寻找、去发现生活中美好的事物。

3.“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这段文字妙处何在?

分析:这段写水的文字,突出了一个“清”字;“始解”、“乍明”、“乍出”扣住了一个“早”字,用了一个比喻。为什么要这样比喻呢?这个比喻是形容波光的,波光是冷的,镜光也是冷的,触觉反映相同;作者在整整一个漫长的冬天没有见到波光,现在“冰皮始解”,水面上呈现出波光,有一种突然闪射出来的新奇感觉,跟“镜之新开而冷光乍出于匣”也很相似。所以说这个比喻不仅贴切而且新颖别致。

4.“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这段文字妙处何在?

分析:这段写山的文字突出了一个“媚”字;“为晴雪所洗”扣住了一个“早”字;也是一个比喻句。本体是“山峦”,喻体是“倩女”,但若仅用一般的“倩女”作比,也无非突出一个“媚”字。因为它的“鲜妍明媚”是在“为晴雪所洗”之后才呈现出来的,所以还要说到倩女的梳妆打扮,才能充分表现她特殊的魅力,体现春山的特殊的美。只因为作者抓住了物态特征的细微之处,才比喻得这样传神。

[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

读“阅读提示”,了解以下问题。

1.这篇写景小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明确:表达了作者(“城居者”)整个冬天都“局促一室之内”,而今返回自然“若脱笼之鹄”的欢快心情。

2.本文写景中的写作特点是什么?

明确:层次分明,比喻贴切,描写景物准确生动。

(二)朗读课文。

1.学生自读一遍课文。要求对照注解,读准字音,读得顺畅。

2.指名让学生朗读课文,纠正错误读音,读好句中停顿。

3.教师出示卡片或小黑板,检查学生对下列字音掌握的情况,同时适当提示字义或词义。

燕地(yān)花朝节(zhāo)飞沙走砾(lì)辄返(zhé)

偕(xié) 脱笼之鹄(hú)乍明(zhà)娟然(juān)

鲜妍(yán) 倩女(qiàn) 靧面(huì)髻鬟(jì)(huán)

浅鬣(liè) 茗者(míng) 罍(léi) 蹇(jiǎn)

浃背(jiá) 曝沙(pù)呷浪(xiā)

全班将以上字音齐读两遍。

4.全班齐读课文一遍。

(三)疏通文意。

请学生参照注解,疏通本义文意。第一段1名学生串译。第二段教师可按内容层次指定4名学生串译。

(四)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写景的方法。

1.本文在记叙出游满井之前,为什么要先写城中“余寒”的景象?

讨论明确:写城中“余寒”的景象是先用烘托、反衬的手法,勾画出北国早春的景象,这是欲扬先抑的写法,把迫切渴望出游的心情暗示给读者,为写出游作了极好的铺垫。

2.自读第二段,看看作者是从哪几方面写游满井的所见的,找出其中所用的修辞方法,体会修辞方法的表达作用。

学生自己在书上圈点批注,教师巡视。学生可与前后左右的同学进行讨论。

最后推举一名学生回答以上问题。

明确:第二段先写景物——水、山、柳、麦,再写人——泉而茗者、罍歌者、红装而蹇者,继而又由人及物——鸟、鱼。其中运用了比喻:把水面比作出匣的明镜,形容水面的明净:把山比作刚梳洗过的美女,形容山的清新秀美。还运用拟人的方法写鸟、鱼悠然自得、有喜气。这些描写不仅抓住了初春景物的特征,而且融进了作者欢快的心情。

(五)课堂练习。

讨论完成练习一、二,做在书上。

(六)全班齐读课文一遍。

(七)布置作业 。

反复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感情。

[小资料]

一、袁宏道简介。

袁宏道(1568~1610)字中郎,号石公,公安(今湖北公安)人,明代文学家。与兄宗道,弟中道,并称“三袁”,称为“公安派”。他们认为文学应当“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反对摹拟古人,主张用平易近人的语言进行创作,他们的贡献主要是对小品文领域的开拓。著作有《袁中郎全集》。

袁宏道于万历二十年(1592年)中进士,做过吏部郎中、顺天府教授等。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在顺天府任职,是他首任吴县知县之后,第二次做官,又得和拜谒酬答打交道,使他颇感苦闷,而更使他苦闷的是有政见得不到申诉。他的职务比较清闲,有空暇游览北京附近的名胜古迹。就作于此时。

二、背景。

这篇游记写作时间,作者在文末说是“己亥之二月”,即万历二十七年(1599)。作者于万历二十六年(1598)入京,作顺天教授、国子助教,事务很清闲,便于次年初春,游览了满井,写下了这篇情致盎然的游记。

三、北京名胜——满井。

满井是北京东北郊的一口古井。明人王季重《游满井记》说:“一亭函井,其规五尺,四洼而中满,故名。”《嘉庆一统志》说:“井径五尺余,清泉涌出,冬夏不竭。好事者凿栏以束之,水常浮起,散漫四溢。”满井因此而得名。

四、被删去的原文第三部分。

“夫能不以游堕事,而萧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而此地适与余近,余之游将自此始,恶(wū何,怎么)能无纪?己亥之二月也。”(能够不因为游览而怠惰公务,并悠闲自在地陶醉于山水草木之间的,只有找这个官啊。而满井这个地方正好和我的住处邻近,我的游览将从此开始,怎么能够没有记游的文章呢?己亥年二月。)

这段文字写作者自己能够潇洒出游而又不误公务和作此游记的原因,并交代写作时间。

五、重点内容图示。

高柳夹堤

土膏微润

六、文化常识。

1.文体知识——游记·山水小品。

本文题为“游记”。游记,散文的一种。以轻快的笔调和生动的描写,记叙旅途中的见闻,反映某地的山川景物、名胜古迹、风俗习惯和社会状况等,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本文属山水游记,又因其短小,称“山水小品”。

2.“廿、卅、卌的读法

廿,二十;卅,三十;卌,四十。但一个字不能同时读两个音,它们分别读为niàn、sà、xìn。卌,不常用。例:“廿四史”,指“二十四史”,但只能读为“niàn sì shǐ”。

3.花朝节。旧俗以夏历二月十五日为“百花生日”,故称此日为“花朝节”。一说为十二日,又说为初二日。

《诚斋诗话》:“东京(洛阳)二月十二日日花期,为扑蝶会。”又《翰墨记》:“洛阳风俗,以二月二日为花朝节。士庶游玩,又为挑菜节”。

七 m.shancaoxiang.com 、译文。

北京一带气候寒冷,过了花朝节,寒气还是非常厉害,经常刮起冷风,一刮冷风就扬起满天沙尘。(我)只好躲在屋子里,想出去走走也不行。每次顶着风出去,总是不到百步就退回来。

二十二日那天,略微暖和些,我跟几个朋友一块儿出了东直门,到了满井。高大的柳树成排地分列在堤的两旁,肥沃的土地有些湿润。放眼望去是一片开阔的景象,(感到自己)好像是从笼子里飞出来的天鹅(无比轻松)。这时河上的冰开始溶化,水波突然闪出亮光,泛起一层层鱼鳞似的波纹,水清澈极了,可以看到河底,亮晶晶的,好像刚打开镜子,冷光突然从匣子里闪射出来一样。柳条将要伸展,却尚未伸展,柔嫩的梢头在风中散开,麦苗出土了,高一寸左右。游人还不算很多,但用泉水煮喝的,拿着酒杯唱歌的,身穿艳装骑着驴子的,也时时可以见到。风力虽然还很猛,但走路就汗流浃背。那些在沙滩上晒太阳的鸟儿,浮到水面上吸水的鱼儿,都是一副悠闲自在的神态,毛羽、鳞鳍当中都充满了欢乐的气氛。(我这)才知道郊外未尝没有春天,可住在城里的人都不知道啊。

教学后记

满井游记精选篇5

教学目标 :

1、掌握课文中的一些生字词。

2、理解文章中部分实词的活用和虚词的意义。

教学重点:

1、体会本文写景的特色。

2、对比、反衬的手法。

教学难点 :同上

教学设想: 以读代讲,指导学生熟读课文

课前准备:

预习作业 :

1、 初读课文,找出你不熟悉的字,加以解决。

2、 在解决生字的基础上,读顺课文。

3、回忆《西湖游记二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入  可以由回顾"单元提示"中的本文与前两课的不同入手。

二、 检查预习

1、 字词认读强调:(1)" "部首的字:髻、鬟、鬣。[补充:鬓、鬈、鬃等字,都与毛发有关系(可由学生自己发现其中的规律)。]

3、 注意下列字的读音:廿 鹄 鬣 茗 蹇 髻鬟 曝 呷 恶 堕三、

熟读课文: 1、将生字带入文中,自由大声朗读一遍,熟悉生字。

2、 同桌互读互听,可以将文章分开,一人读一半,互相挑刺(可以从生字和断句方面。)

3、 点读,(可以选择一男生和一女生赛读,剩余男女声侧耳倾听,注意长句的断句。)老师强调长句的断句:(1) 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2) 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4、 齐读熟悉。

三、 译读:

1、 自读自译方式:对着课文大声说译文,借助注释并调动原来的文言知识积累。

2、 静悟:老师读译文,学生看课文。边听边领会。

3、 齐读巩固

4、 点画重点注释(老师自己决定)

四、 当堂作业 强化记忆生字词第二课时

五、 赏读

1、 导入  会晤作者 袁宏道(1568-1610),字中郎,号石公,公安(今湖北省公安县)人。万历二十年(1592)进士,先后担任过吴县知县、京兆校官等,中间两度告归。晚年定居沙市(今湖北省沙市)。他是明代著名的文学家,"公安派"的代表作家。兄弟三人中,也以他的才气和成就最高。他的散文力求自由解放,给人以清新活泼的感觉。有《袁中郎全集》。背景回放 袁宏道始终无意于仕途,他万历二十年(1592)就中了进士,但不愿做官,而去访师求学,游历山川。他曾辞去吴县县令,在苏杭一带游玩,写下了很多著名的游记,如《西湖游记二则》等。他生性酷爱自然山水,在登临山水中,他的思想得到了解放,个性得到了张扬,创作的激情也格外高涨。明神宗万历二十六年(1598),袁宏道收到在京城任职的哥哥的信,让他进京。他只好收敛游山玩水的兴致,来到北京,被授予顺天府(治所在北京)教授。第二年,升为国子监助教。由于所任职务比较清闲,使得他有空闲寄情北京附近的山水。本文便写于此时。以上两点可以由有参考资料的学生讲解。教师导入  语:《西湖游记》中描写西湖全景的名句"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波光如绫,温风如酒"(可以先由学生自己回忆)。袁宏道生性酷爱自然山水,写景偏重表现自然之美,《满井游记》也有这样的特色。

2、 默读课文:要求:(1) 用欣赏的眼光读课文,说出自己的发现或提出一个有发现意义的问题。(2) 同桌或者前后位的同学互相交流讨论。

3、 探究(1) 本文写的是初春之景,"初"字在文中有哪些体现?目的:体会作者那颗善感的心。(2) 你能试着发现本文在写景状物上有哪些特点吗?试试看谁最具备发现的眼光!最具备科学家的头脑!目的:积累学习写景方法。特色探幽:明确 ①白描的手法。作者写景,不堆砌词藻,没有夸张、渲染和烘托,而是用极为简练单纯的笔法将其勾勒出来。如作者写"柳条",只用"将舒未舒,柔梢披风"8个字,但柳芽刚吐、枝头鹅黄嫩绿的风韵,以及杨柳的动态美都活生生地再现了出来;写"麦田",用"浅鬣寸许"4个字便表现出初春麦苗的特征,文字也极为简练。这种简练的白描,有赖于作者对景物细致入微的观察。 ②拟人的写法。把景物拟人化,可以增加景物的动感或"灵气",也便于在景物描写中渗透进作者的感情色彩。我们来看作者对鸟和鱼的描写:"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鸟的羽毛和鱼的鳞鳍之间都洋溢着一股喜气,这首先是因为作者心头荡漾着春天的喜悦。 ③生动的比喻。文中的比喻主要是用来写景的,如用"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来比喻明亮的春水,用"倩女之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比喻积雪融化后的山峦,这两个比喻一气相通,由明镜而带出对镜梳妆的美人,显得优美熨帖,同时能让人产生美好的联想。本文中的比喻也有写人的,用"若脱笼之鹄"来表现自己终于得以出游的愉悦,真是再真切生动不过了。

4、 理清线索,强化记忆,争取背诵第二自然段。二、主题探寻 这篇游记描绘了北京近郊满井一带美丽的早春景色,曲折地表现了作者厌弃都市官场生活而寄情山川草木的情怀。三、基训巩固

作业 设计: 见"知识盘点"

满井游记精选篇6

教学目标:

一。 感受作者钟情于山水的情感,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二。 体味作者个性化的写景抒情技巧,增强自身写作能力。

三。 教学过程:

一。 趣味导入:

古人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古代文人喜欢寄情于山水。我们曾学过哪些古代文人的作品呢?

二。 直觉感知:

(一) 自由诵读。

(二) 解决重难点词语。

1、掌握下列词语的读音。

燕地(yān) 廿(niàn)二月 花朝节(zhāo) 鲜妍(yán)明媚

堕事(huī) 飞沙走砾(lì) 恶能无纪(wū) 曝(pù)沙之鸟

呷(xiā)浪

浅鬣寸许(liè) 髻鬟(jì huán)

脱笼之鹄(hú)

靧面(huì) 汗出浃(jiā)背 罍而歌者(léi) 红装而蹇(jiǎn)者

2、积累下列文言词语。

⑴ 一词多义:

时:冻风时(经常)作

于时(这时)冰皮始解

始:冰皮始(开始)解

始(才)知郊田之外未始(未尝)无春

髻鬟之始(刚刚)掠

乍:波色乍(开始)明

冷光之乍(突然)出于匣也

得:欲出不得(能够)

悠然自得(得意、满足)

然:晶晶然(……的样子)

然(然而)徒步则汗出浃背

⑵ 词类活用:

名词活用作动词:泉(用泉水煮)而茗(喝茶)者,罍(端着酒杯)而歌者,红装(穿着艳装)而蹇(骑着驴)者

动词的使动用法:作则飞(使……飞)沙走(使……走)砾

⑶ 重点虚词:

之:若脱笼之(表修饰关系,可译为“的”)鹄

局促一室之(表限度关系,可译为“以”)

髻鬟之(起舒缓语气的作用,可不译)始掠也

夫:夫(句首发语词,可译为“大概”)不能以游堕事

⑷ 其它:

土膏(肥沃)微润

恶能(怎能)无纪(同“记”)

3、就疑难语句交流释疑。

(三) 自由说出对文本结构或情感的初步感知。

三。 规律点拨:

(一) 作者简介

袁宏道(1568—1610)是明代公安派代表人物。他大声疾呼:创作要充分发挥自己个性,不要从人脚跟,要“独抒性灵,不拘格套,非从自己胸臆中流出,不肯下笔”。(《小修诗序》)他强调文学要“真”,要有真知灼见、真情实感,要从“假人假言”,也就是从“文以载道”的封建文学观中解放出来。这种尊重个性、要求解放,反对传统的文学主张,使他的创作充满着由儒、道、禅混合的自由放纵思想。袁宏道一生创作了大量山水游记,在他笔下,秀色可餐的吴越山水,堤柳万株的柳浪湖泊,风清气爽的真州,春色宜人的京兆,皆着笔不多而宛然如画。这些山水游记信笔直抒,不择笔墨。写景独具慧眼,物我交融,怡情悦性。语言清新流利,俊美潇洒,如行云流水般舒徐自如。《满井游记》可算其代表作。

(二) 结构把握:

“燕地寒,花朝节后,余寒犹厉。冻风时作,作则飞砂走砾,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返。”名为“游记”,却宕开一笔,以“出不得”,引起人们对出游的关注。

“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 笔锋一转,进入游记实写。交代了时间:廿二日,地点:满井。”

“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这是满井鸟瞰。寥寥数语,完成了面的描绘,即移步换形,点染满井的秀丽风光: 始写水;继写山;后写田野。三组优美的特写镜头,勾魂摄魄地凸现了早春二月独有的特点。作者便由远及近,由面及点,层次分明地记游,只用山、水、田野三个点,与“一望空阔”的面结合,便尽形尽致地写活了初春的满井。

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 “毛羽鳞鬣”的“喜气”,曲折、巧妙而韵味十足地表达了作者对春景的欣慕喜悦之情。这也是一种夸饰手法。

板书设计

叙述:城中“余寒犹厉”(欲扬先抑,反衬,对比)

总:满井全景(一望空阔)

满井游记 描写:郊田有春

分:水、山、柳、麦、人、鸟、鱼

议论:寄情山水,抒写性灵(自嘲,自傲)

四。语言品得:

(一)品读写景句:

师:美文需要用心感受,请同学们自主品读课文第2段中你喜欢的语句,可从景物特征或作者情感等角度品析,并以类似“我读       ,读出了          ”的句式与全班同学交流。

学生回答预测:

生1:我喜欢读“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我读出了作者悠然自得的样子和对自由生活的追求。

师:同学们还认为这句中哪个词用的特别妙?

生2:“微润”,这个词语表达了早春时肥沃的土地开始复苏。

师:一个“润”字与“润物细无声”有异曲同工之妙,“微”字更四凸现了“早春”的季节特征。

生3:我喜欢读 “于时冰皮始解,,……冷光乍出于匣也”,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事物感到欣欣然。

生4:我也喜欢这句话,但我从“波色乍明”中读出了早春河水的明亮清澈,而且后面还运用比喻句“晶晶然如镜之新开”。

师:你能从文中关键词语和修辞的角度品味语言值得同学们学习。你在朗读这句话时觉得那个字词应该读重音?

生4:(轻读)我觉得应该是“解”“明”“清澈”,因为这些词语都写出了波色的特征。

师:还有不同意见吗?(提示学生放声朗读品味)

生5:我在读“乍”这个字时声音比较响亮。

师:从这个“乍”字中你能品出作者的感情吗?

(生感到疑惑,师提示:理解“乍”字的含义。)

生5:“乍”这个词语是“突然”的意思,在文中表现了作者对眼前所看到的景色感到意外,精神感到振奋。

师:品得太妙了,一个看似无义的虚词居然有如此深刻的内涵。请同学们齐读这个句子来感受作者的感情。

生6:我喜欢“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这个句子让我读出了作者对能够欣赏到如此美丽的景色而无比喜悦。

师:你能解释“而”字的含义吗?由此你对这个语句是否有新的理解?

生6:(思考、顿悟)哦!“而”表示转折,这个句子还表达了作者为“城居者”未知郊田之外的春景而感到遗憾。

……

生7:我 觉得“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写的很好,因为这句话写出了鸟鱼等景物的悠然自得,而且还运用拟人手法。

师:你能品出运用拟人手法的表达效果吗?

生7:运用拟人手法使景物更加形象生动,充满生机。

生8:赋予这些景色以生命和人的感情。

师:袁宏道山水小品善于把人的感情与景物情景交融,把无形的情思化微有形的景物。后人曾这样评价:往往花有人的容貌、柳有人的感情、山有人的体态、水有人的情意。文中还有哪些句子运用拟人手法?请继续品读。

生9:还有“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也运用拟人,这句话也赋予山峦灵气,并且给人留下焕然一新的感觉。

师:袁宏道是明代“公安派”的代表人物,他的创作追求:独抒性灵,不拘格套,非从自己胸臆中流出,不肯下笔。文章用极其清新传神语言描绘了满井早春的景色,抒发了作者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感,这正印证了“一切景语皆情语”。

(二) 品读议论抒情句,体会主旨。

师:体会文中末段的具体语句“而此地适与余近,余之游将自此始,恶能无记?”中包含的情感。

生2:文中说“而此地适与余近,余之游将自此始,恶能无记?”说明作者喜欢这里的山水,表达自己欣赏山水的闲情逸致。

师:你觉得这句中的“近”应是什么意思?

生2:应该是作者的住处与这里的距离很近。

师:还会有其它深意吗?

生3:我觉得还应该有作者的心与景色的很近,可以说融为一体。

(全班同学对该同学的回答予以热烈的掌声)

师:辛弃疾曾语:“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此”,真是无我相融,相逢如知己呀!

传统的文学主张“文以载道”,唐宋时代的游记重寄托政治理想。袁宏道的山水游记更注重于对自然风景的客观描写,表达作者厌倦仕途,轻视名利,钟情于山水的情感,强调自然、天真、趣味。(板书:独抒性灵)

(三) 比较品读:

谈谈袁宏道在文中所寄托的情感与本单元其它三篇课文的作者所寄予的感情有何不同?

相关连接:袁宏道轻视名利,始终无意于仕途,他万历二十年(1592)就中了进士,但不愿做官,而去访师求学,游历山川。他曾辞去吴县县令,在苏杭一带游玩,写下了很多著名的游记,如《西湖游记二则》等。他生性酷爱自然山水,在登临山水中,他的思想得到了解放,个性得到了张扬,创作的激情也格外高涨。明神宗万历二十六年(1598),袁宏道收到在京城任职的哥哥的信,让他进京。他只好收敛游山玩水的兴致,来到北京,被授予顺天府(治所在北京)教授。第二年,升为国子监助教。由于所任职务比较清闲,使得他有空闲寄情北京附近的山水。本文便写于此时。

(生结合课文小组讨论、交流。)

生1:本单元其它三篇文章都是表达作者因被贬官而表现出来的各种心情和感想,而袁宏道是借景抒情,来表达自己对山水的热爱。

生2:《小石潭记》表达了柳宗元被贬官后的凄凉,《岳阳楼记》表现了作者了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报复,《醉翁亭记》也是表达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主张。这三篇文章都与作者的政治追求有关,而《满井游记》中作者却表现出自己不慕荣利,追求自由的生活。

五。拓展巩固:

(一)师:评袁宏道游记名篇《西湖游记二则》(其一),可整体评价,也可抓关键语句细品。

从武林门而西,望保叔塔突兀层崖中,则已心飞湖上也。午刻入昭庆,茶毕,即掉小舟入湖。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才一举头,已不觉目酣神醉。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大约如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时也。余游西湖始此,时万历丁酉二月十四日也。

(生齐读。然后点品文章)

生1:“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才一举头,已不觉目酣神醉”,这一句句式整齐,并且运用比喻的修辞,写出了西湖景色的魅力,表达了作者热爱自然的感情。

生2:本文运用比喻句,把山、花、风、波浪的特点写的恰到好处,并运用典故表达了作者陶醉语山水之间的情怀。用简洁干炼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美景的热爱之情。

生3:文章语言优美精练,运用比喻绘声绘色,句式骈散结合,创设优美的意境。

(二)基础练习

1、选出对加粗词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  )

a、冒风驰行(坐车)    呷浪之鳞(吸而饮)

b、麦田浅鬣寸许(左右)  汗出浃背(湿透)

c、泉而茗者(茶)     倩女之靧面(洗)

d、偕数友出东直(全、都) 柔梢披风(披挂)

2、选出修辞手法分析不当的一项( )

a、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比喻)

b、冰皮始解,波色乍明。(对偶)

c、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排比)

d、呷浪之鳞。(比喻)

3、续写填空,使之构成排比句,然后再填写一句带有哲理性的话语。

一朵鲜花点缀不出绚丽的春天,一个音符谱写不了动人的乐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只有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d 2、d 3、略)

推荐访问:游记 《满井游记》 满井游记原文 满井游记讲解 满井游记课文视频朗读 满井游记古诗文网 满井游记什么意思 满井游记的满井在哪里 满井游记阅读答案翻译 满井游记原文及翻译及注释 满井游记视频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