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舍宁秘书网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工作室助力心理教师专业发展的典型模式探析

工作室助力心理教师专业发展的典型模式探析

时间:2024-07-25 18:15:01 来源:网友投稿

唐群英

摘要:心理工作室是心理教师专业成长的加油站。从教师自我经验发展的角度,尝试构建心理教师专业发展体系,结合“事例经验”“类经验”“个人经验体系”与“教育实践智慧”,梳理心理教师专业成长的经验体系,对工作室助力心理健康教师专业发展的特色模式进行分析。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工作室;
成长路径;
自主生长

中图分类号:G4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2684(2023)18-0071-04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受到学校师生和家长的关注。许多学校配备了专职心理教师,投资建立专门的心理咨询室,为师生的心理健康保驾护航。与其他学科的教师相比,心理教师没有升学考试压力,但专业成长面临着诸多困难,如学校专职师资力量不足、外部成长环境欠缺等。本文从教师自我经验发展的角度,尝试构建心理教师专业发展体系,对心理工作室助力心理教师发展的特色模式进行分析。

一、问题的提出:中小学心理教师专业发展现状

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通过自主学习、在职培训、研究提炼、实践反思等途径,使个人专业素养、专业能力等不断提升的过程。心理教师的专业发展遵循教师专业发展的一般规律,同时也有心理健康教育学科的特点。

(一)工作职责与服务对象的特殊性

在学校,心理教师往往有专职、兼职之分,服务对象包括学生、各科教师,还有数量庞大的家长群体。除了承担心理课程教学任务,专职心理教师还承担着其他任务:

(1)为学校提供参谋、指导与决策服务;

(2)面向学生进行心理预防、测评和干预等工作;

(3)面向家长和教师开展心理辅导、心理咨询和培训服务等。

相比其他学科教师,心理教师工作任务繁多[1]。

(二)心理助人活动的不同区段与从业特质

从心理助人的活动范围来看,与心理健康教育相近的概念有心理辅导、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它们各自以一个连续体的不同区段作为自己的工作重心。这四种助人活动在连续体的分布上存在部分重叠与交叉[2]。

美国咨询心理学家科米尔(W. H·Cormier)认为,优秀的心理辅导人员应具备六项品质:智力、精力、适应力、支持和鼓励、友善、自我意识。因此,从事这些工作时,除了必备的专业知识,还应当具备本学科所需的一些个人特质。

除了上述因素,中小学心理教师还面临着不少实际困难。例如,大部分中小学校只有少量专职心理教师在“孤军奋战”,由于工作职能重叠,还会导致“归属感差”“个人教学效能感低”等问题,此外学校在资金和场地等方面的支持力度有限、没有明确的工作效能标准和职称评定等现实,都会导致心理健康教师“成就感低”。

二、心理教师专业成长的经验体系分析

为了更加清晰地把握心理教师的成长需求,需要梳理了解心理教师专业发展的专业能力与经验体系。潘海燕[3]提出:教师“自我经验”是教师对自己的关键性教育体验进行反思后获得的感悟;
教师自我经验一般发展过程,是由“事例经验”出发,历经“类经验”“个人经验体系”到“教育实践智慧”的嬗变过程。这一规律同样适用于心理教师的专业发展。

(一)基于案例“反思”的事例经验

事例经验即对某一关键教育事例进行反思后所获得的感悟。聚焦到心理健康教育领域,就是心理教师从某一堂课、某一次心理辅导和某一心理咨询案例中获得成败体验并通过反思而获得的感悟。提炼事例经验的主要形式有:撰写心理课程教学日记、记录心理辅导、咨询工作日志、心理工作感悟等。在教学实践中,很多碎片化的体会都属于原发、偶发形态,需要教师不断积累,进一步提炼。

(二)基于“互动”研讨的类经验

类经验即对某一类教育事例经验进行反思后获得的认识,是教师发挥思维的归纳作用,将不同主题的事例经验归纳整理并形成经验形态,表现为一种灵活、多路径解决某类问题的能力。整合“类经验”的办法是开展“教师互动”与“深度交流”。比如,围绕心理助人活动中的典型问题,通过学科理论的引领、新型活动的互动,将体验内化为个人的实践性知识,从中找到解决某一类问题的方法。

(三)基于成果“提炼”的个人经验体系

个人经验体系即教师将自身的和“专业发展共同体”中的大量“类经验”进行凝练,在彼此隔离的教育类经验之间建立联系,形成的纵横交错、层次分明的认知体系与具有强大功能的经验库。以心理健康教育为例,心理教师通过建立“类经验”的联系,能够形成一篇篇高质量的研究论文。

(四)基于学生“实践智慧”形成的教育实践

教育实践智慧即教师在面对教学事件时,能根据个人经验洞悉教育本质,迅速作出教育决策的素养。

在心理健康教育实践过程中,需要持续关注学生学习活动中的“实践智慧”,即如何获得有效的学习策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及具有恰当的学习动机等。它可以体现为教师挖掘心理健康教材、教学设计、教学实施的能力,以及教师对学生认知、情感、意志、个性等心理品质进行培养,使学生的心理潜能得以开发,实现学生身心和谐发展与素质全面提高的能力。

不过,上述经验的获取途径相对分散,难以形成系统、集中的提升效果。为了更好展示成长维度,结合心理助人活动技能的层次与“自我经验”成长体系,从横纵坐标的角度构建心理健康教师专业成长体系(如图 1)。

在整个成长体系中,根据心理助人活动的不同区段,心理健康教师可以灵活运用“反思”“互动”“提炼”“实践”等方法,通过工作室效能来促进不同活动区段的知识与经验内化。

三、助力模式:让心理工作室成為心理教师专业成长的加油站

心理工作室是引领心理健康教师专业成长的能量“加油站”。在类型上,有以名师为引领、侧重教学研究的心理工作室,有以心理辅导、咨询功能为主的心理咨询工作室,也有兼具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和咨询的工作室。不过,中小学心理健康工作室的建设参差不齐。而且,在机制体制上还有许多需要建设的地方。下面,以武汉市黄陂区心理工作室建设为例,对教师专业成长的模式进行探索分析。

(一)以“课例反思+服务学校”为特色的校级心理工作室

根据本区域师资调查,当前,除部分规模较大的学校外,很多学校师资不足,缺乏专职或兼职心理教师。尤其在新教师入校后,缺乏参照学习样板,心理教师“孤军奋战”的情况十分常见。校级心理工作室立足学校,服务课堂,服务师生,为心理健康教师的成长提供了重要支撑。

1.撰写基于“反思”的课例经验

心理课堂是教师成长的基本阵地,其活动形式有案例分析、角色扮演、辩论讨论、拓展训练、心理探源、策略指导等。教师可以通过上课、听课、磨课等方式,来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实现教学课堂的创新性重构。除此之外,可以通过讲座,向其他优秀教师学习。在专业发展过程中,通过及时记录日常教学的点滴感想和思考,完成“反思-互动-提炼”的过程,更好地总结和梳理自己的课例经验。

2.基于工作室“互动”的心理辅导、咨询事例经验

这里的“互动”有多个层面。首先,可以为有心理困惑或处于心理危机状态的学生提供及时、有效的个体心理辅导或咨询服务,这也是学校心理教育中一项重要工作。其次,可以邀请各科教师、班主任、德育教师等加入工作室,组成学习“共同体”,通过交流互动形成专业合力。在辅导、咨询及交流过程中,需要及时分析记录求助者的主要问题及症状表现、辅导策略、咨询效果及后续跟踪辅导策略,促进经验积累,逐步形成自己独有的辅导、咨询风格。

3.借助工作室,完善学校心理健康管理工作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必须要得到学校领导的理解和支持。心理健康教师有义务向学校领导宣讲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引导他们看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作用,从而争取更好的工作舞台和发展机会[4]。以武汉市黄陂区王家河小学90后教师邬亚丹为例,她通过主动担任心理辅导员,成立校级心理工作室,吸引校内各科老师、管理干部参与,进行多层次互动;
在学校内初步构建了心理健康学习共同体,通过专门的课程、学科渗透、活动设计、心理环境优化、网络教育、心理咨询等途径,充分发挥每一位成员的潜力。在做好教学工作的同时,邬亚丹老师还关注学校学生、教师团队的心理状态,通过各种活动帮助教师们解压;
她本人认真撰写咨询日记,让自己成为一粒“快乐的种子”,助力学校心理健康建设,其个人能力也得到了极大提升。

(二)以“类经验+课题”为特色的家校心理工作室

将服务范围扩展到家庭和学校后,工作室面临的问题更加复杂。如学生的学习兴趣的激发、学习习惯的养成、人际交往问题、学业压力及受挫力疏导、心理陪伴支持、青春期孩子的逆反、性教育及早恋、网络依赖,网课中的学习自主性问题等。如要逐渐找出这一类问题解决的模式、程序和策略,亟需在更高层面进行成果梳理。

1.基于类经验的提炼

随着事例经验的积累,各个类别的规律可供进一步探寻,单独经验之间的零散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开始产生关联。以黄陂区心理工作室成员朱元珍老师的心理课“青春浮动”为例,通过将家校焦点问题转化为“类经验”主题,在名师、专家、团队的指导下,在项目研究中探寻解决的可能路径,在教学实践中体验成长的收获。通过不断实践、提炼,2014年,朱元珍老师参加说课大赛,心理课“青春浮动”先后荣获武汉市、湖北省一等奖,国家级二等奖。

2.基于个人经验体系的教育论文

随着类经验的积累,可以以工作室为平台,推动成员总结类经验,撰写成论文。例如,笔者撰写了《美丽心情》《教师自我效能感团体心理辅导实施策略研究》《心理调适方法ABC》《价值观与生涯价值》等多篇论文,先后荣获中国基础教育研究会、湖北省教育学会、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等多个单位的优秀成果奖。这些论文的经验成果源自实践,服务于实践,对个人的教学效能感有很好的提升作用。

3.依托工作室打造家校服务阵地

有了家校心理工作室,职能更加明确。同时可以积极争取学校支持,设置心理检测区、个体咨询区、心理沙盘室、心理阅览室等功能区,让心理工作在专业环境中进行,让每一位到访的學生和家长心情放松,感受到温馨的人文氛围;
除此之外,还可以进一步完善心理健康教育档案,准确把握学生群体心理、个体心理与行为状况,为后续研究打下坚实基础。

此外,还可以定期邀请专家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专题讲座,定期开展团体心理训练活动,提升心理辅导、心理咨询乃至心理干预的专业性。

(三)以“跨界培训+实践智慧+成果提炼”为特色的区域工作室

以黄陂区为例,由于与中心城区的配套存在一定差距,该校存在兼职教师多、流动性大、农村教师相对较多、跨学科专业性有待加强等问题。心理工作室营造了成长氛围,对本区域教师的成长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

1.跨界整合力量,提升专业技能

整合心理学界、教育学界和医学界的专业力量,通过区级交流、培训研讨、优质课大赛等平台,搭建区域内教师的交流平台。例如,在面向工作室实验学校遴选优质“种子”教师的基础上,黄陂区教师进修学校每年定期举办心理健康教师培训,结合下校服务、暑期校本培训等活动进一步强化培训效果。在实践课程中,注重跨界整合力量,支持心理老师系统学习前沿的心理技术,如NLP简快心理疗法、绘画心理治疗、心灵图卡、音乐心理治疗、萨提亚家庭心理治疗、非暴力沟通、团体心理辅导、基于医学的心理治疗等,促进教师实践智慧的转化。

2.注重心理健康实践智慧的课题成果提炼

在区级范围内,以名师工作室为成果组织单元,逐步吸引一批在学校心理教育领域有所作为的班主任或科任教师,共同开展课题研究。通过省市级课题研究、优质课比赛,以及心理助人活动实践,将个体零散经验进行结构化,最终以重点课题、专著等成果提炼出来,带领本区心理健康教师迅速成长。

2017年3月,笔者申报的武汉市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促进中小学教师心理弹性发展策略研究”(编号2013A035)顺利完成结题;
2018年,由区心理健康工作室申报的课题“教师心理工作坊在教室继续教育培训中的运用”,荣获湖北省教育学会一等奖。这些成果既是工作室集体实践智慧的结晶,又能对工作室成员形成良好激励,切实提高团队成员成长过程中的成就感。

综上所述,心理工作室对心理健康教师的专业发展具有多个层次的促进作用。通过对心理健康教师成长的经验体系进行梳理,建立面向教师、学生和家长的多样化工作室,有助于减少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孤立感,增强其归属感、效能感、成就感,为区域教师专业发展加油助力,为学生心理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姚本先.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的整合[M]. 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7.

[2]陈家麟. 学习心理健康教育:原理、操作与实务[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

[3]潘海燕. 教师“自我经验”的嬗变规律及其遵循[J]. 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21,41(02):34-40.

[4]吴俊琳. 名师工作室:心理健康教师专业成长加油站[J]. 江苏教育,2022(16):14-16.

编辑/黄偲聪 终校/石 雪

猜你喜欢成长路径心理健康教育优秀研究生成长机理及其模型构建现代商贸工业(2016年8期)2017-01-07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小学音乐教学的重要举措艺术科技(2016年9期)2016-11-18高中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人间(2016年28期)2016-11-10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心理健康教育初探考试周刊(2016年76期)2016-10-09心理健康教育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全面渗透考试周刊(2016年76期)2016-10-09构建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企业导报(2016年14期)2016-07-18大学生心理问题应对新模式企业导报(2016年12期)2016-06-17反思性实践:卓越幼儿园教师成长路径幼儿教育·教育科学版(2016年3期)2016-05-25在决战同步全面小康中锻造铁一般的干部队伍求实(2016年4期)2016-04-14

推荐访问:探析 助力 典型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