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杨敏(1985~),女,汉族,贵州毕节人,毕节市百里杜鹃金坡苗族彝族满族乡金中小学,研究方向:小学数学教学。
摘 要:“学以致用”是自古以来人们孜孜不倦的追求,它要求学生把自己所学的知识转化为实践中的问题,并运用到实践中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注意的不只是“教”,而是要让学生“用”。文章从小学数学的特点出发,分析了培养小学生應用意识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培养小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策略,以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效率和质量。
关键词:小学数学;
培养;
应用意识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3)19-0079-06
一、 引言
通过对整个教学过程的探索性分析,我们可以看到,目前小学数学教育已经得到了社会公众的普遍关注。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由于这个阶段的学生还没有完全成长起来,对事物的理解能力存在不足,所以他们的学习状况也各不相同,而且老师们也会根据他们的教学任务和课程要求来培养他们的解题能力。有些学生只是单纯地死记硬背,在解决问题时往往缺少解题的技巧和思路,因此,教师在实际的数学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地对学生的应用能力进行培养,为学生后续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 小学数学特征
(一)教学难度系数较低
小学数学教学是提高理性思考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尤其是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对学生后续的理科学科学习非常重要。在新的教育理念下,数学教育应该结合学生的发展趋势,把学生的综合素质作为建设的中心,充分体现其基本的价值。小学数学的特点是:难度低、兴趣强、知识点多、内容分散。小学生正处在能力培养和思维发展的关键阶段。在这一阶段,教师要运用多种课程来培养学生的情绪和能力,且此阶段的学生对新鲜事物的热情较高,教师要注重对学生兴趣的培养。
数学的指导作用是多方面的,简单的知识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基本的数学概念,使学生在掌握了数学知识之后,能够更有成就感,为日后的数学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以儿歌、歌谣、游戏等作为主要教学素材的教学活动屡见不鲜。大部分小学数学概念都能在日常生活中找到对应的教学载体,在整个学校教育过程中,我们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使学生对数学有一个全面的认识,树立正确的数学观,进而提高自己的数学综合能力和解决疑难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效果存在一定差异
小学数学教学活动并不总是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对事物的接纳程度也有很大的差别,这个阶段由于所处的环境、所受的理论教育的差异,表现出的学习水平也是不一样的。例如,优秀学生的数学能力很强,在数学教学中,只要老师稍微指导一下,就可以获得很好的效果。中等学生的学习能力不高,在数学教学和日常生活中缺乏相关的数学知识,积极的学习意识不强,消极的合作思维占据了主导地位。而有的学生一般都会遇到一些问题,比如贪玩、懒惰、不想学习,或者不擅长积累数学概念,导致他们对数学的理解不够透彻。不同的能力直接导致了不同的教学效果,而教师在开展以“应用知识,解决问题”为主题的教学活动时,不一定能满足老师的需求,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各种教学工具,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实践和应用数学的能力。
三、 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应用意识的重要性
教学活动的终极目的是让学生掌握运用多种知识来解决问题。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要注重综合素质能力的提高,以促进其数学素养的提高。小学阶段的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是非常关键的。在当前的数学教学中,应重视对学生数学应用知识主观想法的培养,引导他们参加特定的教学活动,这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至关重要。
传统的数学教学方式以理论为主,对培养学生的主动思维、学习能力及创新能力较为欠缺。因此,在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的同时,“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也将是一个全新的教学主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的热情呈几何倍数增长,并在教师的指导下,由被动合作向主动探索转变,促进学生主观地去学习知识。
另外,通过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问题,提高了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知识加工能力等综合素质,从而扭转“数学教育只是一个数字”的误区,从不同的视角来了解数学。通过意识训练,使学生有机会将自己的数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之中,并能主动地将自己的数学观念与问题从教学活动中解放出来,并在生活中寻找新的载体,使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具有更强的应变能力和实践能力,促进他们更加积极地投入数学的学习中去。
四、 在小学教学活动实践中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应该遵循的原则
(一)趣味性原则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较小,对各种事物保持着一定的新鲜感,因此在教育学生的过程当中,应该让学生保持良好的兴趣,从而使学生更加乐于实践,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在数学当中有“用武之地”;
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也是如此,在趣味性的环境之下,学生会主动地将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当中,从而使数学学习更加生活化,拉近学生和数学学习之间的距离,进而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质量。
(二)适应性原则
每一位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教师应该尊重学生心理、生理、年龄以及知识水平的差异性,尊重学生的客观认知发展规律,在培养学生应用意识的过程当中,应该遵循高度适应性原则,教学过程当中做到循序渐进,根据学生现阶段所学习的内容,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同时,在教学过程当中,注意因材施教,为学生提供更加高质量的教学。
(三)主体性原则
主体性原则是要求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的过程当中应该尊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在实际的教学过程当中,由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较小,所以更多的是以教师为主体,这种形式对学生的长远发展是不利的,因此,教师要逐步地根据学生的发展状况,对教学模式进行转变,确保在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应该分析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状况,并以学生为主体适当地进行引导,有针对性地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这样才能够为学生后续的数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启发性原则
启发性原则是指教师在培养学生应用意识的过程当中,应该积极地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自觉地探究数学知识,从而学会分析问题,树立起求真意识和人文情怀。此项原则看似强调教师的启发作用,实际上更加关注学生能否进行主动探究,重视学生能否将知识融会贯通,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获得知识,只有学生拥有一定的探究精神,才能树立良好的应用意识。
(五)系统性原则
系统性原则是要求教师应该从教学目标设计出发,从整体上对教学方向、进度进行把握,在教学过程当中注重总目标、课程目标、单元目标以及课时教学目标的衔接,在每一个教学目标完成之后,都应该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这主要是由于各类教学目标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能够使学生形成协调自然的发展规律,逐步地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六)全面性原则
教师要对全体学生开展应用意识培养的教学工作,认识到此项工作的重要性,更好地为学生提供教学,而不是针对某一个学生开展此项工作,确保全面高效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将数学切实地应用于生活当中,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在实际生活中通过自身的能力解决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会获得很大的成就感,进而激发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七)操作性原则
操作性原则要求教师应该在明确具体教学目标的基础之上,提高数学教学实践过程的可操作性,根据实际教学内容与学生的认知结构能力水平,将教学目标在课程当中具体化,引导学生开展实践活动。这种数学实践的活动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值得注意的是,教师要明确学生的年龄能做哪些实践活动。在这种活动下,学生会应用自身所学的数学知识,对各项实践活动中的问题进行解决,达到教育与生活相结合的目的。在此过程当中,教师应该给予相应的鼓励,保持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八)实用性原则
实用性原则要求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当中不能过度地依赖教材课本,而是要为学生举一些实际生活当中的例子,让学生明确要能够将数学知识实用于生活当中,不能将学习和生活割裂开来,这对学生的长远发展是非常有利的。
五、 小学数学教学的现状
小学数学课堂缺少师生互动,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从而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效果。小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一般较差,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能力比较差,有些学生会出现学习困难、难以专心等问题。一些数学老师没有创造好的教学环境,枯燥的课堂氛围会影响教学效果,使课堂上的师生互动变得更少,从而降低了教学效果,在教学效果得不到保证的情况下,更不用说增强数学应用意识了。
数学是一门对逻辑思考能力要求很高的课程,它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逻辑思考能力。一般来说,老师在传授数学知识的同时,也是在培养学生的逻辑能力,掌握好这一点,就能为以后的数学教学奠定坚实的基础。但是,由于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因素,他们的思维和逻辑能力都比较弱,所以他们对数学的敏感度也没有老师们想象中的好。这就造成了教师在课堂上的各种困难,使学生对一些比较抽象的东西的理解变得迟缓。比如,当学生在学习比较复杂的乘法时,就会发现自己的逻辑思维不能很好地表达出来,从而导致对知识的理解不够透彻,在这种情况之下,学生的应用意识受到了影响,很多的知识不能融会贯通,无法应用数学知识理论。
在某些经济欠发达的地方,小学教育的发展前景不容乐观。许多老师都没有经过系统的训练,无法将自己所学的东西完整地传授给自己的学生,甚至有些老师对新课程的理解还不够透彻,这就给数学教学带来了难度。个别教师对传统的教学方式已习以为常,加之教师的软实力相对较弱,因此教师们认为,学习仅仅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成绩。不能从根本上考虑学生的前途,扭曲了小学数学教学的初衷,使学生的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没有得到很好的锻炼,在今后的学习中没有足够的动力,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他们的思考,导致学生各项数学能力的不足。
六、 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应用意识的策略
(一)创设应用情境,引入情境教学法
运用意识的训练,要求学生能在多种生活环境中快速做出反应,对已有的问题进行分析、解释,并从问题的基准上提出多种问题的解决方案,使所学到的知识在实践中得到真实的反映。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创造各种情境,使学生能够在情境中自主地解决问题,并从各种情境中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在情境创设中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的《解决问题的策略》中“假设-替换”这一内容中,老师针对假设和替换的问题,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融入解决问题的现实情境中。教师指导学生进入情境:老师把960毫升果汁倒入6个小杯和2个大杯,正好都倒满。大杯的容量是小杯的3倍,那么,小杯和大杯的容量各是多少毫升?在教学中,教师根据大杯、小杯容量之间的关系指导学生思考:一个大杯可以替换成几个小杯?(3个)那么,我们可以直接把2个大杯替换成几个小杯呢?(6个)这样就相当于把960毫升饮料全部倒入了12个小杯子,所以每个小杯子的容量就是80(960÷12)毫升,大杯子的容量就是240(80×3)毫升。老师的解题指导,快速地解决了“假设和替换”的问题。当遇到问题时,学生会根据自己的情况,自行解决问题。老师们不再仅仅是用简单的算术来计算大杯和小杯的數量,而是让学生置身于数学环境中,把问题变成了实际的问题,以此来提高学生的数学实际应用能力。
(二)运用现实例子,培养学生应用意识
当前,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学学科知识关联的领域越来越广,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在这种背景下,教师要做的就是搜集大量的数学例子,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的历史,增强他们的成就感和自信心。比如,当老师开始讲授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的《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一)》时,学生就会在课余时间里,了解自己家中的水电费和其他开销,然后老师根据学生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数学问题:“你们一周的开销是多少?”针对这个问题,小学生会做一些简单的计算,然后让他们统计一下家庭的收入,以及每月的结余。如果家中有需要购置的热水器,根据实际余额,要多久才能买到?通过这种数学实践,引导学生找出具体的数学问题,并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对策和方法来解决。通过这种教学法,可以提高他们的数学逻辑思维和综合素质,让他们能够积极地去探索和研究,从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使学生更好地了解数学,体会到其独有的魅力与神秘感,为其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且这种教学能够紧密地联系实际生活,将数学生活化,拉近学生和数学的距离,减少学生的畏难心理,进而能够在实际生活中学会应用数学的理论知识。
(三)引用实际问题,锻炼学生应用能力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必须利用生活元素对数学进行分析,以激发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还要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分析和处理实际问题,并在解题训练中锻炼和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将现实问题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巧妙地引入课本中的问题,再开展后续的分析教学,使问题得到更好的解决,从而使他们在解题的过程中得到更多的快乐和满足,进而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水平。
例如,在苏教版六年级上册《长方体和正方体》中“体积和容积单位”的教学中,老师可以提出几个实际问题:说说你周围哪些物体的体积分别接近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生活中哪些物体的体积比1立方厘米小?(大米、黄豆)哪些物体的体积比1立方厘米大?(鸡蛋、草莓)估一估你所用的水杯容积大约是多少。此类问题在实际应用中十分普遍,因此,在解决此类问题时,老师首先要引导学生找到问题的起始点,并引导他们根据体积和容积单位来解决问题。
相关研究表明,通过创造问题情景,引导学生进入问题情景,可以使学生了解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便利性,并对数学产生特殊的兴趣,从而加深对日常生活中现象的认识,巩固数学知识和技能,所谓的数学问题情景,就是建立在对学生来说有困难的数学问题的基础上,因此,老师必须贴近学生的发展区域,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轻松地完成任务。同时,学生要在数学教师的指导下,独立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并解决问题,实现数学知识的培养、思维的发展、应用意识的增强等多重教育与教学的目的。
(四)通过数学竞赛,提高学生学习热情
在数学课上,老师要采取小组竞赛的形式,提高学生对数学的认识,发掘他们的潜能,提高他们的学习热情,让他们参与到具体的数学教学中来。因此,在设计竞赛的特定题目时,要注重数学知识的难点,使之与学生的实际状况相结合,以保证达到竞赛的目的。另外,老师还可以组织小学生参加一些数学知识的教学,让他们亲身经历,提高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从而提高他们对数学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比如,在教学苏教版三年级下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一课时,老师可以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让学生讨论如何求出长方形的面积,生活中有哪些物体面的形状属于长方形,看看哪一组说得又快又好。通过这种方式和方法,可以让学生的思想得到全面的交流,提高他们的自觉性,进而提高他们的凝聚力和合作能力。
(五)分解知识内容,理解知识内部规律
在小学阶段,由于缺乏对知识的及时分解,对数学概念的隐性规则的理解,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根据数学的隐形定律,采用数形结合的方法,使其更好地掌握和使用。例如,在教学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分数的初步认识(一)》时,教师应从分数的基本概念、各部分的名称及意义入手,运用数、形相结合的方法,使学生了解分数的规律。在对分数的特性进行详细说明时,教师可以利用白纸,将其裁剪成圆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在上面分别标上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并利用数与形相结合的方法,使学生对分数的概念有更深的认识。另外,教师要让同学们使用钟面上的指针把圆形钟面平均分为8份或4份,然后再涂上红、蓝、绿等不同的颜色。色彩构成的比例可能会有差异。教师可以通过画出的圆圈,让学生说出“在圆圈里,红、蓝、绿的部分可以用哪個分数表示?”,使学生对分数的基本含义有更深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利用两个不同颜色所占的比例,使学生能够理解分数分母和分子的变化,从而掌握分数的隐形规律。最后,教师要总结出规则,让同学们用书面的形式将分数变化规律进一步内化,也就是分母是一样的,分子越大,分数值就越大;
而若分子是一样的,分母越大,则分数值越小,使学生能更好地了解分数的意义,在这种引导之下,当学生碰到占比问题时,立刻能想到分数相关知识,增强了学生的应用意识。
(六)及时进行引导,促进学生独立思考
教导学生学会应用数学,并不是单纯地接受老师的指导,也不是被动地去学习,而是要让学生自己去解决。比如在学习苏教版二年级下册《认识方向》中的知识时,老师在课堂上展示了一幅平面图,让同学们在观察的过程中,根据所看到平面图来描绘自己的行走路线以及目的地。在这里,老师会给学生简单地介绍一下,比如,从哪里开始,到哪里,需要向哪个方向走,走到哪里,然后又向哪个方向走。学生可以在小组中互相学习,互相交换自己的观点和想法,遇到困难的时候,老师会给予指导,但是,学生要靠自己的观察和团队的沟通来获得正确的答案,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让他们将这种观念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同时这在实际的生活中也能得到广泛的应用,学生会对出行的路线有一定的了解和认知,进而学会独立思考,增强应用意识,同时也能促进学生转变思路,拓宽思维方式,从不同的视角去认识问题,如思考从其他路线能不能到达目的地。
教师要正确理解“教”的意义,充分发挥“学”的潜能,把“学”与“教”结合起来,营造一种“和谐”“活泼”的课堂。教师要了解每个学生,并尊重他们,不要过度地打击他们的信心,要经常与学生进行沟通,了解他们的心理。教师要用温柔的语言来激励他们,比如,学生在表达自己的意见时,可以说:“老师认为你的想法很有创造性。”每次下课后,老师都会说:“如果有什么问题,下课后可以来找我。”对理解能力一般的学生,老师要给予足够的宽容与鼓励。在教学中,教师应从教室里熟悉的教学环境出发,借助周围熟悉的环境,来加深学生对数学的认识。
(七)开展实践性教学,促进学生的成长
真正的知识,是通过实践获得的。在某些特殊的单元中,以实践活动为载体促进学生的数学能力成长,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的含义。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实习作业来了解学生在课堂上遇到的问题,并了解他们在单元学习中的实际运用,帮助他们冲破难题,逐步培养他们的运用意识。比如,数学是为了解决现实问题而创造出来的,尤其是在小学数学课上,它和现实问题有着密切的联系。大部分的问题都是通过现实生活中的知识,通过对生活的体验,使学生更好地了解数学的作用。老师要做的是抛砖引玉,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让学生在没有老师的情况下,独立地学习。比如在日常生活中,如果同学们在操场上排队做操,从前往后数,小兰是第8个,同时从后往前数,小兰是第5个,这列队伍有几个人?又比如,提问学生:你在外面买了9千克橙子,每千克两元钱,那得花多少钱?你把100块钱给售货员,她要找你多少钱?这可能是每个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都会遇到的问题,他们很乐意用数学来解决这些问题。提问学生:如果你是教科书的编者,你会怎么编写这个问题?哪种问题你会把它放在书本上?教师要敞开学生的思想,让他们亲身体验到数学对生活的影响,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让他们主动学习,而不是被强迫,那样就能事半功倍。
(八)结合多种教学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小学生注意力的集中时间一般都在30分钟左右,因此,在数学课上,教师要结合各种不同的教学方法,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数学知识是抽象的、具有逻辑性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能正确地领会到,就会失去对数学的自信,从而对数学产生反感。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会自主学习、自主探索、运用各种教学手段,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比如,在学习混合计算的时候,如果学生不能很好地掌握加、减、乘、除的算法特性,那么在实际操作中会产生某些细微的误差。教师应针对问题进行具体的分析,采取新的教学方式,并将其与小组协作的方式相结合,才能使课堂教学更有效地进行。例如,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3人一组,由同学们组成一个互相评价的团队。在指定的时间里,同学们会互相检查,找出在计算中忽略的地方,从而提高答题的准确率。同时,当每一题的计算结果都不一样时,老师要引导同学们进行小组讨论,使他们更好地思考和表达自己的观点。在小组讨论中,加强对数学的认识和应用,并注意自己的错误,从而使自己的解题准确率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在这种环境之下,学生的数学能力会得到提高,有利于应用意识的培养。
七、 结语
综上所述,数学是和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如果仔细观察,认真准备,一定能够很好地將自己的日常生活和数学学习联系起来。教师要主动把自己的生活材料运用到课堂中,创造出生动有趣的、直观的、具体的情景,激活学生的思维,让他们运用在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来解决日常问题。强化数学与生活的关系,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加强对数学的分析,使他们具有真正的数学应用意识。加强对学生应用意识的培养,是目前我国基础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教学活动、创设情境、增加实践的机会,使学生在教学中真正注重应用意识,同时也能提高他们的解题能力,对他们今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让他们切实体会到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
参考文献:
[1]夏明敏.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2(23):62-64.
[2]洪月莲.多媒体环境下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应用意识培养的探索[J].新课程,2022(18):52-53.
[3]陈华忠.小学数学教学中“读、思、议、用”的策略:以“解决问题”教学为例[J].云南教育(小学教师),2021(10):4-5.
[4]刘红悦.探讨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培养应用数学意识[J].家长,2021(21):26-27.
[5]张清华.加强数学意识:核心素养下的小学数学教学实践分析[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1(15):84-85.
[6]韩杰.让思维真正发生:“真·趣”理念下的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与探索[J].新课程,2020(16):72.
猜你喜欢应用意识培养小学数学浅谈高职数学素质教育商情(2016年43期)2016-12-26小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浅议散文百家·下旬刊(2016年12期)2016-12-23提升语文课堂游戏教学实效性研究成才之路(2016年34期)2016-12-20儿童数学教育视角下的“应用意识”培养教学月刊·小学数学(2016年11期)2016-12-09高中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科技视界(2016年21期)2016-10-17浅析新形势下航空计量人才培养科技视界(2016年21期)2016-10-17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成才之路(2016年26期)2016-10-08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成才之路(2016年26期)2016-10-08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策略研究成才之路(2016年26期)2016-10-08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