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舍宁秘书网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艺术设计类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研究

艺术设计类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研究

时间:2024-07-24 10:15:02 来源:网友投稿

汪天雄 刘雨彤

关键词:课程思政 教学改革 设计史 立德树人 混合式教学

引言

为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专业课程思政育人已成为各大高校课程建设与人才培养改革的重要环节,强调将思想政治与各类课程同向同行,以协同育人的方式培养高质量的人才。在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教学改革中,需要实施“课程思政”使专业知识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形成协同效应[1],以间接内隐的方式在教学中融入思想政治知识,使专业知识、教材知识与思政知识融会贯通,培养学生良好的政治意识与道德修养。如何在艺术设计类专业课程思政中根据专业特点制订教学计划,将思想政治元素融入教学目标、内容和方法,则需要展开深入探究。

一、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是指在大学专业课(非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中,有意识、有计划、有目的地设计教学环节,以间接内隐的方式将思想政治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等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入课程的教学过程,实现立德树人的育人目的[2]。高校肩负人才培养的重任,人才培养的关键在于学科建设,学科建设的支撑是专业课程。专业课程是高校专业建设发展和人才培养的基石,也是课程思政建设的有效平台[2]。因此,坚持立德树人为中心,依据专业课程课特点,将中国梦、理想信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革命传统,国防教育和劳动教育等知识纳入课程教学,充分挖掘每门专业课程的思想政治要素,以潜移默化的方式融入课程教学的全过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效实现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3]。

二、高校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思政教学现状

(一)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思政的必要性

艺术设计专业是创新型国家发展战略新兴专业,是创造价值和改进生活方式的重要手段,其专业特色在于学科交叉、文化传承与科艺融合。艺术设计专业课程建设必须坚持立德树人,在教学中合理融入课程思政元素,从而培养具有高水平艺术设计技能和文化艺术审美能力的复合型专业设计人才。

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注重动手能力的培养,重点突出对学生的表现技法、工程技术、审美能力与创新思维的培养,要求学生掌握对艺术设计流程与方法的系统认知,并对产品形态美学、设计风格与精神思想等方面形成清晰的认识,从而为后期的艺术设计实践打下理论基础。相较于其他文理科学生,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思维上较为活跃,创意思维强,善于接受新的事物,对设计作品的表现技法与工程技术知识如材料与工艺等知识较为重视,却忽略了设计中的人文因素,不重视综合素质的课程。因此,在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通过课程思政知识有机融入,增强学生感受真实生活、体察世界与寻求创造动机的能力,通过强调中国精神,弘扬家国情怀,激发学生的爱国意识,增强文化自信,以此提升课程的育人价值。

(二)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思政建设面临的问题

(1)教学目标不够清晰。在艺术设计专业教育过程中,许多课程思政的内容与课程内容之间缺乏紧密联系,导致课程思政的作用和意义并未得到充分发挥。此外,在专业实践课程的培养中,过于强调操作实务而忽略了设计类学生的人文素质、文化视野与社会责任,这也是课程思政未能得到有效实践的原因之一,其内在蕴含的文化基因与理想信念的精神价值并未得到学生深刻理解与文化认同。

(2)较多思政内容以案例穿插在知识点教学过程中,对内容的规划较为零散,无法通过有效组织形成体系化、逻辑化的知识体系,导致立德树人的实际成效降低。

(3)课程思政深度不够,对思政元素的阐述仅浮于表面,缺乏深入思考与挖掘。

(4)课程思政教学的创新性不足。由于大部分课程教学以专业理论知识为主,在教学内容与方法上也存在诸多问题。一方面,针对设计理论课程,传统课堂则采用僵化的“满堂灌”式教学模式,教师多应用照本宣读式的教学方法,无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学习氛围效果不佳。另一方面,在强调实操的课程教学中融入思政内容也较为孤立,无法促进思政元素与课程教学的深度融合。

三、思政元素融入艺术设计课程的教学策略

(一)明确思政育人目标,践行“立德树人”使命

课程思政目标旨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觀、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国文化精神嵌入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中,制定基于学生学习效果的课程教学目标与思政目标。在讲授专业实践技能过程中,兼顾设计类培养过程中的人文素养、综合素质与社会责任[4],合理地融入课程知识中所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等思政元素,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践行“立德树人”使命。

(二)创新思政融入方法,突出课程思政元素

设计类专业本质上是以实践为主、突出创新的学科,多数专业课程教学方式较为灵活多变,可采用翻转课堂、小组讨论、情景式教学与线上线下混合等多种教学模式与方法,提升教学质量。在授课的过程中应紧密围绕课程的内容,依据教学目标与要求,研究各章节模块知识点的内容,充分探索专业知识与思政要素之间的契合点,并精心设计寓思于教的教学场景,避免思政知识刻板和孤立的讲授,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介入课程知识点的教学中,实现教学过程中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统一。如:选取工艺美术运动这一西方设计史上的重要事件,让学生从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角度理解设计变革产生的原因。同时利用混合式教学模式,建立线上教学平台,融入不同思政内容,以此突破时间与空间限制,引导学生全方位感受思政元素,营造良好的立德树人育人环境。

(三)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促进课程与思政知识有机融合

教学内容要服从教学目标,教学重点的选择和教学设计是实现提升教学质量的基础和途径[5]。在课程中要基于艺术设计类专业课程特点,融入相关思政元素,对课程内容涉及的文化、科学与工匠精神等思政元素展开全方位剖析,使学生增强对思政知识的理解与认知。同时也要平衡理论与实践的教育比例,从多角度出发助力学生感受思政元素的魅力。如在《工业设计史》课程中,在“中国手工艺设计阶段”完成传统纹样的汇编,让学生体会其内在的文化思想,也为之后的设计实践提供丰富素材;
在讲解当今时代的设计发展趋势,如智能化、绿色设计等时代背景,围绕我国华为、大疆与小米等企业,重点解读品牌文化与科技产品案例,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感悟科学家们攻坚克难的决心。

(四)强化过程性考核,构建多元评价体系

在艺术设计本科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中,关键的问题是如何使学生改变以往传统的单一记忆课程知识要点,转向以学生兴趣为主线,真正理解掌握设计与思政知识,并在讨论、作业、考察与设计等多个环节融入思政元素,实现立德树人的润物无声[6]。为此,对课程的考核应建立与课程思政对应的多元过程化考核形式,强调学生在课堂上互动表现、线上平台讨论与答题情况、设计调研、团队PPT汇报、创新设计思维、设计方案实现与落地等整个过程的考核,从而以全方位、多维度的方式对学生实际的能力进行客观考量。

四、《工业设计史》课程思政改革实施路径

(一)设定思政育人目标

《工业设计史》课程是当今艺术设计专业产品设计方向基础教育重要的理论课程,该课程不仅是物质文明发展史,而且也是思想演变的历史,其课程内容不仅包含着历史文化、产品制造工艺、设计人物与美学风格等内容,还包含着人类学、社会学与经济学等重要因素,是培养产品设计专业学生逻辑思维、人文素养与审美能力的关键课程。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下,将思政教育所提倡的价值引领、家国情怀、文化与道德素养融入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从价值塑造、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三方面制定课程教学目标与思政目标,其中价值塑造包括根植中国文化的设计观、培养求真务实的工匠精神与塑造可持续设计价值观;
知识传授主要包括设计基本概念,设计风格、设计改革、设计流派与传统文化,一方面,主要从历史演进维度展开教学,使学生明晰学科发展规律,奠定设计基础。另一方面,介绍现代设计与当代设计,包括设计方法、设计理论与软件应用等,使学生了解作为一名合格的设计师,应掌握哪些方面的知识;
能力培养主要包括具备一定的美学鉴赏、作品解读、设计方法与前沿概念等相关知识。思政育人的目标设定旨在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科学精神,引导学生坚定科学报国,树立科学的可持续发展观和生态文明价值观。

(二)建立创新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方法

1.建立人、物、事相结合的情境式教学改革方法

《工业设计史》课程思政体系结合设计专业前沿性、实践性强的特点,在教学方法上采用人、物与事三者结合的教学方法[7],借助于具体的情境,使学生加深对课程思政的理解。例如,在本课程传统手工艺设计章节,以“家国情怀、文化自信”为培养目标的思政专题,在课堂外让学生对自己家乡非遗传统文化展开调研,通过让学生转换自我角色为设计师,依据当时社会生产技术水平,模拟过去生活环境,设身处地设计一款手工艺产品设计方案,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深层次理解中国古代设计造物的系统性思维与精神文化内涵,从而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在走向多元化章节,对中国传统文化与设计展开讲解,以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的案例为切入点:从人的角度分析,设计师是“冰墩墩”吉祥物背后的主导人物,在设计“冰墩墩”时,要考虑吉祥物所代表的奥林匹克精神与民族文化。因此,设计师要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文化素养;
从事的角度分析,冬奥会吉祥物的设计必须符合中国传统文化和体育文化精神,在设计过程中,通过选择国宝熊猫来契合国家形象,并设计冰晶外壳和国家速滑管的冰丝带,不仅紧扣“冰雪运动”这一相关性主题,而且增加了未来感和科技感,并在其掌心设计一颗爱心,代表了中华民族所倡导的友好与和平;
从物的角度分析,“冰墩墩”作为冬奥会吉祥物,设计中将国家速滑馆冰丝带的形象引入熊猫的头盔设计上,流动的明亮色彩线条隐喻着冰雪运动的赛道与科技感的有机融合。此外,针对荣耀版“冰墩墩”产品,金色柔软花环植入“岁寒三友”松竹梅概念,正好与冬奥会坚强不屈、坚韧不拔的精神相契合,体现民族文化深刻的寓意,有效激发了学生内心深处的家国情怀。

鉴于课程教学内容,依据情境式教学特点,将设计师与消费者作为人,产品作为物,设计行为作为事,以三者结合的方式客观归纳产品文化与精神思想,并考虑设计所处的经济、技术、社会、文化的具体情境,使课程教学形成系统的产品设计知识,并在潜移默化中使思政知识自然融入,从而培养学生观察、沟通与责任感,实现学科知识与思政知识的同向同行。

2.建立跨学科语境下史论知识教学改革方法

在工业设计史课程教学过程中,以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元素与中国产品品牌等相关优秀案例,将人文知识、工程知识与课程知识协同整合,从多个学科切入,充分融合文化、科技、生态与商业等多方面知识,以跨学科视角引导学生多角度分析设计问题,拓宽学生的学术视野,使其对设计的内涵与外延具有更深入的认识,且将思政知识润物无声的融入设计案例与实践设计的讲解中。在教学过程中需深度融合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交叉性教学思路,锻炼逻辑思维能力和人文情怀,例如:针对某一具体产品,从艺术层面的装饰、美术风格与艺术特色切入,深入分析生产方式、经济载体与技术特征,让学生具备多维度处理和应对设计问题的能力,突出理性的科学逻辑性思维,并从文化内涵、人物故事等内容出发,深入探究用户行为方式,洞察风土人情与社会现象,激发学生创新意识与文化自信,从而构筑科艺融合、学科交叉的跨学科史论教育方法,培养出具备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科学素养与家国情怀的设计人才。

3.构建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思政教学模式

线上、线下两种教学模式是混合式教学中重要的两个环节,通过不同的教学方式能够满足不同學生的学习需求。线上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随时随地、自主选择的学习机会,线下教学模式则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加直观的学习体验环境,重点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这两种教学模式相互协作,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成效。

线上教学模式一方面将超星学习通App与平台课程授课相结合,扩展了思政案例知识资源,提供学生们自主学习的平台,教师在超星学习通平台中发布课前预习任务、完成课堂讨论与课后思政知识延伸,让学生们牢固掌握的课程基本知识,体会思政知识内涵。如在中国的手工艺设计章节,课前在学习通平台上传较多明代家具的资料与作品案例,穿插一些讲解视频,让学生感受明代家具设计中的榫卯结构,体会古代匠人高超的制作工艺与工匠精神,学生通过线上讨论、问答的方式巩固学习知识、然而,纸上得来终觉浅,理论讲授与实践练习需要有机结合,通过教学实践发现史论课程采用线上与线下混合教学模式更佳,单纯理论性知识通过线上平台展开,便于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实时交流,线下则强调设计实践与动手实操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线下教学是控制课程学习效果的重要环节,由学生完成项目设计方案,设计作品PPT汇报,绘制国家设计地图等方式来保障课堂的创新性与挑战性,实现课堂的高阶性。具体而言,例如:针对明代家具中榫卯结构完成模型手工制作,锻炼学生的动手实操能力,培养学生精益求精与态度严谨的工匠精神;
针对现代主义风格章节,组织班里同学分成若干小组,为每组选取一个给定的命题,进行问题分析、资料查阅、调研走访、创意思维与方案设计。通过设计实践,引导学生辩证地思考现代主义风格的优缺点,并在实践中锻炼学生之间彼此合作的能力,使学生牢固地掌握所学知识并灵活运用。由此,基于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方式,建立“课前+课中+课后”的闭环学习模式,促进思政知识以潜移默化的方式贯穿于课程教学全过程。

(三)重构思政元素与课程知识相互渗透的单元模块内容

根据课程教学目标,将课程内容划分为数个知识模块,依据每个知识模块确立课程的思政专题,构建学生易于掌握理解的教学思政内容,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工匠精神、科技报国与家国情怀。传统意义上《工业设计史》课程授课内容主要遵循以时间线为主轴梳理工业革命前的设计至多元化信息时代的工业设计,知识点较为繁杂及零散,无法形成系统的结构[8]。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将教材内容打散与重构成适合学生自主学习的“单元模块”,并在每个知识模块依据思政目标将思政知识划分为对应的专题内容,使学生建立更加清晰的逻辑思维,从而对思政知识的掌握更有条理性,相关的思政教学体系见图1。

在课程思政专题中,将工业设计史思政专题划分七大类融入课程知识的教学过程中。在手工艺设计阶段,引入漆器与明代家具专题,使学生深入领悟古代造物智慧,建立中国文化自信;
在设计改革事件中对工艺美术运动、包豪斯专题进行讲解,突出设计改革中的问题,使学生辩证地看待历史,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在人机工学中引入特殊人群的设计意义,培养学生勇于担当社会责任;
在新材料与新技术专题中,以军用飞机与大疆为例,强调科学精神,科技报国;
在绿色设计与可持续设计,以共享单车、电动车为专题方向,强调减少对环境的破坏,降低有害物质的排放,减少物质与能源的消耗。在设计公司讲解中导入华为、小米等公司产品设计案例,对华为品牌的独特理念进行阐述,探讨该品牌依靠锲而不舍的艰苦奋斗取得成功,强调埋头苦干、敢为人先的工匠精神。在国家与地区设计,对美国、德国、意大利与日本等发达国家的设计展开分析,剖析各个地区的设计文化与风土人情特点,使学生开阔眼界,建立更全面的国际视野。

(四)改变强调结果而忽略过程的教学思维,完善课程考核体系

为了培养能为社会做出更多贡献的设计师,需要具备一定沟通力、创造力与工匠精神。而这些品格的培养在目前课程考核以考试为主的模式下,难以得到体现。因此,为了使工业设计史这门理论课程与课程思政融合,需要采用“过程化考核”[9]的方式,以培养学生的品格素养和设计思维。过程化考核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全面、综合地考虑学生的学习行为、习惯、态度、表现和积极性等因素。对于工业设计史这门课程,采用综合评价的方式,包括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应包括考勤、设计调研、互动讨论、方案实践、小组展示、学习通讨论、课后作业和章节测验等多种形式,不同形式的考核分数应设定不同的比例。结果性评价则主要采用试卷考核的方式。显然,此種教学改革更突出了设计思维与设计实践的结合,改变了传统课程考核模式只注重课程成绩而忽略培养过程。此外,课程结束后将部分学习成果发布在网络平台上,让更多行业专家、设计师在线上评价,并加入生生互评部分促进交流与进步,进而提升学生自我认同感。

结语

通过对《工业设计史》课程思政教学的改革,探究思政知识融入艺术设计课程教学的具体策略,对课程思政元素在教学中的具体实施路径展开分析,并探讨了史论课程思政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考核方式等方面的改革思路,促进思政知识的“润物细无声”,从而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进一步增强文化自信。

猜你喜欢混合式教学立德树人课程思政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电脑知识与技术(2017年28期)2017-11-15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新教育时代·教师版(2016年26期)2016-12-06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体育师友(2016年5期)2016-11-28基于SPOC平台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和实践科教导刊(2016年25期)2016-11-15基于SPOC模式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的研究考试周刊(2016年85期)2016-11-11新常态视阈下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文教资料(2016年19期)2016-11-07《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科技视界(2016年22期)2016-10-18

推荐访问:教学改革 艺术设计 课程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