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舍宁秘书网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图书开放获取信任机制研究

图书开放获取信任机制研究

时间:2024-07-23 16:30:01 来源:网友投稿

张安琪

摘   要:通过分析图书开放获取和信任的关系,提出从信任角度解决图书开放获取多主体矛盾的思路,为我国探索图书开放获取的资源共享机制提供借鉴。基于信任的社会学与经济学定义,划分信任在图书开放获取中的四维层次,明确信任在组织内外的双向影响;
通过分析图书开放获取过程中的信任要素,结合对图书开放获取中多方行为主体的分析,得出以信任为核心的多主体信任关系模型。因此,在明确了信任机制构建必要性的基础上,基于四维信任层次,构建以多行为主体为基础框架的图书开放获取信任机制,并提出保障信任机制构建的基本策略。

关键词:图书开放获取;
信任机制;
制度信任

中图分类号:G25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3)10-0140-03

引言

开放获取概念已有近20年历史,旨在保障作者对作品的完整权利的同时降低其他科研人员和读者获取学术信息的成本,利用互联网整合学术文献,促进学术信息的传播与交流,提供一个开放公平的科研环境[1]。

近年来,开放获取的范围与信息资源类型不断扩展,从期刊论文到科研数据、教育资源,再到学术图书[2]。相比较于开放获取期刊文献,图书开放获取面临篇幅长、成本高、受众小、时滞期长、版权问题复杂以及不确定的质量审核机制等问题,图书开放获取的困境亟待解决。

笔者认为,图书开放获取突出的主体矛盾问题本质上是主体间的信任问题。本文基于图书开放获取过程,梳理主体信任关系,提出通过构建图书开放获取信任机制,平衡不同主体利益冲突,增强主体间信任,从而推进我国图书开放获取的深入开展。

一、理论基础

(一)图书开放获取

图书开放获取是学术图书开放获取的简称。学术图书涵盖范围很广,包含学术著作、学术专著、学术论文、会议录、专业教科书、专业参考书、百科全书等[3]。学术图书是作者在某一领域研究成果的系统性归纳,是科研成果的重要体现。有研究显示,就人文社会科学领域而言,图书的影响力大于期刊[4]。如今学术图书的开放获取逐渐成为学术交流的重要媒介,相比于篇幅有限的学术期刊,学术图书可以更为全面系统地解释专业问题。推进学术图书的开放获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人文社科领域的科研资源共享,满足学术需求。

(二)信任的定义及层次划分

信任诞生于社会间不同个体试图通过合作方式达成共同目标的过程,普遍存在于各类组织关系内。本文主要借鉴社会学和经济学视阈下的信任定义。

总结在组织关系中信任的普适性概念:在不确定性情境中,组织成员在已知风险的情况下仍继续组织行为的信念。它是保持组织成员内部关系动态平衡的基础,是组织行为的基本驱动力,是实现合作的媒介。

信任广泛存在于各类社会情境中,明晰信任的层次划分对于把握其社会行为有重要意义。美国经济学家威廉姆森在《治理机制》一书中对信任进行三个维度的划分[5]:(1)个人信任,不经计算没有数据支撑的信任。(2)计算信任,个体因掌握数据而产生的信任。(3)制度信任,是指将制度嵌入社会环境和组织运转的一种形式。而社会经济学家马克·格兰诺维特对信任的划分则有所不同[6]:(1)介于工具性和自由性的信任,即工具与情感的中间地带。(2)基于个人关系的信任。(3)基于群体和网络身份而有的信任。(4)基于制度的信任,如法律制度等。(5)基于规范的信任,如道德规范、社会价值观等。

结合以上两位学者对信任层次的划分,在图书开放获取过程中,我们可以划分兼具个人情感因素的工具性信任、社会网结构中的群体信任、组织内部的规范信任以及制度信任四个维度,考量信任对组织行为的影响,构建基于此的四维信任机制。

(三)信任对组织的双向影响

信任是组织成员能够长期有效合作的基础,各主体的资质、能力、信誉等都会影响成员间的不同维度的信任。信任对图书开放获取的频度与深度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微观意义上,信任会影响主体间交易成本[7],进而影响组织内各主体行为;
而从整个组织制度的宏观角度出发,信任的提高有助于提升制度信任,辅助制度逻辑的构建,从而保障组织主体遵循制度实施组织行为,而制度的顺利运行也会提升组织内主体间的信任,这即是信任对组织的双向影响[8]。

二、图书开放获取中的信任要素

图书开放获取的过程可以理解为出版社、用户等共同形成一个组织,各主体在遵守相应制度规范的同时实现图书资源的共享。图书开放获取的参与主体大体可以分为图书提供者、使用者和作为传播者的平台三大类。每一个大类的组成都较为复杂,复杂的参与主体意味着多维的利益视角,意味着各主体都会以自身利益为动因进行决策。本节通过对图书开放获取各参与主体行为分析,梳理主体间的信任关系,探讨信任对图书开放获取的重要影响,明确构建以信任为核心的管理机制的必要性。

(一)图书开放获取多方行为主体利益分析

当前图书开放获取发展最大的阻碍在于各主体间矛盾,而矛盾的本质即各主体间的利益冲突。图书开放获取的利益主要表现为社会利益和经济利益,其中经济利益较为直观,社会利益则表现为学术影响力、学术发展、社会职能等方面。根据利益均衡理论,各参与主体在公平与效率共存的利益格局和体系下,在各种冲突因素中可以處于一种相对平衡的状态。

图书提供者是OA图书资源的提供方,包括创作者、出版社和大学图书馆等。学术图书的作者通常是专业领域的研究人员,大多有着丰富的科研成果。对于图书创作者而言,图书开放获取的利益在于获取免费的科研资源,以及自身学术成果得以广泛传播,学术影响力因此扩大[9]。此外,对于以盈利为目的的传统出版商而言免费的开放获取直接损害其利益,想要推进图书开放获取,就必须寻求新的商业增长点,以平衡因开放获取造成的利益损失。

图书使用者即开放获取平台的用户是图书开放获取的根本受益者。作为使用者,用户希望能快速准确地获取所需要的高质量的图书资源[10]。开放获取图书资源中蕴含的信息价值越多,用户越容易达成期望目标,下一次对平台的使用意愿也就越高[5]。

图书开放获取的传播者是承担图书流转功能的开放获取平台。平台需从提供者处获取图书,然后存储到平台数据库,经整理归纳提供给不同用户。从图书流转过程来看,平台先要根据提供者的不同情况,通过合作、购买等方式获取图书,然后利用互联网技术构建数据库,并搭建能够实现开放获取功能的网络平台。此外,还需要负担网络平台的日常维护,各类协议法律成本等费用。

(二)图书开放获取中的信任关系

如上节所述,图书开放获取的参与主体基于各自利益会有不同的行为。主体间的信任本身并不能改变获得的实际利益,但信任与风险有直接关系,直接影响参与主体是否参与开放获取以及实际投入成本,最终影响图书开放获取的推进。本节结合参与主体的利益分析,梳理主体间的信任关系,如图1。

图书开放获取的信任关系受多因素影响,整体呈双向的递进关系,且两两间相互作用,整个流程中信任不可或缺。

(三)构建图书开放获取信任机制的必要性

信任是图书开放获取成立的必备基础和首要条件,具备高信任关系的图书开放获取,可以实现公平、安全、高效率的图书开放获取。而低信任关系的图书开放获取仅能保持协议上的基础合作关系,共享效率必然无法达到预期[11]。根据各参与主体间信任关系可以看出,某环节的信任缺失并不仅仅影响该环节的正常运转,且不止是单向影响,往往会造成恶性循环,最终导致各参与主体都不能再完全值得信任,最终导致平台的全面崩盘。如何建立并维系信任关系是图书开放获取运行与发展的重要工作,而信任机制的构建正是最有效的途径[12]。

三、基于四维信任的图书开放获取信任机制及构建策略

基于图书开放获取四维信任层次划分,本章结合开放获取过程,从图书资源的安全、参与主体的行为激励以及组织的制度规范三个角度构建图书开放获取信任机制,并提出构建策略[13]。

(一)建立保护开放图书资源的安全机制

图书开放获取的本质是对学术图书资源的充分利用,组织中的多方主体必须在图书开放获取的整个流程中为图书资源安全提供必要的支持和承诺。为建立安全机制,组织需具备高效的主体甄别能力、可信任的数据存储库和开放透明的信息公开制度。

通过对图书提供者的甄别,可以保证开放图书资源的准确性和真实性,提高图书资源的质量。要根据不同类别的图书提供者制定不同的审核策略,以提升图书资源的上传效率。严格的用户审核制度既能使图书资源的利用情况可知,也能通过身份信息评估用户的开放获取需求,从而提供更有针对性的需求服务。

图书开放获取数据库需要存储图书资源、用户信息、开放获取记录、用户反馈等各类数据,这些数据是维系各参与主体信任关系的纽带[14]。数据库要具备基本的查询功能和个性化服务功能,存储数据时要重视数据的完整准确性和数据库安全问题,定期更新升级数据库,不断扩大数据库容量,并设立备份数据库以防数据丢失[15]。

为规范数据库内信息的存储调取行为,并保障反馈环节的顺利进行,需要设定不同的访问权限,建立开放透明的信息公开制度。例如,用户个人身份信息需要严格保密;
各参与主体都有权访问图书资源数据库;
图书流转环节需留存佐证材料,并在保管期限内可查可溯;
图书提供者对能反映图书信息价值的数据拥有访问权限;
涉及组织内部运转的信息对内完全公开,等等。

(二)建立驱动组织目标的公平激励机制

组织内各主体的利益共享与分配是信任的重要来源。信任和公平互为表里,信任是建立在公平基础上的信任,公平影响着信任[16]。

组织内部要做到权益和义务的双重公平,多方主体的一切组织行为都应以驱动组织目标为前提,通过建立公平激励机制,在推动组织目标实现的前提下,保障组织内多主体的公平利益共享,以有效建立并培育组织内多维度的信任。

设置梯度信任层级可以实现公平激励。使用者的信任层级受其综合使用行为影响。使用者进入平台,提交基础信息可以拥有一个原始的信任评分。贡献图书资源,给予评价、反馈等优质用户行为可以增加信任评分。反之,出现任何违约行为都会被扣除大量信任评分,并在平台中给予警告,累计2次警告的主体被纳入平台黑名单,禁止访问。处于任何信任层级的用户都有权获取平台内所有的开放获取资源。信任层级仅影响使用者提供、获取资源的速度和复杂程度。信任层级越高的用户,申请开放资源需要提供的佐证材料越少,且在排队序列中会被优先处理。梯度信任层级的设置使平台与参与主体的信任关系更为紧密,扩充了图书资源,提高了用户反馈的积极性,增强了用户与学者间的学术交流。

(三)建立维持组织运行秩序的规则机制

信任与制度的双向关系使制度信任成为维系组织关系,确保组织顺利运行的关键要素。提高个体信任和群体信任可以辅助制度的建立,可以让已经建立的制度反向作用于组织中的多个参与主体,使信任形成多层次的良性循环。

组织制度是机制运行的保障,应通过完善的制度体系稳定组织内信任关系,确保平台的稳定运转。首先要健全组织内部制度规范,各主体应签署正式的法律协议,明晰义务和权利[17]。同时要建立合理的奖惩制度,并完善准入和退出机制,对不遵守组织制度规范、影响组织群体信任和制度信任的个体实行清出。

四、結束语

图书开放获取发展至今已经有了初步成效,其对科研工作者的益处显而易见。当图书开放获取被广泛认可后,下一阶段任务就是如何将理论转化为实践。本文将信任看做主体行为的根本动因,构建多主体参与的图书开放获取信任机制。目前,信任机制在图书开放获取领域的应用较少,笔者以信任为视角展开研究可为未来我国图书开放获取的实践提供一定的参考。未来笔者会继续从信任视角出发,量化计算信任,并增加对商业模式的探索,力争图书开放获取在公平高效的基础上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宛福成.开放获取运动、政策与服务综述[J].情报科学,2006(11):1746-1751.

[2]   马玲.国外高校图书馆出版服务的实践及启示[J].数字图书馆论坛,2021(8):65-72.

[3]   王雅欣.图书开放获取与版权保护的冲突与协调研究[D].哈尔滨:黑龙江大学,2020.

[4]   何慧敏.公共图书馆参与的学术图书开放获取版权合作模式研究[J].图书馆学刊,2021,43(5):72-78.

[5]   奥利弗·E·威廉姆森.治理机制[M].石烁,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6:253-272.

[6]   马克·格兰诺维特.社会与經济:信任、权力与制度[M].王水雄,罗家德,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9:96-112.

[7]   Coase,R. H. The Nature of the Firm[J].Economica,1937,16(4):386-405.

[8]   宜建军,梁震戈.图书馆信息集群知识共享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10(1):27-30.

[9]   Simba Information.Open Access Book Publishing[EB/OL].[2016-12-06].http://www.simbainformation.com/Open-Access Book-10410716/. [10]   刘紫薇.学术图书开放获取模式研究[D].哈尔滨:黑龙江大学,2018.

[11]   孟佳荣.信任调节下的个人预期利益对知识共享的影响研究[D].杭州:浙江理工大学,2019.

[12]   Shannon Bohle. Librarians and the Era of the MOOC[EB/OL].[2022-02-01].http://www.scilogs.com/scientific and medical libraries /librarians and the era of the mooc/.

[13]   钟伦清,胡嘉贤,何鸣强,邓科.电子档案交接过程中的信任机制研究[J].中国档案,2019(9):69-71.

[14]   王宪洪.网络学术信息资源与大学生利用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4.

[15]   邢文明,肖嘉丽,陈继丽.面向FAIR原则的《科学数据管理办法》优化研究[J].图书馆论坛:2022(2):11.

[16]   吴小玲,潘松华.图书馆联盟内的信任机制构建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15(4):87-90,94.

[17]   华东,史安娜.博弈理论视角下中药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信任机制的构建[J].中国药房,2021,32(20):2438-2444.

[责任编辑   柯   黎]

推荐访问:信任 获取 机制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