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江东 李军强 杜鹏姣
[摘要]明清时期,甘肃私人刻书活动受到经济、地域与交通等因素的限制,刻书史实鲜为外界知晓。通过后世传本及各家书目钩稽明清时期甘肃私人刻书的史料,能够客观反映甘肃私人刻书发展的历史面貌与特点。虽然明清时期甘肃私人刻书活动较之同时代的江南地区明显滞后,不具典型性,但甘肃士人学者的著述通过刊刻的方式得以流传,这不仅保存了甘肃文献,也延续了甘肃文脉。
[关键词]明清时期;
甘肃;
私人刻书
[中图分类号] K875.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5-3115(2023)01-0101-07
中国古代雕版印刷术起源于唐,发展、繁荣于宋,明、清时期更加普及与流行。甘肃作为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在雕版印刷术尚未发明以前,图书出版业曾数度辉煌,两汉、三国时期,敦煌、张掖、武威等地已相继出现译场,专门从事佛经翻译。宋以后,中国政治、经济东移,丝绸之路往来中断,图书出版业一落千丈。明清时期,社会相对稳定,甘肃的雕版印刷得到长足的发展。
私人刻书,是指私人出资或主持刻印的书本。私人刻书的出版主体多为士人学者,所刻书籍的牌记多刊刻自己堂号、宅名或书斋名等,其刻书多以崇尚学问、传播文化、繁荣学术为目的。明清时期,随着科举制的广泛推行和地域经济环境的好转,甘肃文教事业得到进一步发展,甘肃士人学者的数量大增,优秀的作品不断问世,带动了甘肃的私人刻书,一批优秀的著作得以刊刻。
一、明清时期甘肃私人刻书举要
(一)明代秦安胡缵宗刻书
从现存实物来看,甘肃私人刻书始于明代嘉靖年间的胡缵宗。胡缵宗(1480-1560),初字孝思,后更世甫,号可泉,一号鸟鼠山人,明陕西巩昌府秦州秦安(今甘肃省秦安县)人,正德三年(1508)中进士,官至右副都御史。胡缵宗作为明代陇右著名的官员和学者,不仅在经学、哲学、文学、方志等方面均有杰出造诣,而且还是明代著名的私人刻书家。
瞿冕良在《中国古籍版刻辞典》一书中分别著录了胡缵宗刻书的室名和种数,如鸟鼠山房条下:“刻印过唐欧阳询《艺文类聚》100卷(半页14行,行28字,此书仅印200部),高棅《批点唐诗正声》10卷(12行20字),自撰《愿学编》2卷,又《可泉四岳集》7卷《续集》2卷(10行19字),自编《秦汉文》4卷(11行20字),自辑《唐雅》8卷(10卷20字),《费氏易》(卷数不详),魏曹植《陈思王集》10卷(9行20字),明边贡《华泉先生集》4卷,明马汝骥《西玄集》10卷、《西玄诗集》不分卷(9行18字),金刘完素《素问玄机原病式》2卷(10行18字),等。”[1]169清渭草堂条下:“刻印过自编《雍音》4卷(半页10行,行20字),自撰《拟涯翁拟古乐府》2卷(10行19字),自纂《巩郡记》30卷。”[1]828
以上书籍,有部分是胡缵宗在外地为官时所刻,如嘉靖三年(1524)在苏州任上刊刻的《批点唐诗正声》《秦汉文》等。也有部分是胡缵宗罢官归秦安隐居后所刻。明嘉靖十八年(1539),胡缵宗在河南巡抚任上,因行台失火,引咎告归,在秦安,胡缵宗潜心著述,并雇佣刻工刊刻书籍,刻书事业不曾间断。如明嘉靖二十年(1541),刊刻曹植的诗集《陈思王集》10卷,《鸟鼠山人后集》卷2《陈思王集序》云:“予有《陈思王集》十卷,吴刻也。予虽雅耽陈集,以刻佳,每珍惜焉……按察君索予刻,许之。既以枣不及式,改刻之天水郡斋。”[2]秦安历史上曾属天水郡,胡缵宗撰写序跋或题写书法时,落款经常是“天水胡缵宗”。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刊刻自己纂修的方志《巩郡记》20卷,此书版心下镌“清渭草堂”,卷首有广西按察司副使周满序及巩昌知府李世芳序。由序可知,嘉靖二十三年(1544),胡缵宗65岁,辞官在家闲居,应巩昌知府李世芳邀,编纂《巩郡记》,越岁而志成,嘉靖二十五年(1546),由“清渭草堂”刻印出版。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刊刻自编的雍地诗歌总集《雍音》四卷,亦由“清渭草堂”刻印出版。此书卷末有交河王任贤志,云胡缵宗“今居于林泉编《雍音》,刻于成纪”[3]卷4。明嘉靖二十八年(1549),刊刻自辑的唐诗选本《唐雅》八卷,由“文斗山堂”刻印出版。此书每卷目录后或者卷末镌刻校录者或者刻工的姓名,如卷7目录后刻“清渭胡统宗、胡初、胡襜、胡補、胡襆、胡袨、胡襆、胡袐、胡衭、胡茞校并录于初画八卦处;
梓人京兆沈良、胥大纲、沈学、胥大伦、沈厚”[4]。胡缵宗还刻过《权文公诗》二卷,其《刻〈权载之诗〉序》云:“陇西而有三子,可以诏后世矣……太白、长吉诗皆有刻本,独载之诗缺焉。缵宗补之,而恨不得全本,乃先刻其所得,以俟后之有得,当又补云。”[5]可惜此书已经亡佚。胡缵宗所刻之书,版心下均镌有胡缵宗的室名,或为“鸟鼠山房”、或为“清渭草堂”、或为“文斗山堂”,而且校勘精良、讹误较少,价值较高,为历代藏书家和刻书家所称道,在明代出版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此外,胡缵宗还于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纂修刊刻了《秦邑胡氏家谱》,此谱开山立宗、体例详备,是甘肃古代谱牒的楷范。
清代《四库全书总目》收录了由当时陕西巡抚呈送的《愿学编》《可泉拟涯翁拟古乐府》《拟汉乐府》《雍音》四种刻本,入存目。流传至今的亦有《秦安志》《可泉拟涯翁拟古乐府》《雍音》《唐雅》等刻本入选《国家古籍珍贵名录》。可以说,胡缵宗所刻之书,是明代甘肃私人刻书的代表。
(二)清代临洮吴镇刻书
吴镇(1721-1797),原名昌,字信辰,一字士安,号松厓,别号松花道人,又号髯道人、空空老人,室名松花庵,甘肃临洮人。乾隆十五年(1750)举人,官至湖南沅州知府。晚年重结洮阳诗社,讲学兰山书院。吴镇一生酷爱文学,著述达30多种,有《松花庵全集》存世。作为乾嘉时期陇右诗坛的领袖人物,吴镇在与门生诗友品诗论文的同时,还编选刊刻诗文集,文学风气极为浓郁。
吴镇的一部分著作是自己在外为官时删选刊刻的。如乾隆三十六年至乾隆四十年(1771-1775),吴镇任山东陵县知县,政事之余,刊刻了《松花庵逸史》一卷。此书卷首有东昌知府胡德琳序,吴镇在凡例中交代刻书缘由:“是编脱稿后,远近索观者多,因付梓以代手抄。”[6]乾隆四十年至乾隆四十三年(1775-1778),吴镇任湖北兴国州知州,在兴国任上,吴镇辑成《松花庵游草》一卷,卷首自序记录了其创作与纂辑事宜:“乙未又十月,荷蒙圣恩,升牧楚北之興国,丙申六月始抵任。此州案牍,十倍陵邑,而勘渠履亩,得诗较齐鲁为多,抑亦江山之助矣。今年六月,因解饷赴京,十月旋署,又得诗数十首。综前后作吏之诗,尚不及作广文时一月之数,且格调卑弱,多不称意,于以见民社之难胜,而才力之易尽也。楚北人士,多喜观予诗,因删存一帙,名之曰《松花庵逸草》。”[7]
另一部分则是由门生及诗友助刻。吴镇晚年主讲兰山书院时,教授了大量学生,也结识了本地和在甘肃为官的大量诗人,他们在吴镇晚年著作的编选、整理和刊刻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如乾隆五十一年(1786),吴镇主讲兰山书院,闲暇之时,陆续整理刊刻自己的诗文集。三月,辑成《松花庵杂稿》,此书卷首有好友皋兰梁济瀍《松花庵杂稿·四书六韵诗序》:“洮阳吴子信辰,吾乡诗人也。公车来都,予叩其近作何似,因出所为《四书六韵诗》一卷,曰‘此近日训蒙伎俩,真所为雕虫者。予读之数过,叹其婉丽亲切,涉笔成趣。而命题于《四书》,尤便于启发童蒙,遂略微评隲,付之梓以公同好。”[8]六月,由游宦甘肃的著名诗人杨芳灿帮忙评选的《松花庵逸草》成书。吴镇首自序云:“《松花庵逸草》者,予所自删。而蓉裳、杨明府复为选而评之之诗也。”[9]卷首此书卷末有杨芳灿作《松花庵逸草跋》,云“松厓先生授余《逸草》一卷,且曰:‘昔付剞劂时,若此者已弃之矣。其中或有可存者耶?余受而读之,其中卓然可存者,盖十之五六焉”[9]卷末。
吴镇诗文集刊刻时,诗友尤其是门生承担了大量校订工作。部分诗文集附录了校订名单,据杨齐考证,“《松厓文稿》附录校订人士30人,《兰山诗草》附录校订人士达到了132人”[10],其中大部分门生的籍贯都在关陇地区。
吴镇不仅刊刻自己的诗文集,还积极搜集整理刊刻乡贤、朋友的诗文集。如临洮诗人张晋(1629-1659),字康候,号戒庵,顺治九年(1652)进士。工诗,有《戒庵诗草》,是清初西北为数不多的著名诗人,为孙枝蔚等推重并深交。顺治十四年(1657),江南乡试科场案发,张晋受牵连被杀,其诗印本、刻板被查抄、销毁。乾隆时,吴镇搜集整理张晋诗歌,刻成《康候诗草》六卷。张晋弟弟张谦,亦为临洮当地著名学者,吴镇将其诗歌整理为《得树斋诗钞》一卷,并附有张晋《律陶》《集杜》《琵琶十七变》三种集句。吴镇在《与袁简斋先生书》中说:“狄道先辈有张康候、牧公及安定县令许铁堂者,皆真诗人也。仆刻其遗稿,而贵门人杨君蓉裳皆加校订焉。”[11]吴镇文中提到的安定县令许铁堂,即清代游宦甘肃的诗人许珌,字天玉,号铁堂,福建候官(今福州)人,明崇祯举人,清顺治中任安定知县,工诗,有《铁堂诗钞》。乾隆时,吴镇钦慕其才,悲其际遇,便收索其遗稿,编成《铁堂诗草》二卷,于乾隆五十五年(1790),由兰山书院刊刻出版。吴镇在《铁堂诗草跋》中详细说明遗稿搜集的过程,“铁堂许天玉先生,以闽海贤书,牵丝安定。罢官后,侨寓临洮,故其遗稿颇多。乾隆甲戌岁,予从一老宿家借钞,得后集八卷至二十卷。丙午春,又于定西安孝廉维岱处,借抄得一卷至七卷,后集全矣。要皆王渔洋《感旧集》中所未载者,顾字画错讹,多不可辨,以意逆志,仅得十之七八。虽此外不无遗珠。然以足以见铁堂矣”[12]。
吴镇去世后,其内侄李苞、三子吴承禧继承了吴镇的刻书事业,刊刻了吴镇待刊的六种著作。如刻于嘉庆二十四年(1819)的《松厓文稿三编》,牌记页居中题为“松厓文稿三编”,右上为“嘉庆乙卯仲夏镌”,左下为“松花庵藏版”,前有郭楷写于嘉庆庚辰蒲月的序,次为目录,正文前有“狄道吴镇信辰著,金匮杨芳灿蓉裳选,同里受业李苞元方校刊,男吴承禧小松编辑”字样。而且,李苞作为“洮阳诗社”成员,与吴承禧编选了《洮阳诗集》,牌记页居中题为“洮阳诗集”,右上为“嘉庆乙未”,左下为“松花庵藏版”,前有杨芳灿写于嘉庆乙未仲春月的序,以及李苞写于戊午孟冬月的自序。次为目录,是集选了清初至嘉庆年间临洮197位诗人的作品,共12卷。李苞刻书的目的,是为了保存乡邦文献,流传后世:“余唯恐前贤之美或至散佚堙灭也,亦以志我朝文教之盛远过汉唐也。”[13]不让其散佚堙灭。李苞、吴承禧在选诗刻书的时候,还有意识地选择布衣诗人的作品,如临洮诗人马绍融为栉工,酷爱吟诗,吴镇认为其诗颇有风致,《洮阳诗集》中选录其部分诗歌。吴承禧还将马绍融的诗歌集《偷閑吟》专门刊刻出版,此书牌记页居中题为“偷闲吟”,右上为“嘉庆甲戌年镌”,左下为“松花庵藏版”。
(三)清代武威张澍刻书
张澍(1776-1847),字百沦、寿谷、时霖等,号介侯、鸠民、介白,清代著名经学家、史学家、辑佚学家,甘肃凉州府武威县(今武威市)人。嘉庆四年(1799)进士,曾任贵州玉屏、遵义,四川屏山、南溪,江西永新等县知县。后弃官主讲兰州兰山书院,并于此间漫游大江南北,访学结友,师从著名学者阮元,与钱仪吉、邢澍、洪亮吉等共议学术。道光十年(1830),引疾辞官。道光十二年(1832),由南昌迁居西安,客居城内和乐巷专心治学,整理刊刻自己的著作,成为在全国颇具影响力的学者。
道光元年(1821),寓居西安的张澍刊刻了《二酉堂丛书》,此书牌记页居中题“张氏丛书三十六种”,右上为“道光元年辛巳新镌”,左下为“二酉堂藏版”。次为张澍自序,叙述了该书的内容及其编辑过程:“往予主讲兰山书院,谭艺之余,锐心文献,纂《五凉旧闻》四十卷,网罗放失,颇资考证,因慨前贤者著述日就湮灭,乃搜辑关陇作者,肇周、秦,洎于隋、唐,凡得二十四种,即籍非乡邦,其书阙佚,世所鲜传,亦为摭捃,凡得十二种。辄以谀闻,疏通演绎。而宦游徽繣,藏弆在笥,不复研寻,盖尘邈矣。嘉庆己卯岁,奉先大夫讳,自蜀返里,旋侨青门,胠箧陈几,旧所丹铅,殆将淄蠹。念昔劬录,巨令销残,付诸剞劂,籍质里儒,匪以亦海内群雅也。”[14]《二酉堂丛书》共分两集,其总目亦为36种,其中有15种注明嗣刻或另刻专集,实收书21种。在这21种已刻书籍中,有17部著述是涉及关陇地区的珍贵文献,该丛书是研究关陇古代学者著述思想的重要史料,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故党晴梵先生曰:“乾、道之际,独有武威张介侯湛深经史,殚力文献,网罗放矢,考证研寻,辑成古佚书二十余种,所谓《二酉堂丛书》是。”又曰张澍“尤以表彰关陇先德为己任。其所为主辑佚书,实以乡邦前贤为主”[15]。
道光十七年(1837),张澍刊刻了自己的文集《养素堂文集》35卷。是书题名页居中题“养素堂文集”,右上题“武威张介候著”,左下题“枣华书屋藏版”,卷首有钱仪吉序及张澍自序。道光二十二年(1842),张澍刊刻自己的诗集《养素堂诗集》26卷,是书题名页居中题“养素堂诗集二十六卷”,右上题“道光壬寅年镌”,左下题“枣华书屋藏版”,卷首有钱仪吉序,次为目录,张澍在目录中交代刻书缘由:“今老矣,侨居青门,钱仪吉给荐,自汴来书属刻诗集,乃取旧稿删刈,存三千五十一首,分为二十六卷。嗟乎,自乙卯迄壬寅五十季,诗境不过尔尔,聊存平生,梗概以待后贤之论定。”[16]此两种书均由张澍自己筹资刊刻。张澍还于道光年间出资刊刻了武威同乡潘挹奎的《武威耆旧传》一书。
(四)清代皋兰朱克敬刻书
朱克敬(1792-1887),字香荪,号螟庵、餐霞翁,甘肃皋兰人。他是朱克敏之弟,早岁贫寒,流寓黔中,于咸丰朝捐为湖南龙山典史。去职后客居长沙,曾受巡抚刘崐延聘,参纂《湖南省志》,继修《龙山县志略》。晚年行医,忧心国事,议论时政,人目为“狂士”。他一生喜交游,与湘军重要人物和幕僚如直隶杨翰、江西陈宝箴、浙江张修府、湖北黄文琛等交往密切,尤与郭嵩焘交游30余年,颇受郭氏维新思想影响。光绪十八年(1892)湖南守旧势力将同具变革思想之郭嵩焘、曾纪泽、朱克敬、张自牧称为“四鬼”。晚年患眼疾失明,自号瞑庵,虽贫困窘迫,然仍著书、刻书不辍。
据不完全统计,朱克敬刻书从清同治九年一直持续到光绪十二年(1870-1886),17年间,朱克敬先后刻印有《暝庵杂识》《儒林琐记》《边事汇钞》《柔远新书》《洋务用兵必读》《暝庵丛稿》等20多种图书。他主张变革,因此其刊刻的书籍中包括多种新政著作。如《边事汇钞》12卷,牌记页正面题“边事汇编”,背面题“光绪庚辰首春刊于长沙”,前有刘韫斋侍郎原札,及朱克敬自序。朱克敬关心时局,纵论国事,故“闲居读史,采历代以来中外交史合为一编,稍加辨论,与天下有心者商之”[17]。
朱克敬所著所辑诸书多由长沙省城贡院西街陈挹秀刻字店代刊,板亦存该店。如《公法十一篇》,篇端作者栏题作“景东刘韫斋(即湖南巡抚刘昆)鉴定,皋兰朱克敬暝庵著,长沙左宜锡九参”,篇末页题作“贡院西街陈挹秀刻刷店梓订”。后该店将朱克敬历年所刻书汇印为《挹秀山房丛书》11种45卷。
二、明清时期甘肃私人刻书的特点
明清时期甘肃私人刻书的出版主体多为士人学者,刻书不以盈利为目的,而是为了保存文献。这类私人刻本往往在牌记页或者版心下镌以某堂、某斋、某屋、某庵、某家塾等为标记,而且刻书者多以自己的名望为重,刻书时精校细刻,非常注重质量,具体来说,明清时期甘肃私人刻书有以下特点:
(一)刊刻家族著述,体现家族文化
如秦安杨于果(1745-1812),字硕亭,号审岩,乾隆四十年(1775)进士,官至荆州通判。辞官回秦安后筑“非能园”著书立说,时人誉为“通儒”,所著有《史汉笺论》《审岩诗文集》等,生前并未梓行。清道光二十四年至二十五年(1844-1845),曾孙杨继曾将杨于果《审岩文集》二卷、《审岩诗集》二卷、《史汉笺论》十卷编刻于前,又将曾祖父杨于棠、祖父杨焘、同乡学者胡自治及外祖父张庆绾的著作附刻于后,刻成《审岩全集》9种23卷,以“非能园”名义刊刻。此书名虽仍题曰《审岩全集》,却实已成氏族类丛书。子孙编辑家族著述,不仅反映了家族后代强烈的家族意识和文化自觉,也是家族文化、地域文化的充分展示和呈现。
(二)刊刻乡邦文献,传播地域文化
如胡缵宗刻《雍音》,在其序中云:“……大都三百篇之余韵,而西周之流风也,凡我雍人,所当先天下士,庄诵佩服,以羽翼《风雅》者。缵宗山居颇暇,乃裒而辑之,以与我秦陇说诗者共之,盖亦有志于三代而未能也。夫《二南》,基乎周矣;
《秦风》,周之旧也;
《豳风》,周公之东也;
《小雅》周之德不式也;
《大雅》熙熙,周之德也;
《周颂》德之至而周之盛也,诵雍之诗,而不本诸此,非雍夫矣!”[3]卷首胡缵宗作为雍籍(现在的陕西、甘肃一带)诗人,以雍地诗歌成就为傲,因此编刻《雍音》,来发扬雍地文化。此书对明代关陇诗坛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是研究关陇地区诗歌发展流变的重要著作。而李苞刊刻的《洮阳文集》,更是搜集了清初到乾嘉时期临洮诗人197家,保存了大量的诗人诗作,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
(三)校勘较为精审,内容质量上乘
如邑人胡釴(1708-1770),字鼎臣,號静庵,雍正十二年(1734)年贡生,多次廷试,终不得志,晚年曾任肃州高台县训导、肃州学正等。胡釴虽然仕途失意,但学问渊博,以诗文著称于世,与临洮吴镇,以及潼关杨鸾、三原刘绍攽并称“关中四杰”。其诗文多以稿本、抄本的形式在亲朋间流传。清嘉庆八年(1803),李苞选刻胡釴《静庵诗集》五卷,是书牌记页居中题为“静庵诗集”,右上题为“嘉庆癸亥”,右下题为“松花庵藏版”,此书由游宦甘肃的著名诗人杨芳灿删选,由吴镇三子吴承禧校刊。李苞序中交代刻书缘由和刻书的过程:“陇右前辈中,诗人有二。一为狄道吴松厓先生,一为秦安胡静庵先生。松厓由乾隆辛酉选贡,庚午乡荐,司训耀州、韩城,继宰山左、陵邑,牧守楚之兴国、沅郡。游历广,诗甚富,且其诗刻多手订,行世已远。静庵由乾隆选贡,司铎高台,游历虽不广,而诗亦富。然诗未经手订,亦未付剞劂,故行世者少。余于松厓先生自刻诗稿外,又录其菁华附刻于《洮阳诗集》中,其流传当更远矣。独惜静庵先生存诗数千首,若不急为刊刻,必致散失无存。然诗多,力不能尽刻,因将全稿托武磐若转呈杨蓉裳先生,选得若干首,嘱表弟吴太鸿校刊,庶静庵诗可与松厓著作并行于世,以为吾党光,且使前辈苦心孤诣不致湮没无传也。”[18]清光绪十九年(1893),胡釴族裔胡建业、胡文炳刊刻了《静庵诗钞》五卷,并请当地著名学者巨国桂简校,巨国桂在《重刻胡静庵诗序》中写道:“胡君建业及侄文炳,静庵族裔也,于先德所当阐扬,皆挺身为己任。向尝戢补鸟鼠山人集板,兹复谋梓静庵诗钞而虑全集之灏繁,己力之不给也,因以简校事属桂。”[19]
三、明清时期甘肃私人刻书的贡献
明清时期甘肃私人刻书与同时期江南地区相比,明显滞后,不具典型性。但对甘肃来说,明清时期私人刻书的贡献在于种类和数量较前代有很大的发展,不仅士人学者的著述得以刊刻和流布,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甘肃本土文化和外界的交流和互动。
(一)促进了甘肃地方文化的发展和交流
甘肃士人学者的著述通过序跋撰写、刊刻、赠送等方式被广泛流传,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甘肃地方文化与外界的交流与互动。如乾隆五十三年(1788),吴镇的学生王光晟前往江宁做典吏,在拜访袁枚时将吴镇的著作介绍给袁枚,袁枚读后大加赞赏,选吴镇十首诗歌作为甘肃文学的代表,选入《随园诗话》,并评为“奇警”。吴镇得知袁枚将自己的诗歌收入《随园诗话》,写《与袁简斋先生书》,表示感谢,吴镇随信寄去了自己的诗集,还将自己刊刻的张晋、张谦以及许珌的诗集一同寄去。此后,两人以书为媒介,书信往来不断,成就了西北诗学与东南诗学相互交流的一段佳话。
(二)推动了文学秘籍的重现与流传
武威人李蕴芳《醉雪庵遗草》从成书到刊刻,过程极为曲折。李蕴芳(1717-1755),字湘洲,号溉愚堂,又号醉雪庵,乾隆十七年(1752)举人,甘肃武威人。任江西石城知县时受胡中藻文字狱案牵连被杀,案发之际,将其诗文稿交给一同年保存,同年怕惹祸上身,竟将诗文集焚毁,幸得有人在火中抢出一本诗集,即《醉雪庵遗草》。此书辗转流传到武威,为武威名人孙揆章收藏,后家道中落,孙揆章将《醉雪庵遗草》托付给武威学者潘挹奎刊刻,潘挹奎的《醉雪庵遗草序》记载了这一流传过程。但潘挹奎英年早逝,最终未能付之刊行,《醉雪庵遗草》连同潘挹奎的序言,后来到了武威大儒李铭汉的手中。李铭汉本想将李蕴芳的诗稿《醉雪庵遗草》刊行传世,但至死未能实现,诗稿便传至其子李于锴,李于锴把刊行《醉雪庵遗草》之事委托给了学生段永恩。段永恩借着给郭楷刊行诗集《梦雪草堂诗稿》和《续稿》的便利,将二人诗集合为《姑臧李郭二家诗草》,于民国五年(1916)最终付梓印刷。从清代乾隆盛世到民国初年,虽然这个过程极尽曲折与艰辛,但通过武威诸位学者的努力,《醉雪庵遗草》也得以流传至今。
明清时期,甘肃士人学者的著述通过私人刻书的方式得以流传,这不仅保存了甘肃地方文献,也赓续了地方文脉。加强甘肃私人刻书活动研究,是对甘肃历史文化的深度挖掘和重组,是新时代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性工作,有利于增加当代人对甘肃历史文化的认识,更有利于彰显甘肃特色和宣传甘肃形象。
[参考文献]
[1]瞿冕良.中国古籍版刻辞典[ 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9.
[2](明)胡缵宗.鸟鼠山人后集[ M].明嘉靖刻清顺治十三年周盛时补修本.
[3](明)胡缵宗.雍音[ M].明嘉靖二十七年清渭草堂刻清递修本.
[4](明)胡缵宗.唐雅[ M].明嘉靖二十八年文斗山堂刻清递修本.
[5]郭汉儒编,政协定西市安定区委员会整理.陇右文献录[ M].兰州:甘肃文出版社,2014:184.
[6](清)吴镇.韵史凡例.松花庵韵史[ M].清乾隆刻本.
[7](清)吴镇.松花庵游草自序.松花庵游草[ M].清乾隆刻本.
[8](清)梁济瀍.松花庵杂稿·四书六韵诗序.松花庵全集[ M].清乾隆至嘉庆刻本.
[9](清)吴镇.松花庵逸草[ M].清乾隆庆刻本.
[10]杨齐.乾嘉关陇作家吴镇研究[ D].兰州:兰州大学,2016:71.
[11](清)吴镇.与袁简斋先生书.松花庵全集[ M].清乾隆至嘉庆刻本.
[12]定西市安定區人大常委会办公室编.《铁堂诗草》校笺[M].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18:250.
[13](清)李苞.洮阳诗集自序.洮阳诗集[ M].清嘉庆二十一年刻本.
[14](清)张澍.丛书自序.二酉堂丛书[ M].清道光元年武威张澍二酉堂刻本.
[15]党晴梵,李克明,邓剑主编.党晴梵诗文集[ 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84.
[16](清)张澍.养素堂诗集目录.养素堂诗集[ M].清道光二十二年武威张澍枣华书屋刻本.
[17](清)朱克敬.边事汇钞自序.边事汇钞[ M].清光绪六年长沙刻本.
[18](清)李苞.静庵诗集序.静庵诗集[ M].清嘉庆八年刻本.
[19](清)巨国桂.重刻胡静庵诗序.静庵诗钞[ M].清光绪十九年刻本.
猜你喜欢明清时期甘肃行走甘肃学生天地(2020年29期)2020-06-09甘肃卷学生天地(2020年31期)2020-06-01我叫甘肃,花开时节待君来学生天地(2020年19期)2020-06-01大美甘肃,我们来了学生天地(2020年19期)2020-06-01甘肃卷学生天地(2019年30期)2019-08-25大美甘肃北方音乐(2017年13期)2017-08-16扬州明清人文聚落分布概况美与时代·城市版(2016年10期)2016-12-12明清室内陈设艺术人间(2016年28期)2016-11-10明清商品经济发展在牙人牙行兴盛中的作用商(2016年30期)2016-11-09明清时期徽州民居建筑风格研究科教导刊·电子版(2016年10期)2016-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