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舍宁秘书网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三螺旋理论视角下职业教育助力乡村人才振兴对策研究

三螺旋理论视角下职业教育助力乡村人才振兴对策研究

时间:2024-07-23 12:30:01 来源:网友投稿

关键词:三螺旋理论;
职业教育;
乡村人才振兴;
对策

一、三螺旋理论应用到职业教育乡村振兴人才培养的可行性分析

(一) 三螺旋理论的内涵阐释

1995年,曾源起于生物学领域用来阐释基因、环境和组织的三螺旋概念被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社会学家亨利·埃茨科威兹与荷兰学者劳埃特·雷德斯多夫引申发展为三螺旋理论,此理论被用来阐释政府、学校、企业在以知识为基础的时代协同互动、交叉影响的螺旋关系。此理论认为政府、学校和企业可以根据市场经济特定要求,制定共同发展目标,在目标引领下,三者既可以基于自身独特身份履行各自职能,又可以打破原有的组织界限和功能边区,实现彼此间的融合渗透、耦合互动,从而形成各自独立又相互依存的三螺旋合力。

(二) 政校企在职业教育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中的角色定位

政府引领。在职业教育乡村振兴人才培养系统中,地方政府作为宏观大环境的营造者,具有风向标式的引领作用,能够通过顶层设计、统筹谋划、落地践行等一系列规章制度的颁布实施为职业教育指明人才培养方向、为学校发展锚定新的基点。首先,职业院校和涉农企业对“三农”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地方政府相关政策和规章制度的驱动和引领。其次,职业教育中与乡村人才振兴相关项目的开展需要政府部门的经费支持和税收优惠。最后,政府部门还可以以第三方监督者的身份,保证职业教育对乡村振兴人才培养的良性循环。

学校主导。依据三螺旋理论,职业院校承担着生产知识、传播思想、为党为国育人的基本职能。因此,在职业教育助力乡村人才振兴的过程中,学校发挥着主导作用。首先,职业院校作为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主场域,能够通过专业设置、学科设计、活动安排,实现教育链、产业链与乡村振兴链的耦合共进。其次,学校可以通过校内学生走入乡村实习实训、乡村农民走进课堂接受职业培训的方式,实现“三农”知识从校园到田园的扩展应用。最后,学校的主导作用还体现在人才培养成效对校企合作走深做实的影响上,职业院校对涉农人才的培养质量如何,直接决定校企合作的未来走向。

企业推动。在职业教育助力乡村人才振兴的教育场域中,涉农企业作为人才需求方和知识的实际应用方,承担着研发成果转化应用和人才培养标准制定的职能。企业主要通过产教融合方式推动职业院校对乡村振兴人才的培养。所以,在乡村振兴人才培养过程中,涉农企业要在充分了解政府政策的基础上,主动与学校对接,将满足于自身发展的用人需求及时高效地反馈到学校涉农人才培养过程中,从而提高学校输出的“三农”人才与涉农企业发展的适配性。

二、三螺旋理论视角下职业教育助力乡村人才振兴的实然困境

(一) 政府保障供给不足

政府部门是推动职业教育培养乡村振兴人才的主要驱动力,根据党中央对职业教育在乡村人才振兴中作用的相关论述,各地政府颁布实施了一系列相应的政策和措施来支持职业院校对涉农人才的培养。但是,在实际开展过程中,仍然存在落实做细保障机制不完备问题。首先,各地政府只是从宏观层面制定了具有区域特点的优惠扶持政策。但是,对于如何做实做细做好职业教育对乡村振兴人才的培养缺乏具体的细化方案。其次,政府部门未能健全破除条块分割、多头管理的体制机制。最后,政府部門需要进一步加强对制度化、体系化、精准化政策的制定,逐步推进东、中、西部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

(二) 学校教学生态营造不力

城乡二元结构的长期存在、鄙农思想的根深蒂固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职业教育培养乡村振兴人才的力度和进度。首先,随着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进程的加速,集约型、高技术型的精准农业、蓝色农业和都市农业已经逐渐取代了传统粗放型的农业发展方式,所以对“后继新农人”的综合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目前职业院校在专业设置、课程安排、学科设计上还存在明显的供需不匹配问题。其次,随着农业新业态的出现,传统农业与现代技术的跨界融合正逐渐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但是,目前职业院校涉农专业教师明显存在理论知识丰富,但田园实践技能不足的问题,“双师”素养有待提升。最后,职业院校涉农专业的教学方式主要以校园理论学习和实践基地参观学习为主,实践技能的实操实训、田园生活的真实体验明显不足。

(三) 企业参与因循守旧

企业与学校的合作仅仅停留在实践教学基地的建立、订单式学生的培养、顶岗实习等,在师资队伍、教学资源和教学内容上并未真正实现互通互享。一方面,企业从人才联合培养的成本考虑,更愿意以园区内学徒制的形式实现涉农人才的自给自足;
另一方面,从研发能力和研发成果的转化应用方面考量,与本科院校和相关研究机构合作,能够获取更多的前沿科创成果,所以校企合作育人成效一直“畏缩不前”。

三、三螺旋理论视角下职业教育助力乡村人才振兴的策略选择

(一) 构建“一主多核”联动机制

“一主”即以政府为主导,“多核”即通过完善政府规章、健全管理机制、保证经费供给等方式加强顶层设计,从而在多种机制共同作用下,充分发挥政府部门的引领作用。

1、健全政策机制。首先,地方政府要根据党中央讲话和文件指向,在统筹谋划、总体布局、综合考量的基础上,制定区域特色明显、能够推动本地区乡村振兴人才培养的职业教育规章。其次,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制定专门关于乡村振兴人才培养和职业农民培训的法律法规。最后,要因势而变,不断根据学校发展实际和企业需求导向,完善相关宣传条例和监督细则。

2、健全管理机制。首先,要建立以地方政府为主导,涉农行业企业、村委会、职业院校、事业单位等多主体参与的组织机构,统一管理辖区内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事宜。其次,地方行政部门要根据区域特点,鼓励建立政校企联席会议制度和产教融合协同制度,为职业教育乡村振兴人才培养提供共商平台和管理保障。最后,在县级及以上教育局成立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督导评估机构,建立考核评价制度[1],以此来督促校企合作乡村振兴人才培养质量的稳步提升。

3、健全经费投入机制。国际上认为职业教育人均成本投入高于普通教育的2倍以上[2]。实际上,与本科院校相比政府部门对职业教育的投入较低。所以,地方政府要立足于当地经济发展实际,尽可能的汇聚多类涉农培训资金集中投入到职业院校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中。同时,国家应尽快出台《职业教育促进法》,规定产教融合经费投入比例不低于国家GDP总量的1%[3],保障学校和企业两大主体在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上的经费投入。

(二) 打造“8字螺旋”课程体系

为了提升职业院校乡村振兴人才培养质量,可以以课程质量监测平台为依托,打造包括目标—标准—设计—组织—实施—诊断—激励—学习—创新—改进等“8字螺旋”涉农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从而为教师“双师”素养提升、教学方式创新提供直观数据参考。

目标:根据国家职业教育相关文件,中央到地方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以及学校人才培养方案,确定涉农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标准:依据人才培养方案和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制定涉农专业课程标准和教学标准。

设计:一是挖掘教学内容。将乡村振兴战略规划、习近平关于乡村振兴系列讲话、“三农”故事以及职业教育相关政策融入课程教学。二是新颖的教学活动。打造“3+自选”的教学活动,即在课堂教学中采取“三农”故事分享、乡村文化经典品读、乡村发展重要事件征文三项必选教学活动的基础上,由各任课教师根据本班级学生和教学实际情况,适当地采取其他与乡村振兴题材相符合的教学活动。

组织:组建一支职称结构、学缘结构、年龄结构搭配合理的专兼职教师队伍,形成分工有序、职责明确、具有较高专业素养的教学团队,打造课程负责人推动、课程专家团队指导、骨干教师实践的协同工作局面。

实施:任课教师按照预先设计好的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

监测预警改进:通过大数据分析与监测预警系统、云班课预警系统,对学生在上课过程中关于教学目标的认识、理解、感悟进行监测预警分析(这需要教师提前设计好问题,在云班课上发布)。根据监控信息,教师调整课程设置,和学生谈话,督促学生学习。

诊断:一是利用云班课平台对教师教学活动进行诊断,主要监测教师是否注重课堂激励手段的运用。二是对课程目标达成度进行诊断。通过对知识、能力、素质“三维目标”的考查来诊断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

激励:一是对学生的激励。将学生在学习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变化,作为重要的评价监测指标。通过云班课加经验值、口头表扬的方式对学生在学习知识、情感体会等方面的显著变化进行激励。二是对教师的激励。在教师教学考核评价中,将涉农教学活动的实施与否纳入教师考核评价,把教师是否讲授乡村建设方面的主题内容作为考核评价教学成效的一项重要指标。

学习:通过政治理论学习、专题讲座、专题培训、入职培训、教研活动、集体备课、教学比赛、社会调研等多种方式,提高教师将教学内容与涉农专业相结合的能力。

创新:一是教师要创新。按照“边实践、边提高、边改进”的原则,不断创新教学设计和教学手段。二是学生要创新。鼓励学生通过拍摄制作微视频、参与社会服务、开展社会调研等翻转课堂方式,提高对教学内容的内化程度。

改进:在涉农人才培养过程中,要不断丰富课程内容、创新教学形式,推动教师“双师”能力的逐步提高,从而通过三维教学目标的实现,提高涉农专业学生的综合素养。

(三) 推行“多方协同”校企合作

“多方协同”即涉农企业紧随时代发展形式和乡村发展需求,实现企业发展理念与政府规划的协同、产教融合方式与校企合作目标的协同、企业产业结构与乡村发展新业态的协同。

1、企业发展理念的协同。涉农企业要根据乡村振兴战略和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要求,突破传统校企合作形式化、低效率的观念。要在政府宏观政策的引领下,立足乡村振兴人才需求,不断寻求与职业院校耦合共进的人才培养关键点,从而实现企业发展理念由传统经济利益至上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兼顾的转变。这不仅有利于涉农企业自身人才的积累,更有利于乡村振兴人才的高效培养。

2、产教融合形式的协同。实现产业链与教育链的深度融合是政府部门推动学校和企业交互联动的主要目标,但是目前学校和企业产教融合方式简单、浅层,未能真正实现校企育人“双重主体”、学生学徒“双重身份”。所以,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职业院校对乡村振兴人才的培养质量。因此,涉农企业要立足自身特色和发展优势,深入教学一线,以教学资源共享、教学标准共订、教学形式共商等方式,实现校企合作从人才培养目标到具体育人实践的协调统一。

3、企业发展业态的协同。涉農企业要根据行业发展特点和乡村振兴人才需求,不断对传统发展模式进行创造性变革,及时将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融入到企业组织、经营和运作模式中,实现企业发展业态的优化和创新。这不仅可以与乡村产业振兴新业态相对接,还可以助推职业院校专业设置和课程安排的因时而变,有利于复合型农技人才的培养。

作者简介:陈义新(1988-),女,山东临沂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职业教育、乡村振兴。

(责任编辑 李赫蛮)

猜你喜欢职业教育对策诊错因 知对策中学生数理化·七年级数学人教版(2021年11期)2021-12-06对策江苏安全生产(2020年3期)2020-04-21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云南教育·中学教师(2019年6期)2019-08-13关于职工队伍稳定的认识和对策活力(2019年22期)2019-03-16防治“老慢支”有对策基层中医药(2018年11期)2019-01-31走,找对策去!少儿科学周刊·少年版(2018年12期)2018-01-26浅谈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职业(2016年10期)2016-10-20“动能教育”模式下的工匠人才培养路径研究职业(2016年10期)2016-10-20论七年一贯制体系下本科学科建设中职业教育的重要性职业(2016年10期)2016-10-20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考试周刊(2016年76期)2016-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