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传统广播电视在互联网时代面对巨大挑战的同时也迎来机遇,众多广电人都在探索对接互联网、发展融媒体的方式。无论是传统广电还是互联网新兴媒体,“内容为王”都是颠扑不破的真理。如何将内容变为“产品”,以市场方式全平台运营,是广播电视面临的一大困境。其中主要矛盾包括“以创作者为主”与“以受众兴趣”为主的制作目标、优质的内容与市场份额急剧下降的传播渠道、海量的宝贵媒资与高难度的版权确权等。面对这些矛盾,选取受欢迎的电视栏目,对其音频进行适合互联网传播的二次创作,成为新的解决路径。对类似项目进行二创,有项目制作难度低、选取范围广、低成本高产量等优点,对这些产品进行全媒体分发,不仅可以在多平台扩大受众群体,更可以为存量媒资开发探索路径,并集中力量将传统媒体拥有的品牌做大做强。文章通过对多家广播电视台音频产品的调查对比,针对不同制作条件和版權情况,总结粗编、精编等数种音频二创方式,并由此探究传统广电目前的深层次问题:版权模糊、成本有限、制作模式传统等。同时,根据北京广播电视台的实际经验提出应对策略:以需求带动生产,以点带面突破;
抛弃传统思维,以市场为标杆;
充分利用现有内外部资源,包括人力、技术、社会影响力等,以商品带动精品。
关键词:媒资价值;
媒资开发;
媒体融合;
视频转音频;
音频二创
中图分类号:TN948.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3)07-0150-04
一、研究背景和对象
(一)传统广电在互联网时代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互联网时代,传统广电的媒体地位受到空前挑战。大众的注意力从电视屏幕转到电脑、手机,甚至电视屏幕上播放的也是投屏的网剧。广播的市场份额被不断压缩,音频APP可以满足各种收听需要,就连传统意义上与广播最“适配”的汽车娱乐系统,也不断植入融媒体,传统广播频道成为音频APP中的一个分支。传统媒体行业规模继续收缩,广播电视广告收入持续下降至1000亿元以下[1]。
如何扬长避短,在互联网时代找到机遇、抓住机遇,是每一个广电人的课题。首先,互联网提供了更多的渠道和平台,可以扩大传统媒体的受众和影响力。原本单纯的音频、视频节目可以从文字传播、音视频产品等各个方向全面发力。
其次,信息爆炸的另一面是真假难辨,传统广电的媒体资料价值凸显。互联网短视频制作方式普遍成本较低,多数内容未经核实与精加工。相比之下,传统广电制作方式出品的内容仍是“信息清晰”和“高制作标准”,更不用说在手机拍摄普及前的时代影像,几乎都存在于广电系统的资料库中。媒介通过从“资料”到“资源”的认知升级,可以带来新的产品形态。
传统广电媒体需要认识到互联网时代的挑战和机遇,并寻找适合的策略予以应对。在这个背景下,电视节目的互联网音频二创带来了新的可能性。
(二)电视节目音频二创的相关概念
在相关领域的研究中,媒体融合和二次创作是与音频二创密切相关的两个概念。
媒体融合是指不同媒介之间的相互渗透和融合,创造出新的媒介形式和内容形式的过程。从2004年起,中央出台措施,推进地(市)县广播电台、电视台的合并。2018年4月19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挂牌成立,意味着我国广播电台和电视台的合并改革接力到了最后一棒[2]。2020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要求各地各部门走好全媒体时代群众路线,专注内容质量,扩大优质内容产能,创新内容表现形式,提升内容传播效果。以先进技术引领驱动融合发展,生产群众更喜爱的内容,建构群众离不开的渠道[3]。
在新媒体环境下,传统广电节目逐渐向互联网和移动终端拓展,不同媒介之间的融合越来越普遍和紧密。音频二创作为一种跨媒介的创作方式,促进了媒体融合进一步发展。
二次创作是指基于已存在著作物的文字、图像、影片、音乐或其他艺术作品及素材的再创作,包括但不限于改编、重制、演绎等方式。
本文讨论的电视节目音频二创是指在电视节目制作完成后,对其中的音频内容进行二次创作并传播的行为。单独提取电视节目的音频部分,进行剪辑、加工、编辑、组合等处理,创作出独立的音频产品,再在网络平台上传播,这个过程就称为电视节目的音频二创。
二、目前国内电视节目音频二创的主要方向
(一)粗编
粗编即将电视音频简单切条,去除或添加广告内容。内容类型以新闻、讲座、电视剧节目为主。例如,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的“云听”APP提供覆盖央视12个频道(即CCTV-1、2、3、4、5、7、8、9、10、12、13、15)的视频节目音频。其中规模最大的是新闻板块,包括《新闻联播》《新闻1+1》《海峡两岸》《主播说联播》《防务新观察》《中国经济大讲堂》《新闻周刊》《军事制高点》《焦点访谈》9档名牌新闻节目的音频版,时效性强,当天即可收听昨日节目。知识类内容包括著名的《百家讲坛》,电视剧有《人世间》《风起陇西》《谢谢你医生》等,2022年卡塔尔世界杯在体育板块亦可反复收听。
粗编切条的方式基于央视有自主版权的节目内容,制作成本低,新闻类主打时效,知识类和电视剧可重复收听。
(二)精编
精编从市场需求和版权情况两个方面着手,发挥媒资价值,以法治、情感、文化为主。例如,北京广播电视总台将电视名牌栏目《养生堂》《档案》《第三调解室》《这里是北京》《警法目录》《北京评书大会》等以二创手法重新编辑、组合、精剪,在音频平台“听听FM”APP上以《听听养生堂》等栏目呈现,同时探索多渠道的市场开发,面向包括但不限于广播电台渠道、互联网音频平台渠道(含运营商平台)、公共渠道(如公共图书馆、职工书屋等)、硬件预装渠道(如机顶盒、汽车等)、版权代理渠道、微信小鹅通分销渠道等[4]。
制作这类产品由于要进行素材选择、剔除时效性内容,同时改音频及文字标题、重新编辑整理、酌情添加新的配音,制作成本相对较高,可重复收听性强。
(三)电视节目的广播衍生品
以名牌电视栏目加持,由音频制作公司或广播电台制作的广播节目,内容全部或部分围绕电视品牌。例如,《FM中国好声音》是由《中国好声音》制作方灿星公司授权制作的广播音乐节目。2013年5月起,该节目由当时的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文艺之声FM106.6携手全国百家城市电台联合播出,最多时可覆盖北京、天津、上海、浙江等19个省市全境[5]。
该节目背靠《中国好声音》的品牌和资源,将周播的电视节目延展为日播广播节目,一半内容与《中国好声音》相关,一半由电台自己组织。
节目播出的2013—2015年,正是我国传媒市场大变局之时。根据原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四大传统媒体的广告收入之和为1994.63亿元,超过互联网广告收入的1540亿元,而到了2015年,四大傳统媒体的广告收入之和为1844.2亿元,互联网广告收入则为2096.6亿元[6]。就在这两年间,市场发生了本质的变化,互联网媒体成为真正的主导,传统媒体式微。《FM中国好声音》这种依托广播电台的二创方式制作成本高,收益随着传统广播广告的急剧降低而难以维持,目前已被淘汰。
三、电视节目音频二创的价值
(一)媒资开发的价值
我国传统广播电视机构拥有海量媒资。根据2013年调查问卷统计,副省级以上单位拥有的内容资源总量约为1221万3145盘,约合时长1140万6124小时,而我国内容资源版权开发收益却还不到1%,距离国际广电媒体20%至30%的比例甚远。据统计,法国开发内容资源的收入每年约20亿欧元,英国4亿英镑,日本19.6亿美元[7]。近年来,从央视到各省级台都在针对媒资集中发力,广东、上海、浙江等地都启动了智能媒资管理系统[8]。
在拍摄设备普及之前的数十年间,对历史的声音、影像记录多数存于广播电视台的媒资库中,有不可复制的唯一性。而广播电视台作为传统媒体代表,其社会美誉度、可信度,以及品牌价值也是新兴平台难以替代的。
由于传统节目制作时代设备昂贵、制作工艺要求高,每个节目从前期构思、资料准备、采访对象确认、拍摄,到后期每一秒每一个字的精剪,处处是心力。经历了拍摄器材、收看设备的不断更迭,视频资源再利用时经常要面对画面清晰度低、当年4∶3的画幅不符合目前16∶9或竖屏收看的需要、播出版字幕影响二次使用画面等问题,但提取节目音频、优化音频质量难度相对低,电视节目的音频二创是媒资开发的突破口。
(二)媒体融合的价值
当前各地仍有不少广播电视台名称虽然合并,内容仍分别制作,这种故步自封、兵力分散的做法并无益于在新媒体平台上与新兴品牌竞争。选取受欢迎的栏目,制作全平台产品,扩大IP影响力,提升全版权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才是广电媒体融合的价值所在[9]。电视栏目的音频二创无疑是个良好起步。
目前无论是广播还是电视频道,都存在栏目过多、名牌栏目不多的现象,其中本属于“小快灵”的广播节目尤甚。广播上新节目容易,创新形式难,创名牌节目更难。随着传统电台广告份额的衰减,多地电台推出各类开源节流措施。音频二创选择的电视名牌栏目已有群众基础,音频质量也有保证,可以低成本地充实本地广播内容。
与视频相比,音频是适合更多场景的传播形式,无论是在广播中还是在新媒体平台中播出电视节目音频二创产品,都可以一方面满足忠实观众的再接触需求,增强黏性;
另一方面可以拓展潜在受众。无论是每天上下班的通勤时间,还是在家的家务时间、锻炼时间等,都是音频产品大展拳脚之地。
曾经,对电视节目的音频二创有“音频损失了大量画面信息,不易于听众理解内容”的担忧。今天,这种担忧已经过时。早期的电视体育解说员风格是高密度语言、细致描述赛场上每一个动作细节,现在的观众自身对比赛更加熟悉,电视画面角度多、清晰度高,因此只需要专家点评关键点。从小接触大量音视频的现代受众本身音频识别力强、声音想象力强,已经不需要逐字逐句的传统解说。
作为多年的传媒主体,广电行业还有着丰富的制作资源,在二创中可以得到利用。在生产新媒体音频产品的过程中,传统制作人员需要打破“各自为政”的思维模式,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制作出接地气的“有互联网基因”的产品,也为传统媒体的转型培养了人才。
(三)音频二创产品的价值
电视节目音频二创产品的内容质量、音频质量都有保证。传统广电媒体习惯精工细作,要求三审三校;
在选择开发二创产品时又经过一轮筛选,安全系数高。
音频是电视节目不可或缺的要素,一度创作的初始成本已由电视节目制作承担。二次创作中,即便是精编,也无须投入大量制作成本,可以称得上“好吃不贵”。
拿到名牌栏目的历史资料后,二次创作时可一次利用原节目一年甚至数十年的积累,堪称“上帝视角”。例如,北京广播电视台的《档案》节目,2009年开播。第一批音频二创制作素材覆盖2009年至2022年,共1592期,合1226.5小时。如此丰富的素材组合编辑,方向多、产量大。目前共提供音频产品2090期。
优质的音频产品是市场刚需。疫情期间,线下活动难以开展,线上文娱产品则蓬勃发展。据报告,中国在线音频用户规模稳步增长,2022年预计达到6.9亿人。以在线听书、音频社交等为主的在线音频平台不断优化服务体系,为用户提供了更具个性化、更有吸引力的服务[10]。而由媒资生发出的二创产品主打的就是质量高、成本低、产量大,适合作为“常销”产品,更能助力主流媒体本身的平台化发展[11]。
四、当前音频二创遇到的主要问题
首要的问题是版权。本文对音频二创制品冠以“产品”而非“节目”,因为只有版权清晰的内容才可称为“产品”,面向市场经营。人们普遍认为广播电视台媒资的版权是清晰可靠的,然而事实恰恰相反,目前我国传统广电媒体的音视频存量媒资绝大多数都缺乏清晰的版权界定,这其中自然有历史原因。
传统广电的版权工作2011年才开始普遍开展,较我国《著作权法》的颁布晚了近21年。2011年之前,我国传统广电媒体制播的音视频内容绝大多数版权模糊,只能满足“法定许可”的广播电视端播出,不能适用于“两微一端”与其他社会新媒体平台的网络传播,更不用说进行市场产业化运营了。全国各地广播电视台的媒资库中,存量的音视频内容绝大多数无法确认版权信息[12]。
从市场回报的角度来看,即便是制作精编内容,成本也需要严格控制,“好吃不贵”是媒资产品的普遍定位。因此无法精细开发垂类内容,难出精品。尤其年代较久的历史媒资,其内容虽有一定价值,但其制作方式已不适合今天的受众,比如有距离感的播报式主持、说教式评论,乃至语速与配乐,都不适宜长时间收听。撷取其片段仅以素材使用,制作成本则会立刻提高。而平台对音频产品的价格以时长计,时长短则经济价值低。
五、应对策略
(一)以需求带动生产,以点带面突破
北京广播电视台是制作精编电视节目音频二创产品的代表,台内探索性成立CGC(Content Generated Content,即“内容生产内容”)工作室,结合市场需求和存量媒资现状,以点带面,打开存量媒资从“资源”到“资产”的突破口[13]。由工作室提出具体需求,版权和媒资板块配合确权、调取,生产适合互联网传播的全版权媒资视听产品。北京广播电视台现有可直接利用的音频媒资26万小时,视频媒资99万小时,期望借CGC工作室这艘“冲锋舟”,盘活资源,直接“唤醒”传统媒体生产环节最末端的存储型媒资,为市场服务[14]。在此过程中,大到媒资系统改造、版权系统建立,小到为传统节目拟一个具有网感的新标题,基于当前受众关注点重新组合音频产品,媒资、版权、技术、制作各个环节都以融媒体传播为目标,实现人才转型和积累[15]。
该举措来源于《北京广播电视台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其中明确提出:要深入挖掘媒资版权资源,打造智能媒资数据库,加强融媒二创开发,充分释放内容生产潜能;
充分发挥商业平台重要作用;
开展版权内容服务,为互联网平台提供音视频内容转发授权服务[16]。
CGC工作室2022年的工作重点就是“存量媒资音频二创”项目。不到一年时间,在“听听FM”APP上发布法治、文化、评书、情感等类型节目3300小时、近万条音频,提供《档案》“电台销售版”数百小时。多项产品2023年市场销售前景广阔。
(二)抛弃传统思维,以市场为标杆
传统广电的制作模式是“制片人视角”,从“我”出发。以音频二创代表的媒资开发则是以市场为衡量媒资价值的标杆,将不同类型媒资适配于不同场景,使其发挥最大价值。传统广电媒资数量庞大,可称得上浩如烟海,近年已纷纷完成数字化转化。此时可利用市场带来的经验,利用人工智能、算法推荐等新技术对媒资发掘梳理、实现分类。例如,根据不同版权情况和内容质量,将适合音频二创的素材进行条分缕析整理。
(三)利用内外部资源,以商品带动精品
当前,传统广电仍掌握大量资源,有很强的公信力。因此,在音频二创产品的推广上可以利用自身资源带动。本身正在播出的栏目,做到线上线下互动,多平台宣传。历史节目则打包宣传,迎合热点适时推出。
对存量媒资有感情有记忆的并非只有广电行业内部人员。历年来,电视节目滋养、培养了一代代观众,其中有当今各领域的专家,对开发媒资相当有兴趣。不妨以开放的姿态、完备的法律约束,选择适合的领域与社会力量共同开发。
六、结语
在视频APP上点击耳机或唱片图标,则画面隐去,仅留声音播出。“一键转音频”并不仅仅是商业视频平台提供的“省流量”服務,在央视频、芒果TV也同样可以做到,让“电视”一秒变“广播”。
随着信息传输带宽增大或压缩技术提高,当“流量”不需要节省时,“电视”与“广播”的差别将继续缩小。目前的粗编类音频二创可被“一键”替代。
一定时期内,音频内容仍有制作成本低、适合场景多的优势,这个时期正是传统广电进入、占领、塑造自己新媒体市场的最后机遇。对存量媒资而言,电视节目的音频二创是一种“降维”利用,类似还可以有文字二创、图片二创等。能否利用以及用好这些媒资,难度不在拍摄制作,而在版权经营能力、互联网思维和市场运营能力,这些都是传统媒体转型的关键。
从电视节目的音频二创开始,传统广电可以开始精简栏目,将重点品牌IP做大做强,覆盖全平台。期待在新技术的加持下,在完善的版权体制下,吸引各方力量共同在此IP下进行二次创作,产生更多全版权新产品。
参考文献:
[1] 崔保国,陈媛媛. 2021—2022年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J].传媒,2022(16):11-17.
[2] 杨明品.我国广电媒体合并改革之观察[J].中国广播,2018(6):4-7.
[3]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EB/OL].新华社,http://www.gov.cn/zhengce/2020-09/26/ content_5547310.htm,2020-09-26.
[4] 孙超,刘成斌,李昕.让沉睡的媒资“活”起来:基于北京广电视听媒资版权再利用实践探索[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21(12):115-118.
[5] FM中国好声音[EB/OL].百度百科,https://baike.baidu.com/item/ FM中国好声音 fromModule=lemma_search-box,2023-04-12.
[6] 郭全中.新媒体环境下传统媒体转型战略研究[J].新闻爱好者,2018(11):31-34.
[7] 倪代光.在中广协会信资委2010年年会闭幕式上的讲话节选[C]//出版广播电视信息资料论文集.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1:1.
[8] 徐莉.全媒体时代的版权媒资管理探析[J].电视技术,2022,46(5):89-91,95.
[9] 孙超.传统广电版权视听内容价值评估应用研究[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22(12):51-54.
[10] 2021年中国在线音频行业发展及用户行为研究报告[R].艾媒咨询,2021-11-22.
[11] 叶铭.主流媒体平台化发展的创新路径研究:以芒果TV的实践为例[J].中国广播,2022(4):51-54.
[12] 孙超.试论传统广电媒体内容资源产业化运营策略[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21(2):71-74.
[13] 王华.从资源到资产:新媒体环境下广电媒资认知升级下管理者的角色转换[J].记者观察,2022(9):103-105.
[14] 王华.全媒体时代版权媒资的开发应用价值探析[J].新闻研究导刊,2022,13(15):251-253.
[15] 孙超.广电媒体融合发展的困境与策略[J].新闻战线,2021(10):95-99.
[16] 王华.北京广电视听媒资再利用价值策略探究[J].新闻研究导刊,2021,12(24):208-210.
作者简介 刘菁,编辑,研究方向:媒资价值开发。
猜你喜欢媒体融合重建用户连接打造广播的“生活形态圈”中国广播(2016年10期)2016-11-18浅谈媒体竞合下我国纯网综艺节目发展策略企业导报(2016年19期)2016-11-05媒体融合背景下出版社微信公众平台发展研究出版广角(2016年15期)2016-10-18“互联网+”时代传统媒体融合发展路径研究出版广角(2016年15期)2016-10-18地方广电媒体融合发展中的困境和出路新闻世界(2016年10期)2016-10-11浅谈电视新闻的创新新闻世界(2016年10期)2016-10-11新形势下地市报如何运用新媒体走好群众路线中国记者(2016年6期)2016-08-26实施三三战略 强化内容生产 推进媒体融合中国记者(2016年6期)2016-08-26论循证新闻的方法与意义中国记者(2016年6期)2016-08-26大众文摘期刊在互联网环境下如何实现“内容突围”出版广角(2016年4期)2016-0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