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舍宁秘书网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坚定文化自信,夯实成长之基

坚定文化自信,夯实成长之基

时间:2024-07-22 12:45:01 来源:网友投稿

方必发

摘 要: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基,也是国家不断发展与前行的动力,随着经济全球化以及网络信息的快速发展,各种文化充斥在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中。在新时代的发展要求和发展特点下,高中生作为祖国未来的发展者与建设者,文化是基本、深层且持久的力量,优秀文化能够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激发学生心灵深处的民族自豪感与爱国情怀,帮助学生塑造高尚的人格品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本文在文化背景下,对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进行了深入研究与分析,通过分析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原因,进一步探索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为坚定学生文化自信,全面夯实学生成长基础提供借鉴。

关键词:高中语文;
阅读教学;
文化传承

阅读是学生与文本之间的深度对话,优秀的文学作品能够进入学生的灵魂,为学生指引前行的方向,提供成长过程中的精神食粮,对学生的进步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文学类作品重视学生的理解能力与情感体验,使学生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以及人生有益的启示。作为教师要跳出传统阅读的局限性,注重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运用丰富多彩的阅读方式鼓励学生进行自主阅读,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拓宽学生的阅读思维。本文以高中语文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优秀文化作品为主,结合教学实际,就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之文化传承展开进一步分析与研究[1]。

一、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之文化传承存在的问题

(一)阅读模式单一

受到传统教育教学的影响,很多教师在阅读过程中的教学方法相对单一,任何题材的阅读内容都按照千篇一律的方法进行教学,没有从文章的文体、文化切入角度等多方面进行综合性分析,大部分教师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仍然机械式地训练学生的答题能力,或者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死记硬背”相关的知识点,枯燥乏味的教学内容不仅影响到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降低了整体的阅读效率。在单一的阅读模式下,学生与文学作品之间始终存在很大距离,阅读模式有待调整与改变。

(二)感知能力较差

阅读是学生与文本之间的深度对话,很多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内容缺乏感知能力,只是机械式地进行阅读,缺乏自我感知的关键步骤,由于文学类文本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差较远,学生对文本里很多知识并没有较为清晰的认知,学生对文学类作品的整体阅读兴趣并不是很高,不愿意主动去阅读,课堂教学,无论是在阅读推进还是在深度理解上都较为困难,没有兴趣的支撑,学生的阅读动机就会逐渐减弱,无法全面地去感知文本内容的精髓。

(三)忽略阅读思维训练

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极易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在阅读教学过程中的参与度相对较低,教师按照教学设计一味地“灌输”自己的想法,为追赶教学进度,很少放手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之中,经常把已经归纳好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即便是对学生进行提问,也是一些耗时不长的简单性的问题,学生严重缺乏自主思考的机会和时间,阅读思维得不到有效提升与发展,学生无法感受阅读文本的真正价值与意义。

(四)阅读内容片面

阅读教学不能够局限于课本中的内容,教师要在课本内容的基础上为学生拓展更多的阅读材料,现阶段大部分教师为了完成教学进度,只会让学生去阅读课文中所包含的文学类材料,不会为学生拓展更多的阅读内容,有些教师只是一味地将群文阅读理解为多文本组合策略,没有充分意识到阅读议题的重要性,无法体会到大单元任务下群文阅读的价值与意义,在教学任务繁重以及教学时间紧张等多种因素的限制下,导致学生的阅读内容狭窄,阅读需求得不到满足。

(五)缺乏家校合作

优秀文学类文本很多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互关联,因此阅读这类作品不能够仅局限于课堂,而是要积极联系家长,寻求家长帮助,将校内阅读与校外阅读充分融合,学校阅读只是学生阅读的起点,很多革命精神與社会主义文化需要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去进一步感悟体会,家庭阅读延伸如果跟不上,学校与家庭之间的教育理念不统一或者是存在冲突,学生在后续的阅读推进将无法进行。

二、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之文化传承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应试教育的影响

高中阶段的课程相对紧张,学习任务也相对繁重,很多学生在阅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作品时,文化传承的意识较为模糊,革命文化及社会主义优秀文化作品学习最终也只剩下“碎片化”的阅读积累,为应试而学习的目的性较为强烈,认为在阅读过程中只要掌握阅读材料的精髓即可,把握文章主旨,拿到高分才是最关键的,从而忽略了对其他知识点的学习,还有一些学生会死记硬背文中的情感、人物形象以及文章结构等,将近几年高考涉及类似题材的题型熟记于心,没有对这一类作品的精神内核进行内化与吸收,仅仅停留在基础的背诵与理解阶段,为考试而学,灵魂净化式阅读有待进一步地深入。

(二)脱离实际生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生活是融为一体的,特别是其中的革命文化,经历了几百年的风雨流传至今,是家国情怀的根基。然而,统编高中语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当代学生的实际生活仍相差较远,时代的差异让很多学生只能对文本内容简单了解,无法切身地与自己的实际生活相互关联,学生缺乏相应的实际生活体验,对阅读材料的理解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学生无法站在时代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强大的时代差异感拉长了学生与阅读材料之间的距离,导致学生对文化的传承理解不够深入。

(三)缺乏文化氛围

文化氛围对学生阅读效率将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在互联网空前发达的今天,多元文化充斥着高中生的学习与生活,各种电子产品受到了学生的一致欢迎,有些学生甚至抛开了传统纸质的阅读方式,在网络上搜集各种阅读材料进行阅读,在这种快餐式的阅读过程中,学生不对比教材,不进行标记,注意力难以集中,效率相对较低,有些学生甚至利用各种听读软件进行阅读材料的收听,这种阅读方式缺乏了应有的文化氛围。有些学生对各种文化综合实践活动具有较高的期待,非常愿意参观一些名胜古迹以及博物馆,但是由于高中阶段的课程相对紧张,很多实践活动无法顺利地开展与进行,教育效果并不是十分理想。

三、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之文化传承策略

(一)优化阅读模式,增强阅读感受

“双新”背景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应该跳出传统的教学模式,突破原有阅读教学的束缚,为阅读教学注入新的活力与生机。教师要主动而为,与时俱进,不断优化传统的阅读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学习兴趣,采用灵活多变的阅读方法,不断充实阅读材料,使学生能够多角度地感受阅读文本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在丰富多彩的阅读实践过程中提高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理解与分析。

例如:革命文化作品《荷花淀》阅读材料的情节较为丰富,文中水生、水生嫂和妇女有大量的对话,每个人也有不同的性格特点和情感精神,为了进一步加深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对阅读材料中精神文化的理解,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开展角色扮演,优化学生的阅读模式,使学生通过扮演人物,融入阅读材料之中,感受和理解革命先烈崇高的精神。学生想要进行角色扮演,需要对阅读材料进行充分阅读,并在阅读的基础上编写课本剧,教师可以为学生科学划分学习小组,鼓励学生小组合作编写剧本,还可以为学生准备相应的道具和服装,学生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如水生、水生嫂、妇女、小队长,通过语言和动作进一步诠释阅读材料中的人物角色,也可以引领学生从“夫妻话别”“探夫遇敌”“助夫杀敌”三个方面进行角色扮演,学生还可以加入自己的想象和创造,通过亲身演绎,了解白洋淀人民英勇无畏的抗日斗争,通过角色扮演,学生能够身临其境地加深对人物形象的理解。学生扮演活动结束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重新阅读文本材料,通过阅读、扮演、再次閱读的方式,提高学生对文本的鉴赏能力,使学生能够深入体会人物的精神与情感,并鼓励学生在扮演后谈一谈对作品中人物的感受,让学生将阅读材料中的人物与自己所扮演的人物进行对比,在角色表演中增强学生的阅读感受,全面丰富学生的阅读体验[2]。

高中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自主思考能力与学习意识,传统的阅读模式只是让学生进行简单的阅读,无法激发学生对文化与精神产生发自心底的认同,其根本原因在于时代的隔阂无法拉近学生与文化作品之间的距离,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使学生真正融入作品之中,加深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理解与认知,全面增强学生的阅读感受,提高阅读能力。

(二)创设阅读情境,激发情感共鸣

情境阅读教学是以直观的方式再现阅读考虑的内容,帮助学生解决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之间的矛盾,摆脱传统枯燥乏味的阅读模式,激发学生的联想与想象,有效渲染阅读气氛,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阅读之中,陶冶学生的阅读情操,拓宽学生的阅读理解的广度,使学生能够全面汲取阅读材料中精神文化食粮的营养,在情感共鸣中领悟文章所要传达的真谛。

例如:《沁园春·长沙》,作品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抒写出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学生仅凭借这一首诗无法体会当时革命者们所面临的艰难局面,也无法真正融入阅读材料中,不能对文中的内容产生深刻的体会与认同。教师可以充分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播放相关事迹,结合文本内容依次播放相关视频或图片,为学生创造一个优质的阅读环境,让学生身临其境,运用较为直观的视觉以及听觉冲击学生的阅读专注度,快速牵动学生的情绪。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为学生播放泛读音频,在多媒体的作用下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教师可以先进行朗诵示范,再让学生齐读,为学生介绍阅读材料的创作背景,巧妙运用配乐进行气氛的渲染,使学生慢慢地进入到这首诗的意境中。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以引入阅读材料《赤光的宣言》《太行春感》,以这两首革命传统题材的诗歌,鼓励学生一边阅读一边去分析诗歌中的意象,了解诗人的写作背景,深刻感受革命先辈澎湃的激情和青春的活力,增强学生对革命文化的理解,引领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与志向,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高中阶段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革命文化熏陶能够为学生树立远大理想指明方向,在情境的作用下引领学生进行深度阅读,使学生能够多角度地感受革命文化的精髓,用正确的观念引导学生前行,使学生形成独立且健全的人格,在入情入境的熏陶与感染中提升阅读效率[3]。

(三)巧妙设置问题,引领阅读思维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问题引领能够帮助学生快速把握阅读材料的核心,通过对关键字词和语句的深挖,激活学生的思维,带领学生走向深度阅读,帮助学生获得更加深刻的阅读体验。问题驱动能够帮助学生获得思维的动力,从而快速厘清阅读材料的整体脉络,实现更加高效的思考与阅读。

例如:《别了,“不列颠尼亚”》,这是一篇关于香港回归的新闻,在阅读前可以运用问题引领学生思考“香港回归具有怎样的历史意义”,使学生在阅读文本前对文本主旨便有了一个总体的认识。在阅读初期,教师可以先从新闻的标题入手,“这篇文章的标题有几层含义?分别是什么?”引领学生通过阅读去探索标题的含义。接着引领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将文章的结构详细划分出来,使学生对文章有一个详细的了解。此时可以向学生提出问题:“这篇新闻的结构共分为哪几部分?分别是什么?”“本文主体部分作者选取香港回归、英国撤退时哪四个重要的场景?”“优秀的新闻是将现实场景与历史进行有机的融合,文中哪些段落巧妙地进行了历史回顾?”为了进一步深化学生的思维,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怀,教师还可以继续通过问题引领学生进行深度思考:“笔者在描绘宏大的场景时,很多细节都饱含着浓烈的感情,请你认真阅读并找出这些语句。”“结语:‘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你觉得这句话有什么深刻的含义?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在最后总结阶段,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进行拓展与延伸,鼓励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尝试新闻播报:“假如你是一名广播电台的播音员,那么当你遇到这一重大事件时如何向全世界播报呢?你觉得应该怎样去播报呢?”通过阅读延伸,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让学生能够更认真地去阅读文本材料,庄严庄重地去报道,还尝试让学生将新闻压缩为100字以内的消息进行播报,学生在播报中也能够体会其中的激动、欣喜与自豪之情,增强学生对伟大祖国的热爱,激发民族自信[4]。

每一位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优秀的阅读材料,能够为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发展奠定基础,阅读教学中,问题驱动能够引领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对阅读材料的整体认识,培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践行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

(四)拓展延伸知识,照亮阅读之路

阅读教学不能仅局限于课堂之上,教师要在课内阅读的基础上为学生拓展更多的课外阅读材料,课内外结合,引领学生实现深层次的发展。大单元教学模式下的群文阅读教学模式,不仅能够最大限度地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还能够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与提升。教师要在课内阅读的基础上引领学生去阅读更多的课外材料,通过课内与课外的相互融合,为学生照亮阅读之路,为学生文化素养的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

例如教学《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科学精神作为人类文明中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学生的科学精神是在学生成长与发展的过程中逐步发展并形成的,高中生作为祖国未来的发展者与建设者,科学精神必不可少。以大单元教学为契机,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在班级内开展群文阅读,并为学生拟定群文阅读的主题“科学精神照亮逐梦之路”。结合课内资料为学生引入阅读材料《淡看名利的屠呦呦诠释了科学精神》《数学大师陈景润:一个时代的精神偶像》《伫立在钱学森铜像前的遐想》《用一生去追寻科学精神》以及拓展文本《邓稼先》《孙家栋》,为学生安排相应的阅读任务,引领学生结合文本内容开展定位阅读,让学生能够将屠呦呦、陈景润、钱学森、邓稼先、孙家栋的科学成就、科学事迹,以及科学品质准确地概括出来,增加学生与文本之間的互动,使学生能够通过阅读快速定位文本中的关键信息,提高学生的自主分析能力。通过群文阅读训练学生对同主题材料的理解能力。新的课程标准强调,教师设置情境,引领学生通过课内外多样化阅读培养学生个性化阅读能力。在阅读过程中,每个学生对阅读材料都会有自己的见解与看法,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小组成员之间、组与组之间可以相互交流与分享阅读过程中的收获与体会,各自表达自己的观点与看法,传承科学精神。有的学生认为这种精神值得每一个人学习,但有的学生认为有些科学实验会危及自己的生命,虽然这种精神令人钦佩,但不能轻易效仿。学生自由发言,通过对科学家事迹的梳理以及对科学精神的品质感悟,能够更加深层次地理解科学精神的内涵与价值[5]。

群文阅读能够让学生多角度地汲取阅读材料中的营养,开阔学生的阅读视野,由一篇阅读过渡到多篇阅读,增加了学生的阅读量,这不仅为学生搭建了一个提高阅读速度的平台,而且也提高了学生阅读思维的灵敏性,更好地开发了学生的阅读潜力,彰显了学生的自我阅读与自我感悟,无形中使学生的阅读之路更加宽广明亮。

(五)倡导家校共育,营造阅读氛围

家庭是学生的第二课堂,也是学生课外阅读的主要场所,新的课程标准提倡学生自主学习,因而学生学习活动不能仅局限于学校与教师,积极拓展家庭教育资源,将家庭教育与学校资源进行巧妙融合,在多方共同努力下有效提升学生阅读效率。高中语文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优秀文化阅读亟须家庭的辅助,优质的家庭阅读氛围能够给学生带来良好的阅读体验,让学生充分享受阅读的快乐。

家校联手,节假日期间为学生布置相应的主题活动,如“扬革命传统树家庭新风”“弘扬社会主义精神争做时代新青年”等主题。要求学生和家庭成员共同阅读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方面的书籍。如果学生单独阅读,学生的阅读持久性相对较低,家长与学生共同阅读、共同探讨,或者是家长与学生共同观看相关的影视资料,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一起走访周边的革命文化遗址,这样就会最大限度地增强学生对革命文化的理解。鼓励学生将自己的阅读感受以文字的方式记录下来,不限制学生的写作字数,只要描述出自己在阅读或走访过程中的真情实感即可,将文化教育真正深入到学生的内心深处。家庭参与,共读共育,能够将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优秀文化真正融入学生内心。家庭齐参与,共同感受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如果家长也写出了自己的感悟,家长通过与孩子一起感受革命文化,对中国共产党艰苦卓绝奋斗的历程充满敬仰,家长与孩子一起体会国家、学校以及教师对学生的辛勤培育,这样,学生在阅读实践中便能深入理解到更多的革命文化知识,在印象深刻的阅读中激励自己坚持不懈,奋然前行。

家长要积极配合学校的各项工作,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观察学生的言行与举止,多与学生交流与沟通,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引导学生正视历史事件,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阅读环境,提高家庭政治立场,与孩子共同成长[6]。

结束语

高中生是祖国未来文化建设的主力军,有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作品的教学,不仅是为了完成教学目标,更应着眼于民族文化复兴。教师要积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积极保持阅读教学研究的热情,不断提升自身的政治素养,不断细化教学步骤与过程,积累教学经验,创造一个优质的文化阅读环境与氛围。同时,加深对阅读教学的理解与认识,改变自身的教育观念,丰富语文阅读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多彩的教学实践中感受中华文化乃至世界文化的内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教师要通过多种途径,让学生通过阅读去认识文化、辨别文化并传承文化,用文化浸润学生的心灵,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兴林.在群文阅读中融入民俗文化的意义[J].中学语文,2022(27):73-74.

[2]刘益璆.经典文化下的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教学[J].好作文,2022(16):30-31.

[3]周艺.高中文言文教学落实“文化传承与理解”策略研究[D].南昌:江西科技师范大学,2022.

[4]于洪浩.基于文化传承的高中古诗词类化阅读教学策略研究[D].鞍山:鞍山师范学院,2022.

[5]马洋洋.高考语文文化与文艺理论类文本阅读试题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22.

[6]徐琳.“文化接触”视野下高中语文西方文学作品阅读教学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22.

猜你喜欢文化传承高中语文阅读教学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五味俱全”的思考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22年1期)2022-03-09谈高中语文如何在“新”中求效甘肃教育(2020年4期)2020-09-11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新课程(2016年3期)2016-12-01试论如何在古代汉语教学中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现代语文(学术综合)(2016年10期)2016-11-14关于传统戏剧文化传承的思考戏剧之家(2016年20期)2016-11-09浅谈大学校园设计中的文化传承意义人间(2016年26期)2016-11-03文化传承视野下的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探究中国市场(2016年36期)2016-10-19关于高中语文修辞教学的一些看法中学语文(2015年18期)2015-03-01谈高中研究性阅读教学散文百家(2014年11期)2014-08-21如何进行初中英语阅读教学散文百家(2014年11期)2014-08-21

推荐访问:夯实 坚定 自信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