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夏
“我们的第一任主委叫殷若男,1957年,她作为筹建人之一与各位前辈一道,开启了九三学社南通市级组织的创建之路……”南通市几乎每个刚入社的新同志都会在入社培训会上听到这样的介绍。
她是探路人,困顿之际,克服阻碍、四处奔走,蹚出一条民主党派市委会创建发展之路;
她是指路人,花甲之年,坚守岗位、奉献自我,为培养优秀青年一代持续奋斗;
她是引路人,耄耋之期,初心不改、放光发热,指引年轻社员为“爱国、科学、民主”的口号奔跑向前。
1923年,殷若男出生在江苏无锡石塘镇的一个高级知识分子家庭,父亲从事俄文翻译工作,作为家中长女,她从小被寄予厚望。小学毕业后,在叔祖父殷良弼的推荐下,殷若男赴北平学习,就读于辅仁大学附中(今北京市第一五六中学)。高中时期,殷若男开始系统学习新思想,并受教于很多名师,其中就有老舍先生的夫人胡絜青。1944年,高中毕业后,她离开北平辗转多地回到无锡。在那个战火纷飞、山河破碎的年代,一路看到的尽是民众的嗟伤。当时,青年学子之中流行以医为志、学医报国,受此风潮影响,殷若男最终选择了学医之路,并考入上海同德医学院(今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攻研医科。
孜孜探求“医者路”
1948年,怀揣“医为仁术、救死扶伤”的希波克拉底誓言,殷若男奔赴苏北医学院(今南通大学附属医院)开展工作,由此进入了“白衣行列”。
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举、百业待兴,南通的医疗卫生事业刚刚起步,条件极为落后,尚未建立起完备的医生培养制度。殷若男刚进入医院时,没有带教医生,没有理论指导,也没有试错练习,只能依靠自己在学校积累的知识和一些课本开展工作。除了20世纪50年代曾赴上海进修一年医学,她的从医实践始终是“边看书边治病”,这是无可奈何的选择,也是那个时期自力更生的真实写照。
“院党总支号召我们‘挽救危重病人,减少病人痛苦,要尽到最后一点可能,这是完全正确的。我们医务工作者是做人的工作的,病人把生命托付给我们,这是对我们最大的信任。我们只要稍一疏忽就会导致不可挽回的损失,我们责任是重大的。”这是殷若男《入社申请书》中的一段话。泛黄的申请书上,这几行字依稀可见,短短的几句话,饱含了殷若男对医疗卫生事业的追求,对医生职业信仰的坚守和担当。五十年来,她始终践行着初心使命,“我为病人做了些什么呢?这个问题时时盘旋在我头脑中,严厉地鞭策着我、督促着我。”产科是高风险、高强度的科室。常常,当万家灯火点亮时,她在无影灯下或病房中忙碌;
当夜深人静时,她独自一人悄悄离家赶到科室抢救病人……她对科室的每个病例都仔细研究,不断总结,力求找出最有效的救治方案,为新生命的诞生护航,为母婴安全和妇女生殖健康营造最稳妥、最安全、最便捷的绿色通道。
“我为人人,人人为我。”融洽的医患关系是殷若男行医生涯中积累的宝贵财富。“当时物资匮乏,很多病人条件非常差,饭都吃不饱,但我们医生有多余的粮票,生活条件好一些,看到吃不起饭的病人,我们会送粮票给他们。病人不会对年轻医生的失误多加指责,大家都体谅对方的不容易。”曾经有患者因病情需赴上海求医,又无力支付住宿费用,殷若男得知后,便安排她住在自己丈夫上海的家中,患者为此十分感激,回到南通后得知殷若男的女儿正就读于自家门口的中学,而殷若男夫妇又常年忙于工作,无法照料,这位患者便主动请缨,负责殷若男女儿的午饭。自此,他们结下了几十年的友谊。
“一切为病员服务。我为什么这样呢?我感到只要病人能很快恢复健康,早日回到生产或工作岗位,也就是我对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起了直接促进作用。我的工作做得使病人满意、感到幸福,也就是我自己最大的幸福。”
在殷若男的回忆里,最多的就是和病人在一起的点点滴滴。她始终认为,和一些有突出贡献的同学相比,自己是最平凡的一个。然而就是这样一个“自诩”平凡的人,在她所在的岗位上默默耕耘,结出了丰硕的果实。
不辞长做“九三人”
青年时期的殷若男深受父亲和叔祖父的影响,对党的革命和建设事业充满热情。进入苏北医院工作后,她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又因机缘巧合,加入了九三学社。
1956年,九三学社社员王观荦从苏州调至苏北医学院附属医院工作。1957年初,九三学社中央通过苏州分社要求王观荦在南通发展社员,建立组织。得知此事,殷若男主动联系院书记积极申请加入。经过组织多方考察,1957年4月,殷若男加入九三学社,成为九三学社在南通发展的第一批社员。后因医院迁往苏州,部分社员离开南通,组织建设工作未能正常进行。直到1978年底,南通直属小组恢复工作,只剩殷若男、瞿仲衍两名社员。1980年,殷若男任直属小组组长,当时南通九三学社只有殷若男一人。“那时候市里开会,我到了,九三學社就都到了。”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20世纪80年代,民主党派的发展进入快车道。殷若男深知,要发展好九三学社,就必须吸纳更多更优秀的人才加入。在拜访优秀人才的路上,她跑了一趟又一趟。
蔡美良是殷若男发展的第一批社员,他是当时南通颇有名气的技术总工。但是,这位蔡总工对加入民主党派一事十分慎重,他认为和优秀的人共事,在优秀的组织成长才是自己加入民主党派的意义所在。因此,蔡美良在接受九三学社的发展邀请后,并没有直接接受入社,而是怀着谨慎的态度多方了解,直到殷若男“三顾茅庐”,用自己的工作成绩、思想素养和诚心诚意打动了他,他才加入。
到1982年,南通九三学社已经有30名社员,符合筹建市级组织的条件。同年11月,九三学社南通分社筹委会成立,殷若男任主任委员。一年后,九三学社中央批复,同意成立南通分社。1984年1月9日,九三学社南通市委员会正式成立,选举产生九三学社南通市第一届委员会,殷若男任第一届主任委员。此后,她一直以“九三人”的身份履职尽责、奉献力量。直到1996年,三届任期届满,殷若男正式辞去了九三学社南通市委员会主委职务,那年,她已经73岁了。
作为九三学社社员,殷若男还肩负着参政议政、履职尽责的使命。当选全国人大代表的十年,每年春天,她都要带着沉甸甸的建议赶赴北京参加人代会。十年间,她从广大群众的诉求出发,先后提出了医学领域内外的诸多建议。例如,义诊期间,她深入各大厂区,了解职工的需求,提出了“建议提高工人工龄工资水平”的建议;
针对教育问题,她深入调研,曾在交通部高教专题研讨会上就“关于高校教育体制改革”作交流发言;
她紧盯地方产业发展,牵头研究的“加速南通生态农业发展”建议受到南通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并予以拨付专项基金。像这样关注民生、落脚实际的建议还有很多,一些被有关部门采纳吸收,一些被当时重要的报刊登录。
值得一提的是,殷若男家族中有四代九三学社社员。叔祖父殷良弼,1957年加入九三学社;
女儿王粹芳,2002年加入九三学社;
孙子王寅周,2017年加入九三学社。四代人一个身份,这既是家族基因的传承,又是对九三学社精神的坚定追求。
期颐之年“有所为”
作为医生,退职不退休。上世纪80年代,殷若男从妇产科岗位一线退下,但退下一线便迈入“前线”,她继续践行自己行医的使命,奋战在医疗志愿者的一线。她主动组织附院支社医卫社员开门办学办展,科普医学知识,并定期组织义诊,送医下乡进厂。直到1996年,殷若男才正式办理退休手续,离开了工作半个世纪的岗位。
直到现在,殷若男依然关注九三学社事业的发展,关注社南通市委会的工作。她积极为退休社员反映诉求,代表组织向老同志传递温暖。对于年轻社员,她更是满怀期待与嘱托。她说,“现在的年轻人很‘靠谱,就像当年在战争中保家卫国的青年一样,他们是国家的骄傲。”她希望年轻社员要坚守信仰,坚定不移做好自己的工作,在自己的领域建功立业,同时担好议政建言的职责,对得起九三学社社员的身份。
“活到老,学到老”,这是殷若男时常挂在嘴边的话。与时代发展“同频共振”,也是她一贯的追求。对于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她主动学习,努力跨越“数字鸿沟”,微信、支付宝、网购一个不落,成为社员们心中“最潮的人”。
對于南通这片热土,殷若男见证了城市的发展变化,关注得细致、爱得极致。天气好的时候,她也会约上三五老友,到网红地标“紫琅湖”“植物园”“大剧院”打卡。
回首百年岁月,虽历经沉浮、阅尽沧桑,殷若男却始终以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践行生命的意义。现在的她依然在努力学习,不断探索,紧跟年轻人的步伐,紧跟南通发展的步伐,继续为这个城市的发展建言献策。
(作者为九三学社南通市委会机关干部)
责任编辑:马莉莎
猜你喜欢九三学社南通社员胡耀邦:让社员们多搞点“小自由”湘潮(上半月)(2022年5期)2022-12-06冷向阳当选九三学社吉林省委员会主任委员吉林中医药(2022年8期)2022-08-25蓝印花布:南通独具特色的非遗传承华人时刊(2021年19期)2021-03-08非遗南通华人时刊(2020年19期)2021-01-14南通职业纺织报告(2020年9期)2020-12-18南通中船机械制造有限公司中国船检(2017年3期)2017-05-18In situ synthesis ofhydrophobic magnesium hydroxide nanoparticles in a novelimpinging stream-rotating packed bed reactor☆Chinese Journal of Chemical Engineering(2016年9期)2016-05-30九三学社社员绘画作品选登民主与科学(2014年3期)2014-02-28九三学社社员绘画作品选登民主与科学(2014年2期)2014-02-28论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九三学社——以社的章程演变为基础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3年6期)2013-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