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舍宁秘书网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卢沟桥事变资料简介5篇【完整版】

卢沟桥事变资料简介5篇【完整版】

时间:2024-06-27 08:00:02 来源:网友投稿

卢沟桥事变资料简介“卢沟桥事变”标志着中华全民族抗日战争的开始。中国人民经过流血牺牲、艰苦抗战,终于在1945年8月15日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赢得了民族解放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卢沟桥事变资料简介5篇,供大家参考。

卢沟桥事变资料简介5篇

卢沟桥事变资料简介篇1

“卢沟桥事变”标志着中华全民族抗日战争的开始。 中国人民经过流血牺牲、艰苦抗战,终于在1945年8月15日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赢得了民族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

“卢沟桥事变”,以及由此开始的八年抗战,是传统中国转折为现代民族国家的必经之道。但在更宽泛的空间里观察,它的价值并不仅止于此。

改变曾经的忍让与退缩,顽强地抗击日本帝国主义,如此担当所影响的并非中国自身。1938年初,斯大林对到访的孙科坦言:“我深知中国不仅是为自己作战,也是为苏联作战;日本人的最终目的,是占领整个西伯利亚直到贝加尔湖。”稍后,日本关东军擅自出动数万大军在中蒙边境的诺门坎与苏军作战,接连两次发动攻势,均遭失败。这意味着,当日本陆军兵力深陷中国战场时,无法配合德国东西夹击苏联,导致东西方法西斯国家各行其是,毫无战略配合。1938年5月,英国驻华大使卡尔在电文中提出:“我们不能回避这样一个事实,在某种程度上,中国既是为他们自己也是为我们而战,因为只有日本人的失败才能把我们从危及我们在远东地位的灾难中解救出来。”与此同时,英国外相哈里法克斯在备忘录中说:“中国正在为所有的守法国家而战斗。”

中国的选择,一个弱国的抗争,勇敢地面对自己的历史命运,改变的是全球性格局。对日本帝国主义,在“最后关头的应战”,其作用,中国方面当然有着清醒的认识:“(中国抗战)不独求民族之解放,不独求领土主权之完整,实亦为全世界各国之共同安全而战也。”对中国的抗战意志,美国财政部长亨利·摩根索主张:“联合苏联,组成中、苏、美、英对日联合阵线。”而此际由美国亚洲舰队司令亚内尔上将向国内发回的报告认为:“只是由于……中国抗战挡住了日本军团。”

中国全面抗战开启后三年,英国进行英伦保卫战;四年后,苏联开始卫国战争;四年半,美国加入反法西斯战争。日本、德国与意大利轴心国的侵略野心,由日本进占东三省与华北开始,最终形成第二次世界大战。这次世界大战,深刻地改变了世界格局,迄今的世界格局,仍是二战“遗产”。同时,中国亦被此次大战深刻改变。徐中约评论:“中国通过长期的反侵略斗争,从战前的半殖民地状态一跃而为五大国之一及联合国创始国。在其近代历史上,中国的国际威望从来没有像此刻那样崇高。”

中国的现代化及其全球性格局互动关系里的崭新面貌,开始于1937年——“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美国总统罗斯福说:“我们没有忘记,中国人民在这次战争中,是首先站起来同侵略者战斗的。”

卢沟桥事变资料简介篇2

1937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新的经济危机。为了缓和危机,继续推行侵略扩张政策,日本帝国主义者制造了卢沟桥事变,向中国发动了全面侵略战争。

卢沟桥位于北京城西南约15公里的。永定河上,是北京通往各地的咽喉要道。从1937年6月起,日本侵略军几乎每天都在卢沟桥附近进行挑衅性的军事演习。7月7日,日军借口一名士兵失踪,要求进入桥头的宛平县城搜查,遭到中国守军的拒绝。当晚8点钟,日寇突然向卢沟桥发动进攻,中国守军忍无可忍,奋起自卫,中国人民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抗日战争,从此开始了。

驻防在卢沟桥一带的29军,原是西北军冯玉祥的旧部。这支部队擅长刀术,每个战士都身背一口大刀。每当日寇接近阵地时,战士们就跃出战壕,抡刀同敌人搏斗。日本军队集中火力连续猛攻卢沟桥石桥和平汉路铁桥,铁桥曾一度失守,驻守铁桥的一个连仅4人幸存,其余全部壮烈牺牲。29军将士勇猛顽强不怕牺牲,经过4小时激战,又从日寇手里夺回了铁桥。永定河畔的战斗整整进行了一昼夜,几百具日军的尸体横卧在卢沟桥头,而中国守军却一直坚守在自己的阵地上。

卢沟桥的炮声激发了全国人民的抗战热情。事变发生的第二天,中国共产党向全国发出通电,呼吁:"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指出"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在中国共产党的号召下,全国各地的抗战救国运动风起云涌。工农大众和各界爱国人士以募捐、劳军、宣传等各种方式积极支援抗日前线。但国民党政府却推行一条消极的抗战路线,他们不敢动员民众,在日军的大规模进攻面前犹豫动摇,致使北京、天津等地在7月底相继沦陷。

由于全国人民要求抗战的压力,以及日军的侵略严重损害了英、美的在华利益,直接威胁到老蒋等四大家族的统治,国民党政府被迫于8月中旬发表《自卫宣言》,起来抗战,并接受了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同时,宣布将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任命朱德为总指挥,彭德怀为副总指挥。不久以后,南方各地的红军游击队也改编为新编第四军,叶挺任军长。抗日战争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为抗日战争的胜利打下了基础。从此,一场以中国共产党人为中坚力量的伟大民族解放战争轰轰烈烈地展开了。

事变发生后中日、国共各方都对事变的起因各执一词,当事人关于卢沟桥事变的回忆中也常有互不相符的细节。

卢沟桥事变资料简介篇3

教学目标

了解卢沟桥事变的情况,知道卢沟桥事变是抗日战争的开始,从而认识帝国主义的侵略本质,从而激发学生爱祖国,反侵略的爱国主义感情。

教学重、难点

了解卢沟桥事变的情况,知道卢沟桥事变是抗日战争的开始,从而认识帝国主义的侵略本质,从而激发学生爱祖国,反侵略的爱国主义感情。

教具准备

投影片、电视短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听说过歇后语“泸沟桥的石狮子----数不清”吗?你知道在这里曾发生过什么事吗?卢沟桥事变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

二、导学达标

1、卢沟桥事变的背景。

(1)“九一八”事变

(2)西安事变

A学生阅读课文B学生讲述事件

C说一说:什么是“西安事变”?西安事变是怎样解决的?

2、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1)看图:卢沟桥——战略要地

(2)阅读材料

(3)学生自由讲述卢沟桥事变的经过和看法

3、看谁说得快:

(1)你知道卢沟桥事变发生在什么时候?

(2)卢沟桥事变仅仅是日军搜寻“失踪”士兵而引发的吗?

(3)二十九军浴血奋战和人民群众的全力支援,为什么值得称颂?

(4)在卢沟桥事变中,爱国将领佟麟阁各全体将士提出了什么要求?为了抗日,她最后怎样?

(5)共产党和国民党对卢沟桥事变各持什么态度?

4、讨论: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到卢沟桥事变,我们可以看出其中怎样的联系线索呢?

5、艰苦卓绝的八年抗战开始了,卢沟桥事变为什么值得在现代史上大书一笔?

三、质疑

四、小结:

卢沟桥事变资料简介篇4

1937年7月7日夜,日军在北平西南卢沟桥附近演习时,借口一名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宛平县城搜查,遭到中国守军第29军严辞拒绝。日军遂向中国守军开枪射击,又炮轰宛平城。第29军奋起抗战。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七七事变,又称卢沟桥事变。七七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也是中华民族进行全面抗战的起点。中国人民经过流血牺牲、艰苦抗战,终于在1945年8月15日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赢得了民族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

卢沟桥亦称芦沟桥,在北京西南约1.5公里处,丰台区永定河上。因横跨卢沟河(即永定河)而得名,是北京市现存最古老的石造联拱桥。卢沟桥全长265米,宽8米,最宽处可达9.3米。有桥墩十座,共11个桥孔,整个桥身都是石体结构,关键部位均有银锭铁榫连接,为华北最长的古代石桥。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在此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宛平城的中国驻军奋起抵抗,史称“卢沟桥事变”(亦称“七七事变”)。中国抗日军队在卢沟桥打响了全面抗战的第一枪。

卢沟桥事变资料简介篇5

1936年,日本华北驻屯军以卑鄙的手段占领丰台,将下一个目标定在了卢沟桥。七七事变爆发前夕,北平的北、东、南三面已经被日军控制:北面,是部署于热河和察东的关东军一部;西北面,有关东军控制的伪蒙军8个师约4万人;东面,是伪“冀东防共自治政府”及其所统辖的约17000人的伪保安队;南面,日军已强占丰台,逼迫中国军队撤走。这样,卢沟桥就成为北平对外的唯一通道,其战略地位更加重要。为了占领这一战略要地,截断北平与南方各地的来往,进而控制冀察当局,使华北完全脱离中国中央政府,日军不断在卢沟桥附近进行挑衅性军事演习,一场暴风雨即将来临。1937年7月7日下午,日本华北驻屯军第1联队第3大队第8中队由大队长清水节郎率领,荷枪实弹开往紧靠卢沟桥中国守军驻地的回龙庙到大瓦窑之间的地区。晚7时30分,日军开始演习。晚10时40分,日军声称演习地带传来枪声,并有一士兵(志村菊次郎)“失踪”,立即强行要求进入中国守军驻地宛平城搜查,中国第29军37师110旅219团严词拒绝。日军一面部署战斗,一面借口“枪声”和士兵“失踪”,假意与中国方面交涉。24时左右,冀察当局接到日本驻北平特务机关长松井太久郎的电话。松井称:日军昨在卢沟桥郊外演 习,突闻枪声,当即收队点名,发现缺少一兵,疑放枪者系中国驻卢沟桥的军队,并认为该放枪之兵已经入城,要求立即入城搜查。中方以时值深夜日兵入城恐引起地方不安,且中方官兵正在熟睡,枪声非中方所发,予以拒绝。不久,松井又打电话给冀察当局称,若中方不允许,日军将以武力强行进城搜查。同时,冀察当局接到卢沟桥中国守军的报告,说日军已对宛平城形成了包围进攻态势。冀察当局为了防止事态扩大,经与日方商议,双方同意协同派员前往卢沟桥调查。此时,日方声称的“失踪”士兵已归队,但隐而不报。7月8日晨5时左右,日军突然发动炮击,中国第29军司令部立即命令前线官兵:“确保卢沟桥和宛平城”,“卢沟桥即尔等之坟墓,应与桥共存亡,不得后退。”守卫卢沟桥和宛平城的第219团第3营在团长吉星文和营长金振中的指挥下奋起抗战。

日军挑起七七事变后,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七七事变的第二天,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就通电全国,呼吁:“全中国的同胞们,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并且提出了“不让日本帝国主义占领中国寸土!”“为保卫国土流最后一滴血!”的响亮口号。蒋介石提出了“不屈服,不扩大”和“不求战,必抗战”的方针。蒋介石曾致电宋哲元、秦德纯(第29军副军长兼北平市市长)等人"宛平城应固守勿退”,“卢沟桥、长辛店万不可失守”。

1937年7月17日,蒋介石在庐山发表谈话,指出“卢沟桥事变已到了退让的最后关头”,“再没有妥协的机会,如果放弃尺寸土地与主权,便是中华民族的千古罪人。”对于在卢沟桥战斗中英勇抗敌的29军,全国各界报以热烈的声援。各地民众纷纷组织团体,送来慰问信、慰劳品;平津学生组织战地服务团,到前线救护伤员、运送弹药;卢沟桥地区的居民为部队送水、送饭,搬运军用物资;长辛店铁路工人迅速在城墙上做好防空洞、挖好枪眼,以协助军队固守宛平城;华侨联合会也致电鼓励第29军再接再厉。七七事变爆发后,日军的进攻遭到了中国军队的顽强抵抗。日军见占领卢沟桥的企图实现不了,便玩弄起“现地谈判”的阴谋,一方面想借谈判压中国方面就范,另一方面则借谈判之名,争取调兵遣将的时间。

7月9日、11日、19日,日本华北驻屯军与冀察当局三次达成的协议,都被卢沟桥时断时续的炮声证明是一纸空文。“现地谈判”使日军赢得了增兵华北的时间,但它却蒙蔽了冀察当局的视线,迟缓了第29军部兵应战的准备,给平津抗战带来极大危害。到1937年7月25日,陆续集结平津的日军已达6万人以上。日本华北驻屯军的作战部署基本完成之后,为进一步发动侵华战争寻找新的借口,又在7月25日、26日蓄意制造了廊坊事件和_事件。

26日下午,华北驻屯军向第29军发出最后通牒,要求中国守军于28日前全部撤出平津地区,否则将采取行动。宋哲元严词拒绝,并于27日向全国发表自卫守土通电,坚决守土抗战。同日,日军参谋部经天皇批准,命令日本华北驻屯军向第29军发动攻击,增调国内5个师约20万人到中国,并向华北驻屯军司令官香月清司下达正式作战任务:负责讨伐平津地区的中国军队。血战平津已再所难免。中国军队随之奋起抵抗,血染平津路,壮士报国恨。

1937年7月28日上午,日军按预定计划向北平发动总攻。当时香月清司指挥已云集到北平周围的朝鲜军第20师团,关东军独立混成第1、第11旅团,中国驻屯军步兵旅团约1万人,在100余门大炮和装甲车配合、数十架飞机掩护下,向驻守在北平四郊的南苑、北苑、西苑的中国第29军第132、37、38师发起全面攻击。第29军将士在各自驻地奋起抵抗,谱写了一首不屈的战歌。南苑是日军攻击的重点。第29军驻南苑部队约8000余人(其中包括在南苑受训的军事训练团学生1500余人)浴血抵抗,第29军副军长佟麟阁、第132师师长赵登禹壮烈殉国,不少军训团的学生也在战斗中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28日夜,宋哲元撤离北平,29日,北平沦陷。29日凌晨, 冀东保安队第1总队队长张庆余和第2总队队长张砚田,在通县发动起义,反正抗日,击毙通县特务机关长细木繁中佐等数百人,活捉汉奸殷汝耕(后逃跑)。

1937年7月29日,第29军第38师在副师长李文田的率领下,发起天津保卫战。第38师攻击天津火车站、海光寺等处日军,斩获颇众,但遭日机的猛烈轰炸,伤亡亦大,遂奉命撤退。30日,天津失守。

推荐访问:卢沟桥 事变 简介 卢沟桥事变资料简介概括 卢沟桥事变资料简介50字 卢沟桥事变资料简介20字 卢沟桥事变资料简介100字 卢沟桥事变详细资料 卢沟桥事变的历史简介 卢沟桥事变始末记 卢沟桥事变真实故事 卢沟桥事变史料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