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坚守中华文化立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语言是一个利器,具备良好的外语应用能力的广大高校本科学生肩负着新时代使命。特别是外语专业学生处于国内外文化交锋的前沿阵地,具有一定的语言优势。在这一时代背景下,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陆续出版了“理解当代中国”系列教材。本文旨在探讨如何依托这套教材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系统融入外语课程教学,探索有效路径,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关键词:国际传播能力;
理解当代中国;
路径研究
作者简介:魏薇(1980.05-),云南昆明人,昆明理工大学津桥学院语言文化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语应用语言学。
北京外国语大学“指数全球”项目团队在2016年第一次明确给出了国际传播力的定义:“国际传播力,是一个主权国家综合国力的一部分。它是一国在国际传播方面所做的投入。”其后,北外区域与全球治理高等研究院在2022年5月对所发布指数作出了明确的三级指标描述,其中“政府官方网站多种外语语种版本数量”在语言建设分指标中占据50%的比例。语言是一种有效利器,要与军事武器协同捍卫国家利益。这一时代背景下,由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陆续出版了“理解当代中国”多语种系列教材。这套教材涵盖英语、俄语、德语、法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日语、意大利语、葡萄牙语等9个外语语种及国际中文,除了面向全国普通本科高校外语专业学生,也给其他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和来华留学生提供了翔实的学习素材。这套教材旨在帮助学生了解中国特色话语体系,提高高校本科学生向国际社会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指导他们用各国人士听得懂的理论语言、学术语言、专业语言,阐述中国之路、中国之治、中国之理。因此这套教材被称为21世纪高等外语教育的跨时代创新之作。
这套教材得到了上海外国语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等多所一流高校的高度重视。2022年8月,北京地区高校外语类专业“理解当代中国”系列教材教学研讨会举行。来自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等30多所高校的百余位外语学院院长、系主任和专家学者,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参加了会议,围绕高等学校“理解当代中国”多语种系列教材的应用展开交流。此外根据2022年7月发出的《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关于开展“理解当代中国”多语种系列教材任课教师培训的通知》精神,华东师范大学、郑州大学等多所高校分别于2022年8月通过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平台,以线上方式开展了相关教师培训。这些会议以及培训都紧紧围绕如何根据我国的地域差异、不同高校间发展差异以及不同阶段学习者的外语水平差异,因地制宜地用好这套教材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可以看出,國内学者已经开始关注这一新兴领域,但是相关研究还处于萌芽阶段,可查的学术论文寥寥可数,因此需要各界人士投入大量的精力开展相关研究。
随着“理解当代中国”多语种系列教材的出版,一系列实际操作问题出现了:从宏观角度来说,各个高校应该如何从上层建筑的角度处理好“知”与“行”的关系,充分发挥本地高校优势,培养出更多面向世界阐释中国特色、中国精神、中国智慧的高素质人才?高校的外语类本科生课程讲授中,教师如何准确把握“时”与“势”,在立德固本中稳基石,把握“外”与“融”,如何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找到课程思政的有效路径,拓展到课堂外领域,优化新时代外语课堂的教学模式呢?
一、路径研究
(一)研究目标
何宁认为,进入新世纪后,我国高校应注重培养全方位复合式人才。我们要在培养本科学生的语用能力的同时,培养他们提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标识的能力,培养他们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有效传播以及展示的能力。崔琳琳认为,随着近年来全球化一体化进程的深入,学习者以英语为主、其他外语为辅,学习其他国家文化的渠道更加丰富多元,外语特别是除英语以外的其他语种的学习以及使用越来越普遍。因此,我们在重视以英语作为主要传播媒介语言的同时,也需要看到培养其他语种学生的国际传播能力的重要性。文秋芳教授也提出,中国对外传播队伍应拥有多语种人才。
因此,我们要以“理解当代中国”多语种系列教材为指导范本,依托这套教材的理念以及部分内容,优化整合高校本科学生的外语学习资源,改善学习环境,对他们进行持续跟踪调查,探索建立提高高校本科学生国际传播能力的有效路径。
(二)研究方法
1.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以“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向世界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为指导思想,在外语教学过程中联系学生实际,运用互联网优势,充分优化整合培养路径,探索培养模式。
2.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定性分析指针对研究对象采用问卷以及访谈、观察形式采集材料。问卷旨在获取学生对于在外语学习过程中培养其国际传播能力研究的真实看法以及接受程度。访谈则是希望在与学生的近距离接触中,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学习难点以及学习心得等信息。而定量分析将广泛收集学生课堂内外、校园文化活动以及借助多媒体等不同形式的产出成果,包括书面、口头以及视频等形式,对他们的输出进行成果分析,验证研究成果。
3.采用跟踪研究的方法,对研究对象进行持续跟踪研究,收集足够数量可信数据,并以此作为研究分析依据。
(三)主要内容
1.路径一:外语融合学习理念下,构建外语课程思政模式。
语言文字功底是国际传播的基础。因此,本研究以文秋芳教授提出的“国际传播教育的基本内容”为指导思路(如图1所示),以语用知识为基石和核心,依托“理解当代中国”系列教材,学习当代中国时政及中国传统文化相关单词、短语、短文,从听、说、读、写、译五个方面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在此基础上,落实内容与语言融合式的外语教学理念,注重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以及思辨能力,运用线上线下资源充分开展国情文化比较,通过启发式、讨论式、体验式、项目式和线上线下混合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在使用外语进行知识探究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外语应用能力,最大限度地提高外语学习效能。
图1 国际传播教育基本内容(选自文秋芳著《国际传播能力、国家话语能力和国家语言能力——兼述国际传播人才培养“双轮驱动”策略》,刊于《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3期)
对于一线外语教师来说,需要探索在外语课堂上如何灌输外语融合学习理念,合理选取“理解当代中国”系列教材各个单元内容,帮助学生从跨文化视角分析中国实践,解决实施思政教育内容与语言融合式外语教学中出现的难题。设计课堂前、课堂中以及课堂后的有效输入产出形式;
最大程度帮助学生在使用外语进行知识探究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表达、思辨能力,在多媒体的帮助下提高外语学习效能。同时以“理解当代中国”系列教材中的语言素材为学习文本,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针对不同课型,在课堂中因地制宜地加入提高学生文化传播能力、思辨能力以及有效展示能力的各种形式输入材料(相关主题外语词汇、短文学习,经典演讲及中国文化外语视频赏析等),希望学生能够以书面、口头或者短视频等形式在课堂内外进行有效输出,并在相关媒介展示学习成果。
此外,一线外语教师要吃透教材,合理利用“理解当代中国”系列教材中丰富的学习及备课资源,努力提升自身的专业知识水平,把握教学要点,提升教学效果;
教师还应充分利用免费下载的教学课件及音视频资源,挖掘教学材料,设计多种教学任务,补充拓展教学资源,丰富教学活动,以实现教学目标;
教师还需要积极参加各类培训及虚拟教研室活动,加入集体备课与教学交流平台,不断提高思想认识和理论素养,更新教学理念,优化知识结构,提高育人育才能力。
2.路径二:以国际传播能力为导向,为外语学习者搭建展示平台。
高校外语教师要根据自身条件与优势,努力探索提高高校外语学生国际传播能力的课外路径,把课堂延伸至校园内外以及网络媒体,提升学生的合作能力、有效沟通能力以及自主学习能力。从课堂里走出去,开阔学生视野,适时为学生提供语言修改及思政方面的指导,积极为学生提供展示真实中国的多元平台。探索通过在校园内举办相关主题的多语种翻译大赛、国际传播知识竞赛、跨文化主题写作大赛或者中国文化短视频比赛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传播素养,积极有效传播中國文化。教师还可以利用自己的海外留学经历,与国外高校建立联系,把展示平台拓展到国内国际的媒体平台,例如B站、微博、抖音、Tiktok、Instagram等,用受众喜欢且容易接受的方式多维度展示历史悠久的中国、生机勃勃的当代中国、全面创新的未来中国,提升我国的国际话语权。
总之,高校外语教师要以培养学生的国际传播能力为中心,根据跨文化思辨外语教学理念,在学生具备一定的语用知识以及能力的基础上,给予他们理论以及语言方面的指导,使他们在不同的场合能够做到大方自信,客观地介绍中国文化、中国理念。还要探索如何给学生搭建有效的展示平台,让世界了解真实客观的中国。
二、结语
近年来,中国在参与全球治理、推动文明互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方面已经取得不少成绩。中国对外传播与对内传播一样面临着主流价值引领和突圈破壁的问题,这就要求融通内外传播话语体系,融合创新话语表达方式。因此我们需要创新对外传播的话语方式,应该让海外受众“愿意听”“听得见”“听得懂”,也“感受到”。因此,外语学生除了学好专业知识外,还要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民族自豪感以及国际传播能力,成为“多语式复合型人才”,以符合社会对新时代人才的多元化需求,促进本科院校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复合型高素质人才”的目标得以实现。本研究探索建立如下两条有效路径:
第一,依托“理解当代中国”系列教材,在本科各专业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前提下,在课堂上通过各种形式培养他们扎实的外语书面以及口头表达能力。第二,拓展外语课堂思政,为学生提供理论指导以及语用知识辅导,积极搭建展示平台,为学生提供展示机会,努力培养具有家国情怀、拥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传播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崔琳琳.大学生“用英语讲中国故事”演讲模块的思政课程探究[J].外语教育研究前沿,2021(4):18-25,92.
[2]郭光华.新闻传播能力构建研究:基于全球化的视野[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3]何宁,王守仁.新文科、新外语、新导向:论外语专业人才培养的发展与创新[J].外语教育研究前沿,2021(4):3-8,91.
[4]刘沫潇,饶巧颖.跨文化国际传播英语教程[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22.
[5]吕明晰.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系列丛书:诚信天下[M].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12.
[6]文秋芳.国际传播能力、国家话语能力和国家语言能力:兼述国际传播人才培养“双轮驱动”策略[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3):17-23.
猜你喜欢路径研究兽医专业类大学生综合能力提升的路径研究文教资料(2016年27期)2017-02-23智慧旅游背景下民族地区旅游的优化升级研究商场现代化(2016年27期)2017-02-14哈尔滨新区对外开放路径研究商业经济(2016年6期)2017-01-03大学生党员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存在问题及培育路径研究青春岁月(2016年21期)2016-12-20新形势下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路径研究文教资料(2016年20期)2016-11-07构建中国当代哲学社会科学体系路径人民论坛(2016年26期)2016-10-12“一带一路”背景下铁路项目引入PPP模式的路径研究商(2016年26期)2016-08-10新形势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路径研究科技视界(2016年15期)2016-06-30准军事化管理体制下校园廉洁文化建设实效性提升的路径探究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6年15期)2016-06-30以目标为导向的智能审计路径研究商场现代化(2016年11期)2016-0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