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舍宁秘书网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专业认证背景下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改革探索

专业认证背景下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改革探索

时间:2024-06-19 17:15:02 来源:网友投稿

陈梦 卜凌云

根据教育部高校师范类专业认证有关文件精神要求,课程是专业建设的核心要素,也是专业认证的基础。近年来,各高校师范汉语言文学专业为适应建设教育强国和中国式现代化的需要,不断推进师范教育课程改革创新,努力构建教学目标准确、课程设置科学、评价机制规范的高水平教师教育课程体系,确保师范生毕业时的知识能力素质达到专业认证的标准要求,力求培养出符合中小学教师职业标准的高素质语文教师,更好地为基础教育教学服务。基于高等师范专业认证背景下,如何推进课程改革,达到认证标准,惠州学院师范类汉语言文学专业进行了有益探索。

一、修订培养方案,构建产出导向的课程体系

师范生毕业时应具有哪些知识水平,能够达到怎样的专业能力素质?专业认证强调“产出导向”(Outcome-based Education,OBE),“强调明确学习产出标准,对接社会需求,以师范生学习效果为导向,对照毕业生核心能力素质要求,反向设计课程体系与教学环节,配置师资队伍和资源条件,评价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一)科学构建课程体系

长期以来, 有些高校师范类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结构性问题,偏重学科理论知识,忽视教学实践和专业素养培养,见习或实习面狭窄,评价机制不够完善,造成与实际教学工作脱节,学生毕业后无法有效满足地方基础教育需求。针对这一问题,惠州学院师范类汉语言文学专业对标专业认证“一践行三学会”各项工作任务, 以“产出导向”新发展理念,修订完善人才培养方案。

新修订的《人才培养方案》科学构建课程体系,推行OBE导向教育理念,聚焦学习目标和成果,高度重视学生每一个学习环节的预期产出,反向设计学生的教育结构以及相关评价体系。其课程结构主要由两大体系和六大平台组成,即:构建教学课程系统化教育理论和相对独立专项实践两大体系,六大平台既有公共必修课程和汉语言专业学科平台,又有大学生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课程平台,还包含教师教育和学生个性健康成长等课程平台。每个课程平台下面分若干模块,每个模块包括若干课程群。以通识教育课程平台为例,它包括通识核心限选课程、通识一般任选课程、综合素质与自我发展等三方面课程群。

学分设置科学合理,如人文社会与科学素养所修学分共计12学分,占总学分的10%。学科专业课程所修学分占总学分的比例为二分之一,其中学科基础课程共计13学分,包含文学概论、语言学概论、中国文化概论和基础写作;
专业教育课程调整为计67学分,按学分大小顺序,即专业基础类、专业选修类、专业核心类等课程分别为35、20和12学分。课程体系中安排16.5学分,设置教师教育课程包括14学分教师教育必修课程和2.5学分教师教育选修课程。同时,新的课程体系对教育实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规定每个学生教育实践时间不少于一个学期,必须修完《教师教育课程标准》 所规定的学分内容。根据专项实践课程设置要求,专项实践课程和公共实践课程共计15学分。个性培养课程包括课外自主实践、朋辈教育 ,共计10学分,不计入总学时。课程体系中各类课程设置与学分比例达到了教育部师范类认证标准,为实施“一践行三学会”开辟了新思路与新视角。

(二)对标优化课程结构

根据教育部专业认证指示精神,高等教育师范类专业在课程设置上必须实施《教师教育课程标准》。

为此,惠州学院师范类汉语言文学专业严格遵循教育部师范类专业认证标准,树立“面向基础教育”观念,“按照中学教师专业标准和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要求进行课程设置,跟踪对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前沿”,以通识教育为基础,学科专业教育为支撑,结合教师教育,形成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相得益彰、必修课与实践课科学安排的课程体系。

1.立足立德树人、为国育才的目的,根据社会发展需求以及科学进步,遵循学科体系和规律,满足人才个性健康发展,优化公共必修、学科教育等课程和专项实践教学环节,调整各类课程的比例和结构 ,发挥汉语言文学专业优势,围绕师范教育专业特色,建立多样化、综合化、学科融合的课程体系。

2.加强学科量化管理,严格制定课程的授课时数,根据各课程的地位,合理安排每门课程对应的学时、学分和学科学分比例,将学时、学分细化,落实到各学科教育教学任务具体环节中,规范考核和评价,建立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体系。

3.重新选定必修课,扩大选修课比例,重视活动课的建设,增加课程门类,强化涉及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语文课程群,加强语文教育类课程设置。严格选修课设置制度,杜绝随意设课和随意取消设课行为。

4.推进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融合,高度重视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提高能力培养及通识教育类课程的比例, 形成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互相融合促进的人才培养机制,把“为国育才”的理念落到实处。

二、不断坚持改革,建构“学生中心”的教学模式

“学生中心”是专业认证所倡导的基本理念,主张“以师范生学习效果和个人发展为中心配置教育资源和安排教学活动”。然而,某些高校师范类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教学往往存在资源配置不合理,过多安排理论课程教学,见习实习单薄,实践活动不足,教学实践考核评价机制不健全,教学过程与师范生职业发展联系不紧密,影响教学效果。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惠州学院师范类汉语言文学专业严格对接专业认证标准,落实“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教学观念,关注中小学语文教学,按照“一践行三学会”的8个毕业要求,“以学定教”,以学生为主体设计教学计划, 改进教学过程,推进课程教学改革。

(一)创新师德教育,推进课程思政建设

《普通高等学校师范专业认证标准解读》指出,“师德是教师工作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的总要求,是引领和指导师范生学会教学、 学会育人和学会发展的第一素养”。惠州学院师范类汉语言文学专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會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立足“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根本任务,构建重综合、重体验、重践行的师范生养成教育培养体系,围绕认知学习、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和教育环境“四位一体”师德教育环节,致力于培养新时代“四有”好老师。

1.坚持思政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深度融合教育新理念。随着新时代经济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高校师范类毕业生面临就业压力和挑战。为此,惠州学院师范类汉语言文学专业将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机制相融合,帮助他们提高思想觉悟和心理素质,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创业观,引导他们理性面对择业,积极投身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

2.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师德教育主题实践教学活动。通过专业课程实践、教学见习、研学体验、社会调查和文旅游学等活动,加强师德养成体验,培养师范生的教学实践能力、专题调研能力以及团队协作精神,锻炼沟通交流、分工合作的主动工作能力,培养良好的师德修养。

3.开拓课程思政建设,探索“三全育人”新途径。将师德教育全方位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全员参与、全程渗透,深入挖掘拓展各门课程的思政元素,将师德养成教育元素融入课程教学,让所有课程都上出“思政味”,推行渗透式育人模式。

4.建立师范生成长档案,健全师德评估机制。构建良好的师德体验和养成环境,制定师德养成实施意见,明确考核细则,采取理论考试、听取同学意见、任课教师、实习指导老师和辅导员点评以及用人单位反馈意见, 全面考核评价师德,建立奖惩机制,激励师德养成教育。

(二)更新课程内容,促进知识转化为能力

专业认证强调“将毕业要求与课程内容对接,注重课程内容选择的专业性,系统设计和选择专业特点鲜明并能够体现中学教师职业要求的课程内容,注重课程内容选择的思想性和前瞻性,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吸收学科前沿知识,及时更新、完善课程内容”。近几年来,惠州学院师范类汉语言文学专业不断打造师范特色优势,特别重视课程内容的更新完善。

1.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课程内容将毕业要求达成度与师德教育对接,有机结合中学语文教师的职业要求,把所有中学语文篇目都融入汉语言文学专业相关课程教学,促进师范生把知识转化为能力。

2. 关注基础教育动态,吸收课程改革的最新成果,专业课教材全部使用权威经典教材,建立优秀中学教育教学案例库,结合高校师范类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学习现状及时更新完善课程内容。

3.实现学科专业课程与中学语文课程结合,跟踪对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前沿,增设桥梁课程,如开设《中国古代文学与中学语文教学》课程。在学科专业课程中安排一定数量与中学语文相关的嵌入式教学,邀请中小学语文名师进入课堂现场教学,传授教学经验。

4.强化教学实践锻炼,提升师范生动手能力和实操水平。以“三字一话”为基础训练,提高教学基本功;
以微格教学为手段,培养课堂教学技能;
以“三习”(即见习、实习、研习)为契机,对教育实践进行全面指导,增强实践应用能力。

(三)优化课程实施,促进毕业要求达成

课程实施直接决定着师范生的培养效果。专业认证十分重视“课堂教学在培养过程中的基础作用,强调依据毕业要求制定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内容与方式应支持课程目标的实现,要求恰当运用案例教学、探究教学、现场教学等方式,合理应用信息技术 ”,惠州学院师范类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科学合理,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

1. 以教研室为单位,制定课程目标任务,各项教学内容务必支撑课程目标达成。授课教师严格执行课程标准,通过自我检查,举行师生座谈会,不定期抽查以及教学督导员听课等途径,了解课程标准执行情况。

2. 探究小班化教学模式,改善案例教学法应用,推广仿真情景模拟训练,教学中注重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强调在实践中学语文、用语文。通过举办中青年教师教学技能大赛、“名师讲堂”进行示范性教学等形式,带动广大教师积极探索教学方法的创新。

3.修订完善教学管理制度,提高教学运行管理的效率。实行每学期学校领导、学校督导组、院系领导和督导组随机听课制度,所有调停课都需要登录教务处网站填报,明确具体调停理由和补课的具体时间地点。

4.构建UGS协同育人平台,成立惠州市语文教师教育联盟,聘请优秀中学语文教师担任客座教师,为师范生讲授语文教学辅导课,指导学生开展教学实习和撰写毕业论文,加强学生专业基本功训练,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三、重构课程评价标准,建立持续改进质量保障机制

专业认证对课程目标达成提出“对师范类专业教学进行全方位、全过程跟踪与评价,并将评价结果用于教学改进,形成“评价—反馈—改进”闭环,建立持续改进质量保障机制”。近几年来,惠州学院师范类汉语言文学专业成立专业建设委员会,不断健全课程评价制度,注重过程评价和多元评价,形成较为完善的课程评价体系。

(一)完善课程体系预期设计及合理性评价机制

专业认证强调“定期对课程体系合理性和课程目标达成度进行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及时修订培养方案,推进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

惠州学院师范类汉语言文学专业制定《课程体系预期设计及合理性评价实施细则》,从课堂课程、活动课程、教学实践三大部分,量化为?个二级指标,支撑毕业要求,由专业负责人和分管教学副院长组织学校教务处、教育科学学院、中文系主任、教研室主任、课程负责人、学生代表、中学语文教师代表和用人单位代表等共同参与设置课程体系,并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和机制。学院定期开展研讨会、发放调查问卷、进行大数据分析等,同时将相关数据资料存档备案。课程体系合理性评价的周期为每学年一次,参与方包括中文系主任、教研室主任、课程负责人、专业教师代表、学生代表、中学语文教师代表和用人单位代表等。课程体系合理性依据主要包括三个以下方面。

1.国家标准对标程度由第三方评价机构操作实施,至少每两年开展一次。

2. 评价课堂教学质量主要针对课程目标达成度进行评价,以任课教师公开课方式开展评价,组织学生根据教学效果开展评价,同时举办师生座谈会进行评价等。

3. 组织用人单位和师生主要通过研讨会、问卷调查的形式开展评价。

评价方法采取内部评价与外部评价相结合,通过函调、访谈和调查问卷等多种方式收集反馈意见,结合举证,再进行综合评定,形成课程体系分析报告,反映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补齐课程短板,调整优化课程体系。

(二)完善课程评价与反馈改进机制

建立科学合理的课程评價与反馈改进机制是课程目标和毕业要求达成评价的重要基础,强调“改革教师课堂教学评价和学生学业评价,注重过程评价和多元评价,以调动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惠州学院师范类汉语言文学专业制定《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及反馈改进实施细则》,明确规定课程评价的原则、标准、组织、方法以及反馈与改进等,以专业建设委员会为责任机构,由惠州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主管教学的分管领导、中文系主任、师范专业负责人、课程责任教师、任课教师和教务员等组成,每学期开展一次,采用的数据源自课程考核的成绩,课程考核多元化,包括教学考勤、课堂情况、课外作业、期末考试成绩、实践活动、课程论文等。每门课程设置3~5个具体课程目标,支撑对应的毕业要求指标点,对每个课程目标赋予权重值。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随机抽取1~2个教学班级为样本, 采用“考核成绩分析法”,课程考核材料包括考试、测验、作业、考勤、实验(实习、设计)报告、读书报告等。一门课程的整体目标达成度由3~5个具体课程目标的达成度加权平均值确定。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紧扣毕业要求指标点和课程目标定期开展,要求评价过程记录完整,全面分析课程目标达成度存在的问题及其影响因素,进而提出切实可行的持续改进措施,形成专题报告,不断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总之,高校师范类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改革,必须以中国式现代化为引领,适应新时代推进教育现代化的新要求,严格遵循专业认证目标任务,努力把学生培养成为师德师风过硬、专业扎实、视野开阔的高素质教师。

注:本文系2020年度广东省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之教研教改项目“专业认证背景下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课程改革探索与实践”(项目编号:544)的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师范类汉语言课程目标国内外高中化学课程目标比较与启示云南化工(2021年6期)2021-12-21基于混合式教学模式下课程目标达成度分析高师理科学刊(2020年1期)2020-11-26国家级一流专业 汉语言文学西藏民族大学学报(2020年5期)2020-04-20阅读与写作:高职师范类学生语文课堂核心教法初探四川省干部函授学院学报(2019年3期)2019-03-12西南大学汉语言文献研究所简介汉字汉语研究(2018年3期)2018-11-06浙江:中职非师范类专业新教师需进课堂下企业新课程研究(2016年1期)2016-12-01历史课程目标及其分类的探索中学历史教学(2015年12期)2015-11-11中小学师范类与非师范类教师的教学能力差异状况及成因分析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版(2015年9期)2015-10-12来华汉语言预科生学习焦虑考察语言与翻译(2015年2期)2015-07-18浅析师范类高校化学实践教学的改革和探索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5年4期)2015-03-01

推荐访问:专业 课程改革 汉语言文学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