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舍宁秘书网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论“阿Q之死”中的旁观者效应

论“阿Q之死”中的旁观者效应

时间:2024-06-19 17:15:02 来源:网友投稿

谢于宏

内容摘要:阿Q的死亡原因一直以来众说纷纭,本文将以旁观者效应的视角分析阿Q之死的原因,并结合旁观者干预模型来分析当时旁观者的心理状态,最后本文提出几点建议以减少旁观者效应的产生。

关键词:鲁迅 《阿Q正传》 阿Q之死 旁观者效应 旁观者干预模型

1921年,鲁迅先生最著名的一篇小说《阿Q正传》出现在大众视野中,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耀眼的明珠。鲁迅先生以其娴熟的笔法成功地创造了世界文学画廊中著名的阿Q形象,使阿Q成为家喻户晓的名字。《阿Q正传》以辛亥革命前后闭塞落后的小镇未庄为背景,描绘了在受到严重物质和精神双重戕害下的旧时代农民的形象。阿Q没有自己的房子,也没有自己的土地,只能依靠出卖自己的劳动来维持生计。他备受压迫和剥削,生活在社会的底层,境遇十分悲惨。最后,《阿Q正传》以阿Q之死迎来了小说的高潮。阿Q被抓到城里,经过几轮答非所问的审问后,很快被判处死刑,在所谓的口供上签字画押,作为赵府抢劫案的凶手被糊里糊涂的被枪决了。我们对他的死亡感到遗憾和惋惜,因为他本是无罪之人,他的死具有偶然性,但是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纵观阿Q的一生,他的死也是必然。

一.阿Q之死

1.阿Q之死的过程

背景:革命的曙光照射在小村里,村民以革命为理由肆意行驶他们的“权利”。

起因:赵家遭遇抢劫,赵老爷向县城报官。

经过:赵家遇抢四天之后,阿Q在半夜里突然被抓进县城里去,在老头子“和气”的两次审问下,阿Q不明不白的“签字”画押。

结果:画押后第二天被押上没有蓬的车游街示众,最后在一声“救命”中被枪毙。

2.阿Q之死的因素

从阿Q被抓,审问,处死。其过程行云流水,但令人感到莫名奇妙。阿Q并没有参与赵家抢劫事件,他是这起事件替罪羊。他是无辜的受害者。那他为什么最后会含冤而死?以阿Q个人内部条件来说,贫贱的身份和局限的小农思想使他没有靠山,难以辩驳,以至于被人陷害后无法翻身;
以外部条件来说,封建社会的压迫和统治者的威逼利诱无时不刻不侵害着阿Q。所以阿Q的死因是复杂的,多方面的。从小说本身上来说,鲁迅先生已经通过最后一章“大团圆”这个标题提醒了我们。“团圆”一词在戏剧情节上多指圆满的结果,但是阿Q之死是彻彻底底的悲剧。为何鲁迅先生会用“大团圆”作为标题。到底是什么“团圆”了呢?封建思想文化残余,拙劣模仿的不分青红皂白的“老头子”和地位贫贱的阿Q,这一切死亡因素在此时“大团圆”,阿Q也成了团圆的祭品。悲剧的力量总是能令人深思,令人在联想起自己苦难的生活,并为其寻找出路。

阿Q之死,死不瞑目,酿成这悲剧的除了上面提到的显而易见的因素之外,还有一个隐晦的因素,那便是城里人和乡下人的旁观者心理引起的旁观者效应。为何拥有屡试不爽的精神胜利法的阿Q会在最后一刻想喊“救命”,是什么打垮了他?在《阿Q正传》中,以阿Q的视角,鲁迅先生寥寥几笔就呈现了旁观者形象的正面特征:“兩旁是许多张着嘴的看客”[1]“全跟着蚂蚁似的人”[1]“从人丛里,便发出豺狼的嗥叫一般的声音来”[1]“那狼眼睛,又凶又怯,闪闪的像两颗鬼火,似乎远远的来穿透了他的皮肉”[1]。这些片段生动形象的描述了阿Q临死前看到了围观群众看好戏的话语和眼神,这种眼神表情,这些话语比他之前见到猛兽的还要可怕。可怕的原因并不是旁观者的表情或者眼神丑陋,而是阿Q通过表情话语,看到旁观者对待自己即将要被处死时所表现出的冷漠,甚至是一种看好戏的状态。这让精神上百折不挠阿Q感到了深深地恐惧与绝望这让阿Q明白他的死好似一场戏,他的一生毫无价值。所以他在最后一刻只想大喊“救命”。此处,鲁迅先生想表达的我们当时国人的旁观者心理带来旁观者效应,“看戏”的人认为只要事情不发生在自己身上,那便是好的。可是他们从未深刻认识到,能发生在别人身上的事情就有可能发生在自己身上。曾几何时,阿Q也在兴致勃勃的讨论他在观看别人处死时的场景,他怎会想过,死亡竟会以这种似曾相似的方式降临到他的生命中,只不过此时,他是断头台上那个人。

还有鲁迅先生在阿Q死后为什么要描写乡里人和城里人的舆论?首先,文中说到“至于舆论,在未庄是无异议,自然都说阿Q坏,被枪毙便是他的坏的证据:不坏又何至于被枪毙呢?”[1]阿Q死后乡里人不去思考为什么阿Q会被处死,而是以死作为该死的理由,可见当时中国人的思维逻辑实在是令人可悲,甚至可恨。然后,描写城里人反应的时候说“而城里的舆论却不佳,他们多半不满足,以为枪毙并无杀头这般好看;
而且那是怎样的一个可笑的死囚呵,游了那么久的街,竟没有唱一句戏:他们白跟一趟了”。[1]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全文最后一句话表现出来的是一群人对一个人死亡的极端冷漠,一个人的死亡,一个生命的消逝,竟惊不起任何波澜。鲁迅先生在最后一段用简短的话语,把国人的旁观者心理描写的淋漓尽致且意味深长。犹太裔著名政治思想家汉娜·阿伦特曾经提出过一个著名的概念“平庸之恶”,这种恶是不思考的,不思考人,不思考社会。恶是平庸的,因为你我常人,都可能堕入其中。把个人完全同化于体制之中,服从体制的安排,默认体制本身隐含的不道德甚至反道德行为,甚至成为不道德体制的毫不质疑的实践者。尽管“平庸之恶”中强调了盲目的服从,其行为导致了负面结果,但是笔者认为对暴行和不公的冷漠与旁观本身就是一种纵容,也是“平庸之恶”。所以杀死阿Q肉体的是封建思想和腐朽的统治者。但摧毁阿Q灵魂的是国人的旁观者心理下产生的旁观者效应。

在多年封建思想的禁锢下,国人的这种旁观者心理引起的旁观者效应在鲁迅先生的笔下被诠释的入木三分。有研究者强调“旁观者效应”的产生不是偶然的,封建儒家学说的糟粕是产生“旁观者效应”的罪魁祸首[2]。鲁迅先生所描绘众人冷漠的观看阿Q死亡的现象,可以说是旁观者效应的极端呈现,因为其存在某种程度上间接的导致了阿Q的死亡。这种旁观者效应只是在当时封建思想下的产物吗?其实不然,随着社会和人类思想的发展,至今旁观者效应仍然存在于社会的方方面面中,在学校看到同学被霸凌,我们选择旁观;
在路上发生交通事故,立刻会围上一群人,等到要旁观者提供证词时,他们均三缄其口;
在围观跳楼者、自焚者时,怂恿当事人跳楼、自焚,给自己以新奇的刺激;
更有甚者,一些旁观者已经不满足于“看”,而是挟尸要价,屠戮儿童。当整个社会人人都在旁观,道德将会沦丧;
当整个民族都在冷眼旁观时,这个民族注定落寞,当整个国民都在冷漠地围观时,国家危难之际将无人奋勇向前。所以旁观者效应到底是什么,我们需要深刻的了解它的存在,只有了解,方能改变。

二.阿Q之死与旁观者效应

关于旁观者效应的研究最早起源于一起发生在纽约市居民区街头的杀人案。在1964年三月份的一个晚上(凌晨3点),一位名为Kitty Genovese的年轻女子(28岁)在下班回家的路上遭到歹徒的持刀杀害。起初这一事件并没有引起社会大众太多的关注。几个星期之后,当纽约时报对这一案件的另一面进行公开揭露时引发了整个社会的热议。据纽约时报报道,在案件发生时有38名目击者,但是没有一个人尝试进行干预。尽管凶手杀害Kitty Genovese的过程持续了超过半个小时,但这38个人在期间仍然在自己的住所中进行观望,没有一个人出去帮助受害者,甚至没有一人打电话报警。该新闻一经发布,社会各界人士(例如,学者、新闻评论员、牧师)开始对该问题的产生原因进行解释,例如,道德败坏或麻木不仁、冷漠无情等[3,4]。

事实上,使用上述这些词描述目击者的行为似乎略有不当。这是因为在38名目击者看到凶杀事件后,并不是第一时间选择忽视该事件,而是透过窗户反复持续观望该事件的发展情况。换句话来说,此时的他们已经深陷该事件之中,无法逃避该情境或当作什么事情没发生一样。研究者认为,这些旁观者的行为既不是有帮助的、英勇的,但也不是无动于衷的[4]。事实上,当个体目睹一个紧急事件(尤其是具有较强危险性的事件,如持刀杀人)时,其在实施干预或助人行为之前通常会产生强烈的心理冲突。一方面,基于人道主义关怀或道德规范,个体应该对该事件进行干预或对受害者予以帮助。另一方面,个体又担心或害怕实施干预或帮助行为会给自己造成一些消极后果,例如,受到伤害、卷入警方办案程序、影响工作、浪费时间等。Darley和Latane(1968)认为一些情境因素会降低个体的这种内心冲突,并使得个体在紧急情境中不实施任何干预或助人行为。其中,较为重要的因素就是其他旁观者的存在或人数,并基于此提出了旁观者效应的概念[5]。

旁观者效应,又被称为旁观者冷漠,一般是指在紧急情境中有其他消极旁观者(即不实施任何干预或帮助行为的旁观者)存在时,个体对紧急事件进行干预或对受害者予以帮助的可能性显著降低的现象[6]。换言之,其他旁观者的存在会抑制个体的干预或助人行为。

所以根据旁观者效应的来源和研究,在异国他乡,在面对他们苦难时,尽管旁观者当时可能心理会有冲突,但也只是选择冷眼旁观,置之不理。旁观者效应不只是在中国特有,也不简单的局限在封建社会下的中国,旁观者心理是蕴含在人性深处的阴暗,所以当讨论到旁观者效应,不要局限的认为旁观者效应是经受千年封建主义思想禁锢的中国人的劣根性,我们要将旁观者效应放在人性这个角度进行探讨。由此,旁观者效应与阿Q的死到底存在什么关系,为何没有人为阿Q鸣冤?为什么城里人把阿Q的死当作一场不过瘾的戏?他们当时旁观时的心理过程是如何?这一系列的问题随之呼之欲出。

为了回答这一系列的问题,需要借助Latane和Darley(1970)提出的旁观者干预模型,此处旁观者干预模型可以用来描述当时城里人作为旁观者的心理,以及解释为何城里人不采取任何行动来拯救阿Q,该模型认为个体在其他消极旁观者(即对某一事件未做出任何反应的旁观者)在场时对他人提供帮助的可能性较小。在面对某个突发事件时,如果个体作为旁观者将对该事件进行干预或者对受害者实施帮助,他们必须完成一个涉及五个阶段的心理过程。具体而言,主要包括:(1)识别事件——指是否注意到事件的发生;
(2)解读事件——指了解事件情况;
(3)思考这种情况下自己所需承担的个人责任;
(4)思考这种情况下自己需要采取的行动;
(5)实施帮助介入行动[7]。

笔者将结合这个旁观者干预模型来具体分析鲁迅先生笔下旁观者的心理过程。第一步,识别事件,阿Q被抓游行示威,城里人都纷纷前往去看,自然是知晓阿Q要被砍头这件事情;第二步,解读事件,很明显这些旁观者完全不了解事情的經过,甚至不愿意了解。“不坏又何至于被枪毙呢?”这便可生动的描绘出来未庄村民的愚昧与盲目的相信权威,他们或许在想青天大老爷怎么可能会冤枉一个贫贱的雇农,一定是他可恨该死;第三步,思考这种情况下自己所需承担的个人责任,对于这些城里人来说,他们认定了自己只是观众,只是看一出枪毙的戏而已,他们只希望这个戏更加的精彩,甚至在看完后认为“枪毙并无杀头这般好看;
而且那是怎样的一个可笑的死囚呵,游了那么久的街,竟没有唱一句戏:他们白跟一趟了。”可见其冷漠与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姿态。尽管阿Q间接死于城里人的冷眼旁观,但是他自己又何尝不是一位旁观者,在阿Q从城里回来的时候,绘声绘色的与他人谈论起“你们可看见过杀头么?阿Q说,‘咳,好看。杀革命党。唉,好看好看,……”,当时的他有何等神采奕奕,游街时就有多狼狈不堪。通过阿Q这戏剧性的命运,鲁迅先生似乎在告诫我们,若今日对暴行冷眼旁观,则他人曾经命运,便是自己的命运;
第四步,思考这种情况下自己需要采取的行动,城里人对强权压迫阿Q的过程不了解,认为自己无需承担任何责任的城里人,面对阿Q游街城里人只会安分的做一个旁观者,在这场戏精彩时呐喊几声便是好的了;
第五步,实施帮助介入行动,基于以上对旁观者形象动态的心理分析,城里人会采取行动来拯救阿Q反而是异想天开,无稽之谈了。尽管阿Q的死和旁观者没有直接的联系,但是,旁观者的冷漠无疑是助纣为虐的。若人人如此,现在如此,以后也是如此,整个民族大抵也是无望的。

我们需要的是一个友好相处,互帮互助的社会,而不是冷眼旁观,“各人自扫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的社会。为此,我们需要减少旁观者效应的产生,在危难当头或有他人求助之时,能挺身而出救人于水火之中。为此笔者结合旁观者干预模型提出一些建议。首先,想让我们帮助别人,要先意识到问题所在,现在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可以利用网络媒体快速的报道相关事件,引起大众的关注,并且详细介绍事情起因经过,让大众了解相关事件的细节。其次,通过宣传增强国民责任感,社会的发展与每个人息息相关,每个人都是社会的建设者。不要因为别人的无所作为而选择同流,我们要深刻认知到面对苦难与不公,没有人能独善其身,需要及时去制止与改进,这样才会使社会更稳健的发展起来。最后,助人不可盲目,当我们决定伸出援手时,要理性思考,充分准备,做到“一针见血,药到病除”。

旁观者效应无处不在,它不是特定时代的产物,不是特定地区的产物,它某种程度是人性深处的幽暗,是一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姿态,是愚昧无知的冷漠。阿Q之死,死在了封建主义思想与腐朽的统治者的铡刀下,也死在了旁观者的冷漠无情中。

参考文献

[1]鲁迅.鲁迅全集1:呐喊·药[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2]林爱.鲁迅小说中的看客现象分析[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1,No.652(14):95-97.

[3]Darley J M, Latané B. Bystander intervention in emergencies:
diffusion of responsibility[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68, 8(4p1):
377.

[4]Latané B, Darley J M. Bystander" apathy"[J]. American Scientist, 1969, 57(2):
244-268.

[5]Latane B, Darley J M. Group inhibition of bystander intervention in emergencies[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68, 10(3):
215.

[6]Latané, B., & Nida, S. (1981). Ten years of research on group size and helping. Psychological bulletin, 89(2), 308.

[7]Latane B, & Darley, J. M. (1970). The unresponsive bystander:
Why doesn"t he help?

(作者单位:宁波大学心理学系)

猜你喜欢阿Q正传鲁迅鲁迅,好可爱一爹文苑(2020年6期)2020-06-22鲁迅《自嘲》句河北书画研究(2017年4期)2017-06-11《阿Q正传》中阿Q形象赏析青春岁月(2016年22期)2016-12-23鲁迅的真诚公民与法治(2016年24期)2016-05-17从文化因素的翻译赏析《阿Q正传》两个法语版本的翻译青年文学家(2016年15期)2016-05-06浅谈鲁迅《阿Q正传》的思想意义语文周报·教研版(2016年6期)2016-03-18她曾经来到鲁迅身边海峡姐妹(2015年10期)2015-02-27从小D到大同西部学刊(2014年1期)2014-02-14早期受控之鲁迅的翻译选择外语学刊(2011年3期)2011-01-22

推荐访问:旁观者效应 之死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