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舍宁秘书网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全媒体视域下高校红色文化传播路径探究

全媒体视域下高校红色文化传播路径探究

时间:2024-06-19 16:15:02 来源:网友投稿

李素芬 王小勤 秦茜

【摘要】本文分析高校文化传播红色面临泛娱乐化、碎片化、同质化等问题,提出坚持党的领导,实现红色文化全方位传播,坚持内容为王,推动红色文化内涵式传播,整合媒体资源,实现红色文化广维度传播,关注学生主体,增强红色文化效能化传播等策略,借助多方优势传播好红色文化,让红色成为一代代青年学生的拼搏底色。

【关键词】全媒体 红色文化 高校 文化传播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3)09-0078-04

红色文化既承载着党的初心与使命,是中国共产党人政治本色的集中体现,同时也是高校立德树人的生动教育素材之一。红色是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鲜亮的底色,高校要用心用情用力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红色资源,增强表现力、传播力、影响力,生动传播红色文化。

全媒体时代,多途径、多形式、多层次的传播形态满足了受众更多的细分需求,使受众获得了及时、广泛、全面的媒体体验,也为高校传播红色文化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全媒体视域下高校要因时而动,顺势而为,借助多方优势,传播好红色文化,让红色成为一代代青年学生的拼搏底色。

一、全媒体视域下高校红色文化传播的现状

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社会传播媒介格局发生了整体性变革,全媒体式信息传播方式成为高校红色文化传播的重要方式。全媒体视域下,高校传播红色文化面临着更多的挑战。

首先是传播“泛娱乐化”,削弱了学生对红色文化精神内核的认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娱乐生活突破时空限制,普遍渗透于人民群众日常生活,尤其是全媒体的特征极大满足了受众的感官需求,“信息茧房”使人们越来越倾向于消费个人偏好,呈现出“泛娱乐化”倾向。在“泛娱乐化”的传播态势下,传播内容的消遣性和戏剧化日益凸显,致使“历史可以被戏说,英雄可以被调侃”的现象出现。“泛娱乐化”披着娱乐消遣的外衣,实则暗藏着享乐主义、个人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想认知,这与红色文化所蕴含的价值判断和理想追求相悖。在“泛娱乐化”的传播生态中,存在部分传播者对英雄人物大肆调侃、对历史事件胡编乱造的行径,历史虚无主义交织于娱乐恶搞、娱乐颠倒等软性话语体系之中,导致中华民族历史记忆被冲淡,红色文化历史根源被模糊,“红色”革命底色被侵蚀。久而久之,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核将被抽空,从而削弱青年学生对红色文化精神内核的认知。

其次是传播“碎片化”,影响学生系统接受红色文化的熏陶。与传统媒体时代不同,基于全媒体的特征,信息可以通过多主体、多渠道、多平台传播,人人都是传播源,亦是信息的中转站,这导致红色文化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极易被割裂,使高校传播红色文化的“碎片化”趋势越来越严重。当信息以简短快捷的方式进行传播,加之“眼球經济”的影响,部分红色文化传播者对历史事件进行片段式截取,无意识之中肢解了红色文化的整体知识结构,使青年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知浮于表面,难以了解红色文化的时代背景和全部内容,极易造成学生对红色文化进行断章取义式的错误解读,不利于学生接受红色文化的系统熏陶。

第三是传播“同质化”,消解红色文化育人效果。传播“同质化”是描述传播内容的趋同现象,表现为传播的内容拾掇着同样的素材,因循相似的制作套路,缺乏原创力。高校部分传播者成为红色文化的“粘贴工”,他们简单地将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上的信息内容通过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呈现,虽然做到了广泛传播,但是在传播内容上千篇一律,忽视了红色文化的内涵深度与内容广度。或将红色文化限定于革命战争时期的文化,缺少对社会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以及改革开放后的红色文化的挖掘,尤其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时代以来的红色文化内容的挖掘。如此不仅不能对学生起到教育作用,反而易引起学生的“审美疲劳”,从而削减红色文化育人效果。

二、全媒体视域下高校传播红色文化的路径优化

全媒体时代,信息传播具有辐射面广、传播速度快等特点,这为红色文化传播创造了新机遇。高校要紧跟媒体融合发展的新趋势,把握媒体融合发展的新机遇,遵循信息技术的运行原理,充分运用新技术、新媒介传播红色文化,最大限度发挥红色文化的铸魂育人功能,引导青年增强对党和国家历史的认同,让红色文化入眼入脑入心,让信仰之光照亮教育之路。

(一)全面坚持党的领导,实现红色文化“全方位”传播

全媒体传播格局最显著的特征是全员传播,高校传播红色文化应该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在全面坚持党的领导下,把握网络意识形态主导权,促进多方主体共同参与,形成传播主体合力,凸显红色文化精神内核,实现红色文化在高校中的全方位传播。

首先,加强党对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全方位领导。在全媒体传播时代,红色文化能否保持红色底色关键在于党的坚强领导。高校宣传工作者要在党的领导下坚守红色文化网络宣传阵地,强化风险意识和底线思维,通过健全红色文化网络传播运行机制、完善网络传播执法体制,促进红色文化健康传播。要通过有力批驳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想观点,肃清网络造谣污蔑红色文化的言论、音频、视频等各类有害信息,并通过加强网络举报处置力度,打造风清气朗的红色文化网络传播环境,切实维护好网络意识形态安全。

其次,形成多元参与的传播矩阵。要打破“各自为战”的传播格局,高校在学校党委统一领导下建立联动工作机制,校宣传部、校团委等行政职能部门要与马克思主义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等二级学院加强沟通与协作,通过发挥各学院的专业特色,实现彼此间优势和资源互补,优化红色文化传播的资源配置,实现各传播主体效能最大化。高校要联动多方传播力量,打造一批主题鲜明、内容全面、形式新颖的红色文化网络专题网站、公众号等全媒体传播媒介,形成覆盖面广、影响力大、多元主体参与的红色文化传播阵地。

最后,建设高效优质的传播队伍。全媒体视域下高校传播红色文化离不开一支“能传播”“会传播”“敢传播”的高素质人才队伍。一方面,高校可以依托学校党委、组织部、宣传部、马克思主义学院等建设一支专职红色文化传播队伍,提高红色文化在学校中的传播力度和在社会上的影响力。另一方面,在红色文化传播实践过程中,必须对红色文化的传播队伍进行专业培训,通过加强“四史”教育,全面系统地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提高团队成员的政治素养和专业能力,加强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专业性训练,以打造出一支专业化、高素养的传播队伍。

(二)坚持内容为王,推动红色文化“内涵式”传播

全媒体时代,高校传播红色文化内容要注重挖掘红色文化的内涵深度,要坚持创新性转化,加强对红色文化的继承与创新,丰富和发展红色文化的内涵和外延,展示红色文化内容的独有特质。

一是要保证红色文化传播内容的系统性。红色文化诞生于党带领各族人民在各历史时期的实践之中,是系统的内容体系。宣传工作者不能将红色文化局限于某一特定的歷史时期,而是要放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践的全过程视域下;
也不能将红色文化内容狭隘地理解为革命精神,应包含建设、改革和发展各历史阶段的实践中产生的时代精神、先进事迹、典型代表等内容。因此,高校在全媒体视域下传播红色文化,要加强对红色文化内容内涵与外延的研究与梳理,通过建立“红色文化研究专组”“红色文化研究中心”的方式,组织学校与社会各界专家学者对红色文化进行深入研究,梳理红色文化的丰富内核,深挖红色基因的传承实质,全面揭示红色文化的价值意蕴等,形成内涵深刻、系统完整、逻辑严密的红色文化理论体系,在传播过程中保证其系统性。

二是要增强红色文化传播内容的生动性。高校在全媒体视域下要应时而变,适应全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特点,要改良传统的红色文化传播方式以更好地适应青年学生的学习特点。一方面要深入挖掘红色文化中所包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及其价值理念,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红色文化的基因,增强青年学生对红色文化的理解与认同。如通过打造一批精彩生动的舞台剧、情景剧、歌舞等艺术节目,利用网上纪念馆、微信公众号、短视频平台等传播渠道,实现红色文化的创新性表达,摆脱以往的说教、灌输、内容陈旧、同质化等“刻板印象”,变得形式多样,内容出彩,更易使学生学习接受。同时,高校可以通过举办“红色文化宣传员”“红色故事讲解员”培训班等活动,培养和选拔一批学生红色文化宣传队伍,以生动有趣的历史故事为切入点,深入浅出地讲解中国共产党成长与发展的历程,激发青年学生主动学习和宣传红色文化的兴趣,在学校内形成红色文化宣传的良好氛围,让红色文化能被听得进、记得住、传得开。另一方面重视对革命文物和文献资料的收集和整理,通过组织青年学生一起研究学习红色文献资料、访问革命根据地、革命纪念馆等方式加深学生对红色文化的系统认识。

(三)整合媒体资源,实现红色文化“广维度”传播

全媒体视域下高校要传播好红色文化,充分发挥其育人价值,需在技术上观照媒体传播技术改革步伐,体现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相互融合,共筑一个“全”字,形成红色文化传播同心圆,打通教育引导青年学生的“最后一公里”。

一是顺势而为,善用两微多端。群众接触的信息传播媒介从文字、图片到短视频,从QQ空间、微信朋友圈到抖音、微博、今日头条等,都在发生深刻变革,青年学生受其影响尤甚。根据抖音2022年初公布的运营数据,抖音国内日活跃用户突破了1.5亿,月活跃用户突破了3亿,海外版覆盖了15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用户覆盖范围如此之广,得到了国家政府各部门的重视,国务院、国资委、共青团中央以及地方媒体等相继开通抖音账号,拓展原有的传播媒介,并获得大众好评。因此,高校宣传红色文化的工作者要强化互联网思维,整合学校官方网站、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各类新兴短视频账号等新兴媒体资源,通过上线红色文化专题网站、开辟红色文化经典栏目、推送如《校史中的红色记忆》等原创视频等方式,营造良好的传播氛围。

二是乘势而上,强化技术赋能。随着现代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与广泛运用,红色文化的传播也有了新的方式。与传统媒体相比,红色文化传播方式依托5G、人工智能(AI)、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技术可以打破物理屏障,赋予文字、图像、动画、音频等更多吸引力。高校应重视红色文化传播中对新媒体技术的运用,可以依托VR、AR、AI等技术,建立红色文化传播VR体验馆、AR展览馆,熟练运用现代全息技术加工影视作品,丰富红色文化的传播载体。例如,将《建军大业》《长津湖》等优秀影片通过VR、AR等技术投射至虚拟场景,将惊心动魄的历史场景还原于学生眼前,让历史中的英雄人物跨越时空来“相见”,使学生身临其境,丰富其对红色文化视、听、触的多维体验,增强感官上的刺激,使其情感上产生共鸣,从而有效提高红色文化传播的生动性和感染力。

三是应势而谋,坚守传统阵地。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有悠久的发展历史,拥有较好的受众基础和传播渠道。因此,高校要充分发挥校报、校园网、宣传栏等传统媒体的作用,通过设立红色文化宣传专栏,优选红色文化内容、规范用语表达、严把红色文化传播关。同时也要对红色文化传统媒体传播思路进行创新,除传统的新闻报道外,可以设立“读者来信”“观者有言”等深度互动栏目刊登学生对红色文化内容的认识与感悟,还可以此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与感受,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工作思路,贴近学生生活,巧妙开展与青年学生精神需求相适应的红色文化传播。

(四)关注学生主体,增强红色文化“效能化”传播

高校传播红色文化,客体终端是学生。全媒体时代,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推广使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更多样、信息来源更广泛,但高校传播红色文化始终要牢牢把握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在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基础上充分利用媒体资源与社会资源,更好提高传播效能。

首先要筑牢学生主体意识,发挥其传播砥柱作用。高校要明确,学生不仅是红色文化接受主体,同时也是红色文化的传播主体。应充分发挥青年学生群体传播红色文化作用,鼓励学生广泛参与红色作品的制作过程,使其潜移默化接受红色文化的熏陶,提高传播红色文化传播的自觉性。例如,高校可以通过开设媒体、媒介素养等相关课程的方式,一方面提升学生的网络媒体素养,提高学生的信息甄别能力,帮助学生正确判断识别红色文化,有力批驳错误文化传播。同时,以此提高学生使用新媒体工具的技能水平,创作和传播一批有内容、有思想、有新意的红色文化视频、动画等。

第二,精准定位学生需求,优化传播技巧和策略。高校学生思想开放、思维跳跃,更易接受形式新、内容优的红色文化。宣传工作者应精准把握学生需求,做好调研工作,坚持差异化传播思路,主动深入学生、真正了解學生内心想法,优化传播技巧与策略。比如,可以针对青年学生追剧、玩电子游戏、刷短视频等爱好,打造一批制作精良、画面精美、内容丰富、故事情节饱满的情景剧、短视频、动漫等,通过学校官方媒体广泛传播,同时,在传播内容和传播方式上,针对不同学科、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个性化定制。

第三,重视第二课堂,增加传播广度,加深传播深度。高校传播红色文化,思政课课堂教学是重点,但第二课堂的社会实践作用也不容忽视。高校可以将红色文化与地方特色文化、校园文化相结合,通过“互联网+红色文化”“旅游+红色文化”等方式,开展以红色文化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广大青年学生走访革命战役发生地,走进革命纪念馆,踏寻红色足迹。通过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在实践教学中唤醒学生的“红色记忆”,引导学生深刻体悟红色文化,增加红色文化传播的广度,加深红色文化传播的深度。

综上所述,进入全媒体时代后,高校应负起传播红色文化的责任与担当,要克服当前存在于学生群体中的“泛娱乐化、碎片化、同质化”等问题,通过多途径、多形式、多层次的传播方式满足受众更丰富的细分需求,实现红色文化“全方位、内涵式、广维度、效能化”传播,因时而动、顺势而为,借助技术优势传播好红色文化,让红色成为一代代青年学生的拼搏底色。

参考文献

[1]罗亮.全媒体时代赓续红色血脉的理论意蕴与方法进路[J].思想理论教育,2022(6).

[2]韩桥生,李浩.全媒体时代红色文化传播的困境与策略[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5).

[3]张理甫.全媒体时代红色文化传播与发展的新思路[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0(12).

[4]张珊.全媒体时代红色文化传播构想[J].人民论坛,2020(8).

注:本文系2020年度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科研基础能力提升项目“‘全媒体视域下高校传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路径研究与实践”(2020KY05001)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李素芬(1991— ),广西桂林人,桂林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法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党史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
王小勤(1997— ),四川宜宾人,桂林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读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秦茜(1995— ),广西桂林人,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党委宣传部教师、法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高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

(责编 罗异丰)

猜你喜欢全媒体红色文化高校新媒体环境下的红色文化的发展和传播科学与财富(2016年26期)2016-12-01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红色文化的价值诉求人间(2016年28期)2016-11-10浅析电视民生新闻的现状及发展趋势人间(2016年26期)2016-11-03全媒体环境下主持人竞争力的提升新闻世界(2016年10期)2016-10-11打造微公益品牌的“全媒体路径”新闻世界(2016年10期)2016-10-11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考试周刊(2016年77期)2016-10-09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考试周刊(2016年76期)2016-10-09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成才之路(2016年26期)2016-10-08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成才之路(2016年26期)2016-10-08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科技视界(2016年20期)2016-09-29

推荐访问:视域 探究 文化传播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