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怡彬
内容摘要:中国与日本自古以来便是一衣带水的邻邦,同属汉字文化圈。研究表明汉字传到日本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一世纪,对日本影响深远。而汉字流传到日本后其本义与日本文化融合发生了一些变化,导致其逐渐与中国的汉字字义演化分流。本文主要分析了“狐”与“狸”二字在中日两国使用情况的异同,包括字义的异同、形象的演变以及使用频度的差异,由此得以窥见汉字字义与其文化形象在中日两国不同文化环境影响下所演变出的不同结果。
关键词:中国汉字 日文 中日文化 “狐” “狸”
汉语对很多国家的民族语言产生过影响,也在别国的文化环境中得到发展。“狸”和“狐”从中国传到日本,并且在两国产生了不同的文化形象演变。在本文中,笔者将对下文提到的汉语中的“狸”字的前三种释义分别进行分析研究,并主要取汉语中“狸”的第二种释义和“狐”与日本的“狸”和“狐”进行分析比较。
一.中日“狸”与“狐”的字义
在汉语中,“狐”字的主要释义为狐狸(犬科狐属动物),即“狐”单个字就可以表示“狐狸”这种动物。引申为坏人、小人,也引申为形容行动肆无忌惮。亦可假借作姓氏。
而“狸”字与“狐”字不同,其主要有四种释义:第一种意思是“狸”字的本义,即狸猫(猫科猫亚科猫属动物);
第二种意思是貉(犬科貉属貉种动物);
第三种意思是泛指猫(猫科猫亚科猫属猫种动物);
第四种意思,也是用例最多的意思,是与“狐”字连用,表示狐狸这种动物。除此之外,“狸”还假借表古地名,也作姓氏使用。从上文可以得出“貍”字与“狐”字相比可以表示的动物种类更多,含义更加丰富。
在日语中,“狐”字的音读为こ,常见的训读为きつね。主要指的是现代汉语中的狐狸(犬科狐属动物,学名为Vulpes)。
“狸”字的音读为り,常见的训读为たぬき。主要的意思是指狸猫(实际上是貉,一种犬科动物,学名为Nyctereutes procyonoides,)。需要注意的是现代日语中的“狸”与现代汉语中的狸猫不是同一种生物。并且不同于汉语,现代日语中“狐狸”一词主要指的是“狐”和“狸”这两种生物的并称。
另外,除了这些常见意思,由于日本自古以来,受中国文化影响深远,“狐”和“狸”两字在日本古代典籍中也分别存在一些同古代汉语相同的表达。考虑到这些表达在现代日语中不具有典型性,这里不进行详细叙述。
二.中日“狸”与“狐”的文化形象
在中国,“狸”字表示狸猫时,在小说《三侠五义》的第一回便有相关故事——《狸猫换太子》,故事大意是一名妃子与他人合谋,用剥了皮的满身是血的狸猫换走了刚出生的太子。这则故事除了体现出后宫斗争的残酷冷血以外,作者选取狸猫这一动物来进行剥皮换太子的残忍行为也从侧面反映了狸猫这种动物在中国古代比较普通、常见,也并非被尊崇的对象。第二种释义,即“狸”字表示貉的时候,也有一个广为人知的成语——“一丘之貉”。这个成语是形容一群人都不是善类的贬义词,体现出貉在中国古代也非受欢迎的动物,而是山中诸多成群的野兽中的一类罢了。
但是,相比于这两种释义中动物的形象,“狸”字泛指猫时,形象较为正面。许多文人都毫不掩饰对狸奴的喜爱,例如北宋诗人陆游在《赠猫》中写道“裹盐迎得小狸奴,尽护山房万卷书。”并且狸奴的形象也出现在了许多画作中,例如《花下狸奴图》《紫藤狸奴图》等。甚至在墓葬中也有狸奴的石雕形象,它们大多位于墓室门口,被认为具有驱逐老鼠、保护墓室完整的作用。中国古代,“狸”字泛指猫时,也常常与“鼠”字同时出现,如“陋室偏遭黠鼠欺,狸奴虽小策勋奇。”和“瓶吕斗粟鼠窃尽,床上狸奴睡不知。”这从一个侧面说明古代的狸奴主要充当捕鼠护家的角色,深受人们信任和喜爱,而其作用区别于现代家庭中观赏性的家养宠物猫。当然,民间也流传着少数负面形象的猫妖故事,例如吸食月亮精气变成妖精,魅惑人类使人精神恍惚而死的金华妖猫传说。
再谈汉语中的“狐”,“狐”单字便可表示狐狸,也可与“狸”并用表示狐狸。中国古代常用狐狸的意象渲染凄清破败的环境氛围和作者心中的凄凉寂寞,用例有《文山先生全集》中的“投荆棘,纒蔓草,狐兎縁荒丘,長夜良寂寞。”[1]与《何大復先生集卷之七》中的“宿草蔓于域, 木何蕭蕭,狐狸鳴其側,訪古思軒轅。”[1]等等。
但狐狸在中国的形象实际上是从祥瑞之兽变为精怪魅魔,经历了长期的演化,最终才成为如今我们印象中熟知的狐狸形象。
《山海经》中记载:“青丘之山有兽焉,其状如狐而九尾,其音如婴儿,能食人,食者不蛊。”[2]其中提到吃了九尾狐的肉的人便不会受巫蛊之术,这点能印证九尾狐在当时是吉祥的化身,可以祛除邪气。而班固在《白虎通义》中写道:“德至鸟兽则凤皇翔,鸾鸟舞,麒麟臻,白虎到,狐九尾,白雉降,白鹿见,白鸟下。”[3]九尾狐与凤凰、鸾鸟、麒麟、白虎等中国公认的吉兽并列,也能够说明九尾狐处于瑞兽的行列之中。同时此书中还记载了“狐九尾何?狐死首丘不忘本也。名安不忘危也。必九尾者何?九妃得其所,子孙繁息也。于尾者何?明后当盛也。”[2]“九”是中国古代阳数中的极数,狐九尾中正含这个“九”字,在这里九尾狐还蕴含着子孙满堂的美好寓意。虽然九尾狐并非传统意义上的狐狸,但也能够从一定程度上说明狐在人们心中的形象。
汉代与魏晋南北朝时期,九尾狐、白狐等作为瑞兽被统治者作为一种象征“天人感应”的工具,并用于巩固统治,唐朝之后这种作用渐渐被弱化,狐狸逐渐变为凶兽,让人惧怕厌恶。但这并不是说唐朝之前的没有人丑恶化狐狸的形象,中国对狐妖最早的记载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的《庄子》,只是在唐朝之后被丑恶化的狐狸形象的影响力大于瑞兽形象的狐狸的影响力。
唐朝的白居易写过一首《古冢狐—戒艳色也》,其中有“女为狐媚害即深,日长月深溺人心。何况褒妲之色善蛊惑,能丧人家覆人国。”此句。侯乃铭2021年曾经在《以文学发展的视角论狐狸文化符号的认知变迁》[4]中指出白居易这位具有极大影响力的诗人,将褒姒和妲己说成是狐妖,这使后世对于狐狸和狐妖的认知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并且在小说《西游记》与《封神演义》中,狐狸的形象被进一步丑恶化。《西游记》中玉面狐狸的存在,破坏了牛魔王和铁扇公主的家庭关系;
白面狐狸,即比丘国王后,也是心肠歹毒,先用美色诱惑国王使其患病,还要剖出一千一百一十一个孩童的心肝为国王治病,手段残忍。《封神演义》中的妲己被狐妖附体,魅惑商纣王,秽乱宫闱,还撺掇商纣王用酷刑折磨忠臣,作恶多端,致使商朝灭亡。随着这两本小说在民间的传播,狐狸被丑恶化的形象深入人心,狐狸一词的贬义性质再度加强。然而,在科学技术不发达的旧中国的北方农村仍有不少人信奉狐仙,其主要原因是畏惧狐仙的灵力,希望通过供奉狐仙来避免灾祸的降临,而将狐狸当成一种“泛灵论信仰对象”。总的而言,对狐狸的丑恶化或者神化,共同体现了狐文化在中国历史中长期流变最终形象的综合复杂性。
而在日本“狸”与“狐”的形象与中国的既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之处。
日语中,有这样一个谚语“狸寝入り”,表示“假睡”,原因是たぬき在突然受到惊吓时,会在短时间内停止呼吸,进入假死状态。此外,狸的皮毛保暖作用很好,毛可用作毛笔的原料。
狸在日本,可谓是个家喻户晓的形象。首先,由于狸的外形可爱,对人没有攻击性,人们认为狸憨厚亲人,十分喜爱狸。在日本有这样的传说:镰仓的建长寺庙有一位狸和尚,是由狸幻化而成的,平日里经常向人们传授知识,担任教书先生的角色。除此之外,日本还有不少狸报恩的故事,可见狸这一形象在人们心中的正面性。
再者,古时由于狸经常在夜间去田野里偷东西,人们眼中的狸是一种爱捣乱、喜欢恶作剧的形象。但是日本民间故事中,不乏狸猫作恶的故事(如以幻术将树叶变成钱币,或者附身于人,使人食欲大增,最终暴饮暴食而死)。但不管怎么说,人们并不认为这些作恶是出于狸的恶意,最多也只是认为这是一种顽皮不明事理的表现。再加上不论是报恩还是作恶,甚至可以说,狸的小把戏最终总能被人们识破,所以,相比于奸诈狡猾,狸在日本人心中多的是一种憨厚、幽默和顽皮的形象。
当然,日语中的狸也有负面意味比较明显的表达。如:狸おやじ,指的是狡猾的有年纪的男人。可见日语中的狸也有狡猾的形象。此外,日语中用“古狸(ふるぎつね)”一词表示老奸巨猾的人。如:実権は宦官長だの將軍だのという古狸のような側近に握られていました。この連中にとって邪魔なのはクレオパトラです。[5]这一点与中国“狐”字的引申义有相似之处。
另外,还与中国有些相似的是,在日语中,狐的形象具有两面性。一方面,日本的主要粮食作物是稻米,他们尊崇稻荷神,并向其祈祷五谷丰登。而狐狸因其与大地颜色相似的皮毛和捕鼠的天性,被日本民众视为拥有灵力的稻荷神的使者,因此获得了正面的形象与尊崇的地位。传说,日本人认为狐狸有预知变故的能力,可以根据狐叫声的不同来判断吉凶。从奈良时代开始,除了把白狐作为吉祥的标志外,也有注意狐狸进入家中或异常鸣叫的记录。万叶集中有记载:さし鍋に湯沸かせ子ども櫟津の桧橋より来む狐に浴むさむ,此句意为長忌寸意吉麻呂在夜半12点听到了狐鸣而作的物名歌。
另一方面,狐狡猾会欺骗人。因此,日语中用“狐”用作代指人的时候,与日语中“狸”的负面意义相近,多用来表现人的负面之处。主要可以指以下几种人:骗子、有坏心眼的人、狡猾的人;
能说会道的人、奉承的人;
化妆勾引男人的艺妓、娼妓、游女、妓女。同时,受到中国奇异小说的影响,日本的狐也会幻化成人,大多数故事与报恩有关,例如《日本灵异记》有狐妻(狐女房)的民间传说。讲述的是一只狐狸被一男子所救,于是化为人形嫁作这位男子为妻,并且诞下一子。最后其原形被发现后,留下一首和歌悲伤离去。除了报恩之外,也有狐狸化成人形报仇的故事,例如《金刚院和狐狸》,僧人金刚院故意捉弄在睡梦中的狐狸,最终被狐狸戏耍报复。
三.中日“狸”与“狐”异同之分析
中国古代“狸”和“狐”二字具有不同的含义,并且“狸”字的释义还更为丰富,但是“狐”字使用的频次却明显高于“狸”。究其原因一是“狸”字是“貍”字汉字演化过程中出现的异体字。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写道“貍,伏兽,似貙。从豸里声。”[6]因此同时期的文献想要记录“狸”字时还可以写作“貍”,这就导致了“狸”的使用情况被异体字分担了一部分。二是“狸”的本义狸猫在中国古代不具有特殊象征意义,并非常用字,文献记载甚少。但是“狐”的意象却在中国古代影响深远,为百姓所熟知,相关记录多。三是“狸”泛指猫时,也有与其不同形符的“猫”字存在,可以推测出“猫”字也分担了“狸”字泛指猫时一定的使用情况。四是“狐”和“狸”二字虽有交叉的含义,但是此种情况下“狐”字的运用更为普遍。表示狐狸的意思时,“狸”字一般不单独使用,常与“狐”合用,而“狐”单字便可作狐狸义。再者,狐狸的形象在中国古代又较为常见,因此在文献中常常单用“狐”字,“狸”的使用较少。“狐”和“狸”在中国使用频次的不同可以从一个侧面说明中国狐文化的丰富,而狸并没有形成一种特殊的文化形象。
在日本古代,“狐”和“狸”代表的是两种不同的动物,并且分别衍生出了二者特有的民间故事与文化形象。但与中国的情况相似,在日本“狸”的使用频次也小于“狐”。其中原因主要是狐形象与日本的稻荷神信仰相结合,因此具有更大的知名度与影响力。而“狸”字并未得到此种信仰影响的加持,只是在民间传说故事中为人所知,所以记录也更少。
将日本的“狸”与中国的“狸”对比来看,“狸”在日本只表示貉这一种动物,中国的“狸”指代丰富,也较为混乱,至少可以表示四种动物。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二者都有共同的释义,即为表示犬科动物“貉”。从文章第二部分对于中日“狸”文化形象的分析阐述可以得知,在中国古代貉并不是一种很重要的动物,关于貉的记录非常少,流传至今为人所熟知的也只有一个,贬义词“一丘之貉”。貉的形象在中国并不具有特殊意义,在文学作品中也鲜少出现,而在日本貉的文化形象却相对饱满一些。日本人口中的狸猫便是貉,它常以一种顽皮捣乱、可爱幽默的正面形象出现在民间精怪故事中,偶尔也扮演作恶的反面形象。它的最大特点就是通过化形(化成人形或者器物)来帮助人类或者调皮捣蛋。
比起“狸”字,“狐”在中日两国都有较多的文献提到。但是中日两国的狐形象在演变过程中却出现了不同的的结果。在本文的的第二部分我们已经介绍过中国狐形象的演变——从祥瑞之物到神秘暧昧的邪魅精怪,在此便不多加赘述。而日本的狐文化演化与中国不同,日本的狐文化在发展的过程中常常是正面形象与反面形象相生相伴的,发展至今其正面形象的影响已经超过了反面形象。起初,中国的狐最初具有的祥瑞意义与日本本土的稻荷信仰相结合,就有了“狐”是稻荷神的使者这一传说,使狐带有神秘色彩,作为神使被尊崇。但随着一系列狐狸化形的民间故事的传播,狐狸被认为需要引诱、欺骗男性,吸食男性的精气以达到补充灵力维持人性的目的。狐狸狡猾、欺骗人类的反面形象也由此传播开来。在这个时期日本狐的正面形象与负面形象长期共存,直到日本现代医学的发展使得狐狸吸食男人精气、使其精神萎靡的传言不攻自破,最终使得狐狸作为神使的正面形象成为日本狐文化主潮。
“狸”与“狐”在中日两国不同的字义、文化形象演变与使用频次,反映了文字意义的发展与文化环境有着及其密切而深刻的联系。“狸”“狐”二字源于中國,又跨洋传到日本产生了新的内容,对此二字进行比较分析有益于对中日文化异同之处的探索,以此对中日文化发展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学界对于中日“狸”“狐”的研究已有较多成果,本文主要从字义、文化形象演变与使用频次三个方面对中日“狸”与“狐”进行比较分析,希望能对该研究课题有所补充。
参考文献
[1]罗竹凤主编.汉语大词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
[2]石玉昆.三侠五义[M].北京:中华书局,2013.
[3]杨涛.宋墓狸影 宋墓壁画中猫的形象[J].大众考古,2019(06):54-58.
[4]李欣欣.中日“狸”形象比较研究[D].长春工业大学,2014.
[5]吴承恩.西游记[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9.
[6]许仲琳.封神演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20.
[7]刘巍.中日外号对照研究——以日语“狸”和汉语“狐狸”为例[J].文化学刊,2020(12):166-168.
[8]林方圆.关于日本社会中狐狸形象的探讨[D].外交学院,2012.
[9]李欣欣.日本的妖怪文化——以貍为中心[J].考试周刊,2013(14):30-31.
[10]洪优.和“狸”相关的词语和传说[J].群文天地,2011,No.237(22):56+58.
注 释
[1]用例引自“大地语料库”
[2]刘向,刘歆.山海经[M].滕昕,刘美伶编.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19:6-7.
[3]班固.白钦定四库全书虎通义[M].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2018.
[4]侯乃铭.以文学发展的视角论狐狸文化符号的认知变迁[J].西部学刊,2021(05):88-91
[5]例句来自国立国语研究所「現代日本語書き言葉均衡コーパス」
[6]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2015:196.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文学院)
猜你喜欢日文论一份满文《凡蒙古合汗、王、贝勒、诺彦寄给厄鲁特部策旺阿拉布坦的信件》(日文)卫拉特研究(2018年0期)2018-07-22招聘兼职翻译启事造纸化学品(2018年5期)2018-01-31作为证据的足跡(mör)与它的证明力一以卫拉特法为中心(日文)卫拉特研究(2017年0期)2017-12-07有关蒙古国西部卫拉特系集团的农耕与自我认同的预备考察(日文)卫拉特研究(2017年0期)2017-12-07托忒文长元音形式与其满文字母转写的对应关系(日文)卫拉特研究(2016年0期)2016-12-06中文“气”与日文“気”的意义对比及文化内涵现代语文(2016年9期)2016-11-14日文花样读书(2015年1期)2015-09-10智趣读者·校园版(2014年14期)2014-05-14Determination and stress studies on YK-1101,a potential histone deacetylase, by HPLC-UV and HPLC-TOF/MS methodsJournal of Pharmaceutical Analysis(2013年3期)2013-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