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莎拉·肯恩在4.48上书写》精准阐释了萨拉·肯恩的“直面戏剧”特质,在内容和形式上凸显了极端暴力与极致温柔冲突中的人性存在。“崩溃”主题是一种现代性的存在之思,也是一种女性之思。“颠覆”形式是一种文本的突破,也是剧场表现的先锋性。《莎拉?肯恩在4.48上书写》所再现的“直面戏剧”触及了艺术与生活的双重本質,具有较强的启发意义。
关键词:直面戏剧;
崩溃;
颠覆;
存在主义;
女性;
文本;
剧场
中图分类号:I561.0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23)04-0038-04
萨拉·肯恩说过,所有好的艺术都具有颠覆性,或是形式或是内容。香港陈丽珠导演并主演的《莎拉·肯恩在4.48上书写》改编自萨拉·肯恩《4.48精神崩溃》,作为第四届北京国际女性戏剧节的精选剧目,它以向萨拉·肯恩致敬的方式展现了一个女人从无望、崩溃,走向毁灭的故事。胡开奇教授认为:“该剧呈现的不是一个故事,是一个具有极高智力,然而困扰苦难的灵魂思索的流淌,在精心构思的作品中,诗行间透出的尽是痛彻心扉的忧思与愤怒。”[1]这部戏剧正是抓住了“颠覆性”这一艺术内核,搭建了中国观众理解“直面戏剧”的桥梁。
一、后现代主义的“崩溃”主题
1991年,安东尼·尼尔逊的《正常》被认为是“直面戏剧”的肇始之作,而萨拉·肯恩的《摧毁》则被认为是“直面戏剧”的真正代表作,她随后的《菲德拉的爱》《清洗》《渴求》以及《4.48精神崩溃》让“直面戏剧”在西方戏剧领域掀起热潮。陈丽珠的《莎拉·肯恩在4.48上书写》再现了萨拉·肯恩的“直面戏剧”。
“in-face-theater”,作为英国的一种戏剧类型,目前国内有三种翻译:一是戏剧翻译家胡开奇教授所翻译的“直面戏剧”,来自鲁迅“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意为在戏剧中敢于将极端恐怖的现实世界以意象的形式表现出来,赤裸地展现现代社会中的暴力、精神崩溃、战争灾难、种族屠杀、毒瘾等敏感话题。翻译突出了戏剧流派的精神内核。二是台湾文艺批评家纪蔚然翻译的“去你的戏剧”,突出了这一戏剧流派无视规则、无视世人评价的轻佻态度,是一种“赤裸地挑衅”。三是导演王翀翻译的“扑面戏剧”,他认为“in-face-theater”词义本身“并不是强调让编导和观众主观上‘直面残酷,而是新残酷主义的那种不由分说、朝观众劈头盖脸而来的强烈感受”[2]。这一翻译突出了这一戏剧流派的主观形式感受。通过不同的翻译,我们可以对这一戏剧流派有比较清晰的认知,“直面戏剧”是一种颠覆性先锋戏剧样式。它突出刺激与对抗,强调在场体验,并迫使观众作出积极的回应。
《莎拉·肯恩在4.48上书写》突出了“崩溃”这一主题。《莎拉·肯恩在4.48上书写》以“黑暗诗篇”的形式,表现了一个女人从精神崩溃到肉体消亡的过程。“崩溃”是整个戏剧的“关键词”,整个戏剧由崩溃的过程和崩溃的结果组成。戏剧拉开帷幕,一个女人坐在中间,她明确地告诉你她将在两个小时后死亡,这就增加了观演过程的“重量”,让人带着一种悲悯和理解去体验。剧中从几个层面解读了女人崩溃的原因:崩溃是因为她拒绝治疗,而拒绝治疗与渴望治愈是并存不悖的一对共生的矛盾体,并且药品可以随意改变大脑中神经递质的浓度高低,却对于灵魂的空洞无能为力;
崩溃是因为欲爱而不能,对爱情的回应在剧中女人看来就是伤害与侵略,几个女人的拉锯式的撕扯让这种欲爱而不能的感觉充满张力;
崩溃是因为对峙与审判,剧中所有相关者集中于同一个空间,医生、朋友、恋人与女人自己。周遭的冷漠表明除了女人自己,所有人都是共谋者。
崩溃的结果就是女人开始指控自己。“我毒死了犹太人,我杀死了库尔德人,我轰炸了阿拉伯人,我奸污儿童任随他们求饶,杀戮场是我的,有我在所有人都离去……”然后是女人的渎神。“基督死了,而僧侣们在极乐中。我们是绝望无助的人,谁废黜了我们的领路者而焚香参拜太阳神?”再然后是女人开始逐渐获得解脱与光明。“当清醒来临,一小时十二分钟我心智正常。当它逝去我将也随之而去”。整个戏剧就是一个崩溃的女人将自己置身于悲剧环境中,撕裂给观众看。
二、现代性的精神之思
首先,《莎拉·肯恩在4.48上书写》中的“崩溃”是一种存在之思。无论是《被摧毁》中的暴力、种族杀戮、变态,《菲德拉的爱》中的乱伦与极度绝望,还是《被清洗的》中的变形与变性,抑或是《渴望》当中的欲求与情感崩溃,都不是简单的情绪化戏剧表达,而是具有一定的现代性意义。
萨拉·肯恩在谈及自己创作的目的时说:“她不断写作只是为了‘逃避地狱,虽然始终未能如愿。但是,当你们坐在席间一边看一边觉得,那就是对地狱最完美的表述时,我又感觉这也许是值得的。”[3]肯恩试图以戏剧的形式构建自己“想象中的地域”,目的恰恰是反省和规避“现实的地域”。虽然她的五部作品并没有为观众指出明确的出路,但是却是以挑衅、对抗的方式表达着一种存在之思。
在雅斯贝尔斯看来,能够揭示人类存在密码的艺术就是真正的艺术,并且他认为人存在的悲剧“不单纯是人的痛苦和死亡,而是行动,通过行动,人才进入必定要毁灭他的悲剧困境,它极其典型地反映了人的存在的种种灾难、恐惧和紧张不安”[4]。《莎拉·肯恩在4.48上书写》表达的是一种存在主义的思考。《莎拉·肯恩在4.48上书写》中一句核心的台词是“记住光明并坚信光明”。剧中的肯恩以独白的方式讲述了自己的抑郁、崩溃,最后选择自杀。整个戏剧犹如呓语般的独白,展现了人性的压抑、痛苦和低端无助,每一个女人凌乱、激进的字眼都让人感受到她内心的沉重与日益陷落,剧中表现咆哮、呓语、冷漠的场景都极力营造着痛苦、纠结和思辨的生活本质,而看完之后又深深地热爱生活。《莎拉·肯恩在4.48上书写》中的肯恩已经揭示人类的黑暗,但是观众的体验犹如在玻璃上跳舞,最终陷入道德困境。剧中肯恩在写完《4.48精神崩溃》之后陷入被黑暗吞噬的虚空之中,幕布拉上,整个剧场陷入黑暗。戏剧所呈现的人文关怀不仅是肯恩的现代性困境,也是人类最真实的生存之思。
其次,《莎拉·肯恩在4.48上书写》中的“崩溃”是关于女性与权力的思考。《莎拉·肯恩在4.48上书写》整部剧就是几个女人的独白和对白。萨拉·肯恩的“直面戏剧”以暴力、战争、精神崩溃、死亡等关键词为主题,以打破生活和戏剧的方式让观众体验现实的残酷,而这其中对性别和权力的思考是她作为一个女性作家重点思考领域。西蒙娜·德·波伏娃在《第二性》一书中说:“男人在做男人时是正当的,而女人在做女人时却是不正当的。”[5]在她看来女性在男权社会中一直作为第二性存在,一直处于弱势地位,处于被伤害和无助状态。
《莎拉·肯恩在4.48上书写》导演陈丽珠说该剧是一个女人的“黑暗诗篇”,也是她作为一个女人的自身精神写照[6]。该剧以肯恩等女性的自白和对白讲述了现实世界的残酷。在这样人性扭曲的世界里,女性以崩溃、毁灭的姿态来完成生命体验,并以这种极端的方式来消解女性与男权社会的二元对立。
三、颠覆性的文本呈现
陈丽珠的《莎拉·肯恩在4.48上书写》不仅抓住了萨拉·肯恩《4.48精神崩溃》直面戏剧的精神内核,也颠覆了传统戏剧形式。“直面戏剧”的产生有一定的时代背景,“颠覆性”是其最大特点。英国戏剧领域自1994年约翰·奥斯本去世后就一直很沉寂,上演的戏剧大多是品特和卡罗尔·丘吉尔的经典作品,以及轻喜剧和粉饰太平的音乐剧。戏剧领域缺少像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那种“愤怒的青年”,缺乏“震撼之作”和富有激情、生命力的作品,当时的整个英国戏剧成为一座“尘封的博物馆”,而不是一个“永远充满激情的社会论坛”[7]。萨拉·肯恩的《4.48精神崩溃》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一部“颠覆”之作。该剧将一个抑郁症女孩在治疗期间由崩溃走向消亡的心理完美地展现出来,在形式上完全突破了传统戏剧的特征,具有后现代主义的先锋特点。
其一,《莎拉·肯恩在4.48上书写》沿袭了原作的戏剧结构和情节特点。戏剧结构是作家根据主题表达、人物塑造和特定的艺术规律而对剧情的设计和安排。传统的戏剧都有完整的戏剧结构,能够提供矛盾发生、发展和转化的全部过程。传统戏剧一般采用封闭式、开放式、人像展览式等三种戏剧结构。封闭式戏剧结构人物角色较少,时间、地点、情节高度集中,也就是所谓的“三一律”结构方式。开放式戏剧结构是人物角色较多,场景富于变化,情节复杂曲折。人像展览式戏剧结构是以片段式剧情表现人物和整体社会环境。其后的后现代主义戏剧则对传统戏剧结构进行了颠覆,呈现出非线性的、散点的、消解完整性等戏剧结构特点。《莎拉·肯恩在4.48上书写》完全摒弃了传统戏剧的线性结构特点,整部戏剧没有结构,没有故事情节,通篇是莎拉·肯恩等几个女人的呓语,看起来像一首无格律的现代诗,通过女主人公的意识展现了一个患有抑郁症的女人住院治疗到自杀的过程。
其二,《莎拉·肯恩在4.48上书写》没有人物性格塑造。戏剧表演的核心就是人物角色塑造,所谓的“活灵活现”“栩栩如生”就是这个道理。戏剧表演往往通过人物的性格刻画来塑造形象,要求演员通过特定的语言和行动将日常生活艺术化,并将戏剧中众多的人物关系梳理清楚,将戏剧的背景解释清楚。后现代主义戏剧的去中心、反理性的特点,让戏剧的人物塑造呈现出不确定的特点,没有中心,没有主题,人物呈现出片面化甚至是零散化的特点。《莎拉·肯恩在4.48上书写》中女主人公莎拉·肯恩完全是一个“精神病人”琐碎的意识表达,整个戏剧就是一个重度抑郁症的女性的独幕剧,安静、絮絮碎语、诊疗、倒计时的生命轨迹、刺耳鸣声、寂静、无谢幕离去。一个小时的戏剧给人一种新旧形式的强烈冲击感。
其三,《莎拉·肯恩在4.48上书写》放弃了传统戏剧对话形式,而基本采用自白的方式。对白与自白都是传统戏剧常用的语言表达方式,对白更能表达角色之间的情感互动,而独白更能表达角色的自思、自语等内心活动。《莎拉·肯恩在4.48上书写》将独白发挥到了极致,模糊了对白的所属的角色。虽然有的片段根据前后语义能够听出是医生与病人的对白,但角色只是用破折号表示角色转化,不特指身份。这种模糊的自白方式,让观众能够更加真切地融入到主人公的角色之中,实现情感体验。
最后,《莎拉·肯恩在4.48上书写》整部戏剧用语言构成,摆脱了角色身份和场景的设定,大部分内容是莎拉·肯恩意识流活动,并且语言结构松散、跳跃,大段的独白没有停顿,中间夹杂着一些数据、字母组合和一些临床记录等。通篇随意的独白、断断续续的絮语吟唱,时而呼应对答,时而又互不相干,呈现出后现代主义戏剧语言上的颠覆性和实验性。
四、先锋性的剧场表达
萨拉·肯恩的“直面戏剧”不仅是文本的形式的颠覆,更是剧场表达的颠覆,这源于萨拉·肯恩对剧场表演的大胆突破。“直面戏剧”是以实验戏剧的方式来对峙、挑衅传统戏剧表演的。萨拉·肯恩的一些戏剧先是有剧场表演,再整理成剧本,这和她先学表演又转向导演再转向戏剧创作的学习经历有关,也和当时戏剧对形式主义的诉求有关。萨拉·肯恩说过,她的戏剧,形式本身就是意义。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她的戏剧已经进入了表现主义的范畴。
首先,《莎拉·肯恩在4.48上书写》进行了“解辖域化”的戏剧尝试。德勒兹和伽达里提出的“解辖域化”理论指的就是对辖域和边界的解构和“逃逸”。通过解构和“逃逸”创造出新的环境,主体以这个新的环境为镜像,发现新的自我。英国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戏剧政治氛围浓厚,形式僵化,戏剧急需打破这种沉闷的氛围。以莎拉·肯恩为代表的“直面戏剧”借鉴了“解辖域化”的哲学理论,并将其应用到剧场表达之中。
《莎拉·肯恩在4.48上书写》采用无叙事结构的形式,剧中穿插了大量非戏剧文本的素材以及反文法的表演,這是传统戏剧“辖域”的突破。戏剧不仅对文本“辖域”进行了突破,也对表演和现实、表演和观演的“辖域”进行了解构。陈丽珠在对剧中莎拉·肯恩的角色进行体验时对抑郁症患者、家人、医生进行了深度思考,把握住了女主角内心深处的“崩溃”和“疯癫”以及内心角落里的“敏感”。剧中莎拉·肯恩说“爱我,看着我,触摸我,救我”,语气逐渐加重变成嘶吼,她疯了一般向后跑,撞向身后的墙,接受血的洗礼,一遍又一遍,撞到头破血流,鲜血淋漓,声嘶力竭为止。这样的表演将人求死的过程以赤裸而生猛的方式呈现出来,让人毛骨悚然。灯光暗去,一束光打到主角头部,仅仅是头部,其余的地方一片黑暗,如一颗头颅悬浮于剧场之上。这其中有很多演员的即兴发挥,在表达出女主人公疯癫的同时,也让观众完全沉浸在剧中人物的情感体验当中,观众不再认为那是演员在表演,而是一个女人在向你诉说。
其次,《莎拉·肯恩在4.48上书写》阐释了萨拉·肯恩戏剧“原始主义”的复归。“原始主义”是美国艺术家罗伯特·戈德沃特在《现代艺术中的原始主义》一书提出的观点。他认为艺术表演应该是对原始质朴文明的崇尚,是一种对原始欲望和潜意识的表达。其后的荒诞戏剧和质朴戏剧都对“原始主义”进行了阐释。而萨拉·肯恩的戏剧在表演过程中所呈现出来的原始野蛮的狂躁也被戏剧理论界称之为“野兽派”或者“新野蛮主义”,因为萨拉·肯恩在戏剧中对原始欲望进行了大肆渲染。她不仅将残杀、虐待、战争、乱伦等人性中的恶直接呈现给观众,并且以挑衅、对峙的场景考验观众的思维,让观众直面这些原始罪恶,这也是“直面戏剧”的独特之处。
萨拉·肯恩的戏剧以“直面”的方式试图回归戏剧的起源,回归戏剧本体,寻找戏剧的原始力量。她以狂欢化的戏剧表演呈现给观众残酷现实的真相,打破了当时沉闷的戏剧氛围,也为戏剧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只是,在剧场表达上,萨拉·肯恩表现出了更多的偏激倾向,这也让她的戏剧或被认为是后现代主义经典,或被认为是纯粹形式主义实验。
——————————
参考文献:
〔1〕胡开奇.萨拉·肯恩与她的“直面戏剧”[J].上海戏剧学院学报,2004(02):110.
〔2〕王翀.“直面戏剧”是误译[J].戏剧艺术,2008(05):26.
〔3〕胡开奇.直面戏剧——新一代的激越与自省[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2.
〔4〕(德)雅斯贝尔斯.悲剧的超越[M].亦春译.北京:工人出版社,1988:30.
〔5〕(法)西蒙娜·德·波伏娃.第二性[M].陶铁柱译.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98:10.
〔6〕吴小曼.如何在病态的世界顽强地活着?[N].华夏时报,2017-8-21(03).
〔7〕(英)萨拉·肯恩.萨拉·肯恩戏剧集[M].胡开奇译.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185.
(责任编辑 赛汉其其格)
Sarah Kane"s Breakdown and Dilemma in Modernity
The Artistic Interpretation of 4.48 Psychosis
XU Li-na
(Tianjin Land Resources and House Vocational College, Tianjin 300270, China)
Abstract:
Sarah Kane"s characteristic of in-yer-face theatre is precisely interpreted in 4.48 Psychosis,in which humanity is prominently displayed through both content and form in the conflict of extreme violence and supreme gentleness. The theme of "breakdown" is the profound consideration of the existence of modernity and rethinking of women as well. The form of "subversion" is not only a breakthrough in the text but also a theatre manifestation of Avant-garde. "In-yer-face theatre" in 4.48 Psychosis touches both art and life, which is quite enlightening for us.
Keywords:
In-yer-face Theatre;
Breakdown;
Subversion;
Existentialism;
Femininity;
Text;
Theatre
收稿日期:2022-12-11
作者簡介:徐丽娜(1981-),女,山西大同人,天津国土资源和房屋职业学院基础课程教学部副教授,研究方向: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猜你喜欢颠覆存在主义女性《归来》中的存在主义叙事影视与戏剧评论(2016年0期)2016-11-23论女性的可持续发展人间(2016年26期)2016-11-03浅谈《红楼梦》女性外貌美描写中的“隐含比较”修辞手法青年文学家(2016年27期)2016-11-02女性与权力青年文学家(2016年27期)2016-11-02奇观电影对影像本体论的颠覆与重构电影文学(2016年16期)2016-10-22电视辩论数次“颠覆”美国大选环球时报(2016-09-29)2016-09-29存在主义思想下《蝇王》与《鼠疫》的比较人间(2015年21期)2015-03-11荒诞世界的生存之道——《他们》的存在主义解读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1期)2015-02-28《在冰山里》的存在主义解读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年7期)2014-0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