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舍宁秘书网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核心素养背景下学校体育精神的缺失与回归

核心素养背景下学校体育精神的缺失与回归

时间:2024-06-18 14:15:01 来源:网友投稿

杜尚荣 蒙研

摘 要:学校体育精神作为体育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健全学生体格与人格具有广泛而深刻的教育意义。核心素养时代,体教不再局限于通过肌体锻炼强健体魄,而是着重在增强体质的基础上锤炼与发展学生的意志与精神。因此,培养学生体育精神不仅是国家的要求,更是时代的召唤。然而,由于学校体育教学及其发展仍存在欠缺,体育精神的培养往往被忽视。实践中,学校体育精神的回归路径主要有:复位体育目标,回归身心和谐发展的育人本真;
教学做合一,深刻把握体育方法的时代诉求;
培养知、情、意、行,实现体育精神与活动融合共育;
以积极评定为主,在培养体育精神中促进学生心智成长。

关键词:核心素养;
学校体育;
体育素养;
体育精神

中图分类号:G807.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615(2023)03-0091-09

DOI:10.15958/j.cnki.jywhlt.2023.03.009

2020年8月31日,体育总局、教育部印发了《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的通知。《意见》指出:“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面向全体学生,开齐开足体育课,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实现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1]《意见》强有力地表明了体教不仅要增强学生体质,更需在此基础上锤炼与发展学生的精神意志,这与体育核心素养中规定的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精神、实现自主发展与人格健全等要求相契合。纵观近年来的学校体育,仍维持着力求体力发展的教学,致使精神培养处于空缺位置。因此,亟需阐明学校体育精神的内涵及其价值诉求,分析其缺失原因并提出改进意见,将培养体育精神真正地落到实处。

一、核心素养背景下学校体育精神的内涵与价值诉求  (一)学校体育精神的内涵

“精神”一词源于德文中的“Geist”,比英文中的“Spirit”更为接近其本义[2]。“精神”在《辞海》中有两种较为贴切的解释:一种是“人的内心世界现象,包括思维、意志、情感等有意识的方面,也包括其他心理活动和无意识的方面”,另一种是“犹精力,活力。如:振作精神;
精神振奋”。李郢《上裴晋公》诗:“龙马精神海鹤姿”[3]。因而,体育精神至少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精神主体在体育中所产生的思维、意志等心理活动,二是精神主体在体育中所展现出的精力与活力。“体育精神”一词,与英文中的“Sportsmanship”含义相近。有研究指出,“Sportsmanship”展现了体育精神在青年成长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突显了其在健全体格与人格方面的实践和教育意义[4]。在核心素养时代,强健体魄不再是体教的主流,取而代之的是加強对学生体育素养的培养。有学者指出,体育素养是人的各种体育精神要素及其品质的综合[5]。因此,核心素养要求下的学校体育精神至少具有以下三种含义:

1.学校体育精神旨在不畏困难、努力进取  不畏困难的进取精神是指在体育教学中,要让学生懂得知难而进,迎难而上。但这种知难而进并非逞匹夫之勇,有勇无谋,盲目追求肌体锻炼,而是要让学生通过体育学习,在掌握相应技能技巧的基础之上进行适当的体育训练。国强需体育强,国强需少年强。对学生而言,强不仅仅局限于拥有强健的体魄,更要具备顽强的生命力及精神。在2021年东京残奥会上,失去右腿的李豪不仅在轮椅上完成了击剑比赛,更为我国夺得了第一枚残奥会金牌。对于一个身体健全的人来说,掌握击剑技术与技巧都需要付出巨大努力,可想而知,李豪取得这样的好成绩付出了超乎常人多少倍的努力与时间。李豪的事迹深刻地体现出不畏困难的体育精神,这正是当代学生所需学习的精神,更是学校体育发展必须倡导的精神。只有学生具有这种无畏与顽强,才能促使他们逐渐形成不惧辛苦、勇于挑战的心态,最终磨练出不畏困难的进取精神。

2.学校体育精神彰显合作共享、团结友爱  合作共享的团结精神是指在体育教学中,让学生在团体间懂得合理竞争,不仅要团结协作,更要懂得相互激励。《奥林匹克宪章》中有一段话:“任何个人都应当享有从事体育运动的权利,而不应受到一切形式的歧视,并且充分体现理解、友谊、团结以及公平竞争的奥运精神。”[6]近年来,奥运赛场上出现过这些景象:当运动员看到自己的竞争对手获得金牌,会为对方欢呼鼓掌,表示敬佩;
获得金牌的中国选手让来自其他国家并未获得金牌的选手与自己肩并肩,手拉着手站在第一名的获奖台上……这些无一不表现出运动员们团结友爱的体育精神。对于学生而言,帮助他们对体育竞赛形成清晰的认知极为重要。只有切实体会到什么叫做“友谊第一,比赛第二”,才能从竞争中理解对手,从竞争中收获友谊,从竞争中团结同学,这些都是健全人格的必由之路,也是学校体育精神的真实意蕴。

3.学校体育精神鼓励敢为人先、勤于反思  敢为人先常被用来鼓励学生积极进取。从学生心理发展的角度看,承认自身错误并进行反思同样需要具备一定的勇气。反思是在教学过程中由教师引导逐步形成的一种思维模式,无论是在学习还是在生活中,反思能够指引学生反观自身问题,并思考原因所在。体育精神是通过体育活动产生的行为和意志,将反思融入其中,使其更加完整。反思并不局限于让学生去思考自身问题,同时还要在思考之后对自己形成客观正确的评价,这样才能帮助他们对自身形成正确的认知,明白自身不足所在。因此,敢为人先的反思精神能够在体育教学中引导学生勤于反思,勇于面对错误并及时改正,充分反映了学校体育精神的价值所在。

(二)学校体育精神的价值诉求

核心素养下的学校体育精神要求培养具有时代性及全面性的学生,这是学校体育精神的根本性育人价值所在。学校体育精神的育人价值包含如下三点:

1.时代人——学校体育的基本育人目标

所谓时代人,是指学校体育教育所要培养的人能适应时代发展潮流。中国学生的体育学习离不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具有中国特色。2019年8月10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体育强国建设纲要》的通知,明确指出:“大力弘扬中华体育精神。深入挖掘中华体育精神,将其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7]这不仅强有力地表明了体育精神是具有民族性的传承精神,更深刻地反映出培养学生体育精神的重要性。因此,对于时代人的精神培养,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科学精神的培养。对学生来说,培养科学精神,即是培养他们从小运用科学的态度、思维与方法看待问题、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以便学生在成年后形成自己的世界观,能站在科学的角度明辨是非。二是民族精神的培养。我国著名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在其“活教育”理论中提出了“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的教育目的,明确提出要有合作态度、服务精神及创造的能力等,这正与我们优秀的中华民族精神相对应。因此,要让学生具有积极合作、开发创造、服务精神等优良品质。

2.独立人——学校体育的理想育人目标

所谓独立人,是指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各自具备独特的发展潜力。因此,在体育教学时,要根据每个学生自身的独特性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即因材施教。因材施教能够精准、适切地促进个体发展,达到学生个体的最佳发展水平[8]。培养独立人需要从独立意识、自主精神、自主发展三个方面着手。首先,培养独立意识。对于学生来说,思想独立能够对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独立性产生巨大作用,从事事依靠家长、教师逐步转化到独立地面对问题与解决问题,为自主精神的形成打下思想基础。其次,形成自主精神。有研究指出,人与人的差异,本质上是精神差异[9]。因此,当学生具有自主精神时,就表明自身已是区别于他人的独特个体。帮助学生形成自主精神,正是培养独立人的重要阶段,也是学生具有独立意识并最终能够自主发展的重要过渡阶段。最后,实现自主发展。当学生具备独立意识、自主精神,便能够通过思想与精神指导,做出相应的行为与行动。同时,不再依赖于外界因素,能够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与见解,根据自身特点,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最佳方式和路径。

3.整全人——学校体育的最终育人目标

所谓整全人,即指学校体育最终培养出符合我国教育目的的人。其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基础上,还应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劳动能力,二是人际交往能力,三是自我评价能力。由于人是具有社会性的,是在城邦中生活的,是合群的动物[10],核心素养中的社会参与需要落实三点:首先,在体育过程中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意识。体育过程中的劳动意识,是指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积极实践,以提高身体素质为基础,培养正确的实践意识。其次,在体育活动中培养和谐的人际关系。学生进行体育学习,不仅要增强体魄,培养精神,更要学会与他人相处、合作,合理竞争,以便将来进入社会后能正确处理与他人的关系。最后,在体育学习中形成积极的自我评价。学会自我评价对于学生来说极其重要,不仅会影响学生看待自身的态度,更会影响学生看待世界的态度。如果学生对自身的评价是否定消极的,会对学生的学习与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反之,学生学会积极正确地自我评价,能够清晰认知自身的优点与不足,这不仅能够帮助学生不断进步,还能帮助他们形成批判精神、反思精神,最终在体育教学中实现身心健康和谐发展。

二、核心素养背景下学校体育精神的缺失分析  2016年4月21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明确指出:“对学校体育重要性认识不足、体育课和课外活动时间不能保证、体育教师短缺、场地设施缺乏等问题依然突出,学校体育评价机制亟待建立,社会力量支持学校体育不够,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仍是学生素质的明显短板。”[11]可以看出,学校体育发展仍有所欠缺。鉴于此,本文从学校体育的基本目标、教学方法、过程与评价等方面,分析体育精神的缺失原因。

(一)偏离核心素养基本目标,忽视科学精神培养  传统的体育教学目标认为,体育是实施其他各育的机体保证。如蔡元培根据时代形势,基于国情提出了“军国民教育”;
严复在其“三育论”中,为使国民具有强健的身体而提倡体育。虽然“三育论”的出现基本确立了中国教育目标体系的近代模式,但不难看出,在传统体育目标的定位上,都是偏向于重视学生体质的增强及体力的发展。在这一系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下,如今的体育课在家、校、社三个重要的育人领域均被视为锻炼身体的课程。首先,就家庭而言,我国大部分家庭将体育教学的目标定位为“休闲课程”“娱乐课程”。一方面,由于认知误差,“副科”的刻板印象深深地植根于家长内心,他们认为语、数、外是学生学习的中心,只有将这些“正科”学好,学生才会有光明的前途;
另一方面,受应试教育所限,大部分家长认为提升学生的“正科”成绩才是关键,而体育课只是一门锻炼身体的游戏课程,过多学习会侵占学生学习“正科”的时间。其次,就学校而言,大部分学校对于体育教学的目标定位不明确。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很多学校直接将体育教学目标定位为:学生在将来的学习与就业中需要以强健的体魄做基础。除此之外,学校也并未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贯彻执行到位,致使全面发展的天平有所倾斜,如“天气不好无法上体育课”“高中学习紧迫,体育课取消”等现象屡见不鲜。最后,就社会而言,社会上一直流传着“学习成绩不好,就去学习体育,走体育特长生的路”,将学习体育视为最不济的选择。更有甚者还歧视体育教师,体育教师经常被视为“不识数”“不识字”“没文化”[12]。核心素养时代,教育要注重时代性,使学生具有科学精神,让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知识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价值标准、思维方式和行为表现。但如今对体育目标的定位却存在认知误差、不清晰、不准确等问题,这些与核心素养基本目标相悖和偏离的情况,严重制约着学校体育精神的有效培养。

(二)教学方法机械单一,致使学生自主发展受限  体育方法是为完成体育教学任务而采用的方式,包括教师的教授方法与学生的学习方法。在我国传统体育课程中,常见的教学方式主要以跑步、跳远、跳绳和做体育游戏等为主。虽然在高等教育阶段,教学方式已拓展为较有难度的排球、籃球、足球及健美操等运动,但由于受到体育教育目标定位不清晰的影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倾向于只教授学生基本的技能技巧,甚至认为只要能够帮助学生锻炼身体,或是帮助学生放松就足够了。除此之外,体育专业知识的讲解也极易被忽视。因此,对于教师和学生来说,体育课往往是以机械而单一的重复练习和做轻松简单的游戏为主,虽然一定程度上会带来轻松愉悦的氛围,但体育方法过于机械单一,不可避免地会导致对体育精神培养与塑造的忽视。首先,对于教师来说,教学过程中重复采用机械而单一的教学方法,主要会导致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忽视对体育专业知识的讲解。在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之前,由于体育目标的定位误差,大部分教师认为促进学生身体发展就是体育课的基本目标,从而很少甚至不对学生进行专门的体育知识讲解,即使讲解也只是“一笔带过”。二是在教学过程中习惯于体育训练。当教师习惯于忽视甚至不讲解体育专业知识时,就容易出现直接对学生进行体育训练的现象,如在学生集合、热身之后就开始跑步,有的体育课堂甚至跳过了热身这一步骤。其次,对学生来说,在学习过程中采用机械而单一的学习方法会产生以下情况:一方面是对体育专业知识的认知不足。当学生在体育课堂中习惯于重复练习和做游戏时,会导致学生对体育专业知识的认识不全面等问题。另一方面是对体育教学产生认知误解。由于欠缺体育专业知识学习,再加上总是重复进行配套的体育活动,以致大部分学生对体育课的印象都是可以放松、锻炼的课程,甚至认为体育课就是“放松课”。显然,这种重复采用机械且单一的体育学习方式,很大程度上扼杀了学生选择适合自己学习方式的主动性,难以培养学生的体育精神。

(三)片面重视肌体活动,忽视塑造学生健全人格  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活动”一词已然成为当前学校体育的主要代名词,而体育精神鲜有人问津。这种片面重视学生肌体活动的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体育教学没有相应教材,只强调在“做中学”。当前,我国学校教育从小学到大学,体育课一般没有匹配相应的教科书,学生进行体育学习,主要是通过体育课教师的动作教授和训练而学习,即所谓的“做中学”。二是以行动为导向,过于注重实际训练。当行动成为主要方向,实际训练便成为体育课的重中之重。有研究表明,当前学校体育所追求的健康很大程度上建立于特定的中高运动强度之上,甚至将其作为体育教学活动的量化规定,出现在学校体育教学的相关文件中[13]。三是功利主义过重,忽视学生的道德取向。体育教学的功利主义主要表现在竞赛过程中,虽然学生可以在竞赛中体验合作、努力的快乐,但在赢得胜利、争夺第一、获得奖品等目标的驱使下,极易出现“比赛第一,友谊第二”“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等现象,极不利于正处于未成熟阶段学生的品德发展。显然,这种片面注重培养学生身体素质的做法,会导致学生体育精神的缺失,难以真正实现核心素养时代下健全人格、坚韧乐观、抗挫能力等素养的综合发展。

(四)违背评价基本原则,阻碍学生身心发展  体育评价是体育教学过程的最后一环,同时也是最不可忽视的一环,是反映学生学业成绩与教师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由于体育目标定位不清晰,传统体育评价存在一些问题:一是评价方式单一,主要以观察法为主。由于传统体育过于重视肌体活动,教师通常会通过观察来判定学生的体育技能、技巧是否达到要求,从而给出成绩。二是注重结果性评价,盲目追求分数达标。虽然每个年级、每个阶段开展的体育课程所要掌握的技能、技巧都会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来制定,但为了升学与考试,教师难免会忽视学生现有的水平、能力及其发展,最终将注意力转移到学生的学业成绩上。“双减”政策实施后,各种课外体育培训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唯分数现象越发严重。对教师来说,当教学重点聚焦于分数时,传统体育便会从重机体活动转变为重考核通过,摒弃了体育应有的育人本真。对学生来说,各种问题也接踵而至:首先,在生理方面,为了应对升学考试,体育不再只是放松、锻炼身体的课程,学生不仅要在课上进行体育锻炼,课后还要参加课外体育活动。超负荷运动且不能得到充足休息,不仅会导致学生身体过度疲劳,威胁身体健康等问题,更会使他们疲于体育运动,心有余而力不足。其次,在心理方面,当分数成为升学考试以及评价学生优良的唯一标准时,体育精神的学习与培养便会被遗忘。一旦学生的成绩不达标或不合格,不仅会带来升学问题,更会挫伤他们的自尊心、学习兴趣和积极主动性,最终会导致学生失去体育学习信心,这与培养身心健康发展的人的教育目的背道而驰。

三、核心素养背景下學校体育精神的回归策略  学校体育是为了培养学生体能,强化学生体质。但长期以来,教育作为一种人的精神活动的外化[14],其培养人的精神的内化作用俨然被置于人们的思考及价值观念之外。为回归体育精神,需要以学校为主阵地,以改革学校体育为出发点,以复位体育目标、教学做合一、培养知情意行和积极评定四个方面为落脚点,消除人们的误解,从而使学校体育精神的培养脱离禁锢,实现体育的育人目的。

(一)复位体育目标,回归身心和谐发展的育人本真  学校的体育目标定位必须与其应有的育人立场与性质相匹配。针对当前学校体育目标错位的现实情况,可以从三个维度对学校体育目标进行复位:一是聚焦全面发展的育人视角,扭转传统的偏执思维。只有认识到体育在全面发展中的重要性,才能正确地审视体育,这是优化体育目标的基础。二是引导人们加深对体育的了解,更新对体育的固有认知。只有当人们对体育有了正确的认识后,才能引导人们对体育产生真正的思考,更新原有的认知,这是优化体育目标的深化。三是构建优良的体育学习环境,引导学生有效而持久地学习。在对体育有了正确的认识之后,还需将其落实到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营造优良的学习环境,是学生有效学习体育、发展身心的必备条件,这是优化体育目标的切实行动。具体而言,可从三个层面贯彻落实:第一是社会层面。社会作为学生生活及未来发展的外部环境,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校教育的实施及发展。实践中,需要在建立科学合理的育人机制基础上,逐步解决社会大环境对学校体育认识不足的问题。第二是学校层面。学校是育人的主要阵地,肩负着促进学生发展、协调家庭教育的重要职责。因此,学校需加强引导学生、教师、家长对体育的深入了解,营造良好的体育学习氛围,杜绝出现一系列侵占体育课的现象,切实保证各门科目的教学都能够顺利进行,一视同仁,消除“体育是副科”的刻板印象。第三是家庭层面。家庭是学生成长的重要环境。家长应在学校的合理建议下,正视学生的学习诉求,正确认识体育对于学生全面发展的作用,真正促进学生的身心和谐和全面发展。

(二)教学做合一,深刻把握体育方法的时代诉求  传统机械单一的体育教学方法虽具有较强的普适性,却不能确保育人作用取得实效。体育中的教学做合一,应以学生和教师为主体,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首先,就教而言,教师需要积极参加培训,不断地提升自身的专业思想、知识和技能。有学者指出,教师只有通过对知识体系和教学手段的有效创新来挖掘自身优势、拓宽自身知识空间,才能满足新时代的教学需要[15]。因此,积极参加培训不仅能加强对新时代体育教学方式、方法等的认识与了解,还能促进自身教学方法的更新与进步,使之更具科学性和时代性。其次,就学而言,应强调学生对体育专业知识的学习。如在体育课开展之前,向学生讲述不进行热身运动的危害,了解热身的时间以及意义等,并在这个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会正确的热身动作。此外,讲解体育专业知识必须充分发挥教师“语言艺术家”的作用,通过生动地讲解体育的历史发展、体育运动健儿的故事,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对体育的认知与想象。最后,就做而言,在活动过程中应注重因材施教。教师需在课前了解学生的身体素质,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如对身体抱恙的学生引导其进行轻度的身体活动;
对身体素质良好的学生进行适当训练,并通过仔细观察了解具有体育天赋的学生,对其进行相应训练,使他们的才能得到充分发挥。

要使教学方法与学生发展相契合,就要能够与时俱进,具备时代性,同时也要在原有基础上有所突破,强调先进性与针对性。无论教师采用何种教法,都应在明确学生主人翁地位的基础上,做到师生相互学习,彼此尊重,才能使教学更完善、更有效。因而,帮助学生形成主体意识,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体育精神,更能帮助学生懂得如何学习,如何合理地选择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

(三)培养知、情、意、行,实现体育精神与活动融合共育  德育过程中要求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品质,在体育活动过程中,同样需要引导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并发掘其中潜藏的精神价值,有效地涵养与发展学生积极向上的体育精神。结合学校体育教学的实际情况,可以从基本的认知入手,使学生具有基本的认知后,于实践中形成情与意,最终指导行。具体来说,应做到以下四点:一是进行“知”的培养。由于没有专门的教材,学生对体育专业知识的了解主要是从教师口中得来,教师进行教学时,除了讲解基本专业知识外,还可以适当引入体育故事,以榜样引导学生对体育产生兴趣。二是进行“情”的唤醒。如今,许多学生好似“温室里的花朵”,承受不起小磕小碰,对此,教师可以在课堂中引入残奥会的例子。如在室内教学时,播放残疾人运动员在身体残疾的情况下训练、比赛的视频,通过向学生展示残奥会精神,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产生情感共鸣。三是引导“意”的形成。当学生具备基本的知与情时,教师便可以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将运动员精神发扬到自己的活动中。如产生小磕小碰时,鼓励自己勇敢坚强;
当体能上落后于其他同学时,鼓励自己再接再厉、努力向前等。四是指导“行”的实施。当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观念及意志时,教师应鼓励他们将自己形成的各种体育精神发扬到其他学习及生活场景中,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反思,验证自己的观念。显然,培养学生知、情、意、行,是平衡体育精神与体育活动,实现培养学生体育精神的重要方式。培养学生知、情、意、行,不仅能弥补体育精神在传统体育教学中的缺失,也能帮助学生从体育学习中不断获得启发与滋养,修养身心,收获丰富的精神食粮;
还能使学生健全人格,拥有良好健康的心理素质,在未来的学习与发展中积极面对生活。

(四)以积极评定为主,在培养体育精神中促进学生心智成长  从育人角度来讲,过于重视分数严重破坏了核心素养要求下的育人性质,不利于学生体育精神的健康发展。因而,观察法不应是体育评价的唯一方法,分数也不是评价学生优良的唯一标准。对教师来说,教学评价不仅是反馈学生分数的信息,也是帮助自己分析教学优缺点的重要凭证。对学生来说,教学评价不是一段评语或几个分值,而是帮助自己明确自身不足,激励与警示自己的风向标。因此,教师应在着眼于学生发展与进步的基础上,樹立客观公正、良好积极的评价理念,构建科学合理的体育教学评价体系,为学生拥有强健的体魄和努力奋斗、拼搏进取的精神提供帮助。为了使积极评价取得实效,可从四个方面着力:首先,就教师评价而言,为确保评价客观、公正,在评价学生时教师应摆正心态,牢记自己不是批评家、判分者,而是学生学习问题的诊断者,避免以高高在上的态度及主观臆断的心态评价,从而导致评价失真、失信。同时,教师还应以积极评语为主,对于成绩不理想的学生,通过语言鼓励,帮助他们重拾信心;
对于成绩优异的学生,鼓励他们再接再厉,切忌骄躁。其次,学生互评是最容易被遗漏的一种评价方法,却也是帮助学生认清自己、成长最快的方法。学校体育不是一个人的“单打独斗”,需大力推行不同学生之间相互评价。如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活动,引导学生对合作伙伴进行评价,能让学生从同学口中了解自身不足的同时,还能培养他们互帮互助的合作精神。再次,就师生互评而言,教师需重视学生对自身的评价,明确自己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的不足,积极进行教学反思,及时改正与优化,并对学生的评价与质疑给予积极回应,消除学生顾虑,体会师生平等。最后,就学生自我评价而言,有利于教师发现学生日常怯于表达的想法,以及心中潜藏的烦恼和情感,并根据学生的长处与不足提出相应意见,从而使学生发扬优点、克服缺点真正做到长善救失,不断进步。

综上所述,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强健体魄等机体活动不再是核心素养时代体育教学的唯一追求,锤炼学生意志和体育精神更应受到重视。只有打破传统体育教学的枷锁,重塑体育教学新形象,才能促进体育精神的回归与发展,帮助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与生活中,明确学习的意义、生活的意义乃至生命个体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体育总局、教育部关于印发《关于深化体教融合 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意见》的通知[EB/OL].(2020-09-21)[2022-11-06].http://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0-09/21/content_5545112.htm.

[2]熊径知.论“精神”概念在黑格尔神学思想中的地位[J].宗教学研究,2016(1):198-204.

[3]夏征农,陈至立.辞海2[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1 154.

[4]陈怡莹,郭振,刘波.从狩猎到教育:Sportsmanship的源起、演变与价值[J].体育学刊,2020,27(3):1-8.

[5]王勇慧.试论体育文化素养的建构[J].中国学校体育,1999(4):60.

[6]李华,刘素芳.从《一个人的奥林匹克》谈奥林匹克精神与奋斗理念[J].电影文学,2013(9):42-43.

[7]李宜江.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新时代十年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基本取向[J].教育文化论坛,2023,15(1):1-9.

[8]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体育强国建设纲要的通知[EB/OL].(2019-09-02)[2021-11-07].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9-09/02/content_5426485.htm.

[9]本刊评论员.论精神[J].前线,2018(3):50.

[10]刘黎明,王乐.亚里士多德的教育人学思想探析[J].教育文化论坛,2020,12(4):23-34.

[11]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EB/OL].(2016-05-026)[2021-11-10].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6-05/06/content_5070778.htm.

[12]陈孝道.体育教师受歧视现象简析[J].体育文化导刊,2014(12):122-125.

[13]熊文.健康的追求与体育的坚守:学校体育“健康第一”的人文价值参照与审视[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20,35(4):373-379+385.

[14]靖东阁.人工智能时代教育研究的主体性缺失与回归[J].中国电化教育,2020(12):9-15.

[15]雷成耀,周冬至.传统师道语境下中学思政教师的核心素养与生成——以孔子的教师观为中心考察[J].教育文化论坛,2022,14(2):24-29. The Lack and Return of Sportsmanship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Core Literacy

Abstract:As an important part of physical literacy, school sportsmanship has extensive and profound educational significance for improving students" physique and personality. In the era of core literacy, physical education, no longer limited to improving physical strength through physical exercises, forges and develops students" resilience and strong mentality on the basis of physical enhancement. Therefore, cultivating students" sportsmanship not only meets the requirement of the country, but also responses to the call of the times. The cultivation of sportsmanship has been neglected due to the lack of teaching and develop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in schools. In practice, the return path of school sportsmanship includes the following aspects:
resetting sports goals and returning to the educational essence of harmonious physical and mental development; integrating teaching and practice, adhering to the demands of the times in sports methods; developing perception, feelings, mindset and behaviors, and realize the integration of sportsmanship and activities; and strengthening students" mentality by the development of sportsmanship, with more positive evaluation.

Key words:core literacy; school sports; physical literacy; sportsmanship

(責任编辑:郭 芸 梁昱坤)

猜你喜欢体育素养学校体育体育精神真正的体育精神疯狂英语·新悦读(2021年8期)2021-11-24The true sportsmanship 真正的体育精神疯狂英语·新阅版(2021年8期)2021-09-10只为娱乐,无关输赢——古人的体育精神少儿美术(快乐历史地理)(2018年2期)2018-09-25大学体育分层次教学的探索与实践研究商情(2016年42期)2016-12-23活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体育素养研究成才之路(2016年35期)2016-12-1290后大学生体育素养培养模式改革初探体育时空(2016年9期)2016-11-10论当今社会对体育教师成见问题体育时空(2016年9期)2016-11-10浅议高职院校健美操教学新策略考试周刊(2016年79期)2016-10-13活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体育素养研究成才之路(2016年24期)2016-09-22体育精神的发展和重塑体育世界(学术版)(2015年9期)2015-07-01

推荐访问:素养 缺失 回归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