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舍宁秘书网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试论现代媒介融合背景下的新闻传播

试论现代媒介融合背景下的新闻传播

时间:2024-06-18 14:00:04 来源:网友投稿

刘岳

摘要:如今,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更新,融合各类媒介已经成为一种重要发展趋势。各种媒介融合在新闻传播上形成一种新的传播模式,并能通过网络和多种方式所传播。现代媒介融合已经直接影响到人们的生活,本文针对现代媒介融合背景下的新闻传播特点,并分析对策与趋势,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现代媒介融合;
传播效应;
传播对策;
融合新闻

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新媒体技术会影响传统媒体,而融合媒介会冲击单一媒介。如今,随着媒体技术的进一步发展,融合媒介已经成为必然趋势,这是时代发展的方向。在新时代下,能更好地应用媒介融合来宣传引导,并为群众所服务,这是每一位新闻工作者的使命担当。在这之中,就需要明确在现代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传播的特点,并有针对性地制定应对措施。

当前,针对媒介融合还没有完整概念和规定,但是相关研究人員针对媒介融合认识都较为统一。一般情况下,媒介融合分为广义的和狭义的两个方面,从广义的角度分析是融合相关媒介,并能整合不同媒介中的具体元素。从狭义的角度上看,是将两种及以上的媒介融合于一体,从而产生全新的媒介。不管是从广义角度还是狭义角度分析,媒介融合都是将新媒体和传统媒体融合在一起,并在相互渗透中体现出媒体的价值。其不仅体现在应用技术上,也同时体现在管理和运行等多个方面。

在融合媒介上,因为是针对不同媒介内容加以融合,所以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也就是通过多媒体形式来加以表达。比如,新闻是通过视频、文字等形式来表达,但是媒介融合也并不是简单地叠加信息,而是要整合和优化信息内容。

内容时效性

现代媒介融合能让新闻传播更加高效,在现代媒介科技融合下,新闻的传播速度非常快,能在短时间内就传播到受众,并且受到人们的关注。通过对媒体融合人们能发表自己的观点,以往的长篇新闻在媒体融合下能使用图片或者是一段文字就表达出来。通过融合媒介的方法来传播新闻,能迅速扩大传播范围,在短时间内让更多的人获取到信息,以此来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

网络和传统媒介新闻传播相比较而言,二者有着明显不同。传统媒介传播过程中的重点为采集、编辑等流程,时效性欠缺,而网络媒介可以直接利用网络开放、多元的特征,实现对新闻传播的有效性,不受空间、时间限制。

形式多样性

由于人们获取新闻的目的各不相同,所以就需要在传播媒体上充分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这也就体现出其多样性的特点。媒介融合并不只局限于传统媒体,更能通过网络来更好地传播,将不同的新闻传播渠道有效融合在了一起,为新闻信息的传播提供了更加多元的传播渠道,从而使新闻信息的表达更加多样化。这也是新闻传播顺应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现代网络技术的发展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使得人们对于信息的选择具有多样化的特性。所以,广播电视等传统新闻媒介要想获得更好的发展就必须要顺应这种发展趋势,在新闻信息表达上更加多样化,满足人们的不同阅读需求。

倾向趣味性

随着当前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新闻不仅有传统新闻方面的政治传播功能,而且也在媒介之间相互激烈的竞争下,能更好地给予人们贴近生活的新闻,呈现出娱乐化的特点。当前,更多的人群喜欢趣味性、娱乐性的新闻,而融合媒介就能达到这一要求。

媒介融合的影响下,新闻是否具有趣味性已经成为人们观看新闻的一个潜在要求。通过新闻的实践经历,揭示了一个现象,就是在经过现代媒介融合挑选锻造的、趣味性的新闻更具有畅销的潜质。

双向互动性

传统媒介多数情况下以“一对多”的方式传播,与公众之间的互动性少,形式单一,而现代网络媒介则可以打破这种局限性,实现媒介与公众之间的双向互动。

媒介融合的优势就是能更好地吸引人们的注意,人们想要关注哪一方面信息,就推动着媒介融合向哪一方面所发展。在市场经济下,这一形式所带来的影响,也推动着媒体的发展。媒体不仅能满足人们需求,同时还会研究人们的生活方式与接收信息的习惯等。人们能参与其中发表自己的看法,传播有价值的新闻。以往的传统媒体是单方向的,而在当前媒体融合下,新闻传播呈现双向互动性。

在新闻传媒更加多元化的今天,传统新闻媒体想要在大环境下更长久地生存和发展,必须要作出调整和转型,以原有的传媒平台为基础,打造凸显自身特色的新闻传媒品牌,是现代媒介融合背景下传统媒体实现转型的一大重要选择。

注重内容的多元

受到以往传播媒介和技术因素的影响,媒体获取资源的方式和途径较为单一,而在媒介科技融合背景下,就能在网络上来获取新闻,并掌握最新新闻资讯。所以,在这一影响下,所能获取到的新闻资源较多。所以,新闻工作人员就可以应用媒介技术来对各类新闻资源加以收集,进一步提高新闻内容的多元化,避免在媒介融合下新闻传播单一。比如,传播民生新闻方面,就可以在传统媒介报纸、电视上注重内容传播,在微信、微博等新媒体中注重情感传播,利用这样的方法不仅能进一步扩大新闻影响力,还能充分体现出媒介融合下的新闻传播多样性,避免在融合下出现相似新闻的问题。

提升融合的力度

针对当前传统媒体依然存在着一定的受众群体,所以就需要加强融合力度,进而来形成合力,能提高新闻传播力度。首先,要能在传统媒体中应用信息技术,通过应用信息技术来融合新媒体和传统媒体。比如,可以应用信息技术来建立网络电视台,这样就能让人们在网络上观看新闻。还应该加强应用新媒体技术,主动融合媒体向前发展,提高新闻传播影响力。

增加受众的沟通

在以往传统媒体下,人们只能被动接收信息,在这种情况下并不能充分体现人们的意见。而在媒介融合下,就能体现出不同受众的不同想法,并且还能从中引发反响。因此,在当前,新闻传播就应该加强和受众沟通,要能对受众的想法加以关注,合理应用于新闻制作中,进一步满足人们的信息需求。新闻工作者分工要更加明确,将受众更加细化,增加与受众沟通,做出个性化的推荐,也是未来更需要注意的。

在信息化背景下,多种媒介相互融合,形成了一个媒介融合的环境,这一环境的改变深刻地影响到了新闻传播领域,也衍生出一些特别的新闻传播效应。

融合效应

在我国,新媒体的发展时间还较短,但是从整体发展速度上能看出我国新媒体的发展速度非常快,已经成为当前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来源。同时,当前电视新闻传播方式依然占据着一定的地位,仍是媒介融合下传播新闻的重要途径。比如,当前很多电视新闻机构都在建立自己的网站,以此来实现线上和线下的结合传播,还有一部分新闻媒体与新媒体积极合作,通过新媒体来更好地传播信息。所以,当前的新闻传播上,以媒介融合来传播,具有较强的融合效应。

叠加效应

在媒介融合传播新闻上,叠加效应也是其中的重要特征,叠加效应是通过不同传播渠道来提高信息传播的叠加性,从而来扩大新闻的影响力。

在媒介科技融合背景下,新闻不仅能通过电视传播,同时还能通过移动终端、网站等传播。比如,当特大暴雨天气,南方的一些城市容易出现出现洪涝灾害,像湖南、湖北等地区,除了广播电视台、报社对其情况进行报道之外,一些网络新媒体也会参与其中,在一定层面提高全国人民的关注度。

因此,不同人群都能接收到对应新闻,进而在社会发展中形成叠加效应,能从中引起人们的有效重视。叠加效应的产生,使得新闻传播的覆盖范围更为广泛,同时也使其形成了更大的新闻传播影响力。

波纹效应

波纹效应的基本理念就仿佛是把石子投到一片湖面上,使水面立刻出现圈圈涟漪的感觉。而且,波纹效应的初爆点越强烈,其波及的广度和强度就越明显。

在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在传播过程中也会影响到其他不相关的事件,从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关注。尤其是在如今这种多元化的信息媒介传播下,新闻传播的时效性和影响力显著增强。

长尾效应

在现代媒介融合背景下,融合新闻在传播中还会出现“长尾效应”。当前,融合新闻传播市场中,有三分之二的传播媒介仍是传统的报纸、电视、广播等媒体,其他三分之一的传播媒介则是以网络新媒体等为代表的各类小众媒体,因这些小众媒体发展时间比较晚,因此所占新闻行业市场份额小,但是,他们猛烈发展的速度和逐步扩展的规模却在市场中占据着“长尾”区域。

例如,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各大省级广播电视台等传统媒体也逐步在微博、微信中运营起自己的公众账号,成立相关新媒体中心,在新闻采编和传播时也逐步加强对网络新媒体的运用,央视新闻微博上拥有1.3亿的粉丝群体,中国新闻社微博粉丝1759万以上,荔枝新闻微博也有490万以上粉丝,这些都表明现代媒介融合下的新闻在影响力和传播力上都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趋于全球化

媒介资源在当前社会中较为丰富,这是因为技术和传播水平的提高,使得媒介信息的传播速度加快,传播距离也在逐渐缩小。即使是很遥远的距离,也能从中得以传输,将各个国家有效地连接在一起。在很多情况下,释放媒介资源并不只是通过某一种方式,而是通过多种方式释放,这样能实现充分释放媒体力量。在信息化不断加强的当下,越来越多的人重视共享新闻,在国内外媒体合作下不断交融,越来越多的媒体机构互相签署合作,并共享新闻,推动新闻传播向全球化方向发展。

趋向数字化

在融合媒介上,已经不再只是以往的传统媒介。而是越来越多的媒介应用于实际的新闻传播中,并推动其向数字化方向发展。在新闻传播中也开始应用数字技术,在这其中,现代技术的作用越来越大。融合媒介能让新闻工作人员和民众有效沟通,特别是在当前新媒体有效发展的基础上,更要利用现代技术来应对融合媒介挑战。在传播新闻中应用现代技术,能让人们更好获取新闻,并且提高新闻传播效率,以此来为全球化媒介科技融合发展提供帮助。

传播大众化

当前,互联网新媒体平台的类型丰富,而且用户的基数越来越大,人们的生活方式普遍和网络联系密切。以前,新闻信息传播者主要为专业的新闻工作者,传播内容也比较固定,而如今在互联网新媒体平台以及多种设备的支持下,每一位新闻受众都可以将身边的新闻用微信、微博编辑转发给他人,或者上传到相关网站平台,而且所在空间可以是影院、餐厅等公共场所,也可以是自己个人的家中,他们也就成了新的新闻媒体人。“媒体人”这个称呼不再局限于新闻记者,广大的受众群体也能成为新闻传播者,可谓“人人都是媒体人”。

参考文献:

[1]徐小曼,刘春霞.现代媒介科技融合趋势下新闻传播特点及趋势探讨[J].科研管理,2022,43(06):210.

[2]师岚,杨琼蔚.媒介融合视域下部校共建新闻学院模式发展探析[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50(03):55-62.

[3]李捷.基于媒介融合下广播新闻传播创新发展路径研究[J].采写编,2022(05):96-97.

[4]劉志勇.微博兴起给传统媒体带来机遇与挑战[J].中国地市报人,2013(09):11-12.

[5]阿尔孜古丽·阿卜拉.媒介融合背景下广播电视新闻传播的走向研究[J].电视指南,2017(21):172.

[6]胡旭阳.试论媒介融合趋势下新闻传播的娱乐化倾向[J].新闻研究导刊,2015(09):164.

[7]孙蕾.试论网络与传统媒介新闻传播发展关系[J].传播力研究,2017,1(12):81.

[8]杨峥.媒介融合时代下电视新闻传播的发展路径探索[J].新闻传播,2022(09):104-105.

[9]于欧洋,柳亭宇.媒介融合时代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理念和路径[J].记者摇篮,2022(02):34-35.

[10]潘俊楠.媒介融合背景下的新闻传播变革与新闻教育改革[J].记者观察,2022(03):106-108.

[11]李珂嘉贺.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传播的特征与发展趋势探析[J].传播力研究,2017(08):81.

[12]包雪瑞.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传播效应及传播途径[J].新闻前哨,2022(14):29-30.

猜你喜欢传播效应主题性美术创作的意义生产与传播效应——以山东“腰斩黄河写生活动”为例齐鲁艺苑(2022年1期)2022-04-19热点新闻事件中网络流行语产生的原因及其传播效应新闻传播(2018年5期)2018-05-30从推广模式的角度剖析四川农业大学体育学院2017年专业技能大赛新校园·上旬刊(2017年12期)2018-01-27自媒体时代信息传播效应神州·上旬刊(2018年1期)2018-01-25媒介融合背景下融合新闻传播效应与策略探究新媒体研究(2017年21期)2017-12-20国外用户生成内容研究热点及趋势分析现代情报(2017年9期)2017-12-15媒介融合背景下融合新闻传播效应与策略研究新媒体研究(2017年14期)2017-09-13网络媒体热点事件的传播效应与报道策略新媒体研究(2017年14期)2017-09-13媒体融合环境下提升气象新闻传播效应的思考中国科技纵横(2017年10期)2017-06-30热播影视剧作的大众传播效应戏剧之家(2016年16期)2016-09-28

推荐访问:媒介 试论 融合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