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斌武
清明节捏燕燕,是陕北清涧乡下一些农家妇女的拿手戏。那么多的飞禽、野物、家畜,大都在仿捏范围之内。可是,为什么不叫其他名字,只称为燕燕呢?因为平常我们看到的那春天的使者燕子,在城乡的上空飞来飞去,轻盈矫健,燕语呢喃,其形象好,意义佳,象征着吉祥快乐。
在清明节的前几天里,乡村有不少人家推碾滚磨准备食物,捏燕燕、蒸子锤、蒸摊黄、摊黄煎。早一段时间还生豆芽,以绿豆、黄豆为主,为清明节前后食用。特别是捏燕燕,是一道非常精巧的活儿,必须周到细致,马虎不得。记得在我们暖泉坬村上,有的女人不会捏,有的不熟练,对此有些头疼。因为家有孩子,不做不行。怎么办?民间有高手。那就只好请人,约好村上的巧手媳妇,邀请到家里来帮忙。一听到风声的婆姨女子们,也就早早等候在那户人家,想学一学手艺。
捏燕燕时,乡村庄户人家必须在头天下午起面。第二天上午把发好的面团搭上适量碱面,起到中和反应,反复揉搓,去掉酸味,直至光滑柔软,软硬适宜,然后才好开捏。不过提前还得准备梳子、剪子、黑豆、颜料等一些工具和材料,梳子用来梳理翅膀和纹状,剪子修剪四肢、尾巴和羽毛,黑豆点缀眼睛,颜料装饰美化。
主家把案板放在黄土窑洞的炕中间,挖出面团搁在上面。那地上站着的,炕上坐着的,大家围在一搭里听看巧妇如何讲,如何做。巧手媳妇就是能干,她拿着小块面团,三揉两搓,三捏两塑,三剪两摆,现场表演,指导有方。有的有基础,指点一下,举一反三,效果明显;
有的基础差,不会捏,还要手把手去教。俗话说:“三个婆姨一面锣。”几个婆姨凑到了一搭里,说说笑笑,叽叽呱呱,气氛活跃。经过一两次的现场学习,言传身教,大部分家庭妇女基本学得差不多,掌握了一定的要领。可是,不管干什么,会得容易好可难。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真正要掌握好技巧,不是一次两次就能学好的,必须平时多加操练,熟能生巧就是这个道理。
童年对过节日的盼望是强烈的、迫切的。孩子们也不懂什么大道理,反正就是有好吃的了,比啥都强。清明节前后,也不理解大人的辛苦劳累,只要是能看到捏好的、吃上蒸好的那些造型逼真、栩栩如生的燕燕,反正一句话就是高兴,嬉皮笑脸,心满意足。有时还带上自家的燕燕走东家、串西家来炫耀,与其他孩子家的比一比,摸一摸,论一论,看谁家的最好。
趁着燕燕还绵软时,大人们把吃过而剩的根据家里孩子多少分开,并且拿着长线一串一串地串起来,每一只燕燕中间夹上一颗红枣儿,而后一串串地挂在窑壁上;
另一种办法是把燕燕扎在葛針上,同样也挂在窑壁上,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等自然风干后,再放到锅里烤到焦黄,那个味道也就更香美。清明节除了捏燕燕,还有那子锤,比平常的馍馍要大几倍,也捏一些飞禽野物,盘绕在周围。
清明节还被称为“踏青节”“祭祖节”,据一些史料记载,清明节始于周代,与其历法、官宦墓祭、民间祭祖都有着关联,体现了一种自然与人文现象。二十四节气中的清明,也就是上古农耕文明的见证。年年清明,陕北的乡亲去上坟,带着节日的燕燕、子锤等祭品,孝敬祖先。返回时,在山头上、沟里头折一些柏枝或柳枝,带回来插在大门上、土神旁、窑门上,以此辟邪,寓意吉祥。
清明节不仅过的是习俗和乡愁,更是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
猜你喜欢飞禽婆姨燕燕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音乐天地(音乐创作版)(2021年7期)2021-10-13乡村之冬东坡赤壁诗词(2019年5期)2019-11-14红包少年文艺·开心阅读作文(2018年9期)2018-09-28试析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活动对野生动物的影响绿色科技(2017年12期)2017-07-21至少你拥有最好的年华东方女性(2017年1期)2017-03-01秘道小小说月刊·下半月(2016年11期)2016-11-15五只蚕豆耳朵东方少年·快乐文学(2016年7期)2016-08-01“婆姨”一词源于佛教文史博览·文史(2016年1期)2016-02-20“婆姨”一词源于佛教文史博览(2016年1期)2016-02-02应用题数学大世界·小学低年级辅导版(2010年3期)2010-05-24推荐访问:燕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