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舍宁秘书网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基于拉班理论视角的北京市非遗舞蹈和谐审美思想探究

基于拉班理论视角的北京市非遗舞蹈和谐审美思想探究

时间:2024-06-18 10:30:01 来源:网友投稿

张晓梅

摘  要:文章运用拉班舞谱理论的图形展示法,从京西太平鼓舞的使用道具、舞蹈体态、舞蹈手位、舞蹈步伐、队形变化、音乐鼓点六个方面阐述其“和谐”审美观。京西太平鼓舞所展现的审美形态充分体现出中国哲学思想的“天圆地方”“天人合一”观念,以及儒家的“礼”文化中演化出来的“和”思想,一方面作为艺术形式的哲学范式主导着中国的艺术审美实践,另一方面又寓“和”于舞传承中华文化的核心内涵。

关键词:拉班理论;
非遗舞蹈;
和谐;
审美思想;
京西太平鼓舞

中图分类号:J7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052(2023)06-0-03

在京津冀地区流传着一种源于唐代、盛于明清、传承于现代的民间舞蹈——京西太平鼓舞。作为一种群体性表演项目,该舞种老少咸宜、男女皆适,它既是一种表演艺术,又是一种健身娱乐方式。该舞蹈从发明之始能够流传至今,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其所内涵的以“和”为美思想。在动作特点方面,太平鼓舞表现出“人舞鼓、鼓缠人,人鼓合一”的和谐审美境界;
在舞蹈的形制特征方面,太平鼓舞讲究成双成对、对称舞列,要求演员四方兼顾、周而复始以表现和谐内涵;
在鼓点节奏与队形变化方面,太平鼓舞以圆形活动为主,一舞一动都处处体现儒家的和谐圆润之内涵。如此种种,不再详述。本研究所关注的正是京西太平鼓舞使用道具、舞蹈体态、舞蹈手位、舞蹈步伐、队形变化中蕴含的儒家以“和”为美审美观。

一、拉班舞谱理论

20世纪初,是西方现代舞实践与创作的重要发展时期,与现代社会思想相映衬的现代舞蹈理论也应运而生。匈牙利人鲁道夫·拉班发明了“拉班记谱法”与“空间谐和”理论,以辅助演员进行相关的舞蹈表演和舞蹈训练。鲁道夫·拉班的这套语汇被后人称为拉班舞谱理论,其内核是精确记录舞蹈动作,并将人体动作归纳为“砍、压、冲、扭、滑动、闪烁、点打、漂浮”八大要素,在这套舞谱理论被广泛推广后,鲁道夫·拉班被誉为“现代舞理论之父”[1]。归纳拉班舞谱理论:一是记录手段采用几何符号;
二是制谱原理以空间几何学、力学、人体解剖为基础,记录、分析舞蹈者的动作姿态、空间轨迹、延长时间、节奏规律和肢体力度、肢体旋转角度等;
三是以抽象符号、多位视图、乐谱时值图来量化舞蹈动作。总的来说,以几何图形特征记录舞蹈内容的语汇表达方式跨越了语言障碍,为各民族的舞蹈交流提供了窗口。其缺点是以几何符号标识动作轨迹缺少直观性,以长短线标识动作时值反映不出动作与音乐的审美关系,并且规则烦琐、谱面记录方式有多样性,需要学者进行系统的舞蹈符号学习才能熟练运用。拉班舞谱理论对于京西太平鼓舞的意义主要在于可记录队列变化、舞蹈手位、步伐方位、舞者姿态轨迹方面,凸显了该理论的量化表达优势[2]。

二、孔子以“和”为美的审美思想

孔子以“和”为美的审美思想来源于中国的春秋“礼乐”制度。所谓“礼之用,和为贵”,就是孔子以中庸之道宣扬以“和”为美的哲学基础。其实宣扬礼制是一种出于中国“宗族制”宗法秩序的需要,“礼”作为限,“和”作为“限”的结果,这是孔子宣扬人与人的关系要和谐的基本因果论。孔子的“和”不仅限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还被推及到人与自然的关系,所谓“天人合一”“阴阳和合”就是这种思想的体现,这就是孔子的天人之“和”。

总体而言,孔子将“艺”与“道”“德”“仁”聯系起来表达其“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而充当润滑物的那个东西就是“和”。在“和”这个单字组词的过程中,借助物体碰撞后音色的谐音、噪声区分语义,“和谐”一词经常被表达为动听的音乐,后来“和谐”一词被广泛推介于生活的方方面面。本文所阐释的“和谐”审美思想,就是将孔子的“和”理念作为一种精神文化资源,宣扬太平鼓舞的包容、开放、圆通、和谐共生内涵[3]。

三、基于拉班理论视角的京西太平鼓和谐审美思想探究

(一)京西太平鼓中蕴含的和谐审美思想

京西太平鼓是太平鼓舞唯一的道具,同时兼具伴奏乐器功能。这是一种类似蒲扇的形制,最早源于原始社会的围猎用具,后期发展为萨满教的祈神用具。由于祈神的时间常常发生于春节前后,所以太平鼓又称“迎年鼓”,后来在唐朝被发展成为一种寓意歌舞升平的舞蹈道具。

京西太平鼓的形制特征非常简单,鼓面是蒲扇状的圆形,鼓柄末端是葫芦环,是大三环套小六环,正好是取《易经》中的三、六、九的吉祥之数。鼓面纹样绣有牡丹、花草、双鱼图案。从视觉审美方面讲,京西太平鼓主要以圆形要素塑造美感。在中国古代地理学与天文学思想中“天圆地方”是中国人最朴素的自然观,由此衍生出的文化内涵是:圆象征“天道”,方象征着“地势”。后期这种地理学、天文学的理论经过儒家发展后,儒家以“内方外圆”来寓意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之道。“和”是儒家礼制运行的润滑剂,儒家的“内方外圆”与“和”思想是一个内核,“方”代表着人的个体个性,“圆”代表着人与人相处的规则——包容圆通。引申于京西太平鼓中的形制审美观,蒲扇状的圆形鼓面,就是寓意“包容圆通”之意。鼓面纹样牡丹的花形也是一个类圆形,加之鼓柄的圆环,京西太平鼓处处体现着以“和”为美的思想。在古文中文人经常用“歌舞升平”这样的词汇来描述太平盛世与人和人之间的和谐相处关系,这也是太平鼓舞名称的由来之一[4]。不管是“天圆地方”的地理学、天文学图形审美观,还是儒家“和”思想的包容圆通之意,或是文人描绘歌舞升平画面及阐述和谐盛世的需要,京西太平鼓的形制都寓意其中,象之于形。

(二)基于拉班理论视角看太平鼓舞蹈体态和步伐中蕴含的和谐审美思想

京西太平鼓舞的体态特征:以腰、头、胯为扭动躯块(俗称“三道弯”体态),靠腰部的扭动带动身体各个部位,形成一种“抬脚后刨、颤肩舞动”的舞台,舞者的步伐是沿着圆形走位。以身体的扭、拧动作展现女性的婀娜妩媚之美,以小八字位迈步,上下律动,循环往复构成流水式的舞蹈动作序列。我们可以发现,这种圆形走位、身体躯块的扭动都是在空间中“画圆”,一些抬脚、刨脚的动作也是依循环往复的逻辑在“画圆”,这与孔子“和”思想中寓意的“包容圆通”之意是一脉相承的。可见,由“和”思想表现出的艺术范式,在京西太平鼓舞的舞蹈体态中处处寓意、时时显形。

(三)基于拉班理论视角看太平鼓舞舞蹈手位中蕴含的和谐审美思想

京西太平鼓舞的基本手位类型有体前立鼓、体侧盖鼓、肩上扛鼓、斜上饶鼓、胸前抱鼓五种。其中最能体现“和谐”审美观的是肩上扛鼓。肩上扛鼓的动作是依靠左右两只手分别握鼓面和鼓柄完成,在左肩换右肩、右肩换左肩的过程中,鼓面其实是被舞者拿来当“扇面”用,而鼓柄(鼓鞭)的活动则是随鼓面的换肩动作大开大合,照例,这样的手位动作在空间上的轨迹仍是“画圆”的,或者说是“画弧”线的。其中的“和”思想表达与“圆通”审美观念表现,与上文所述的躯块运动规律是基本相同的。

(四)基于拉班理论视角看太平鼓舞队形变化中蕴含的和谐审美思想

京西太平鼓舞中蕴含着以和为美的审美思想,如圆鼓拉抽屉队形开始是四人围绕圆形逆时针旋转,然后分为两组,前后两组的位距长短有别,四位舞者以“周而复始、循环往复”的抽屉拉动轨迹变换方位。整个舞蹈队形的调度正好符合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天圆地方”的“和合”理念。由此看出,京西太平鼓舞的队形变化也是寓意“和谐”的审美观。

(五)京西太平鼓舞音乐节奏中蕴含的和谐审美思想

京西太平鼓舞有双人舞、队列舞,在这里不做展开讨论,需要明确的是京西太平鼓舞的音乐鼓点是相同的,也就是其各种舞蹈所配音乐曲式是基本相同的。其音乐曲式的不同只是服务于表演情节与所表演的氛围,京西太平鼓舞配有唱词,唱者所用的腔调称之为“唱绳”“绳儿歌”。作为每支鼓舞曲的曲牌,在每场次排演之前一般以人物、典故、时令花草以及“大实话”作为曲目的题词。需深究的是,太平鼓舞最普遍使用的曲调是“太平年”,这是一种当地的民间小调,与文人描绘歌舞升平画面、阐述和谐盛世的需要类似,调名取为“太平年”,也暗含和谐盛世之意。在“和谐”审美观的塑造下,“太平年”小调曲调朴实、易于民众朗朗上口,有浓郁的生活气息,配以表演者的即兴演唱与北方口音的念白呼号,颇具北方民族的地域特色[5]。

单以曲式结构看京西太平鼓舞的“太平年”曲调,它有单鼓点和双鼓点之分。用现代音乐词汇描述,即单鼓点以四分音符为主,节奏平稳,力度对比强烈而鲜明,如群舞表演中,单鼓点往往是主流,因为其鼓点清晰分明,便于舞蹈者把握;
双鼓点则是以八分音符和十六分音符为主,为了赋予音乐结构的多样变化,其锣鼓经在曲式结构上还设置了很多八分休止符,以此来表现出密集型节奏组合。舞蹈与鼓点总是交融的,即使是在真实的表演中,很多时候舞蹈者也是多有不按锣鼓经的鼓点节奏设计进行唱跳表演的。造成这样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源于太平鼓的敲打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的,如老艺人们所讲:“太平鼓打的好坏,不在于是否一板一眼地按照锣鼓经去敲打,鼓的敲打是要跟舞蹈表演者的姿势结合的。”在这样的追求“动态的和谐”审美观之下,京西太平鼓的节奏韵律并不是机械的,而是追求流动的和谐、追求感性的和谐。比如在女性舞蹈表演者较多时,太平鼓的敲击手就会调用一些节奏比较密集的音律型来敲打鼓面,使舞蹈中的女子更显活泼、动人与俏皮;
在一些男子舞蹈表演者较多时,太平鼓的敲击手就会调用一些节奏比较平稳、有力的音律型来表现男子舞蹈者的力量感和刚强沉稳感。

(六)京西太平鼓舞的文化传承与和谐思想审美观

1.京西太平鼓舞传承方式中蕴含的和谐思想

在京西太平鼓舞技艺传承的过程当中,其中最重要的传承方式就是师徒传承(即现代的传承人传承),其次是教育实践传承和创作型传承。其中教育实践传承即用舞蹈教育的授课制方式在学校学生群体中传承此舞蹈,并在重要节日表演京西太平舞,以达到传承的目的。创作传承则是通过京西太平鼓舞的传承人和现代学校中的舞蹈音乐教师对传统京西太平鼓舞进行现代化舞蹈改造,使其更具表演的观赏性、程式性。

传承人传承——以和为贵,以和为媒介。在传承人传承的方式中,传承的对象一是家庭成员,二是社会成员。在传授于家庭成员的过程中,由于老一辈传承人在表演“太平鼓”舞蹈中自己身边的晚辈多从小耳濡目染,所以在长期的艺术浸染与“和”思想的感召之下,自然而然就与长辈一起练习、一起表演,就这样在家庭氛围的欢乐气息中,太平鼓舞在京西地界,祖辈相延,生生不息。

社会传承的对象则不限于习艺者的家属,而是推延到了婚姻、邻里、师徒的关系之中。毕竟太平鼓舞是一种具有强烈社交性表演性质的舞蹈,所以在媒介传播上一般按照乡里乡亲的习俗,如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所言的那样舞蹈由表演者一圈一圈的社会关系蔓延开来,先是亲人圈,再是宗族邻里圈,后是朋友圈,就这样太平鼓舞扩大传播范围。邻里相习、夫妻互演、友朋相赏,在和睦欢乐的学习表演过程中,太平鼓舞的传承方式无处不透露“以和为贵、以和为美、以和相交”的文化内涵。

教育实践传承是现代太平鼓舞的主要传承方式,传承的主场域是学校。目前京西门头沟区各中小学舞蹈课堂的民族舞蹈教学内容中就普及了此舞蹈,还编写了教材、设置了表演队,以期让太平鼓舞能够长期久远地保存,科学传承。创作型传承的场域也是学校,区别是主要设在科班大学的艺术与音乐、舞蹈专业,方式是学院通过邀请太平鼓舞老艺人来参与新时代的太平鼓舞创编活动。2015年、2016年分别上演的《鼓韵情》和《冬恋》就是在保留传统太平鼓舞原始动作要素的韵味基础之上,结合现代舞蹈编创技术而成。这样的创作展演方法,既是对传统太平鼓舞中“和”思想审美精髓的保留,也是对其的现代化开发,使其更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观。

2.京西太平鼓舞的发展模式中蕴含的和谐思想

发展是传承最好的方式。纵观太平鼓舞在京津两地的传播发展,我们可以发现这种充满民俗趣味和社交功能的舞蹈形式,多是設置在祭祀祈福场域及欢庆节日时节。歌以助兴,舞以传情,老百姓通过这种自娱自乐的方式丰富自身的生产生活,从本质上来说并不是为了传承而跳此舞,更多的是表达自己对生活幸福、阖家团圆等美满生活的美好想象。自然而言的太平鼓舞中就不包含冲突的元素,而多是“和”气象与欢乐的情感氛围。

在现代化的发展模式中,传承人传承、学校教育实践传承与新时代的创编发展固然是一条道路,但究其发展模式的影响范围来看,多是限于京津两地,无法突破其地域性文化边界。而在现代社会中随着互联网社交媒体与电子游戏的兴起,人们的娱乐活动有一大部分转移至网络空间中来。由此,可以将京西太平鼓舞的传播媒介融入网络这一渠道,使其在网络空间通过视频展演和游戏设计的方式,将其以“和”为美的审美思想观呈现给世界上爱好传统民族民俗文化的人们,广而传播,与时俱进。

四、结语

作为一种娱乐性的民俗活动,京西太平鼓舞男女老少皆宜,表演参与者越是人多,表演画面就越显得宏伟壮观,这体现出该项舞种的包容性,或者说“和”内涵。作为非遗舞蹈,京西太平鼓舞面临传承断代的危险。因此,研究京西太平鼓舞的“和谐”审美思想,正是在学理上为京西太平鼓舞梳理其能够得以长久流传于世的内因,即中国传统文化中孕育而出的以“和”为美、以“和”为贵的思想观、人生观、处世观及价值观。只有明晰了太平鼓舞的文化传播内核,其传承与发展才有了灵魂,才有了根基。

参考文献:

[1]马秦尧,张竹岩.京津冀三地太平鼓舞特色比较研究[J].艺术评鉴,2017(17):70-71.

[2]苑焕乔.文化生态视野的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主要以京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例[C]//建设世界城市提高首都软实力——2010北京文化论坛文集.北京: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2010:116-119.

[3]柳井,舒鹦姿.儒家和谐美学思想视野下的隆回花瑶服饰挑花艺术审美研究[J].美与时代(上),2015(9):100-102.

[4]程珺.和谐思想与和谐社会的美学反思[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5]辛明.拉班动作理论的定律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学位论文,2020.

(责任编辑:董维)

猜你喜欢和谐和谐之美人间(2016年27期)2016-11-11关于新教学模式的探索人间(2016年28期)2016-11-10对拉斐尔《草地上的圣母》中和谐画面的研究戏剧之家(2016年20期)2016-11-09浅谈“中庸之道”的精神内涵与当代价值青年文学家(2016年27期)2016-11-02浅谈企业文化和精神文明的和谐发展现代企业文化·理论版(2016年14期)2016-10-21新课改下如何建立高效和有效的高中体育课堂教学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中)(2016年9期)2016-10-20构建社会主义新型和谐劳动关系实证研究科技视界(2016年21期)2016-10-17跳动的精灵现代园艺(2016年17期)2016-10-17对班主任管理的几点看法考试周刊(2016年76期)2016-10-09

推荐访问:北京市 探究 视角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