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舍宁秘书网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双减”背景下的阅读“双增”

“双减”背景下的阅读“双增”

时间:2024-06-18 09:00:04 来源:网友投稿

毋妍 刘云 陈雨莹

2021年7月,由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中指出:减轻学生负担的核心在于全面提高学校教学质量,强化学校教育的主阵地,要科学地利用课余时间,开展阅读活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也对义务教育阶段的课内外阅读提出了建议:要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要求学生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积累整本书阅读的经验。对于阅读材料也给出了相应的建议:可选择适合学生阅读的各类图书和报刊。语文教师还可按照《中小学课外读物进校园管理办法》的规定在中外各类优秀文学作品中选择合适的读物,特别是能够反映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作品,向学生进行补充推荐。各类历史文化读物、介绍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常识的普及性读物等,可由语文教师和有关学科教师商议推荐,鼓励学生自主选择,并相互推荐文质兼美的优秀作品。

在阅读指导方面,新课标给出的具体建议是:应统筹安排课内与课外、个人与集体的阅读活动,宜集中使用每学期整本书阅读课时,兼顾教师指导和学生自主阅读,保证学生在课堂上有时间阅读整本书。指导学生认识不同类型图书的特点和价值,根据自身实际确定阅读目的,选择图书和适宜的版本,合理规划阅读时间。应创设自由阅读、快乐分享的氛围,善于发现学生阅读整本书的成功经验,及时组织交流与分享;
善于发现、保护和支持学生阅读中的独到见解。课标中还明确指出第三学段(5~6年级)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但从学生的实际阅读情况来看,绝大多数学生的阅读局限于课文阅读及教师课堂扩展的篇幅阅读,课外阅读来源广泛但深入阅读的质量不高,整本书阅读数量不够,课后学业负担较重,没有时间阅读。“双减”政策的出台,为阅读活动的有效开展提供了广阔空间和有利契机,能够有效助力学生课外阅读增量。阅读素养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基础素养,阅读是学生终身成长的重要路径。“双减”大背景给学生的阅读时长提供了保障,解决了“没时间读”的突出问题。教师可以科学利用课后服务时间开展阅读活动,帮助学生实现阅读数量与阅读质量的双增长。

阅读增量

阅读时长的增加 在“双减”背景下,学生有了更充沛的时间能够进行课外阅读,这为学生阅读时长的增加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首先,温儒敏教授曾撰文倡导语文教师做学生“儿童阅读的点灯人”,应当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带动家长、社会人士参与到儿童的阅读活动中来,让儿童的阅读生活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从学校蔓延到家庭。基于此,学校各班级每月会组织开展一次亲子阅读会,将阅读氛围延伸到家庭,在教师和家长的共同努力下,学生用在阅读上的课余时间越来越多。其次,班级读书氛围的形成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开拓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在学生在校期间引导、鼓励他们抓住碎片时间进行篇章阅读,力图让阅读成为学生的一种生活方式;
利用学校每周一固定的“阅读悦美”课程时间开展班级朗读者活动,请学生将自己在课外阅读中阅读到的、最喜欢的段落进行朗读分享;
将每节语文课前两分钟作为学生的好书分享微课时间;
班级内组织开展师生一起读书的活动;
建立班级图书角,选举图书管理员,引导学生共同商讨制定“借阅公约”和“读书宣言”,图书角定期更换图书种类及书目,并鼓励学生从家中带来自己喜爱的图书与同学进行分享和交换……在这样的读书氛围中,很多学生开始喜欢上读书、热爱上读书,午休时间、课后托管时间都成了他们沉浸阅读的时间。

阅读数量的增加 “双减”政策的出台,让学生有了更加充裕的在校阅读时间,能够帮助学生有效提高阅读数目。语文教材中的“和大人一起读”和“快乐读书吧”两个板块是非常好的阅读增量途径,在教师的推荐和导读下,学生往往乐于继续阅读教材推荐的书目,但阅读热却难以持续,或在阅读完推荐书目后阅读热情有所下降。对此,学校组织开展的阅读储蓄成为学生十分喜欢的阅读活动。学生可以将阅读完的书籍封面打印或复印成为阅读储蓄卡,并标注阅读所用时间,背面根据不同年段阅读能力对应完成不同程度的阅读积累,低年级是词句积累,中年级是人物评价卡或故事记录卡,高年级是一篇读后感。学生每阅读完一本书都将得到这样一张阅读储蓄卡,他们可将其存储于个人阅读银行,真正实现阅读成长的可视化。此外,教师还会定期组织学生开展班级阅读会,让学生带着自己的阅读储蓄进行分享,其间教师进行适时点评,拓展学生有质量阅读的广度,营造“你追我赶”的良好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增加学生阅读书目的数量。在与家长的沟通中我们也了解到,很多家长对于书籍的挑选十分迷茫,学生可能存在阅读文字质量低、缺乏营养的书籍的情况,导致其课外阅读书目数量出现无效增长。对此,我们充分利用家校联络渠道,教师也定期展示学生的阅读储蓄,在给予学生充分鼓励和认可的同时,也给家长帮助孩子挑选书籍提供依据。在同伴、教师和家长全覆盖的阅读促进下,学生课外阅读数量大幅度增加。

阅读增质

为了最终实现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除了关注学生阅读书目和阅读时长的增加以外,阅读质量的增长更是重中之重。

注重书籍质量 当前,书籍的选择途径越来越多、范围也越来越广,存在参差不齐的情况。很多书籍为了吸引小读者的兴趣,往往以漫画、卡通为主,内容也比较空洞,偏向趣味性。同時,电子媒体阅读的发展也让学生阅读呈现碎片化,导致学生阅读多为浅阅读,这样的阅读只会给学生带来短暂的消遣和愉悦。阅读的目的是滋养学生的身心发展,高质量的深度阅读对于处于阅读启蒙阶段的小学生来说尤为重要,教师更是至关重要的引路人。对此,教师首先应多阅读高品质、有营养的书籍,给学生进行书籍的选择和把关,同时定期开展班级读书分享活动,帮助学生有方向地选取阅读内容。向学生推荐书目的原则应该是关注儿童成长,尊重儿童的精神世界,有益于儿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既富有童趣,又能启迪儿童智慧。还有那些一直以来深受好评、流传久远的经典文学作品也应该纳入学生阅读推荐书目,让学生在阅读中汲取营养,发展自身核心素养。

聚焦阅读质量 一是阅读策略的延伸。随着阅读时长的增加、阅读数量的增长,学生对于阅读质量也有了更高的需求,需要建构更为成熟的阅读思维模式。对此,教师应充分利用部编版教材中的阅读策略单元,引导学生将在课文学习中习得的阅讀策略迁移到课外阅读中,边读边想,边想边思。例如,在教学《竹节人》一课时,教师积极转变教学角色,以引导者的角色,引导学生根据阅读要求有目的地进行阅读,将习得的阅读技巧和方法进行举一反三,并将其应用到课外阅读中。但学生阅读策略的培养不仅要依靠阅读策略单元的教学,还需要从每一篇课文入手,引导学生运用恰当的阅读策略,提升阅读能力。

二是共读一本书。学校组织学生开展丰富的课外阅读活动,其中师生共读一本书的阅读活动收效良好。师生共读一本书的书目选择根据每个班级学生的实际阅读情况而定,需要随学生的心智发展做到循序渐进,使学生借助阅读愉悦感带动阅读行为,从而达到持续稳定的阅读状态。其中,低年段“共读一本书”阅读活动的目标在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应选择图文结合的故事,配合师生共读、亲子阅读的辅助阅读手段,以培养学生大胆想象、善于求知的创新能力,让学生从小受到美好文字的熏陶浸润。中年级“共读一本书”阅读活动的目标在于潜移默化地调动学生的自主阅读,引导学生在与教师共读不同种类书籍的过程中了解不同文体的特点及阅读方法,初步培养阅读积累能力;
在阅读中运用推测、边读边提问题等阅读策略,提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高年级学生的思维更加敏捷,需要通过“共读一本书”阅读活动了解写作背景,切换看问题的视角,更加全面地分析问题,品味书中的语言与人文内涵并做好读书笔记,培养阅读鉴赏能力。这样有梯度的“共读一本书”活动的开展,更加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也顺应了学生阅读意识和阅读行为发展的规律。

阅读整本书 一是整本书阅读意义。整本书阅读可以为学生提供大量阅读资源,开阔学生的阅读视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促进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对于学生的思维发展和生命体验都具有深远影响。可以说,整本书阅读可以为学生开启通往文学世界的大门,提供浩如烟海的阅读材料。学生在分析、整合阅读材料后对作品进行品读、鉴赏,在这一阅读过程中学生思维的深度与广度都会得到发展。整本书呈现的往往是宏阔的场景,学生穿越其中,能够在字里行间体验别样情感,发现未知世界。同时,整本书阅读能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相对于阅读单篇文章学习到的传统文化,整本书阅读可以帮助学生更加系统、全面、多元地了解传统文化,感受文化的多元,获得更加全面的文化印象。此外,整本书阅读也是促进学生全面综合发展的良好载体,在阅读、思考和反思的过程中,学生的语言文字能力、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也会得到很大提升。基于此,在当前“双减”学生课业负担减少、课余空闲时间增多的背景下,学校积极开设了整本书阅读的课后课程,以此解决学生当前阅读多为单篇、阅读不成体系、不能很好地将课内习得的阅读策略迁移到课外阅读中等问题。在该课程实施中,为了让整本书阅读真正成为一种沉浸式的阅读形式,我们要求学生在整个阅读过程中保持自主、独立的阅读,教师只做适当的讲解和引导,更多的阅读时间让学生独立阅读进而思考,促进其思维的发展和提升。

二是整本书阅读有利于核心素养培育。小学语文核心素养强调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理解和传承四方面,因此我们尝试在整本书阅读课程中渗透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

首先,整本书阅读能够提供丰富的语言材料。随着信息化、数字化时代的到来,学生的阅读进入快餐式、摘要式状态,他们习惯借助电子产品浏览短小快捷的信息,阅读处于碎片化、浅表化,缺乏系统性、整体性思维。整本书多是鸿篇巨制,内容丰富、体量大,拥有丰富的语言材料,有利于语言积累,能够培养良好的语感,促进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掌握和规范表达。同时,整本书种类繁多,包括小说、戏剧、诗歌、学术著作等,能够提供系统的框架、完整的情节,文本前后勾连,能够提供系统完整的语言材料。

其次,整本书阅读能够推动思维层次的逐渐深入。“读书所以开茅塞,除鄙见,得新知,增学问,广识见,养性灵”,林语堂先生道出了阅读推动人类认知层次发展的作用。整本书是作者将自己的所思所想通过语言文字完整呈现出来,因此整本书具有完整系统的话语体系、思想体系和逻辑体系。阅读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影响思维方式,由于整本书的材料丰富、思考角度多样,学生阅读时从初步的收集整理信息到分析、论证、推理文本,是低阶思维向高阶思维的发展过程。阅读整本书有利于学生从寻找文章表层讯息、直接推论的低层次阅读转向评价反思、综合解释的高层次阅读。

再次,整本书阅读能引发多元丰富的审美体验。温儒敏先生认为:传统的纸质书阅读本身就是个审美过程。装帧,开本、版式,纸张,都有可能含有独特的美学意蕴,令人玩味不尽,阅读的过程也就是审美体验的过程。从外在来看,整本书的封面设计、插图绘制、文字排版都是一种美的讯息。从内在来看,整本书中作者的语言特色、表达技巧都会带给读者语言的美感;
整本书中的情节冲突、人物形象、环境描写、思想主旨无一不体现作者的构思美。整本书范围广、内容丰富,学生能够感受到不同作家笔下多种元素的美。阅读是读者与作者、文本对话的过程,因此读整本书利于读者全面地体验作者审美趣味和审美品位,提高自我审美水平。

最后,整本书阅读能呈现相对完整的文化场域。单篇课文能够承载的大多只是文化的“横截面”,甚至只是某种文化场域中的一个现象、一个场景。整本书则不同,它更像“画卷”,能够更为全面地展现彼时彼刻的社会生活图景,演示文化特质形成和发展的“纵贯线”。整本书从古至今不断发展、历史悠久,学生阅读不同时期的整本书的过程也是了解文化发展的过程。由于整本书篇幅较长,是展现市井生活文化艺术的良好渠道,学生阅读整本书时可以较为全面的关注文化的缩影。

总之,阅读是习惯,阅读是相遇,阅读是精神漫步,阅读是生活方式。阅读能让我们的内心世界越来越深厚,越来越丰富,小学阶段更是起着打好人生底色的奠基作用。借力“双减”,实现学生阅读“双增”,让阅读丰盈每一个学生的童年。

猜你喜欢整本书双减课外阅读《论语》整本书阅读学校教育研究(2022年9期)2022-04-18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有效方法甘肃教育(2021年12期)2021-11-02低年级整本书阅读的推进与测评甘肃教育(2021年10期)2021-11-02“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环球时报(2021-07-26)2021-07-26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山东青年报·教育周刊教师版上半月(2021年8期)2021-07-19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科教新报(2021年15期)2021-05-12课外阅读——写作的源头活水作文成功之路·小学版(2020年3期)2020-04-21做好课外阅读指导之我见甘肃教育(2020年12期)2020-04-13“粗放式”整本书阅读实施概要云南教育·中学教师(2019年10期)2019-08-13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农家科技中旬版(2019年2期)2019-05-08

推荐访问:背景下 阅读 双减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