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舍宁秘书网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小学科学课程“做中学”教学模式研究

小学科学课程“做中学”教学模式研究

时间:2024-06-17 12:45:01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科学素养已成为现代人才必备的基本素养之一。小学科学课程为国家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科技人才提供了现实载体,其教学质量直接关系着小学生科学素养发展。然而,当下小学科学课程教学模式还存在一些问题,导致小学生的动手能力、思考探究能力不够强。基于此,文章在分析小学科学课程教学现状的基础上着重探讨了“做中学”教学模式,以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科学课程;
“做中学”教学模式;
科学素养

作者简介:万晓峰(1981—),男,甘肃省平凉市庄浪县实验小学。

小学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主的课程,相关新课标要求教师在课堂上不仅要传授学生科学知识,还要注重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思维能力、想象力等科学素养。但是由于小学科学教学内容有较强的前瞻性和思辨性,因此学生仅仅是被动地接收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其还需要自主探索[1]。有相关学者指出,“做中学”教学模式的最大优势在于学生能从教学过程中直接获得科学经验,这就意味着这种教学模式更能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科学问题的意识。因此,“做中学”是一种科学的教学模式,应被大力推广和应用。

一、小学科学课程教学现状

(一)以知识讲授为主,忽视学生参与过程

受小學生科学学习基础以及教师教学能力等因素影响,部分教师习惯于运用讲授法进行科学教学[2]。笔者通过调查了解到,部分学生一学期去实验室的次数少之又少,也很少有探究学习的机会。同时,笔者通过教师访谈了解到,一些教师认为实验室上课效率不高,部分学生将去实验室上课当成了娱乐,在小组合作活动中,会出现打闹、交头接耳等情况,导致课堂秩序较差。而在教室上课,受教学条件、教学习惯的影响,不少教师仍然会进行“填鸭式”教学,即教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下面当听众。《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倡导教学活动要以学生为中心,而当前的小学科学教学模式与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教学理念还不够契合。基于此,小学科学教师需要将“讲科学”转变为“做科学”,从而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

(二)强调学习结果,忽视学生学习过程

通过教师访谈笔者发现,不少小学科学教师会在每个月或每个学期中安排一次阶段性的测验,以检验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掌握情况。谈及班级学生的科学学习态度、兴趣、习惯时,不少教师的回答是“不清楚”,也有一些教师会关心学生的课堂表现,但是其将焦点放在了学生是否遵守课堂纪律、回答问题是否积极以及是否能按时完成作业等方面。由此可见,不少教师忽视了学生科学知识体系的建构以及动手能力、探究能力的发展等综合学习情况,未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能独立发现并提出某一科学问题以及是否能独立进行实验设计和探究科学现象、自然规律。多数教师将关注点放在了结果层面而非过程层面[3]。例如,在“点亮小灯泡”一课的教学中,笔者观察后发现,教师在引导学生做实验的时候更关注的是每一个小组的学生是否能把灯泡顺利点亮,如果学生无法点亮灯泡,教师就会亲自演示。由于教师太注重灯泡是否被点亮这一结果,导致这一科学活动无法推动学生动脑思考,亦无法提升小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三)教学评价流于形式

笔者通过访谈得知,一些教师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并没有形成完善的评价机制,未针对学生具体情况制订个性化的评价考核表,其主要是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来为每一位学生打分,评价的主体只有教师一人。由于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是单向的,很容易出现首因效应,从而导致教学评价无法有效发挥提升小学科学教学效果的作用。就评价方式而言,目前最常用的有科学测试和作业检查两种。笔者调查后发现,一些教师会根据小学生回答科学问题的积极性、正确性等情况来评价学生,极少运用作品展示、学生互评、小组评价等方式来进行学习效果评价。这表明,考试分数和作业已成为部分教师考量和评估学生学习情况的主要标准,这会使得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探究能力以及创造能力的提升受到限制。

二、小学科学课程“做中学”教学模式实施方案

(一)“做中学”教学模式第一阶段:想“做”

教师激趣设疑,学生进入情境。“想”是学习科学课程的一种重要的方法。想“做”是构建小学科学高效课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所要经历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小学生好奇心、求知欲强烈,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点,让学生意识到科学课程可以“在学中玩,在玩中学”,是不需要死记硬背的。传统的新课导入方法比较枯燥,很难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对此,教师可通过激趣设疑来激发学生想要“做中学”的意识[4]。和其他学科一样,小学科学知识同样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因此教师创设教学情境时要遵循生动性、探究性、趣味性的原则,在班级中营造一种和谐、活跃、轻松的科学学习氛围。

首先,教师可通过课外书籍、互联网平台、杂志报纸等途径挖掘一些新奇的事物或现象,用这些事物或现象来创设科学情境,让学生感受到世界的美妙与神奇。教师也可以巧妙地将魔术、游戏、动画、喜剧表演、情景模拟等融入课堂教学,使复杂的科学知识变得通俗易懂,易于被学生接受和理解。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激趣设疑时不能生搬硬套,而应随机应变、顺势而为。

其次,在创设情境时教师不能忽视学生的情感体验,要注重在情境化的教学活动中充分融入个人的情感,对学生的态度要亲切而富有感染力,语言表达要温和、生动,以这样的方式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并利用科学知识去解决问题,使其产生“想”的感觉。

例如,在讲授“动物的分类”这一课时,教师可在班级内组织一次“迪士尼乐园动物联欢大会”,让每一个学生选择一种小动物来扮演,然后以小动物出场跳热身舞的形式引出此次联欢大会的重要内容——给动物分类。组织这场联欢大会的真实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参与活动情境明确自己的“新身份”,对自己所属的动物类型有一定的认识,从而深入理解本节课的重难点科学知识。

(二)“做中学”教学模式第二阶段:知“做”

教师告知规则,学生明确任务。当学生的科学学习兴趣被激发后,他们就会非常迫切地想试着自己动手做,这个时候教师应把实验的方法、规则以及注意事项等告知学生。其中的规则主要指两方面:课堂纪律规则、科学操作规则。

“矩不正,不可为方;
规不正,不可为圆。”多数小学生自律能力较弱,注意力不够集中,表现欲强,这极易使课堂氛围变得混乱。因此,动手做实验之前,教师要在第一时间强调课堂纪律,告知学生哪些事可以做、哪些事不能做,当然也不需要像传统课堂那样要求学生双手放背后、身体坐直,而是要保证科学课堂的整体氛围是有序的。对于低年级的小学生而言,其实验活动的操作方法主要是观察、分类、比较,因此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调动眼、耳、鼻等多重感官去感受。对于高年级的小学生,教师在科学实验活动开始之前应明确告知他们本次活动的活动步骤、活动原理,对于难度较大的内容,教师应直接教会学生如何去做。唯有如此,才能保障整个科学活动有序进行。

例如,在讲授“植物的种类”一课时,教师首先可将班级学生分为若干学习小组,然后让学生完成“数一数书上有几种植物”这一学习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教师要告知学生讨论问题时仅限于组内成员之间进行沟通、交流,不能影响到他人。出现在教材插图中的植物多种多样,个别学生不知道如何去数,可能会出现遗漏某一植物或重复计数的情况,对此,教师可将数植物的方法告诉学生:“同学们,为了避免出现遗漏或重复计数的情况,我们在数的时候可以给同种植物都标上数字或符号,这样就乱不了了。”

(三)“做中学”教学模式第三阶段:会“做”

教师提供指导,学生动手体验。在这一阶段,教师应为小学生提供科学实验或活动必备的材料,然后将这些材料分发给每一个学习小组,让小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来展现自身的能力。小学生初次动手实操,可能会成功,也可能会失败,对于失败的学生,教师应多给予鼓励和指导,可以通过引导其不断尝试的方式来提升其自信心。

科学的学习无法一蹴而就,需要教师引领小学生去持续求索。小学阶段的学生对于科学的学习还处于了解和感知的阶段,为此,教师应在前两个阶段的基础上对“做”提出更高的要求,让学生不仅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在深入研究某一科学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提出一个更高层次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或布置一个略微有难度的任务来拓展和延伸他们所学的科学知识。

例如,在讲授磁铁的磁性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可先找来磁铁、回形针进行科学实验,让学生拿着回形针反复靠近磁铁两端的不同位置,亲自感受磁铁的磁力。之后,教师可让学生反过来操作,即让学生拿着磁铁去靠近回形针,然后观察现象。在实验过程中,学生会很明显地感受到磁铁的两端都有磁性且磁性很大,那么中间部分是否也是如此呢?这一点值得学生去进一步探究。在这一次科学实验结束后,教师可提问学生:“磁铁的中间部位有没有磁性呢?”有的学生说有,有的学生说没有。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探究,探究后学生会得出结论:磁铁的磁力从两端到中间逐渐递减。这样一来,学生便会清楚地知道,磁鐵的中间部分是有磁力的,只是它的磁力较弱。

(四)“做中学”教学模式第四阶段:“做”好

教师组织分享,学生展示交流。“做”好是此教学模式的最终环节,也是最关键的一个环节。在“做中学”教学模式中,分享交流是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分享交流的方式有很多,学生可选择个人汇报、个人演讲,也可以选择小组集体讨论。在“做”的时候,每一个学生都会有收获,一些新奇的发现和想法会激发小学生的表现欲,因此在科学实验结束后,教师应鼓励学生通过分享交流的形式对整个实验过程进行总结和反思。学生个人汇报结束后,教师应鼓励小组内其他学生或其他小组的学生对其汇报结果进行评价,这样能促进学生巩固和内化所学的科学知识。在小组分享交流活动中,教师要让小组提前做好分工,每次只能有一人上台,鼓励小组成员之间相互补充。

总结评价是“做中学”教学模式的最后一个环节,其主体既可以是学生,也可以是教师。教师可引导学生回忆自己在科学学习过程中所获得的成果、感受或心得,鼓励他们大胆地表达出来。当然,对于科学学习的总结评价不应局限于课堂,教师在对教学活动进行总结评价时,可在本节课所教的科学知识的基础上向外延伸,促使整个班级的学生对科学产生更加浓厚的兴趣。

例如,在学习“观察叶”这一课的内容时,有一个重要的任务是观察叶子的特征。在小学生自主搜集叶子并完成了对不同形态、颜色的叶子进行观察的任务之后,教师可让每一个学生选择一种自己喜欢的叶子进行分享交流。当一个学生在描述叶子的特征时,如果组内有学生持有不同意见,那么教师应鼓励这个学生进行补充,营造一种生生之间、师生之间良好交流互动的氛围。分享交流活动结束后,教师应对叶子的特征以及学生的分享交流情况进行评价总结。通过这样的评价,学生会对叶子的特征有更深刻的认识。

结语

小学科学是一门集基础性、综合性、创新性、实用性为一体的课程,能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加深学生对事物内在规律和本质的认识。文章中,笔者对小学科学课程教学现状进行了分析,发现部分教师忽视了教学过程,教学方法陈旧单一,教学评价流于形式。基于此,笔者提出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实施“做中学”教学模式,并给出了该模式的具体实施方案,以期优化小学科学教学思路,提升该门课程的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席燕霞.小学科学教学模式探索[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22(16):40-42.

周祥皓.浅谈如何通过“做中学”构建小学科学趣味课堂[J].智力,2022(23):155-158.

芮玉利.从“做中学”到“做中悟”:略谈小学科学教材改革带来的启示[J].教学月刊小学版(综合),2022(5):42-44.

曹永锋.从做中学 知行合一:小学科学趣味型课堂学习的实践研究[J].新课程,2022(21):68-69.

猜你喜欢做中学科学素养教学模式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少男少女·教育管理(2022年3期)2022-05-12如何培养学生真实记录的科学素养当代家庭教育(2021年34期)2021-05-19践行美好教育 培养科学素养中小学实验与装备(2021年2期)2021-05-06如何在日记写作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作文成功之路·小学版(2020年6期)2020-07-27关注实验数据 提升学生科学素养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年9期)2019-05-28“做中学”教育思想的核心理念分析现代经济信息(2016年8期)2016-12-26关于幼师立体几何教学与幼儿园教育衔接的教学案例数学学习与研究(2016年22期)2016-12-23遵循“做中学”理念,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力考试周刊(2016年93期)2016-12-12“一精三多”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新课程研究(2016年21期)2016-02-28“导航杯”实践教学模式的做法与成效学习月刊(2015年18期)2015-07-09

推荐访问:教学模式 课程 小学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