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舍宁秘书网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词类活用在诗歌中创造的独特语言魅力

词类活用在诗歌中创造的独特语言魅力

时间:2024-06-16 17:30:02 来源:网友投稿

陈婷

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诗词歌赋无疑处于重要的地位,说它是中华民族先进文化的象征一点也不为过,说它是中华民族文化艺术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也绝不夸张。有时候,一首诗就是一篇文章,让读者欲罢不能、久久回味;
有时候,一首诗就是一杯茶,让我们品后难以抗拒它的魅力。这种魅力在于几个简简单单的词语就能够让作者的情感得到淋漓尽致的抒发,或伤情别离让人感动或自然山水让人倾心或吊古怀今让人思恋或社会风貌让人缅怀……为什么短短的一首诗会有这样的魅力呢?很少有人去思考这个问题,其实它的根本在于诗词词语的灵活性,让短小精悍的诗词焕发出顽强的生命力和无穷的魅力。今天,借着对诗词的学习,笔者就和同学们简单谈谈词类活用在诗歌中创造的独特语言魅力。

一、概念认识

何謂词类活用?这是中国古代文言文或者诗词当中的一种语言现象,是指某些实词在特定语境中,临时改变其用法和含义,当成另一类词使用。比方说在《送东阳马生序》中有“(同舍生)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这样一句话,虽简单,但对比于通常的直接翻译,该句的翻译需要技巧。一般说来,当我们翻译时,会发现其中的对仗性——形容词“朱缨宝饰”和“白玉”相对,名词“帽”和“环”相对,但是动词“戴”却不能和名词“腰”相对。不妨压缩一下主干,前句“戴帽”是符合汉语语法结构的,但是“腰环”不符合汉语规范。但是它又明明出现在那里,难道是作者宋濂搞错了?当然,我们都知道肯定不是。那就意味着我们要根据语境灵活处理,也就是说要变换“腰环”的“腰”的词性,既然“戴”是动词,那么“腰”同样应该理解为动词,所以我们要翻译成“在腰上佩戴”。那么整句话就能完美地翻译成“(同舍生)戴着穿有珠穗、饰有珍宝的帽子,腰间佩戴着白玉的环”,这样就变得通顺且易懂了。当然,很多时候,在学习文言文时老师经常讲这个知识点,但许多同学不知道在古诗词中也有很多的词类活用,能够让诗歌更加充满独特的语言魅力。

二、词类活用在诗歌中创造的独特语言魅力

古文的词类活用类型是多种多样的,有名词作动词、名词作形容词、名词作状语,形容词作名词、形容词用作使动词、形容词用作意动词,凡此种种,不胜枚举。不同类型的词语活用根据语境会潜意识地作出自己的改变,能够让诗词呈现不一样的语言魅力。

(一)词类活用让诗词富于画面美

所谓画面之美,就是目之所及呈现的场面之美。当然有很多诗词,直接描写作者所看到的美景。像曹操《观沧海》中“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几句美景佳句,作者将自己看到的美景都表现在诗词当中。但很多时候不同语境美景的描绘是非借用词类活用不可的,比如在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韩愈的一首《晚春》中有这样的描写,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诗句中的“红紫”本来是形容词,但是在这里是形容词作名词,代表的是“各种颜色的花”,那么诗句的意思就是“花草树木都知道春天不久就要归去(离开),所以特别珍惜这最后的时光,尽情展现生命的本色”,让我们仿佛身临其境,亲眼看到一幅百花争芳斗艳的美丽画面。类似的还有苏轼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的一句“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词中的“黄”本是形容词,但这里是形容词作名词,意为“黄狗”,由此一眼窥见苏轼年轻时张狂的样子。龚自珍《己亥杂诗》“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中的“红”意为“红花”,一幅红花纷纷飘落的场面跃然纸上。其实,形容词不但可以作名词,名词的本身也可以活用。例如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后句的“春”本来的意思是“春天”,是名词,但是如果按照汉语语法的直接翻译,那是不通顺的。这里的“春”实际是名词作状语,意为“茂盛的样子”,于是句子的意思就应该翻译成“枯萎树木的前面有万千林木,长得非常茂盛”,这样,诗句背后的画面也就活灵活现地呈现出来,让我们看到了诗人对世事的变迁和仕宦的升沉所持的洒脱和乐观的态度。再例如,高适的《别董大》中,“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中的“曛”本来是日落余光,是名词,这里也是作状语,是“昏暗”的意思。总的来说,词类活用让事物的特征、状态变得具体而生动,极富感染力,极具画面感。

(二)词类活用让诗词富于动态美

上文提及的“画面美”是中国古代山水中的静态之美,但静态的画面其实还是不能吸引人的,毕竟在古代文人的世界里,眼前的动态画面更为重要,其实这与我们当今时代追求视觉刺激的动态之美也是相符的。在诗词当中,描写景物或者具体意象时经常采取动静结合的方式,让整首诗词更富于动态美感。比如苏轼《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中“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西”是一个方位名词,在此活用为动词,意思是“向西流”,仿佛一条缓缓向西流淌的溪流一样真实,充满动态。再比如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中“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一句,“锦帽貂裘”本是两个名词,这里名词活用为动词,构成名词谓语句(主谓结构),可译为“(我)戴用织锦做的帽子,穿着用貂皮做的衣服”,这样,也把苏轼的“狂态”展现在我们眼前。更为玄妙的是,有的诗词运用多个名词组合,渲染出一派热闹、壮观、宏伟的场面。如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一句,后句连用了“胡琴”“琵琶”“羌笛”三个乐器名词,但是我们不妨联想一下语境,就能知晓这些名词都是活用成动词,意思是“(酒宴上,将士们)弹奏着胡琴与琵琶,吹起了羌笛”,展现了热闹非凡的景象。更为经典的是陆游的《书愤》,其中“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一句,六个名词组成了六幅画面,句子中的“楼船”“夜雪”“瓜洲”“铁马”“秋风”“大散关”六个名词,均已活用为动词,并且分别组成了两个主谓结构的句子,为更好呈现陆游的意思,应该翻译为:“(将士们)乘着楼船,冒着夜雪,在瓜洲渡击退金兵,(将士们)骑着配有铁甲的战马,迎着强劲的秋风,一举收复了大散关。”仿佛就是一帧连贯的动态图,让我们感受到了将士们勇敢非凡的气魄。这种动态呈现出来的美感,是静态画面所不能企及的。名词活用成动词也好,形容词活用成动词也罢,都能将神采气韵生动地表现出来,由画面的静态转为动态,使诗歌更加富有动态美感。

综上所述,古诗词中的词类活用确实能够在不同的语境中表现出不一样的美感。从某种意义上来讲,站在诗词鉴赏的角度,这些活用的词基本上也可以称得上是诗词的“诗眼”,透过“诗眼”,我们能够把握诗词的极致美感。词类活用更是做到了普通表现手法难以展现的形象生动,除此之外,用不一样的搭配方式往往能够让人感到新颖,增强诗句对读者的吸引力和好奇心。毕竟千人一面的诗词表达,是枯燥无味的,难以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但若是增加些与寻常不同的搭配、描写、景象,必会引人注目,而词类活用的意义就在于此。

三、说在最后

诗词之美,其实本不用赘述。它们早就在我们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书写着我们民族别致的人生、伟大的思想、崇高的精神境界,让诗词任凭时光流逝、岁月更迭,浓厚的诗情依旧在我们现代人的精神世界中缓缓流淌、熠熠生辉。而诗词用词之准确、用词之精妙,在诗词的历史上也留下精彩的点睛之笔,它让本就短小的、简单的诗歌更显意蕴,更为重要的是让本已经很美的诗词更具独特的魅力。

猜你喜欢词类形容词魅力独特魅力——MINI JOHN COOPER WORKS CLUBMAN世界汽车(2022年3期)2022-05-23认识形容词小学生学习指导(低年级)(2021年4期)2021-07-21用词类活用法扩充词汇量新世纪智能(英语备考)(2019年10期)2019-12-16《东方欲晓》的魅力湘潮(上半月)(2019年11期)2019-05-22基于语料库“隐秘”的词类标注初步探究广东蚕业(2019年3期)2019-05-14从成语中学习词类活用新世纪智能(语文备考)(2019年3期)2019-01-12基于“字本位”理论再谈汉语词类问题现代语文(2016年21期)2016-05-25被注入东方魅力的配饰Coco薇(2015年10期)2015-10-19形容词高中生学习·高三版(2014年3期)2014-04-29“铜都一号”的魅力中国火炬(2010年8期)2010-07-25

推荐访问:词类 活用 诗歌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