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舍宁秘书网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张艺谋竖屏贺岁微电影:竖屏美学的实践与建构

张艺谋竖屏贺岁微电影:竖屏美学的实践与建构

时间:2024-06-16 15:00:03 来源:网友投稿

王寅

摘  要:竖屏视频逐渐成为新时代影视行业一大热门,随之张艺谋提出“竖屏美学”的概念,并携手别克汽车推出竖屏贺岁系列微电影。本文主要先就其叙事美学分析,利用单一的小人物、有温度的主题、平坦化的情节来建构“微叙事”特征;
再就视觉美学探讨其竖向结构的场景选择、壁纸化的景别构图和有舍得的内外运动建构竖向新视野审美特征,建构系统化的张艺谋“竖屏美学”。

关键词:张艺谋;
微电影;
竖屏美学

媒介多元化以来,受众对使用手机端来进行视频消费的依赖性增强。为满足受众竖向持手机的习惯,竖屏——打破传统影视制式的新形式快速成为新时代的热门,除了互联网环境下常态化的UGC(User Generated Content,用户原创内容)作品,越来越多的视频网站甚至专业的影视团队都开始尝试竖屏形态的影视作品的制作。在这期间涌现了像《生活对我下手了》《通灵妃》《和陌生人说话》等一系列竖屏影视节目。但笔者认为,这一系列作品更多是想做“先吃螃蟹的人”,虽是竖屏形式,却没有顾及竖屏与传统的横屏完全相反的长宽比去合理规划竖屏的画面呈现和叙事表达。

2019年8月23日,张艺谋在首届抖音短视频电影节上首次提出了“竖屏美学”的概念。张艺谋对竖屏持看好态度,认为“电视通常是以横屏的方式观看,但现在手机更适应竖屏观看,这可能会对未来产生更深远的影响。”[1]很快,2020年的贺岁档,张艺谋就首次将其对“竖屏美学”的探索结果通过系列竖屏微电影的创作带给了大众,以时长在5分钟以内的《遇见你》《温暖你》《陪伴你》和《谢谢你》四部曲,展现了独属于“横窄纵长”的竖屏美,竖屏美学的建构旗开得胜。

一、叙事美学:微叙事适配“烟火气”

张艺谋竖屏微电影不仅是艺术创作的成果,也是推广别克汽车、携带商业属性的“广告”。除了这一属性本质,其传播平台——大众随时随地进行传播会话的短视频平台,这两个因素都决定了其“微”形式。

面对新的媒介传播环境,“人类俨然从两千多年来所秉承的‘宏叙事中走出,开始迈向基于新媒体技术的‘微叙事时代……‘微叙事日益成为主导日常生活叙事及其社会交际的新兴知识传达范式。”[2]张艺谋对竖屏美学的实践首先也体现在从普通院线电影的“宏观叙事”中脱离出来,利用平凡的小人物定位、亲近及陪伴的主题诉求和简单、高密度的情节设置建构“微叙事”适配普通人生活的烟火气。

(一)人物:单一、平凡的角色代替复杂的人物关系

竖屏短视频多是从普通人的角度去创作的。这并不单纯因为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兴起带来的UGC作品的繁荣,更多是因为手机这种大众化的传播工具。麦克卢汉曾认为,“深入一种文化的最有效途径是了解这种文化用于会话的工具。”[3]手机作为当下视频传播最普及的工具,生活化的使用方式与碎片化的使用时间是竖屏短视频常以普通人的生活百态展现的根本原因。

四部曲中的角色是生活中的“我们自己”:《遇见你》发生在春运期间拥堵的火车里,其内容只聚焦了一男一女两个学生;
《陪伴你》完全聚焦于一个普通、温馨的三口之家;
《温暖你》虽然出现了很多人物,但基本都是“过客”,主人公只是“发财鼠”小女孩和帮助过她的男士;
《谢谢你》则选择了白领男性与一位清洁工。横屏画幅想要构建戏剧冲突,往往会使用多个人物来设置人物冲突或结盟构成人物关系。然而竖屏因为横向画幅比被压缩,无法容纳太多人物,因而无法建构复杂的人物关系,但是它的优点是相比横屏能够更好地突出人物。张艺谋正是如此扬长避短,避免群像角色设置,而是选择了单一的角色关系展开个人化的故事,通过表演突出人物的表情和神态来叙事。

(二)主题:追求无距离、有温度、微幸福

“智能手机带来的消费主义与生态系统改变了整个经典观看理论。”[4]观众对于竖屏的观看机制更多体现出的是一种亲近、没有距离的期待,所以竖屏的主题诉求本不该是夸张、离奇甚至跌宕起伏。这也就是为什么早期一系列竖屏节目一直不愠不火的原因,它们虽依托竖屏的形式,但主题诉求却依然偏向横屏的观看机制。

张艺谋则是对竖屏的观看机制做了很多思考,利用现实生活中有温度的小事来满足观众亲近、依恋的体验。《遇见你》用简短的4分半钟表达青春男女的一见钟情;
《陪伴你》仅2分钟,就传达了家人惺惺相惜的感情;
《温暖你》则用闹市中区区的两分半,彰显了喧嚣城市之下来自陌生人的善意;
《谢谢你》时长两分有余,流露出不同工种之间的体恤。张艺谋抓准生活化的“微叙事”,精心安排即时性中因认同而获得的短暂“微幸福”,满足受众片刻的情感需求。

(三)情节:平坦化、依赖互动感知

事实上,竖屏违背了人的生理本能,人眼的视像呈现主要是偏向横屏的。而且,竖屏视频的播放设备基本是手机,手机端影视观众的需求也是碎片化、快节奏的,所以说,过于复杂的情节设置不利于竖屏的传播,会引起竖屏视频较差的观看体验。张艺谋扬长避短,避“复杂难懂的情节设置”,扬“短视频播出平台虚拟社交互動功能带来情节的沉浸体验”,再次体现了竖屏的独特魅力。

这系列竖屏微电影的共同点在于都讲述了市井百姓的温情故事,但不同于常规的戏剧冲突来表现主旨,张艺谋更多的还是通过平淡易懂的情节让受众产生共鸣,结合虚拟社交互动,自我感知其价值意义。所以这四部曲也几乎没有使用对白,一是因为竖屏的形式不利于同时表现对白发出的两个主体人物,二就是张艺谋想利用竖屏的这个缺点去召唤观众的沉浸和感知。很有意思的是,在第一部《遇见你》中,张艺谋设置了这样一句字幕“让你们隔着屏幕羡慕一下@所有人”,没有配音,却利用传播平台的传播特点和观众进行互动。

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张艺谋看准了这一点,利用朴实、接地气的角色、情节和主题来构建“微叙事”的情感认同。

二、视觉美学:竖向审美适配“新视野”

竖屏是智能手机及其屏幕开发影响下的产物。智能手机最适合9:16的画面呈现,它的屏幕为受众带来新的影像视野,而竖屏的出现即是尝试为这一终端创造属于它的影像。张艺谋在其竖屏贺岁微电影上做了很多视觉上的美学实践,最终也在这四部曲中建构了别具特色的视觉美学,满足了受众对手机影像“新视野”的审美需求。

(一)纵向结构的场景选择

竖屏不同于横屏,横向的场景在竖屏形式下不仅得不到最完整的表现,而且破坏画面美感。张艺谋深知,“常规电影的空间景观有着极强的装饰性”[5],因此在四部曲中,每一部他都精心选择了纵向结构的空间场景:《遇见你》中的火车卧铺上下铺、《陪伴你》中的玻璃橱窗与梯子、《温暖你》中的上下扶梯、《谢谢你》中耸立的高楼。

竖屏美学的建构首先要注意视频拍摄的场景是否有利于竖屏展现,张艺谋的实践给了竖屏制作者一个思考。在《遇见你》中,男孩和女孩是卧铺中的上下铺关系,在这样一个纵向的场景里,只有竖屏能够最大化同时表现两位主角的肢体语言,最直接地交代画面意义。同样,在《温暖你》中对于扶梯的场景选择也是很巧妙的,上下移动的扶梯,倘若换成横屏拍摄,不仅浪费两边的空间,也无法拍全扶梯的景象。而竖屏不仅解决了横屏拍摄存在的问题,甚至利用上下两部扶梯将竖屏画面对等分,简洁画面的同时又满足了艺术审美的要求。同样,《陪伴你》中的橱窗、梯子都是呈纵向结构的,而《谢谢你》中耸立的高楼虽然不是主体场景,但因为高空清洁工的角色设定,避免不了背景排列的都是纵向、高低错落的写字楼,也满足了纵向视野的倾向。

张艺谋在这一系列作品中都选择纵向结构的场景,这样一来充分摈弃了横向维度的杂物,还突出了人物,让这些场景成为帮助其竖屏整体美感的提升,再根据纵向的结构合理安排人物的定位,形成了竖向视野的美学规则。

(二)手机壁纸走向的景别构图

“在巴赞年代,‘摄影是电影的天然属性。”[6]而张艺谋作为一个大摄影师,对于他来说,影像画面的美是底线。因此,看他的竖屏贺岁微电影,随便截取一张图片,都能觉得这是一张无可挑剔的手机壁纸。笔者认为,竖屏的景别构图美学追求,正是精致的手机壁纸。

1.高低位的安排

竖屏的水平视野被限制,所以张艺谋利用竖向空间合理安排人物的定位,从而适应其竖向新视野。

张艺谋利用纵深空间和道具——梯子的合理使用将主体人物——一家三口合理地在画面内分配,最高处是代表着家庭最受宠的孩子,此刻他正在悬挂象征着团聚的新年红灯笼,往下是扶持着他的母亲,也是建立了传统的慈母形象,最下是正在拍照的父亲(如图1)。这样的人物定位不仅是塑造竖向审美,更是象征了家庭地位:父亲是最坚实的地基,母亲是孩子的守护人,而孩子则是高高在上的宝贝。同样,图2的高低位安排也是用了心的。高位是读书的女孩,低位是心潮汹涌纠结的男孩,男孩呈中近景,女孩呈全景,高低、景别大小都象征了人物的地位。张艺谋不浪费画面的一点空间,精心设计高低位的安排,将每一帧都塑造成适合竖向视野的壁纸。

2.利用画面线条分割画面

在横屏的视频中,我们经常会看到竖向的建筑分布在黄金分割线上以营造美感。竖屏其实也会利用横向的画面线条来美化画面,丰富画面内容。

张艺谋利用火车的上、中、下三铺在竖向视觉上建构了三层横向的空间,将画面立体化,再结合光线的有效分布,最直观地表达了“受下铺影响的男孩低头想要抗议时,和女孩的意味深长对视撞上,属于两个年轻人的怦然心动从这里开始了”这样丰富的画面含义(如图3)。图4则利用清洁工的升降台上横向的线条将楼内楼外的环境和工作從视野上分割开来,又作为同一个画面呈现,预告这两个不同工作的陌生人在后面一定会发生什么。所以说,相比于普通的竖屏视频单一的人物呈现或者上下硬分割成两个镜头,张艺谋利用画面中的线条来丰富画面,交代含义,可以说是竖屏在视觉美学上的一个进步。

3.框架构图与竖向构图的结合

因为竖向构图本就切割了传统画幅左右两端的空间,所以说想要将构图做得更灵巧,就需要去思考如何在有限的竖向里突出主体人物,而张艺谋就想到了框架式构图。

图5和图6分别来自《遇见你》和《陪伴你》,图5我们可以看出是典型的完形框架构图,以火车窗口为框架,选择窗外拍摄,立刻把视线中心集中在框架中,再结合竖屏的形式,一上一下的高低位安排,暗示了画面中的男女一定会发生些什么。而图6不同于前者的完形框架构图,它属于邻近式框架构图,更能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前景是虚化的女性形象,主体人物被框在玻璃橱窗的架子里,突出了小男孩的形象。框架内的一上一下、一前一后的设置又交代了部分信息——小孩被框在橱窗里期待妈妈的关注。

(三)平稳的外部运动和丰富的内部运动

“影视摄影面对的拍摄对象是运动着的客观世界,取景器里看到的以及要记录的就是这个不断变化和运动着的世界万物。”[7]可见,无论是横屏还是竖屏的形式,没有运动的画面,就不是真正的影视。

因为竖屏的横向很窄,所以张艺谋避开了水平运动,镜头的外部运动基本都选择了竖屏优势——垂直方向上平稳的升降运动。

而除了镜头本身的运动之外,他更多关注的是画面内物体的运动,借助丰富的内部运动来营造竖向视野上的运动感。《温暖你》这一部选择的就是将一直在匀速运动的扶梯作为场景,借助内部扶梯的运动,省去了有限的横向空间里对人物的调度,借助外物上上下下来回的运动向观众展现了繁忙的都市人们来去匆匆的景观。同样,在《谢谢你》一部中,借助高空清洁工的升降机作为运动的道具,升降机的上下运动,不仅让画面充满了动感,而且也暗示了窗外的清洁工和窗内的工薪族的身份地位是不存在等级之分的,甚至在最后,清洁工上升到了工薪男之上,通过工薪男的仰视以及食物分享行为,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对清洁工的尊敬与钦佩之意。

三、结语

当下,竖屏视频创作火热,给受众带来了新奇、满足的体验。作为最适宜手机媒介观看的视频形式,未来,竖屏作品会越来越多,甚至达到与横屏持平的局势。但目前,许多竖屏视频依然仅借竖屏名义之新,创作的内容却毫无美学可言,单纯是娱乐化的消遣。而张艺谋将其对竖屏美学的实践体现在其竖屏贺岁微电影中,这一系列微电影无论是从叙事美学还是从直观的视觉美学上都建构了张艺谋对竖屏美学的理解,可以说是对竖屏影视的发展起到了战略性的作用。未来,相信在越来越多的专业人才对竖屏的尝试和研究下,关于竖屏美学创作原则和理论体系都会更加完善、系统化。

参考文献:

[1]人民网.首届抖音短视频影像节张艺谋提出“竖屏美学”概念[EB/OL].[2019-08-25].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42801003374943971&wfr=spider&for=pc

[2]潘天波.微叙事的时间本质与意义建构[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7(12):90-96.

[3]波兹曼.娱乐至死[M].章艳,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10.

[4]陈睿姣.张艺谋竖屏贺岁微电影叙事研究[J].电影文学,2021(6):109-112.

[5]贾磊磊.电影语言学导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57.

[6]屠明非.电影技术艺术互动史:影像真实感探索历程[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9:255.

[7]李晓平.论影视摄影的运动形式[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0(8):147-148.

作者简介:王寅,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微电影张艺谋70岁那年会在干什么意林·作文素材(2021年3期)2021-03-18张艺谋:上合之光辉映“中国梦”与“世界梦金桥(2018年7期)2018-09-25错过了张艺谋,她没有错过爱情海峡姐妹(2018年3期)2018-05-09孤独者张艺谋 我有各种想法却无人能说金色年华(2017年1期)2017-06-15张艺谋电影的流变及文化、美学再反思民族艺术研究(2017年1期)2017-04-16中国微电影的发展生态戏剧之家(2016年21期)2016-11-23以微电影《调音师》为例谈中国微电影在叙事上的改进人间(2016年27期)2016-11-11“微电影”的作用研究及传播意义电影评介(2016年11期)2016-07-27国外微电影的“力量”表达电影文学(2016年9期)2016-05-17

推荐访问:建构 贺岁 美学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