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舍宁秘书网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智慧时代背景下公共图书馆共享空间发展策略

智慧时代背景下公共图书馆共享空间发展策略

时间:2024-06-16 08:30:01 来源:网友投稿

公共图书馆作为我国重要的公共服务机构,是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提供场所。但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人类进入智慧时代,传统的服务模式已经难以满足当前人们对公共图书馆服务能力的需求。智慧时代的到来,极大地推动了智慧图书馆和智慧城市的发展与建设。无论是从资源获取到信息处理,再到信息传播与利用,均呈现出智能化、网络化的发展趋势。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VR/AR等技术已经深入到各个行业,为智慧时代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撑。随着虚拟数字技术的普及,进一步打破信息孤岛,开辟共享路径,实现用户、网络与现实之间的交互。[1]公共图书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受到智慧时代变革的冲击。公共图书馆可以根据自身的发展情况,利用自己所拥有的公共文化资源,构建一种较为新颖、开放的共享空间。[2]不同类型的公共图书馆可以根据使用功能和借阅人群,开展不同的活动,提高图书馆在大众心目中的形象和声誉,提升图书馆的社会影响力。然而,我国传统图书馆在市场发展过程中面临着馆藏资源匮乏、空间利用率低、服务设施落后等问题。在智慧时代背景下,图书馆不仅要提供图书借阅服务,还应顺应时代需求,不断拓展服务领域,逐步渗透到科研、参考咨询、信息检索等领域,满足读者多样化的信息需求。为此,要通过图书馆资源共享,提升其服务效能。为全面落实并推进此项工作,发挥公共图书馆共享空间的服务效能与社会价值,本文以智慧时代为背景,对公共图书馆共享空间的发展策略展开研究,旨在通过此次研究,为图书馆用户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

一、公共图书馆共享空间概述

(一)定义

公共图书馆共享空间建立在软硬件设施健全的前提下,利用互联网和海量的知识库,为读者提供开放的信息获取和智能化的服务。公共图书馆共享空间是基于新时代共享、开放和现代科学技术服务的思想,在此背景下,创造一个舒适的服务环境,实现线上和线下的融合,从而促进馆藏资源共享、加快信息流动的公共性场所。

(二)特征

1.共享性与服务精准性

公共图书馆共享空间建设与发展工作是一项综合性、系统性较强的大型工程,为满足群体的阅读需要,保证其发展,图书馆应具备充足的知识与资源、适宜的阅读环境、优质的用户服务。[3]可以认为共享空间的建设为图书馆发展提供了全新方向,在此空间进行信息与资源的共享、交互與传递,可以在满足用户对知识高效检索需求的同时,深化知识、信息技术、用户三者之间的合作,从而构建一个完善的信息共享服务链。

2.快捷性与便利性

公共图书馆在提供用户与读者专项服务时,可以利用公共空间中的共享平台与信息终端,辅助数字化技术与信息化工具,对不同类别、多语义的资源进行集成化处理,通过此种方式,实现公共图书馆内部资源信息的数字化。在此基础上,可以利用网络工具主动检索并获取多渠道资源,从而实现对公共图书馆原有资源库的填充,拓展用户检索信息的渠道,为用户提供更加丰富的资源信息,提高检索工作的便利性。此外,相比传统的图书馆阅读空间,智慧时代背景下的公共图书馆共享空间,更多依靠数字化技术进行资源传递和沟通,打破沟通过程中地理位置的局限,拓展公共事业的服务领域,实现资源的快速获取。

二、公共图书馆共享空间构建的必要性

传统公共图书馆仅能满足读者的基本阅读需求,提供基本的服务功能,随着我国现阶段智慧城市建设工作的持续深化,终身学习理念、现代化技术与智能化技术呈现高速发展状态,新技术与新理念的引入,使得国民综合素质不断提升,传统的阅读空间无法满足读者的基本阅读需求,且服务效率得不到有效提升。智慧时代的发展为公共图书馆的发展提供全新的指示方向,更是为深化建设提供支持与动力。[4]在此发展背景下,信息、知识、资源的交流和获取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公共图书馆在发展过程中扮演的角色也由信息载体向知识服务方向转变。现阶段,公共图书馆已由传统的实体化学习场所,转变为用户学习、交流、研讨的重要场所。为满足行业发展需求,顺应时代变化,应根据相关工作的实际情况,加大对图书馆智能共享空间的建设。

公共图书馆为吸引更多的读者与用户,需要深入思考其功能和场景布置。公共图书馆共享空间建设是一种满足用户深层次需求的必然性工作,因此在现有工作的基础上,相关科研人员提出信息共享、空间交互等概念,并实现资源在空间内的交互与实时共享,其对促进社会公共文化服务变革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信息化技术全覆盖的发展背景下,社会群体进入图书馆的目的已经不再局限于单纯地查阅信息、阅读书籍,而是拥有一个高效、便捷、可靠的个人空间与知识研讨空间。[5]与此同时,5G通信技术与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推动了公共图书馆空间重构改革的新浪潮。公共图书馆共享空间的建设已逐渐融入社会群体的生活中,因此,有理由认为建设公共图书馆共享空间是实现产业未来持续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在智慧时代背景下,图书馆空间重构既要从建筑结构、空间功能、布局设计、管理和服务等方面入手,还应从人际关系、社会群体心理等方面进行研究。总之,公共图书馆共享空间是人们获取文献信息、实现信息交流的主要场所。因此,在智慧时代背景下,建设公共图书馆共享空间是一项重要的工作。

三、智慧时代背景下公共图书馆共享空间构建的策略

为促进公共图书馆共享空间的发展,应在建设共享空间过程中,优化公共图书馆共享空间功能,整合图书馆共享空间数字化资源,营造公共图书馆共享空间人文环境,助力我国公共图书馆的持续化发展与建设。

(一)优化公共图书馆共享空间功能

公共图书馆共享空间功能的优化要根据图书馆的规模,进行内部结构的功能分区。共享空间划分为五个主要功能区域,其一为咨询服务区域,在此区域,读者可以通过网络与咨询区的工作人员在线沟通,为读者提供馆内资源的直接检索与查询渠道,高效满足读者对资源的需求。其二为专业服务区域,此区域可以为专业读者提供专项的服务。[6]其三为读者学习区域,该功能区域是针对独立研究人员所需的安静环境而设,每个独立空间最多可容纳5人,空间内设有网络连接与局域网全覆盖,读者可以在此区域内独立使用网络终端,查询公共图书馆中的知识与资源。[7]其四为团队科研区域,该区域提倡开放式学习与读者自主学习,增设此区域可以使图书馆内不同专业、不同领域的读者聚集在一起,通过共同研讨解决学术方面的难点,并通过对个人学习经验的总结与讨论,消除科研工作的孤独感。公共图书馆作为集体合作区域的公共空间,成为读者学习与学术研究的最佳场所,为深化此区域的功能,可在共享空间中安装网络终端、写字板、投影机等多媒体设备与网络设备,并在必要的条件下,为读者与有需求的用户提供与之相匹配的参考材料。其五为休闲区,此区域为公开休息场所,读者可以在学习之余,选择在此区域内学习休闲娱乐。此区域内不仅有舒适的沙发,还配备多种型号的充电接口,读者可以选择携带手提电脑学习或上网。

(二)整合图书馆共享空间数字化资源

图书馆共享空间数字化资源的整合,可以有针对性地为读者提供或推荐信息资源。[8]读者作为公共图书馆的主要服务对象,为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的持续化发展,应当将用户需求作为核心,辅助大数据技术、挖掘技术以及前沿信息化技术,建立不同用户的兴趣模型,掌握不同类型用户对知识与资源的需要,以读者为中心,加速图书馆共享空间数字化资源整合,确保馆藏资源符合或满足用户在图书馆内的检索需要。[9]目前,大部分共享阅读空间通过现场访问和在线调查等手段挖掘读者需求信息。但根据现有大量实践结果表明,通过此种方式所获取的用户需求信息比较粗略,很难达到精确效果。因此,利用大数据技术,系统地收集和分析读者在共享空间中对资源的利用情况,包括读者阅读活动参与度数据、评论数据、历史检索关键词、不同界面浏览时间等,以此为依据,有针对性地为读者提供或推荐信息资源。同时,建立以读者兴趣度为核心的公共图书馆共享空间资源价值评估体系,为不同类型的资源设计多维评估指标,挖掘读者对资源与服务的认同度,推动公共图书馆共享空间的动态重构。

为满足公共阅读空间的重构需求,要加大对图书馆共享空间中数字化资源的整合,确保资源来源具有多渠道优势,只有实现基础资源的支撑,才能体现共享空间功能在运营和服务上的差异。[10]因此,在公共图书馆资源数字化的过程中,应充分、合理地利用现有资源,在加大对共享空间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的基础上,建立与市场各类除图书馆以外知识机构的合作关系(包括高校、企事业单位等),通过强化多方合作,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资源共享机制。此外,应在现有工作的基础上,强化公共图书馆共享空间的阅读服务,保证资源能够覆盖全部的阅读功能。同时,根据相关工作的具体需求,辅助数字化技术进行馆藏资源的集中化管理,避免重复建设造成资源浪费。

(三)营造公共图书馆共享空间人文环境

在上述内容的基础上,营造公共图书馆共享空间人文环境,给予读者一种更加适宜的沉浸式阅读体验。在此过程中,可根据公共图书馆的空间布局,在馆内增设环境感知系统、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实时感知并反馈馆内环境的温度与湿度。同时,安装智能照明装置、色彩调控装置,为读者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与环境。同时,可在创设公共图书馆共享空间人文环境时,辅助高频标签技术,对电子书籍进行编码处理,用户可以在登录公共图书馆终端时,直接输入编码或检索关键词,查阅与之相关的大量知识内容,通过此种方式,为读者在公共图书馆阅读中提供极大的便利条件。根据公共图书馆的规模及其在建设初期的功能,为用户提供主题阅读室、24小时智能阅读服务等。对于一些传统纸质版书籍中无法直接向用户呈现或表达的内容,可以在馆藏数字化建设中,引进VR、AR等技术,将立体的内容以动态化、可视化等方式展现,按照此种方式设计图书馆阅读环境,可以给予读者沉浸式阅读体验。

此外,在馆内增设残疾人服务区、视障人士服务区、老年读者阅读空间、母婴室等人性化服务空间,为不同类型的读者提供专项服务,以此种方式,助力我国公共图书馆的持续化发展与建设。

四、结语

目前,公共图书馆正处于由大向小、由散向聚发展的过程中。为提升公共图书馆的服务价值,为解决图书馆资源建设和服务效率不高的问题,积极响应智慧时代的发展需求和技术发展趋势,公共图书馆共享空间应运而生。共享空间是在传统图书馆内通过设施共享而实现的功能互补、资源开放、信息分享、用户互动等多种功能相互结合形成的新型公共服务体系。为深化图书馆共享空间的服务效能,本文通过分析优化公共图书馆共享空间功能与布局、基于用户需求的图书馆共享空间数字化资源整合、创设公共图书馆共享空间人文环境,对公共图书馆共享空间发展策略展开研究。面对数字时代的到来,公共图书馆共享空间在我国的发展已呈现出蓬勃之势。为助力我国公共事业的发展,在后续的工作中,有关单位要加大对此项工作的投入,结合行业发展的具体需求,进一步深化相关工作,为图书馆的持续稳定发展提供全面的帮助。

参考文献:

[1]单杰,梅洪元,潘文特.寒地城市亲子共享空间设计策略——以美国安娜堡2|42社区中心为例[J].当代建筑,2022(08):126-129.

[2]张弦,吴玲.高校图书馆学习共享空间改造与服务创新的思考与实踐——以贵州中医药大学图书馆为例[J].江苏科技信息,2022,39(18):24-26+39.

[3]柏春,晁中豪.基于代际共享理念的老旧住区户外公共空间适老化更新设计策略研究——以上海锦泰苑为例[J].华中建筑,2022,40(06):40-45.

[4]秦长江,杜正辉.国内图书馆空间研究的可视化分析——基于图情领域CSSCI来源期刊(2010-2020)[J].图书情报研究,2022,15(02):90-95+113.

[5]朱春红,陈庆丽.再造校图书馆空间,创新书香校园建设——以无锡广丰中学图书馆“紫藤苑”阅读共享空间为例[J].山东图书馆学刊,2022(02):119-123.

[6]王晓丽,姚彦文.商业综合体内部公共空间供应与共享中庭尺度研究——以西安商业综合体为例[J].城市建筑,2022,19(08):183-187.

[7]刘娇,陈伟莹.基于使用者行为模式与空间功能的高校图书馆研究——以郑州大学图书馆为例[J].建筑与文化,2021(12):211-212.

[8]陶梓玥.共享社区的室内空间设计分析研究——以重庆白象居共享社区中心为例[J].居舍,2021(34):31-33.

[9]赵斌,吴文治,郭林娜.基于环境心理学情感需求的校园共享空间设计研究——以上海工程大泗泾附校教工之家为例[J].设计,2021,34(16):155-157.

[10]何文杰.校园室外共享空间设计在九年制学校的实践——华东师范大学附属双语学校设计有感[J].建筑技艺,2021,27(05):98-99.

(作者简介:高利珍,女,本科,太原市图书馆,馆员,研究方向:阅读推广)

(责任编辑 刘月娇)

猜你喜欢智慧图书馆空间空间是什么?大科技·百科新说(2021年1期)2021-03-29创享空间动漫界·幼教365(中班)(2020年8期)2020-06-29图书馆小太阳画报(2018年1期)2018-05-14有智慧的羊小天使·一年级语数英综合(2014年6期)2014-07-22去图书馆小天使·一年级语数英综合(2014年8期)2014-06-26智慧派智慧与创想(2013年7期)2013-11-18智慧决定成败网球俱乐部(2009年9期)2009-07-16QQ空间那点事学与玩(2009年6期)2009-07-03智慧往前冲,统计百分百(1)数学大王·低年级(2009年5期)2009-05-31空间黑龙江教育·中学(2009年3期)2009-04-16

推荐访问:策略 智慧 公共图书馆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