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舍宁秘书网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悼祝方太

悼祝方太

时间:2024-06-15 16:00:03 来源:网友投稿

张外兴

西宁的斜阳没有留住这位青海的文化名人,冰冷的黄昏却举高了一个不朽的灵魂。

原青海省话剧团团长、省文化厅艺术处处长、诗人、作家祝方太先生(人们都尊称他祝老)在一个夜幕初降的时辰,走完了他93岁的人生,驾鹤西行。

人们记住了这个寒风凛冽的日子:

西宁2023年1月8日晚8时20分。

他走了,走得是那样匆忙;

他走了,走得是那样无奈和不舍。

他走了,在向西的路上,一步一回头地走了。

他是想和相濡以沫近一个世纪的爱妻再见上一面,说些什么?

他是想和至亲至爱的儿女孙辈及他们的家人一一告别,嘱咐些什么?

他是想再抱抱小重孙,感谢他用小手搀扶了自己的晩年?

他是想和曾经的战友、同事、朋友们再见上一面,共同回忆人生的风雨,岁月的峥嵘?

然而,他却无奈地走了,

行色匆匆,身上披着三九的风……

从此,再也不能感受爱妻的柔情,

再也不能收到儿孙们的抚慰和孝顺,

再也不能会见战友同事,只能把多情的回忆留给他们。

他走了,走完了岁月的坚定和从容。

他走了,走完了人生的满斗和自信。

因为93年的岁月写下了八个大字“无怨无悔,磊落光明”。

因为93年的人生始终与太阳同行,他的生命早已融入无数个激情澎湃的春夏秋冬。

岁月不饶人,可祝老从小到大,从大到老,从来就未曾饶过岁月。

祝老像一座高高的山,

他的伟岸基于一个饱满的童年。

1930年6月,他生于陕西旬阳。这是一个山清水秀、人杰地灵的宝地。

故乡的田园阡陌,鸟语蛙鸣,以及那些苍老的歌谣和神树上的传说,都是他童年的给养和人生的课堂。

求学在百里之外,拜师在有梦的地方。

从旬阳到白河,从白河到蜀河,从蜀河到旬阳,从旬阳到陨西,从陨西到安康。

私塾、小学、中学、高中,一路书声一路歌,一路风尘一路情。

一支笔饱蘸着乡愁的墨,在故乡多情的土地上写下了童年的欢笑,写下了人生的正楷,写下了青春的畅想,写下了未来的憧憬。

童年的欢笑灿烂了旬阳,火热的爱情流淌成白河,人生的正楷照亮了前路,青春的畅想升华成男儿的壮怀。

他准备走出故乡,升帆远航。

祝老像一条长长的河,

它的澎湃源于一个戎马峥嵘的高原。

1949年11月,陕南解放。

他毅然投笔从戎,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

先后任文化教员、宣传干事、宣传股长、秘书科长。

故乡的墨水伴他走过了传奇的军旅生涯。

他教战士识字,还帮团首长解读新闻。在常青树速成识字教学活动中,成绩优异,荣立二等功一次,三等功四次。

1958年至1959年,他在青海平叛战斗中兼职战地记者,写通讯报道,宣传战斗英雄,报道英雄事迹。

他的稿件甚至在《红旗》杂志上连载。

此外,他还用手中的笔书写官兵们丰富多彩的军旅生活,创作了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

他是一名文化教员、战地记者,也是一名勇敢的战士。

平叛战斗中。身先士卒,不怕牺牲,冲锋陷阵,多次荣立战功。

在一次战斗中,匪徒瞄准了他这个戴军官帽的人,子弹却打偏了方向。

苍天护佑方太,时光眷顾英雄。

1962年,他还参加了中印边界自卫反击战。还在瀚海戈壁的导弹发射场留下了他的足迹。

有过戎马生涯的人很多,但有他这样传奇故事的不多。

倘若有那么一条能承载记忆的小舟,我们愿意在祝老军旅生涯的长河中漂流,把那些动人的故事,装在船上,撒向两岸,传向远方。

祝老是一支多情的歌。

歌从陕南唱到青海,唤醒了三江源头的甜梦,鲜亮了平凡多彩的岁月。

1976年,46岁的他转业到原青海省文化工作站,担任革委会副主任,分管文艺创作工作。

轻车熟路,如鱼得水。他的笔又有了用武之地。

多年来,他创作了大量的诗歌、散文、小说、剧本。经常有作品在《诗刊》《解放军文艺》《萌芽》《延河》等报刊上发表。

一个从陕南走出,在“解放军大学校”得到锤炼的大笔杆子,又在青海的文化领域里大显身手。

他也由此而成为青海的文化名人。

由于他多才多艺,又有领导水平,组织上安排他担任文化艺术团体的领导。

在原省话剧团担任书记、团长,组织排演了许多有影响的剧目。

一个被称为艺术团体实力要求最高的话剧团,在他的领导下变为青海极具影响的文艺团体。

在原省文化廳艺术处担任处长期间,重视人才培养和艺术水平的提高。注重出人、出戏、出作品。

艺术处成为艺术人才之家,文艺团体之家。

一支笔写到哪里,哪里就会结出文学艺术的硕果;

一团火烧到哪里,哪里就会有温暖和热烈;

一支歌唱到哪里,哪里就会有欢乐和祥云。

祝老是一首优雅的诗。

诗意在童年的春天里萌发,在夏日的流火中涌动,在金秋的颂词中成熟,在冰雪的长调中深沉。

1990年,60岁的他光荣退休,告别了繁杂的行政事务,进入了一个相对宁静的港湾。

从此可以专心从事文学创作,专心研究文化课题。

专心营造和谐,播撒光明。

他研究青海文化史,承担青海文化艺术志的编撰工作。

他在青海历史文化的长廊中徜徉,沿着前人的脚步,捡拾历史的记忆,收集沉睡的故事,写出文明的篇章。

他是一位文化艺术的耕者。

用自己的笔敲击高原的洪荒,书写大漠的沧桑。

他行走戈壁,跋涉三江,拥抱雪山,亲吻太阳;

他欣赏青海湖的碧波,听惯牧羊女鞭稍上的脆响。

大量的诗歌、散文、随笔,从他的笔下流出,在《高原情》和《方太文集》中汇成海洋。

他把对青海的爱写进书里,把高原的美绘在纸上。

让五湖四海的旅人都知道了青海,知道了中华水塔,知道了三江源头,知道了青海是世界上盐和青稞的故乡。

他是一位爱的守护神,文明家庭的缔造者。

从陕南白河走出的爱情幼苗,在青海已长成参天大树。

树上硕果累累,玲珑剔透。四个子女阳光灿烂,都成为各自单位的优秀干部。

一个家庭出一两个优秀人才不足为奇,但全部优秀的并不多见。

祝家的优秀名不虚传。

他家多次被评为全国、省、市“五好文明家庭”,还被授予“全国文明家庭”称号。

他们自办《家报》,从1995年创办发行,至今已出35期。

此举成为“全国文明家庭”的亮点。

祝老和他的爱妻余昌桂就是这个家庭阳光雨露的播撒者。

他们不但为自己的家人营造了一个温馨的精神家园,也为社会与时代的文明进步作出了贡献。

他是一位炊烟的鉴赏家。

诗人木心说,“人生在世,应该有一些高于柴米油盐的品相。”在祝老和他的家庭,我们看到了更多的这种品相。

他们在柴米油盐中品尝亲情的美好;
在袅袅的炊烟中体会爱的感动。

冰雪中抱团取暖,风雨中互相打伞。用心播撒光明,用情交流暖意。

他是一位时光的旅者。

一生伴着时光而行。

一路向西,坚定从容。

扎根青藏高原,戎马枪林弹雨,耕耘文艺园地。

如今他累了,沉沉地睡了。

人们在他的背包里找到了大爱,找到了真诚,找到了格局,找到了畅想,找到了憧憬。

还找到了豁达的人生和无边的光明。

他把这些都留给了后人,留给了社会,留给了时代。

他实在是太累了,让他好好休息吧,不要打扰他。

米兰昆德拉说,“这是一个流行离开的世界,而我們都不擅于告别。”

我们在埋怨祝老不辞而别的时候,还是想呼唤他回来。

亲爱的祝老啊,你可听到爱妻的呜咽和呼唤?你可听到儿孙们的呜咽和呼唤?你可听到战友、同事、朋友们的惋惜和呼唤?

江河在呜咽,

大山在呼唤。

回来吧,祝老!

(本文图片均由作者提供)

猜你喜欢旬阳青海人生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传统音乐类】 旬阳民歌心声歌刊(2021年4期)2021-10-13“非遗过大年 文化进万家”旬阳民歌大家唱活动正式上线百花(2021年3期)2021-09-10大美青海党的生活·青海(2019年12期)2019-12-23人生中的某一天TopGear汽车测试报告(2018年3期)2018-07-26人生悲喜两字之间小学阅读指南·低年级版(2017年10期)2017-11-20青海行七首(录二)岷峨诗稿(2017年4期)2017-04-20青海 管放相宜 渐入佳境中国卫生(2016年8期)2016-11-12青海“闯关”中国卫生(2015年10期)2015-11-10独一无二的你小学生作文·小学中高年级适用(2014年1期)2014-09-17旬阳烤烟新品种(系)区域比较研究湖南农业科学(2014年5期)2014-02-27

推荐访问:祝方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