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舍宁秘书网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极小种群保护的中国传奇

极小种群保护的中国传奇

时间:2024-06-15 13:15:01 来源:网友投稿

卢燕

在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中,我们经常会听到国家重点保护(一级、二级)、地方重点保护、珍稀濒危保护以及红色名录保护等等名词,根据等级我们大概也能知道它们的濒危程度。不过近年来“极小种群”的概念频频出现,并往往与“抢救性保护”联系在一起。大熊猫、滇金丝猴、麋鹿,这些我们耳熟能详,但说起天星蕨、仙湖苏铁、德宝苏铁、百山祖冷杉……很多人感到陌生。这些物种种群数量少、生境退化面临极高灭绝风险,用“命悬一线”形容都不为过。虽然它们名头不响,名气不大,很多却是我国独有,它们同样不可缺少,对于物种交流,维护生物多样性发挥着重要作用。而它们“绝处逢生”的传奇铸就了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一座座丰碑。

大熊猫 物种保护的中国范例

提到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国对于大熊猫的保护提供了独创,独有的中国范例。大熊猫是我国温带森林生态系统中的标志性物种,已在地球上生存了至少800万年。而一度濒危,甚至遭到野外种群灭绝风险的大熊猫,如今无论是圈养数量还是野外种群数量都得到恢复性增长,而它们赖以生存的栖息地生态保护也进入“国家公园”时代。大熊猫国家公园的正式设立,使大熊猫保护得以持续,同时其发挥的伞护效应让生活在大熊猫国家公园内的其它珍稀野生动植物得到有效保护。这些均得益于几十年来的生态修复与科学保护。

四川雅安的密林深处,层峦叠嶂,绿意盎然,气候湿润,漫山遍野的多品种竹子茂密挺拔,这里无疑是大熊猫理想的栖息地。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就坐落于此。几十年来,随着保护和繁育技术不断取得重大突破。截至目前,这里有圈养大熊猫330余只。每年元旦前后的年度大熊猫幼崽集体亮相,更是吸引了全球亿万人的瞩目。当然,更让人难忘和记住这个地方的是大熊猫野放的成功。从去年红外相机拍摄到的资料中,当时野放3年的大熊猫“小核桃”出镜,身体健康,活泼可爱。

2022年6月底,雌性大熊猫“博斯”在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核桃坪基地野化培训圈内,顺利诞下2022年全球首对大熊猫双胞胎,其中一只已被纳入最新一轮野化培训计划。这是它第4次产仔。

“博斯”是一只有着丰富野外育幼经验和过硬的野外生存能力的大熊猫,早在2018年它便以“母兽带仔”模式加入野化培训。

自2003年开展圈养大熊猫野化培训工作以来,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先后成功野化并放归“淘淘”等11只圈养大熊猫,存活9只,存活率达81.18%。其中,7只大熊猫成功融入有灭绝风险的小相岭山系野生种群,2只成功融入岷山山系野生种群。这一创举为深入开展大熊猫野生局域小种群复壮奠定了基础,对大型哺乳动物野化放归具有指导和借鉴意义。该项目在2019年荣获国家林草局第十届梁希林业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并入选了“2019年度中国生态环境十大科技进展”。

“放归,是复壮和重建野生种群的一种重要手段,这对受威胁和濒临灭绝物种有重大意义。”相关负责人介绍说,“把圈养大熊猫放归到野外,能很好补充野外种群数量,增加种群遗传多样性,复壮野生大熊猫种群是大熊猫人工繁育的最终目标。”从1997年开始研讨到2003年开始实施,再到现在的成功,科研工作者们经历了开始,失败,质疑、研究、改变,不断尝试,最后成功,其中滋味和艰辛,从科研人员花白的头发,爬满皱纹的脸庞上可以读出。

2000年,圈养大熊猫“发情难、配种受孕难、育幼成活难”的世界性难题被攻克后,圈养种群的繁育工作有了长足发展。2003年,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率先在全球范围内启动了圈养大熊猫野化培训与放归工作。

“祥祥”,中国大熊猫野放的先驱。当时2岁的雄性亚成体圈养大熊猫“祥祥”,经3年多的独立野化培训,成为历史上首只放归野外的圈养大熊猫。不幸的是,放归不到1年被发现死亡。经解剖研判,“祥祥”可能在与野生大熊猫争夺领地打斗时,从高处摔落而亡。作为全世界关注度最高的动物明星之一,大熊猫“祥祥”的去世一度让这个项目中断。但失败并没有阻挡科研团队继续探索的脚步。

对“祥祥”放归的结果,科研工作者一直在总结和复盘,试图找出原由:野外生存能力不足,无法自行寻找到足够的食物、水源,不懂如何避险;
依赖人类的饲养,还跑回原人工喂养地,显然对野外饮食不习惯;
习惯圈养的“群居”生活,而野外生存空间狭小的独居野生大熊猫特别是成年雄性在领地和配偶争夺中往往异常激烈、凶狠使其难以招架……

2010 年,随着圈养大熊猫种群数量的稳定增长,大熊猫野化放归也迎来了重新启动的大好时机,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的科研团队迅速启动了圈养大熊野化培训第二期项目。一个全新的理念——“母兽带仔”作为新野化培训方法应用在野放培训上,这一创举成为野化放归取得重大突破的关键性技术。让有野外和育幼经验的母兽在自然环境下设立的培训圈内产仔,让放归个体跟随母亲成长,习得野外生存技能。整个过程减少人为干预和影响,保持幼崽的野性,科研人员在接近幼仔时会穿戴涂有大熊猫尿液或粪便气味的熊猫伪装服。幼仔满一周岁后,大熊猫母幼会被转移到面积更大、自然环境更复杂的野化圈舍环境中进行培训,目的是让野化个体能够在野外艰苦的环境条件下存活下来。

2010年8月,全球首只在野化培训场出生的大熊猫“淘淘”,在卧龙核桃坪野化培训圈内开始跟随母亲——被从野外救助回来的“草草”学习生存本领。2012年10月,“淘淘”被植入身份识别芯片后,携带GPS颈圈等装备,奔向野外,独自求生。“淘淘”放归的地点是大熊猫种群密度极低的四川省石棉县栗子坪,这样的选择可以减小野外种群内竞争给放归大熊猫带来的压力。可喜的是,“淘淘”已经成功地在野生种群栖息地中获得了一席之地,并且两次回捕体检都显示状况良好。红外摄像机拍摄证实,“淘淘”已成功适应野外环境。大熊猫“淘淘”成为第一只通过“母兽带仔”方法成功野化放归并存活的圈养大熊猫。

这一步非同寻常,对于大熊猫保护,具有里程碑意义。

科研人员认为,雌性大熊猫成为潜在的繁殖資源,更容易被野生种群接受。此后的野化放归均选择雌性大熊猫作为野放对象。于是,2013-2015年,雌性大熊猫“张想”“雪雪”“华姣”被陆续放归,进一步为“母兽带仔”这一野化培训方法和放归后监测研究积累了经验。2016年,我国首次同时放归“华妍”“张梦”2只雌性大熊猫。2017年,大熊猫“八喜”“映雪”被放归。2018年,大熊猫“琴心”“小核桃”被放归至龙溪-虹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这里也是野生大熊猫种群密度小、灭绝风险高的地带。同时,还综合考虑了当地大熊猫适宜栖息地面积、主食竹生物量、放归大熊猫遗传背景等多种因素。

“只有当大熊猫在野外的种群数量能够稳定增长,它们才能摆脱濒危的命运。通过人为干预复壮大熊猫野外种群成为必然选项。”野化放归新的带头人吴代福说。

德保苏铁 迎来春天

广西南宁,青秀山风景区是南宁唯一的国家5A级景区,而它每年最吸引人的是“镇园之宝”——德保苏铁,一株拥有3.8亿年历史,1360多岁的“苏铁王”,其胸径最大的蘇铁植株达1.2米,植株最高达13.7米。它是国内已知树龄最长的篦齿苏铁,也成就了一段极小物种保护的传奇。德保苏铁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最早出现于3亿多年前的古生代,被誉为“植物活化石”和“植物界的大熊猫”。它也曾一度濒于灭绝,广西南宁植物园通过多年开展的极小种群物种保护工作,让这个珍贵物种重新焕发了生机。

2020年,南宁市政府将青秀山风景区、南宁园博园、五象岭森林公园组建成南宁植物园。青秀山是南宁植物园的主园,苏铁园是青秀山最重要的景点之一,也是极具特色的珍稀濒危植物保护基地和生态教育的重要窗口,园区面积约180亩,2021年入园游客507万人次。

青秀山管委会风景园林局局长李德祥介绍,自1998年起,这里一直致力于苏铁类植物种质资源收集保存、种苗繁育及相关技术研究,经过多年不懈努力,已成为全国最大的篦齿苏铁、德保苏铁、叉叶苏铁、石山苏铁迁地保护育种基地之一。

德保苏铁是青秀山迁地保育苏铁种类中的特色物种,为苏铁科常绿木本植物,国内著名苏铁专家、广西林业勘测设计院高级工程师钟业聪于1997年8月在百色市德保县发现并以其地名命名。该物种与已知的苏铁种类不同,叶片呈三回羽状多裂,其分枝、分叉等保留了更多原始苏铁的物种特征,至今已有约3.8亿年历史。

李德祥介绍,德保苏铁为中国特有种,主要分布于广西百色地区,不仅分布范围狭小,而且野外植株数量极少,加上被发现的消息传开后,引来不法商人、植物猎人的疯狂盗挖乱采,仅半年时间,野外植株数量就从2000多株骤减到800余株,使得该物种处于濒临灭绝的状态,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列为红色保护名录极危物种。李德祥领衔的团队从1999年开始,持续开展抢救性迁地保护引种工作,将散落在苗圃、市场的德保苏铁收集到青秀山迁地保护,通过人工辅助授粉、播种扩繁,使在青秀山的德保苏铁从原来300多株增加到9700多株。

目前,早期育出的德保苏铁小苗已经长大进入结种成年期,为其扩繁提供了种源支撑,使珍稀物种德保苏铁的种群数量不断增加。“得天独厚的环境条件和科学精心的养护,10年以上树龄的苏铁几乎年年开花。通过每年收集的珍稀苏铁种子进行播种,已经繁育苏铁新植株3000-4000株。”李德祥说。

目前,这里共收集保存国内外苏铁植物82种、累计保存种植和繁育各种苏铁2.7万多株。

黄果冷杉 一棵巨树组成的生态系统

在中国西北部的青藏高原上,有一片人迹罕至的原始森林。2019年在青藏高原进行第二次科考的森林团队在进行植被调查途中,在西藏东南缘的察隅县发现了一棵耸入云端的巨树——黄果冷杉。前不久,由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和国家重要野生植物种质资源库牵头组织的联合科考队,再次走进这片原始森林,此时,国道219已深入沟谷腹地,可以进行深入研究。专家们采用攀树直接测量法并结合无人机辅助调查,测得其中一棵云南黄果冷杉高度为83.4米,相当于28层楼高,胸径207厘米,需要6个成年人手牵手才能合围,树龄380岁上下,仍处于健康生长阶段。这是中国境内目前已知的最高树木。这一发现具有极高的科学研究价值。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博士王孜介绍,这个发现让中国藏东南区域成为世界高树分布的第四大主要集中区域。他说,由于温暖湿润的环境,巨树云南黄果冷杉20米以下的树干,生活着西藏剑蕨、倒挂铁角蕨等蕨类植物。在20米到40米之间,大量藤本植物,像紫花络石、三叶地锦、尼泊尔常春藤和狭叶崖爬藤等的果实可以吸引鸟类的注意。

国家重要野生植物种质资源库辰山中心工程师钟鑫介绍,在将近40米高的地方,凑近可以看到像一丛像兰草的叶子,它们是国家二级保护植物虎头兰,在它旁边居然还有一棵华山松的小苗。

科考队员发现这棵巨树身上有50余种攀爬其上的高等植物,包括附生植物、蕨类、藤本植物等,构成了一个立体的“空中花园”。

但到了60米以上的树干部分,由于环境相对干燥,地衣、蔓藓和少量的松柏钝果寄生分布其上。

一棵巨树就形成了一个小小的生态系统,同时也是一部记录自然历史演进的宝藏书,这对于研究区域生物群落演化和生态适应有着重要的价值。

寄生花 与热带雨林的“今生缘”

云南西双版纳,茂密的雨林之中有一种曾以为灭绝的植物——寄生花,在最近几年被意外地重新发现。西双版纳州勐腊县勐仑镇大卡新寨村生态护林员郎海说,当初发现这种花的时候,它正在开花,满地都是红红的。“我不敢去碰,不敢去摸,怕有毒。” 每年10至12月是寄生花的花季,2022年的花季,生态护林员们又发现了大片寄生花野外种群。郎海介绍,寄生花一般会开四五天左右,然后它就会变黑。“我们需要把花粉抹下来,涂到雌花这里。如果成功的话,今年6月份就可以看得到结果。”他说这是科研人员托付给他的事情,所以他必须把人工授粉做好,必须爱护好保护好这些自然资源。

西双版纳热带雨林是5000多种热带动植物云集的生态宝藏。神秘的热带雨林寄生花,是热带典型物种大花草科在中国唯一一个物种。曾经消失的寄生花从零星发现到大片野外种群被重新发现,对科学家研究这类稀有物种和热带雨林综合生态系统构建都有着重要的价值。

寄生花无叶无根无枝条,只有繁殖的时候,才开出惊艳硕大的血红色花朵。大约在每年10至12月开放,花期两周,其他时间,踪影难觅。它曾在中国的记录里消失了长达30年,以为已经绝迹。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环境教育中心副主任赵江波表示,科学家曾在勐远仙境,基诺山和望天树都发现过零星的寄生花。大卡新寨新发现的这个寄生花种群,很有可能是整个西双版纳最大的。他介绍,寄生花是在崖爬藤属的植物根部寄生,所有养分都是来自寄主。但是有崖爬藤属的植物地方却不一定都有寄生花,它的寄生机制至今还是个未解之谜。也正因此,科学家至今都没得到人工繁育的寄生花后代。大卡新寨的这次大规模种群发现,给了他们新的希望。

盐城 “湿"意盎然的中国样本

4月25日,江苏盐城东台条子泥湿地,碧波荡漾,水天一色。望远镜的镜头里可以清晰地看见丹顶鹤翩翩起舞、麋鹿呦呦鸣叫、极危物种勺嘴鹬悠然闲庭。各类鸟类时而翩跹起飞、时而低头觅食、时而清洗羽毛,落日余晖中,和谐自然,美不胜收。“现在主要是小型迁候鸟前来报到的季节。” 东台市沿海区条子泥湿地服务中心主任姜文魁说。“随着近几年推进湿地修复,不断提高海岸带生态系统质量,恢复珍稀濒危候鸟栖息地的举措,生物多样性越来越丰富了。”

在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太平洋西海岸最后一片没有遭到污染的天然湿地就是江苏盐城东台条子泥,作为全球9条候鸟迁徙通道之一,“东亚—澳大利西亚迁飞区”的重要中转补给站。这里每年都有约250种近5000万只鸟儿在此从容歇脚,连世界极危鸟类——勺嘴鹬也会穿越半个地球从西伯利亚远道而来,所以这个时节能看到它的身影也就不稀奇了。

浩瀚黄海,生生不息地滋养着这里582公里海岸线、76.96万公顷湿地,盐城拥有太平洋西岸和亚洲大陆边缘面积最大、生态保护最好的海岸型湿地。自2018年盐城全面启动国际湿地城市创建以来,不断增强湿地生态功能,系统提升湿地品质,全市湿地保护率达54%,自然湿地保护率达62%,成为全国唯一同时拥有2处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2处国际重要湿地、1处世界自然遗产地的地级市。2022年11月召开的《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上,江苏盐城等7座中国城市获颁“国际湿地城市”证书。

近日,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一头小鹿正在母鹿的带领下,悠闲地在水中漫步。保护区资源管护处处长徐安宏介绍,这头新生小鹿是个“交换生”,它的母亲是来自北京南海子麋鹿苑的母鹿所生。今年年初,北京麋鹿生态实验中心与江苏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签订了麋鹿交换协议。3月6日,北京南海子麋鹿苑的10只麋鹿顺利启程并于第二天抵达大丰。3月11日,由江苏大丰麋鹿保护区启程的10只麋鹿也抵达了北京。徐安宏说:“北京来的10头麋鹿很快就适应了这里的生活,其中一头母鹿在4月14日生下小鹿,比大丰本地所产仔鹿的体型略大,体重略重。”

4月19日下午,大丰到北京的麋鹿也顺利诞下了小生命。4月20日,科研人员对小鹿进行体检、称重,并植入动物“芯片”,给它办理“身份证”,这只小鹿体重14.1千克,健康状况良好。

这次血缘交换的麋鹿分别在新家产下健康鹿仔,两只小鹿的健康成长说明这次血缘交换的麋鹿均已适应当地的气候环境。

物种血缘交换,可以有效防止遗传基因狭窄,降低某些疾病发生的风险对于种群健康繁衍有益。同时增加远缘关系丰富遗传多样性。

說起麋鹿的保护,里面还有一个和外来物种入侵的较量呢。被称为 “生态杀手”的互花米草在这里居然被麋鹿“制服”。

据当地保护区负责人介绍,2017年时,2万亩左右的第三野放区内,互花米草占到了70%,两米多高,密密实实,人很难走进,只有一些野生麋鹿在这里繁殖。当其他区域的麋鹿入驻后,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遇到食物短缺时,麋鹿就会采食互花米草的嫩芽嫩叶,这正好抑制了互米草花植株的蔓延,加上鹿群不断的活动踩踏,三四年后,奇迹出现了——互花米草基本消失了,昔日滩涂重现。潮水再次涌进来,重生的湿地再次吸引了鸟类驻足,灰鹤、丹顶鹤、东方白鹳等珍稀鸟禽重新出现在人们的视野。

被国际社会誉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中国样本”的东台条子泥因麋鹿复壮,因珍稀鸟类驻足而闻名,成就了一段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传奇。

从大熊猫的“降级”到难觅芳踪的滇金丝猴数量倍增,从深山老林里华盖木迎来春天到仅存一株的地球独子普陀鹅耳枥开枝散叶……抢救极度濒危的生灵,中国从未停止脚步,从没停止的行动,让越来越多的极小物种重获新生。

猜你喜欢野化苏铁麋鹿The Return Of Wolves Has Already Made A Big Difference初中生学习指导·中考版(2020年12期)2020-09-10苏铁的化学成分研究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2019年1期)2019-03-01欧洲背景下的野化生态文明新时代(2018年2期)2018-03-21黑板像农田红蜻蜓·低年级(2017年2期)2017-03-29苏铁资源利用研究进展中央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年1期)2016-06-27苏铁总黄酮提取工艺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年2期)2016-06-27

推荐访问:种群 极小 中国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