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舍宁秘书网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平淡蕴浓情,朴实见真功

平淡蕴浓情,朴实见真功

时间:2024-06-14 18:45:02 来源:网友投稿

何启

近日有幸拜读了李强老师在《时代报告》杂志2022年9月号总第454期刊登的,为缅怀去世的父亲所著的《精神永存 血脉传承——给敬爱的爸跨越时空的一封信》,感慨良多。

李强老师是在新闻岗位上奋战了半辈子的老兵,也是我工作上的老师和前辈,十几年前他因眼疾被迫离开了热爱的工作岗位。这些年来,他努力克服视力障碍,勤学多思,自强不息。

父亲溘然离世对他打击巨大,后来我得知,他怀着对父亲的深切缅怀,以行文的方式口述再转录,先后向天堂的父亲发出了几首小诗和数封家书,又将这些家书整合在一起、充实到10万余字后,孜孜不倦、反复推敲打磨,删改提炼成了这篇4万余字的长信。写这封长信,对作者来说,不只是一种情感的安放,更是一种对自己对后人的负责,还是一种咬定青山不放松的信念,我为李强老师的坚持和意志点赞,也为自己终日被手机裹挟、时有懈怠深感惭愧。

通读这篇文章,我的第一感受是:文体匠心独具。永别父亲,作者的心情可想而知,但他并没有选择用常规的叙事手法来表达这份人间至痛,而是采用语言平实,少见华丽辞藻,且能直抒胸臆,结构灵活的书信体。让我们在徐缓平和的回忆中,跟随作者的节奏,一步一步去追寻父亲的人生轨迹,父亲的音容笑貌、父亲的谆谆教诲、父亲的奋斗身影、父亲的家国大爱……如电影胶片般一幕一幕展现,渐渐刻画出一个完整的父亲形象。洋洋洒洒、娓娓道来,看似“形散”,实则“神聚”,阅读体验并不碎片化,犹如一气呵成。

在我看来,其实这并不算是一封格式规范的书信体家书,像叙事散文,或者说更像是一个儿子的独白,字里行间,细数着光阴的故事,浸满了儿子对父亲的深深怀念,同时营造出真实的叙事氛围,给读者带来强烈的代入感。

文章开头,作者无限缅怀地问父亲“一年多来,您在天堂还好吗”,结尾,又深情地说“儿给父亲唱支歌,父亲天堂不寂寞”,首尾呼应使结构更加完整,情感表达也更加强烈。读完全文,能感受到作者丰富而细腻的思想感情,和对文章的把控举重若轻,体现了作者将思想性、艺术性有机结合的写作功力。

文章初读觉得冗长,信息密度过大,但当你熟悉了作者的表达风格,会渐渐融入到他朴实的文字中,通篇抒情感不矫揉造作,谈过往不虚构渲染,数成绩不拔高溢美,一如作者本人低调扎实的行事作风。感谢李强老师为我们这些晚辈打开了一扇门,让我们在这封跨越时空的书信中,汲取先辈的奋进力量,感受深厚的父子之情。

第二感受则是:内容大于体裁。文章虽不以斐然的文采见长,贵在以情取胜。尽管作者笔下的很多经历都是生活琐事,平平淡淡,简简单单,但朴素中蕴含浓情,平淡中方显至真。通过这些平实又深情的点滴故事,使一份血浓于水的父子情渐渐凝聚纸上。

平淡中有真情。

文中描写了父子情、夫妻情、手足情、家族亲情……种种情感充沛感人。尤其是父子情,作者从细处用笔,小中见大,其中写到小时候有一次“我”因贪玩外出,父母以为“我”跑丢了,父亲找到“我”后,没有责骂训斥,而是“一把将我抱住,像找到了失而复得的宝贝”。在“我”最无助的时候,父亲的怀抱就是温暖的避风港。

少时为给家里的鸭子喂食,“我”想带着弟弟们到“后地”的池塘捞浮萍,父亲担心“后地”池塘和不远处的人工湖危险,为了孩子的安全,亲自陪同前往,实地观察示范,并反复嘱咐“我们”一定要注意安全。

儿子初为人父,工作家庭难兼顾,年近花甲的父亲“坚持不断爬了半年多狭窄陡峭的5楼”给小孙子送牛奶,每天“大汗淋漓、气喘吁吁,转身下楼的背影”让儿子儿媳感动不已。此处与朱自清的《背影》有异曲同工之妙,同样没有华丽的辞藻,但父亲对儿子那深切的、无微不至的爱却溢满纸头,直漫心底。

少时的儿子看到父亲在家伏案写作的书桌很是拥挤,便暗自立下心愿,将来有能力了,一定要为父亲买张又大又漂亮的书桌,让父亲趴在上面写那永远写不完的东西。30多年后,儿子终于完成当年的心愿。

儿子也不会忘记,一向在学习和生活方方面面都是手把手教“我”的父亲,在放风筝的技巧上却远不如“我”,“我”认真地教父亲如何领跑、如何收放线、如何摆动线拐,让风筝飞得更高更远更稳。当“我”帮助父亲掌握了要领,父亲看着自己放起的风筝越飞越高时,父子俩都收获了满满的成就感,沉浸在欢乐中。

父親调整书房,一组用了10多年的旧书柜放进去后,还空出了一个书柜的位置,一直希望能再增加一个书柜放进空位。弟弟们遍寻市场也没找到合适的,父亲知晓后,遗憾和惋惜的神情深深地印在了“我”的心里。我在寻找着机会完成父亲的心愿。不久,“我”利用装修新房做家具的机会,为父亲精心打造了一个书柜,当父亲看到梦寐的书柜非常合适地放在空位时,欣慰不已。

…… ……

父爱子,子敬父,是中国千百年来千千万万骨肉相连、血脉相通、浓厚的父子情的缩影,父爱的深沉厚重,在文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文中没有在某个特定章节讲父母间的感情,却将俩人艰难时的相互扶持,流年里的相濡以沫,平淡中的白首同心自然融入文章脉络,不动声色又感人至深。特别是父亲入院前两人最后一次的拉手叮咛,仿佛用尽一生留恋,却自此天人永隔。每读到这个章节,我都忍不住眼眶湿润,当时光褪去人生的所有光华,陪伴则是最长情的告白。

平淡中有真味。

人间至味烟火气,文中写到作者少年时,父亲带儿子搭架子种菜、挖防空洞、儿子偷抽邻家门帘竹篾扎风筝被父亲批评,以及节俭的父母把破旧的沙发粘了又粘、陈旧过时的书桌衣柜用了几十年也不舍得丢弃、做个书柜还要反复计议……这些看似琐碎的日常,不禁勾起一代人的回忆,内里浸透的岁月感、烟火气,也让文章内容更加真实可信,使读者更能共情。

在儿子回忆中,过年全家人其乐融融吃饺子,父亲永远是坚守灶台煮饺子、最后一个吃饭的掌勺人,到八十六七岁也不肯让出位置,倔强得如同一位守护全家幸福的卫士,不到最后一刻不放弃。此处让一个温情慈爱的父亲形象跃然纸上,也与文中父亲缺席的除夕夜形成强烈对比,让读者不胜唏嘘。读到此处,更加明白了杨绛先生那一番感悟:三餐四季,家人闲坐,幸福安康,灯火可亲,才是人间好光景。

平淡中有真谛。

文章中写到父亲对孩子的教育,没有“棍棒底下出孝子”,没有“拔苗助长”,只有谆谆教诲和循循善诱,父亲教孩子们种植瓜果,让孩子们轮流学管家,鼓励孩子自食其力打小工……民主、开明的家庭氛围给了孩子成长的沃土,培养了孩子们优良的品格。

文中,在“我”长大后的5段工作经历中,父亲都充当了良师益友的角色。他主张“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坚守引导而不干预的底线;
在“我”迷茫时指点迷津,困难时大力支持,奋进时激励鞭策,进步时鼓励肯定。用父爱为儿子撑起一片天,也给了儿子翱翔的翅膀,让儿子在热爱的新闻岗位上大胆开拓、屡创佳绩,书写了《青年导报》的精彩篇章。这种积极、正向的陪伴堪称亲子教育的典范,也给了天下父母读者强烈的感染启迪。

读完此文的第三个感受便是:意义高于内容。作者以平实生动的笔墨讲述了父亲从自我觉醒、求知若渴之发萌,到烽火乱世、辗转求学之岁月,情注邮路、建功立业之征程,再到桑榆之年、不吝余热之情怀,近一个世纪的风雨峥嵘铸就了一个可歌可赞的人生传奇。

置身这封长信,仿佛有一种精神,在作者的字里行间穿行。这种精神,既烙刻在父亲的个人生命里,也播撒在他战斗过的邮电阵地上,更融入到血浓于水的亲情中。精神无形亦无价,化作故事永久铭刻,化作美德世代传承,化作家风润物无声。

从1949年走进位于天平街邮电局的前身许昌市交通局,父亲一生的基调就已奠定。42年的工作经历,已经化為刻在骨子里对邮电事业的终生热爱。改革开放初期,父亲主持领导邮局企业整顿,抓效益促发展的有力实践为国家邮电部贡献了郑州经验;
作为河南邮储的第一代领路人、开拓者,父亲领导下的河南邮储工作亮点纷呈硕果累累,5年间让“金融甘霖”洒遍中原沃野;
父亲首创的“四千精神”不仅对河南就是对全国邮储事业的发展都影响深远,也见证了一位老共产党员对党忠诚、艰苦奋斗、甘于奉献的精神品质。这种精神,仍激励着新一代邮储人铿锵有力的奋进脚步,使理想薪火积厚流光。

文中儿子始终被父亲的精神品格温暖着、感召着、激励着。当儿子为人父后为孩子走失将要崩溃,当儿子学着父亲的手势刷碗,当儿子把十几年的旧衣补了又穿……他更加懂得了父亲;
当儿子在父亲“四千精神”的指引下提炼出“勤、诚、专”的工作精神;
当儿子传承父亲的赤子之心,用一支笔践行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
当儿子眼疾不便,像父亲一样不畏病魔的侵扰,乐观从容,开朗豁达……那一刻,“我就成了你”。在儿子心中,父亲是一座高大不朽的丰碑,儿子的每一次进步都用他的高度丈量,每一次前行都追随着父亲的方向。

古人云:“至乐无如读书,至要无如教子。”文中父亲是书香家风的引路人,书籍像一盏明灯,照亮了他光辉灿烂的一生,在他身体力行的带动下,弟弟妹妹、子孙后代无不在墨瀚书香中得到润物无声的惠泽和滋养。

在作者的笔下,父亲如一盏明灯,时常照亮自己,温暖别人。父亲一生乐善好施,热心助人,不论亲戚朋友谁有困难,父亲都会及时伸出援手;
父亲一辈子省吃俭用,却在资助教育上慷慨大方,不仅用自己微薄的工资帮助弟弟妹妹、子孙后代们个个读书成才,多年来还坚持扶危济困、捐资助学,几十年间改变了10多个贫困学子的命运;
父亲心中常怀桑梓情,虽年少时便离开家乡,却从未忘本,他时刻心系家乡发展,只要家乡有需要,他都尽己所能。父亲践行善举、不计小我的情怀,如春风化雨般启迪子孙后代,要以无私大爱活出人生大格局。

父亲一生追求理想,开拓进取,胸怀家国,勇担善为,温厚笃实,正直廉平,父亲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是晚辈修身齐家的榜样。父亲教诲子孙立身于世要忠孝明礼,为人处世要谦恭包容,顺境时要戒骄戒躁,逆境中要自强不息,过日子要勤俭持家,对工作要爱岗敬业……文章最后的80字家风家训,正是父母历经大半个世纪积淀的精神和智慧的结晶,是父母对后辈的拳拳深情,相信李家后辈必能在这种家风的浸润下,茁壮成长,葳蕤挺拔。

文中,作者遗憾的是,一生中很少与父亲书信交往。如果父子间“谈笑有同志,往来无代沟”的交往化作尺牍情长,说不定会如《傅雷家书》一般,留下一段亲情佳话。

《寻梦环游记》里说:“死亡并不是生命的终点,遗忘才是。”所幸这封迟来的书信不仅为亲人们留下了一点念想,更留下了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纪念,是为了更好地出发,这种正能量一定会让后人记得:奋斗铸就人生。亦知物质之外,最是精神不穷。

猜你喜欢儿子到儿子家享清福今日农业(2021年19期)2021-11-27打儿子故事大王(2020年11期)2020-12-10儿子文苑(2020年8期)2020-09-09儿子的一次告白学生天地(2020年22期)2020-06-09养儿子,一定要“拼妈”海峡姐妹(2018年12期)2018-12-23谁的儿子笨学苑创造·A版(2017年3期)2017-04-27你养的好儿子学苑创造·A版(2017年3期)2017-04-27儿子啊儿子小说月刊(2015年12期)2015-04-23比儿子给我洗脚更开心的事人生十六七(2015年33期)2015-02-28和儿子一起离家出走人生十六七(2015年6期)2015-02-28

推荐访问:朴实 浓情 平淡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