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芸
一厢情愿的激励孤掌难鸣
Y公司去年业绩实现180%增长,行业前景看好。“行业有增速、企业有发展,实施股权激励方案,就相当于又给员工增加了新动力。”怀着这样的美好愿望,Y公司老板王总决定在公司内部大力推行股权激励方案,以便将公司未来的增长收益与管理团队绑定,实现共创共享。然而,与老板的热情高涨相比,员工们对股权激励方案却毫无兴趣,甚至以各种理由推脱,拒绝参与投资。这让王总困惑不已。
其实,仔细分析员工们的心理不难发现,Y公司目前要推行股权激励方案会造成三对不必要的矛盾,致使实施股权激励变成了老板的“一厢情愿”。
●“绑定”与“不想被绑定”的矛盾
王总说,启动员工股权激励,希望以“投资入股”的方式,绑定一批高潜力管理者,实现高潜人才与公司共同发展。
但在员工眼中,公司目前的发展势头比较好,大概率是因为“目前处于行业红利期”,对于公司未来是否还能保证持续的增长,员工心里是不确定的。
很多员工公开质疑公司启动股权激励的目的:“如果老板希望管理团队相对稳定,应该将关注点转向如何提升公司的运营与组织能力;
只要公司业绩有保障,我们自然会安心地和大家一起努力。股权激励并不是公司当下最重要紧急的事项,为什么老板要花精力优先研究股权,還一定要我们投钱入股?是不是有什么我们不知道的想法?”
于是就出现了这样的场景:老板希望以股权“绑定”员工,而员工却不愿意被股权“束缚”。在这对矛盾的背后,需要明确一个问题:公司为什么要实施(股权)激励?
●“花钱”与“不花钱”的冲突
有的员工把“出资入股”视为投资压力,他们对自己和团队的业务能力信心有限,不想承担股东的压力;
而且,“出资入股”也说明公司对员工的能力并非真的认可,如果公司可以赠送股权则会让员工更有价值感,因此,他们接受赠送股权而不愿意出资购买股权。
而对老板来说,员工“出资”是一种承诺。员工以投入资金这一动作,表达与公司同发展的意愿,也体现自己对公司发展的信心。
所以,员工“花钱”与“不花钱”,构成了一对矛盾。在这对矛盾的背后,要解决的是“激励什么”的问题。
●“信任”与“不信任”的冲突
员工对股东老板的信任,是实施员工股权激励项目的土壤。员工对老板越信任,则参与股权项目的热情就越高;
反之,信任程度越低,员工对股权激励项目的可靠性就越存疑,也就表现得越无感,甚至有些抵触。
Y公司刚刚从创业期转向成长期,但管理尚处于“一言堂”的独立决策模式,没有系统科学的机制向员工展示公司的经营与财务数据。员工们没有太多机会主动了解财务数据,也看不懂财务数据。为了得到员工的信任与支持,后期王总主动表示可以公开财务数据,但员工们依然表示怀疑:“老板给我们看的数据是真实的吗?”
如此一来,老板的“求信任”与员工的“不信任”,构成了第三对矛盾。在这对矛盾的背后,公司要解决的是“规则是什么”的问题。
统一共识是实行激励的土壤
●澄清股权激励目的,化解“投与不投”的冲突
面对“绑定”和“不愿意被绑定”的胶着困境,Y公司应该立足当前的年度业绩目标,展望中长期发展规划:持续抓住近三年的业绩增长趋势,为公司的长期经营发展奠定基础;
进一步积累业务规模和人才资源,为公司未来的战略拓展蓄力。
2023—2025年,既是Y公司的战略发展关键期,也是人才资源储备的关键期,公司应设定时间线,并借业务快速发展之机,识别、吸引和锻炼有意愿、有能力的管理者,并释放一定的业绩增长红利,与未来的同路人分享。
跳出“绑定”和“不愿意被绑定”的矛盾,立足更长远的时间线,澄清股权项目的目的,邀请和吸引同路人,共享增长收益,共创事业未来。所谓共创,即公司达成甚至超额达成三年业绩目标,形成业务规模效应,积累资源池,为后期战略拓展蓄力。所谓共享,即吸引有能力有意愿的管理者,和公司共同分享业务增长收益。
这其实就是对“为什么要激励”形成统一的认知和共识。
●激励方案差异化,化解“花钱与不花钱”的冲突
老板与员工对于是否出资入股的不同理解,实际上是由于双方对于股权激励项目“激励什么”的认知存在差异。所以,公司应区分激励对象,以差异化方案实现差异化激励(见表1)。比如,有贡献者,无需出资则享有贡献收益;
有投资信心的贡献者,兼享贡献收益和投资收益。
贡献收益在各业务单元层面进行。各业务单元负责人无需出资,只要本业务单元达成或超额达成经营目标,则直接享有相应的分红权收益。
投资收益在公司层面核算。各业务单元负责人以及中后台管理者,如果既有业绩贡献(绩效考核达标),又有投资信心(愿意出资购买股权),则可以参与员工持股计划,享有公司层面的虚拟分红权和增值权。
同时,根据公司的三年业绩目标,保证在业绩达标基础上,不仅设计分红收益,还叠加股权增值方案。只要能达到梦想冲刺目标,则触发员工股权的增值权,公司还会额外加赠一定倍数的增值收益,提高投资收益回报率,加大对员工股东的收益回馈。
这种区别激励对象的激励方案,是在尊重个体认知差异的前提下,以贡献收益和投资收益的差异化设计,实现对“激励什么”的策略统一和共识。
●股权规则简单化,化解“信任与不信任”的冲突
根据公司的业务特点,锚定三个关键指标数据进行股权方案设计,而非只看财务数据。
经营利润:是各业务单元和公司业务的数据基石,是全体贡献者和员工股东时时刻刻关注的重要指标之一。经营利润既是分红或超额分红的计算基数,又将影响次年度的股权增发额度。
销售收入:是公司业务的现金流来源、分红权的触发条件。只有达到了销售目标或梦想目标,才能启动分红方案或增值收益方案。
确认收益率:公司的业务需要真正完成交付,才能将销售收入转为确认营业收入。在销售收入保持稳定的基础上,确认收益率越高,公司的营业收入就越高,利润额也就越高,由此形成公司业务经营的良性循环。因此,确认收益率是股权分红方案的关键绩效条件之一,它决定了分红比率的计算权重。
上述三个经营数据,可以帮助公司计算出当年度的分红池金额,以及次年度可增发额度。同时,公司坚持月度经营分析会议机制,各业务单元负责人必须主动汇报上述三个关键指标数据,围绕该数据进行差距分析,从而制定并执行相应的绩效改进计划。
这一系列规则和措施的调整,大大提高了数据的易理解程度和透明程度。业务管理者和员工不必再去研究和理解其他的财务数据和报表,缓解和消除了内心的“不信任”感,形成对“规则是什么”的共识。
简单透明的设计方案,是提升股权激励效果的手段,是提升激励效果的关键。Y公司在对激励方案进行调整后,员工对股权项目的参与度也由15%提升至80%;
整个团队由过去的怀疑和猜测,转向对未来发展的跃跃欲试、斗志满满。不仅如此,团队较以往更加关注组织经营管理能力的提升。而公司高层也意识到,只有员工真正提升了业绩能力、真正具备了业务管理能力、各项业务管理得以细致扎实地执行,才能为公司实现未来的多元化发展策略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