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舍宁秘书网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深入排查调查、细化监测预警、强化综合治理——地灾防治的“贵州答卷”

深入排查调查、细化监测预警、强化综合治理——地灾防治的“贵州答卷”

时间:2024-06-14 09:15:02 来源:网友投稿

导读

摧枯拉朽的地质灾害把无数美丽家园变得支离破碎,而大幅提升的防治能力让贵州人民群众更加平安幸福。

贵州是全国唯一没有平原支撑的省份,贵州是地质灾害最为严重的省份之一,地质灾害成灾迅速、隐蔽性强、破坏性大,地质灾害的防治堪称世界性的难题。

无数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者迎难而上,乘着贵州入围全国综合防治体系建设重点省份的机遇,如今贵州地灾防治进入了一个排查调查最深入、监测预警最细化、综合治理最科学、能力建设最全面的全新时期。

几年时间,贵州省自然资源系统交出了一份令人民群众满意的地灾防治“答卷”。

每年,省地质灾害防治指挥部通报表扬年度全省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先进集体、先进个人和优秀群测群防员时,从他们身上都看到了“实干”两个大字。这些人中,不少都是地质灾害来袭之际的“吹哨人”,他们一次“吹哨”或许就能让数百人幸免于难,而有时这“吹哨”的机会是来自他们在汛期彻夜的守候。

防治“新篇章”如此挥毫——

“‘十四五期间防治成效最明显,2021年全省因灾死亡失踪4人,2022年以来全省因灾死亡失踪3人,同期相比大幅减少。”在2022年贵州省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体系建设新闻发布会上,省自然资源厅交出近年来贵州地质灾害防治取得的“成绩单”。

这看似简单的数字背后,是地质灾害防治综合实力提升,换来了无数家庭的笑颜。曾几何时,贵州人谈地灾而色变,崩塌、泥石流成了山区百姓通往幸福大道的“拦路虎”。面对严峻的地质灾害防治形势,贵州省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体系建设如此挥毫——

构建“统一领导和基层自治”的防治指挥体系,同步健全防治管理责任制度,压实各级各有关部门防治责任。

探索“隐患点与风险斜坡”的风险管控机制,以县域为单位,全面开展地质灾害详细调查及风险评价,采取针对性的风险管控措施,防止因灾造成人员伤亡事件的发生。

完善“人防与技防”相融合的监测预警机制,完善群测群防工作机制的同时,建立贵州省地质灾害防治指挥平台,建立监测预警信息化标准体系,完善监测预警响应管理制度,提升基层临灾预警和快速处置能力。

此外,还有“治理工程与绿色防护”的生态治理机制和“避险搬迁与乡村振兴”的衔接机制等创新措施,让贵州攻克了一个又一个看似不可攻克的难关。

近年来,“黔西两起地灾成功避让,765人紧急撤离”“六盘水成功避让一起地质灾害,提前撤离211人”……“成功避让”即人民群众对贵州地灾防治“答卷”的满意分。这些得分都是无数地灾工作者风雨无阻的不懈奋斗,都是人民群众“比铁还硬,比钢还强”的团结之力。自2018年贵州实施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体系建设以来,全省共成功避让地质灾害106起,在防治工作中有效处置险情599起。

地灾“新防线”如此构建——

“提前10分钟给出预警,我们可以撤离避险人员;
提前半个小时告诉我们,我们可以避免大量人员伤亡;
提前两个小时告诉我们,我们基本可以避免人员伤亡。”谈及地灾预警时间,一位贵州省基层干部对地灾防治部门相关负责人如是说。

对于地质灾害防治,贵州省自然资源主管部门是分秒必争。早谋划、早部署,精准打通地质灾害防治的“第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

全面开展地质灾害详细调查及风险评价,锁定地质灾害隐患和风险斜坡,完成全省88个县(市、区)优于1:5万地质灾害详细调查和风险评价工作。对全省地质灾害隐患点和风险斜坡做到“心中有数”,对受威胁的地区和群众做到“了如指掌”。

依托天上查、空中看、地面核的方式,形成了“天-空-地”一体化的地质灾害早期识别体系。建立集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遥感、人工智能等技术于一体的贵州省地质灾害防治指挥平台,指挥平台在全国率先应用卫星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技术,大大提高贵州地质灾害综合防治科技水平……一件件涉及守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技术创新和制度,一次次预警系统立下的“战功”成为防灾减灾工作改革的关注点、发力点,一点点改变着人民群众以往防范地质灾害的传统模式。

从“人人参与 人人配合”到“全民有奖报灾”,从地灾监测员尽职尽责巡查到普通村民意外发现的地灾前兆,可以看出,贵州在地灾防治工作中,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取得了很好的成效。通过科普宣传、紧急避险和信息报送三大机制,切实提升监测预警的实效,着力打通防灾避险“最后一公里”。

贵州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以“干”字为先,实干为要。每年,省地质灾害防治指挥部通报表扬年度全省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先进集体、先进个人和优秀群测群防员时,从他们身上都看到了“实干”两个大字。这些人中,不少都是地质灾害来袭之际的“吹哨人”,他们一次“吹哨”或许就能让数百人幸免于难,而有时这“吹哨”的机会是来自他们在汛期彻夜的守候。

地灾监测员康明刚彻夜守护换来数百乡邻的平安,普通村民万政英采蘑菇时发现地灾前兆紧急上报的撤离、基层干部吴昌芬在灾害来临前帮助村民背着孩子跑……每一次成功避让都是防灾工作者用血汗书写出的“生命史诗”,“干”字的含义,在贵州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语境里更加丰盈——是团结、奋斗、务实,也是进取、创新、争先。

贵州地质灾害防治部门正用“人防+技防”构筑了一道道“铜墙铁壁”的地灾新防线,创造了一个个“人心齐,泰山移”的防灾减灾奇迹。

贵州“新答卷”如此答题——

奮斗“十四五”,奋进新征程,贵州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踏上“新的赶考之路”。2023年,贵州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如何作答,我们从贵州省自然资源厅党委书记、厅长周文在2023年全省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的发言中找到一些“答题方向”。

深入推进综合遥感早期识别。高度关注和主动衔接自然资源部国产“陆地探测一号”数据验证应用,对以往使用卫星数据进行补充,缩短数据获取周期,提高识别监测频次。完善省级综合遥感“产学研”研发应用体系和联席会议机制,强化识别关键技术方法研究,完善“数据处理-解译方法-灾害类型判读”的技术体系,着力提升识别精度和效率。遥感解译成果数据出来后,要及时推送有关行业主管部门共享,进一步形成部门防灾减灾合力。

深入巩固“隐患点+风险斜坡”双控管理。强化对风险隐患“全生命周期”管控,基于 1:5 万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成果,各地要在管住已有隐患点的基础上,高度重视风险斜坡的防控工作,务必落实巡查措施,重点巡查风险斜坡区域有无形变和人为工程活动。探索利用高清远程视频监控技术对风险斜坡进行宏观观测。对出现变形的风险斜坡,及时转化为台账隐患管理,避免对风险斜坡区域进行人为扰动,这样既管住已有台账隐患点,又管住风险斜坡,推进防控方式由“隐患点”防控向“隐患点+风险斜坡”双控转变。

深入推进“人防+技防”能力水平提升。全面落实地质灾害监测和巡查业务补助,多措并举健全完善群测群防体系。同时,强化“技防”赋能,推进全省防治指挥平台软硬件迭代升级,应用最新信息技术优化监测预警模型,不断降低预警预报信息误报率。在已经建成7700余处基础上,今年再建2300处自动化监测点,推动在册隐患点自动化监测全覆盖。修订完善防治指挥平台运维导则,做好自动化监测设备及平台运行维护,加强“消息树”工程建设,强化预警预报信息第一时间处置响应,不断提高“技防”水平。

深入开展“铺天盖地”防治宣传活动。把乡镇(街道)、村(社区)作为前沿阵地,全面发挥电视、报刊等主流媒体、微信抖音微博等新媒体优势,大量投放防治科普公益广告和宣传视频,将地质灾害科普宣传覆盖到“最后一米”。以受威胁群众为重点,构建目标导向明确、内容通俗易懂、载体丰富多样的宣传动员工作体系,引导群众关注自家房前屋后和生产生活区域的地质环境变化,提升群众识灾避灾能力。拓宽群众参与报灾渠道,落实群众有奖报灾政策,发动全社会力量参与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人生万事须自为,跬步江山即寥廓。贵州地质灾害防治战线上的干部群众在滚石上山、爬坡过坎中,蓄积“千磨万击还坚劲”的韧性,砥砺“越是艰险越向前”的品格,已经凝聚起全省防灾减灾的强大合力。

启航新征程,时代赋予我们防灾减灾工作新的历史使命,人民群众给予我们更多的期盼,历史期待着地灾防治工作者精彩作答。我们坚信,凝聚“想在一起”的防灾减灾之心,激扬“干在一起”的人民群众之力,仍是地灾防治工作闯关夺隘、勇毅前行的最可靠动能。全民共同防灾减灾,方能创造出贵州更大的防灾减灾奇迹,助力贵州高质量发展,为多彩贵州现代化建设添砖加瓦、保驾护航。

“塘约客栈”——走出平坝地质灾害避险搬迁新模式

贵州,地质环境脆弱、地形切割强烈,地层岩性软硬相间,全省国土面积的87.9%为地质灾害高中易发区,是全国地质灾害最严重的省份之一。截至2022年底,全省地质灾害隐患点和风险斜坡28172处,潜在受威胁群众达200多万人,潜在经济损失1600多亿元。

安顺市平坝区,位于省中部,长江与珠江分水岭的长江流域一侧,国土面积999平方公里,已查明地质灾害隐患点59处,风险斜坡109处。境内滑坡、崩塌、地裂缝、地面塌陷等灾害类型均有分布,规模以小型中型为主,占百分之九十以上。以西部、北部地区偏重,如乐平镇、十字乡、齐伯镇等。

塘约村位于平坝区乐平镇西北部的偏远村寨,在农村改革和脱贫攻坚工作中,探索出“三权”促“三变”改革路径,走出了“党建引领、改革推动、合股联营、村民自治”的好路子,实现了从省级二类贫困村到小康村的蜕变,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塘约道路”。

2020年10月23日,安顺市平坝区乐平镇塘约村硐门前组地质灾害避险搬迁项目获得2020年度中央自然灾害防治体系建设补助资金480万元,搬迁80人。项目于2020年开始实施,2021年完成。

平坝区乐平镇塘约村硐门前组總共威胁39户165人,根据轻重缓急情况,2020年度先对影响最为严重的16户80人先进行第一批搬迁,余下的23户85人作为下一批项目申报搬迁。根据省、市相关指导意见,避险搬迁资金可用于征地、地灾危评、规划设计、建房补助、基础设施建设和旧房拆除复垦复绿等,但人均投入不超过4万元。面临资金缺口,乐平镇塘约村委充分体察民情、全面解决民忧,及时召开村民议事会议,由村级合作社担保,在农村信用社每户贷款10万元专项用于安置房建设,搬迁农户按《搬迁协议》和《旧房拆除复垦协议》规定的时限完成搬迁入住的,在银行贷款所产生的利息由塘约村委支付,彻底解决了搬迁群众建房的资金缺口问题,激发了群众搬迁和建房的热情。同时,搬迁群众选出3—4名代表参与议事,确保施工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有效解决,建筑施工、材料选购等方面由村委牵头,群众代表统一采购,有效降低建设成本和提高建设进度。

作为全省党建教育基地,乐平镇塘约村党支部及时召开党员议事会,采取“旅游公司+农户”的模式,承租16户搬迁农户安置房二、三楼打造“民宿”,由公司统一管理,农户作为“民宿”服务员。一方面,解决了党建培训参训人员的住宿问题,另一方面,与省外旅游公司签订合作协议,引进周边省、市游客避暑度假,从而增加搬迁农户的“钱袋子”,有效解决群众因搬迁贷款及时还本问题。

猜你喜欢防灾斜坡隐患隐患随手拍江苏安全生产(2022年9期)2022-11-02隐患随手拍江苏安全生产(2022年8期)2022-11-01互联网安全隐患知多少?大众科学(2022年8期)2022-08-26家庭防灾应该囤点啥?奥秘(创新大赛)(2022年6期)2022-07-29隐患随手拍江苏安全生产(2022年6期)2022-07-29地质灾害防灾避险小常识江苏安全生产(2022年5期)2022-06-16防灾减灾 共迎丰收之季今日农业(2021年15期)2021-11-26故宫防灾的“超强铠甲”军事文摘(2021年16期)2021-11-05信仰的“斜坡”当代陕西(2019年6期)2019-04-17梦是长长的斜坡(外一首)天津诗人(2017年2期)2017-11-29

推荐访问:贵州 排查 答卷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