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创建一个优秀的班集体,须从读懂学生的成长需求出发。“儿童立场”应是设立班级发展目标的根本立场;
学生成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应是班级实践活动的设计导向。在班级发展规划中,只有理解学生的成长需求和愿望,才能促进他们自主发展;
在班级发展过程中,只有用心整合各种教育资源,促成学生由“做中学”到“创中学”,才能帮助学生成长为有主见、会主动、能主导的人。
【关键词】“小先生制”;
自主教育;
多维评价;
集体成长
【中图分类号】G635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23)21-0037-08
【作者简介】葛金莲,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江宁分校(南京,211102)教师,一级教师,曾获江苏省、长三角地区中小学班主任基本功大赛一等奖。
“小先生制”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陶行知先生为普及教育而倡导和实施的一种教学形式。他提出,儿童可以一边当学生,一边当“先生”,即知即传,即学即教。这是自主教育的生动体现。当下,尤其是“双减”政策实施后,在减负增效的教育背景下,“小先生制”自主教育思想在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过程中焕发新的生机。在自主教育理论中,“自”体现为“自知、自律、自强”;
“主”体现为“主见、主动、主导”。新时代的“小先生”应以“自知”为基础,以“自律”为机制,以“自强”为目标,在有“主见”的前提下“主动”地“主导”自己的人生。
我校以“培养以天下为己任,具有健全人格和创新精神的现代公民”为育人目标;
我校校训为“嚼得菜根,做得大事”。“嚼得菜根”是一种吃苦耐劳的精神品质,“做得大事”是敢于创造、勇于担当的实践能力。我基于班级实际情况,依托“小先生制”自主教育思想与我校的育人理念,通过有梯度的实践活动培育自知、自律、自强的“小先生”,培育以天下为己任,具有健全人格和创新精神的“做得大事”的人。
一、基于“儿童立场”设定发展目标
要创建一个优秀的班集体, 首先应设立班级发展目标。“儿童会告诉我们教育的起点”,因此,班级发展目标的设定应坚守“儿童立场”,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我班学生共45人,其中29人来自城区。家庭成长环境方面:学生的家庭条件普遍较好,但成长环境、家庭教育理念差别较大;
家长的教育背景层次丰富,多数具有良好的学习能力和接纳意识;
“80后”独生子女家长成批出现,部分家长自我中心意识较强;
因弟弟妹妹的出现,部分学生失去“中心感”,导致心理失衡;
有的家长处于事业上升期,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缺少陪伴引领。学生自主意识差异方面:35%左右的学生具有较强的自主发展意识;
约50%的学生独立自主意识不强,自我效能感不足;
约15%的学生自我意识强烈,而自主意识淡薄。除去主观因素,家庭教育理念是造成自主意识差异形成的主因。学生实践能力方面:约15%的学生能经常参加生活劳动,约20%的学生参加过校内外志愿活动,约5%的学生了解一定的生产劳动知识;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超过80%的学生认为实践有益于自身发展。究其原因,我发现部分家长包办代替较多,导致学生缺乏实践锻炼的机会;
或是家长忙于事业,缺乏指导引领。
基于以上班情分析,我与学生共同确立了班级发展目标(见表1)。目标分为三个阶段,每个阶段细化为三个方面,纵横相连、层层递进,构成了一幅完整的班集体发展蓝图。
二、遵循“问题导向”设计班级活动
以自主教育为途径的实践活动应坚守“问题导向”,活动设计应从学生成长需求出发。自主发展意识是学生成长的立足点,因此班级各项活动都围绕此“圆心”展开。
(一)聚焦圆心,将自主进行到底——“小先生”萌芽
自主教育侧重生命个体的发展性,即自知、自律、自强。
1.自知:岗位自定,个性发展
班集体建设工作的起点是学生在集体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找到自身的存在感和存在价值。我班完全实现“去班委化”,尝试“岗位自定发展模式”——设“岗位”,去“职位”。學生没有等级,只有任务。学生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事务,发现自身的能力所在。如有学生找不到适合的岗位,或中途发现并不合适,可以自己去调整、发掘,甚至创设岗位。
2.自律:潜能觉察,自治共生
岗位设定后,“环保小先生”在班级进行环保宣传、垃圾清理指导;
“金牌小讲师”在自主学习课上提供学习示范、疑难点讲解;
“就餐小先生”指导同学营养就餐、避免浪费;
“阳光小教练”负责策划组织大课间的“微运动”项目;
“生态小先生”负责记录校园里乌鸫、喜鹊、中华虎凤蝶等的变化……“小岗位”锻炼“大能力”,“小先生”走向属于自己的岗位,在自治与互律中,潜能被觉察,自主意识被唤醒,“小先生”逐渐成长为班级、生活的主人,其生命的自觉开始提升。
3.自强:优势智能,互助成长
一是榜样物态文化。“岗位模式”稳定后,班集体初具雏形,接下来就要帮助学生树立“班级主人翁”意识。“模仿”是学生重要的学习途径,“看见优秀”是学生成长的源动力。我努力让“每一面墙都开口说话”,让教室的每个角落都能“讲述”学生的成长故事。我班教室墙壁上展示的作品随着学生成长而变化。我相信,展示中的每一次跟进都是对学生自我价值感的一次激发。
二是优势智能协作。根据“学习金字塔”理论,团队学习、主动学习和参与式学习能显著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华罗庚小队”是创意数学思维的聚集地,“小先生”给同学讲解难题、分享好题;
“巴金校友队”是文学爱好“小先生”的天下,他们在阅读写作中为同学答疑解惑;
“贝聿铭小队”是“设计家”的发源地,“小先生”负责班级文化栏的布置宣传、班刊的设计编辑;
“杨丽萍小队”成员分别入选了校“啦啦操”队、舞蹈社,“阳光体育”时段,他们是尽心尽责的教练……
班主任应创设一切可能的平台,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优势智能”,并助力其在“学”和“做”中不断强化。
(二)延长半径,把实践贯穿始终——“小先生”生长
生命个体与外界关系的构建侧重个体的主体性,即主见、主动、主导。如果学生的自主发展意识是“圆心”,那么从“圆心”向外拓展的实践路程就是半径。
1.主见:“半径”初生,从教室到“百草园”
校园“生态农场”开种后,我班领到了属于自己的“班级试验田”。种什么呢?一番激烈讨论后,我班成立了“农作园小先生”指导团。“小先生”咨询身边的专家:务农长辈、生物老师、农学院教授……最后他们有了自己的主意:种中草药,打造自己的“百草园”。他们找到了何首乌,挖来了车前草,买到了铁皮石斛种子……有的幼苗夭折了,他们就反复播种;
精心养护的药材长成了,他们欢呼雀跃。劳动体会分享主题课上,他们切身体悟到了一粥一饭来之不易;
过程性影像文字汇成班级可视化材料后,他们逐渐理解了父母的艰辛。
“百草园”里的实践增长了学生的见识,加深了学生对生活的理解,提升了他们的独立思考力和分析判断力。
2.主动:“半径”伸长,从班级到家庭
在“每周议事”交流会上,有学生反映了家庭问题给自己带来的困扰。于是我带领班级学生开展了“青少年家庭问题影响度调查”,结果显示绝大多数学生的家庭都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那如何引导他们正确面对,甚至主动参与调解呢?于是我班的“家庭关系顾问团”诞生了,第一个班本课题“小孩不小”也应运而生。针对各种家庭问题,学生搜集资料、分析原因、总结方案,第一期《父母吵架怎么办》手册出版了,主要内容包括吵架类型、父母性格、矛盾原因……学生通过合作研讨,找到了解决方案:调虎离山法,礼物开解法,引火上身法……这些实用的操作方法,有的令人捧腹,有的令人惊叹。
当家长、家庭问题已被分析得入木三分,“小先生”开始筹划“家长微课堂”,他们要做家长的“小先生”!“小手拉大手”活动得到了家长的全力支持,家长从一开始的“陪玩”,到看到孩子自创材料的惊讶和认可,这也说明“小先生”走进了家长的心里,自我成长的同时也抚慰了家长。
3.主导:“半径”延展,从学校到社会
真正的社会实践活动应赋予学生对社会与自我关系的正确认知。为此,我班进行了如下探索。
描新志愿活动:为筹备国家公祭日的升旗仪式,我们用近一年的时间去准备。“阅读小先生”成立了“享读·悦读”读书会,研读仁人志士爱国事迹资料,通过每周读书交流,带领大家了解那段家国难安的岁月;
“实践小先生”实地探访,申请参与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哭墙”上遇难同胞名单的描新志愿活动。每周末,我们天亮就启程,有时纪念馆工作人员下班,看到月光下坚持的少年们,会举着手机给他们打光。那些虔诚而温暖的冬夜,就这样刻在了少年的心上。
电子地图更新:半年中,我们走访了南京市档案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祭拜了17处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丛葬地。在走访丛葬地途中,因手机导航不准而几次迷路,我们当场联系某电子地图公司的工作人员,推动了电子地图更新的步伐,并主动参与了前期资料收集。两个月后,新版电子地图发布,“小先生”激动欢呼!
教育基地共建:“南京市档案馆很神奇,我们能不能让它成为学校的爱国主义教育共建基地呢?”几位“小先生”来问我,我内心震动了!我清晰地感受到家国情怀的种子已在他们心中生根、发芽。那接下来该怎么做?谁也不知道。他们连续三个周末都去市档案馆,与馆长成功对接;
接着他们把德育副校长请到了档案馆,进行了相关事项的深度交流;
然后他们动手策划方案,反复探讨;
最后终于迎来了升旗仪式上市档案馆与我校共同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揭牌的珍贵一刻。
在这样的实践活动中,学生的自我主导力在提升,正确的家国观在萌发。我们的“小先生”分明已经成长为有创新精神,能做得大事,心怀“国之大者”的人!
(三)扩大圆周,让评价多元多维——“小先生”成型
不同的视角能催生发展的眼光。优秀的行为需要固化,向上的精神需要肯定,點滴的进步更值得鼓励。
1.影像记录成长
“小先生”档案:我认为优秀作业、竞赛获奖、班级活动、小组合作成果甚至是打扫卫生、整理课桌的瞬间都值得记录。班级的《成长记录袋》和学生设计的《青春纪念册》中都存放着这些动人瞬间。我班期刊《少年志》定期刊登学生作品、班级优秀事例,班级文化墙、班级博客也会定期发布学生的优秀事迹。如此,班级发展过程中的无形财富被有形化并为下一阶段的发展打好基础,形成完整的闭环。
2.仪式定格进步
“小先生”表彰:我利用“红领巾争章”活动和共青团活动在班级设置表彰主题栏。今年我班还增加了面向家长的表扬慰问仪式。一封孩子的表扬信,一张走心的“感谢卡”,一束康乃馨或家长喜爱的小礼品,传递的是孩子的关注,肯定的是家长的智慧和付出。
3.协同赋能未来
“小先生”传承:独木难成林,育人需同心。我班实行“一学生一导师制”,聘请任课教师、往届学生、优秀家长等为德育导师,每位学生选择一位导师定期交流,导师适时给予点评、引导。“大先生”拉着“小先生”,教的是知识,学的是做人。“小先生”从中学会了指导同伴和下届学生,这是一种温暖的传承。
评价是集体前行的一根指挥棒,指挥者需要莫大的智慧。智慧是一个无限集合,指挥者越多元,学生获得启发的空间就越大。每一条评价都是一次成长的定格,都是一缕根须在萌芽。
三、立足班级特色,谱写成长乐章
(一)用花的念想培土
什么样的土壤适合生长,花儿最清楚。在班级建设活动中,我始终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未成年人”的原则,立足班情设立发展目标,着眼学生的需求开展实践活动,利用地缘优势拓展成长空间,构建基于儿童立场、适合学生发展的支持性环境。我坚信,只有适合植株生长的土壤,才能让花儿深深扎根、有力生长。
在微班会上,我班学生研讨生成了“教室里说错了不要紧”“我是时间设计师”“奇妙先生有办法”等主题活动。岗位制创设、“百草园”种植、班本课题钻研、地图资料收集、爱国基地共建等活动都在促进学生探尋一种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一种把思维打开、“从0到1”的创造精神。
(二)以土的养分育花
班集体发展过程中,“小先生制”贯穿始终,学生的自知、自律、自强意识得以发展。我班各类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各级竞赛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学生获得信息大赛国家级奖项1人次,编程、英语演讲大赛省级奖项7人次,数学、写作等大赛市级奖项多人次,学生先后获得“市最美中学生”“市三好学生”“市优秀学生干部”称号。
梯度性延长的实践活动有效促进了学生的身心发展。学生从“做中学”到“创中学”,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增强,并逐步成长为有主见、肯主动、能主导的人。三年来,我班每学期都被评为校先进班集体,两度被评为区特色班集体;
因丰富的实践活动被评为市“大中小学社会实践先进班团队”。
班级发展的过程中,我始终坚持以“小先生制”自主教育为魂,以集体成长的实践为形,助力学生成长为“以天下为己任,具有健全人格和创新精神的现代公民”。班集体的建设应是基于生命的成长需求、个体的实践体验、集体的共同愿景而做出的埋下头、俯下身的努力。在这样的理念下创建班集体,学生才能穗穗渐满,粒粒闪光。
附:我爱我的国,做担当的我——七年级爱国主义教育主题班会设计
一、教育背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首先要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对青少年而言,他们易为祖国感到骄傲,但又难以付诸行动。一方面,国家日益强大,人们民族自信不断增强;
另一方面,“实用主义”“功利主义”观念对未成年人的思想产生了一定冲击。如果“知”“行”不能统一,说爱国而无担当,就易培养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为此,我们要及时帮助学生扣好成长的第一粒扣子,利用“小先生制”这样自主探索与同伴教育的方式,将爱国与担当厚植于学生心田。
初一学生刚跨入“少年期”,心理上具有向上性,也有盲目性,缺乏理性思维,比较容易“从众”。一次“生涯规划”主题活动后得知:我班学生多数以“稳定/高薪”为未来择业标准。再做调查后发现:远到大国博弈,近到集体发展,部分学生对此关注不多,知之甚少。我班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普遍关注“文化基础”“自主发展”,但“社会参与”意识尤其是“责任担当”精神较为缺乏。有的学生齐喊“爱国”,止于知而疏于行,每天埋头学习却不知为何而学,对未来缺乏目标引领、理想支撑,对他人、集体、社会缺乏共情与责任。
二、教育目标
认知方面:让学生认识“爱国”是个人与民族发展的动力源泉,“担当”应以国家、社会需要为前提,深入了解爱国主义的内涵。
情感方面:深化学生对爱国行为、担当精神的认同,并将之内化为对祖国的深厚情感。
行为方面:引导学生把“爱国”与“担当”外化为日常的具体行动,并指导未来规划,将个人理想与祖国前途紧密联系在一起。
三、活动准备
教师方面:召开班委会,展示班级“生涯规划调查”“初中生爱国意识调查问卷”结果,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与学生共议班会主题与流程;
准备“2050之约”生涯规划心愿卡、收藏坛;
指导学生制定“爱国小卫士”争章规则;
召开小组长会议,帮助学生梳理材料,确定班会流程。
学生方面:完成“初中生爱国意识调查问卷”;
根据任务分组,进行活动基地探访,并在网上搜集补充材料;
根据所获材料,生成“小先生说”小组分享脚本,演说排练;
制定“致14岁——爱国小卫士行动”争章规则。
四、实施过程
(一)导入:爱国,知行合否大家辨
1.你认为什么是爱国
听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音频:历史深刻表明,爱国主义自古以来就流淌在中华民族血脉之中,去不掉,打不破,灭不了,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维护民族独立和民族尊严的强大精神动力。
学生结合印象深刻的爱国人物或事迹,自主表达对“爱国”的认识。
2.大家“知”“行”是否合一
展示班级“生涯规划”主题活动调查结果,学生仔细分析。
教师出示理想职业排序图,请学生思考交流:透过图中数据,你发现了什么?
教师小结:大家选择职业大多是因为稳定和高薪;
大家选择职业都是从个人需要出发,较少考虑社会需要(情感兴趣也是个人需要)。
分组讨论:关于爱国,我们“知”“行”是否合一?
对比刚才所谈到的爱国认知和现在所观察到的实际现象,可以发现:现实中一旦个人需要和国家需要出现冲突时,我们往往选择的是自己的利益。这体现出一种“利己主义”思想。
【设计意图】通过“问、思、辨”三步,层层递进,帮助学生逐步认识自身存在的问题,点明本次班会活动的出发点。
(二)环节一:先辈,为有牺牲多壮志
“小先生说”(先辈精神循迹组)爱国材料收集分享。
观看视频《南陈北李,相约建党》。
展示百年前人们的艰难生活、百姓对社会的控诉,让学生了解先辈的革命初心和建党背景。
学生分享感悟。
倾听原声《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
学生谈谈先辈爱国的具体体现。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提炼关键词,写在板书标题空心字“担”字上,表示先辈的“承担”。根据关键词,视情况引导学生总结先辈的爱国体现:坚定的理想信念、无私的牺牲精神、坚强的革命意志(参考“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中国军事百科全书编审室)。
【设计意图】“心血辩护效应”显示:一项活动的参与度越高,人们就会赋予它更高的价值。效法陶行知先生提出的“小先生制”,让学生充当“小先生”,在历史材料搜集和集体分享的过程中生成“自我教育”,知史爱党,知史爱国。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先辈爱国与担当的意义、价值。
(三)环节二:前辈,敢教日月换新天
“小先生说”(先辈精神传承组)基地走访经历分享。
观看视频《平凡的奇迹》,深入了解“消防工匠”、一等功获得者罗忠臣的事迹。
小記者采访——与罗班长现场互动。
学生现场提问,探寻从“平凡少年”到“绳索专家”的择业初心、成长历程。
思考回答:听完罗叔叔的事迹,你有什么感受?
学生分享感悟。
小组讨论:在你的身边,有没有这样优秀的前辈,他是你的榜样,能给你成长的力量。
交流展示:“我想当……”
把心愿写在便签上,现场交流展示后贴到板书主题的空心字“当”字上。
学生分享心目中的“担当榜样”。
集体总结:祖国建设时期,前辈的爱国体现在哪里?
学生自主表达。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提炼关键词,写在板书空心字“当”字中,引导学生总结前辈的爱国担当:立足本职、拼搏奋斗、创新创造(参考《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
【设计意图】通过教育基地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生成真实的分享材料与心得体会。从实践过程中发现的“偶像性他人”消防英雄,到身边的“互动性他人”前辈亲朋,让学生明白:无论是时代楷模还是身边好人都是平凡的人,这些榜样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贡献。以此帮助学生理解祖国建设时期前辈们的爱国与担当,引导学生在模范互动与同伴交流中体悟平凡的力量。
(四)环节三:吾辈,不负韶华勇担当
“小先生说”(先辈精神践行组)爱国之行实践分享。
1.爱国之行,少年可为
思考交流:爱国,我能做什么?展示“初中生爱国意识调查问卷”部分内容:哪项爱国行为可行,哪项不恰当?交流观点,说明原因。
2.公布示范:我的爱国行
与家长一起利用网络直播助农(家长、学生共同学习《关于规范网络直播打赏 加强未成年人保护的意见》,严控未成年人从事主播职业)。
学生展示刺绣学习作品,参与非遗学习,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展示自己的小发明、小创造,结合基地实践谈感受。
3.青春韶华,立志当下
生涯从“心”出发:回顾生涯规划调查结果,学生分享对未来择业的感受;
学生自主发言,教师注意觉察学生择业观发生变化的本质,及时总结引导。
未来从此约定:写一份寄语给2050年的自己,现场封入“收藏坛”,课后“播种”在校园的“理想树”下。28年后的今天,相约回到母校,重启今日之约,见证理想实现。
【设计意图】根据价值澄清法的“三阶段”,从调查问卷中提炼学生建议的爱国之行,再让学生从中选择,然后公布示范,最后在“未来约定”活动和往后生活中按照选择行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报国观:少年可以担当、少年应正确担当。以学校“生涯规划”课程为引领,帮助学生确立远大志向,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
以“2050之约”为形式,用庄重的活动仪式和盟约精神,将个人理想和祖国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
教师总结:从一开始看到大家生涯规划调查问卷结果的担心,到现在看到大家在未来蓝图的描绘中写进了“社会”与“祖国”的担当,我为你们感到骄傲!
爱国是中华儿女最自然、最朴素的情感。中国史书万卷,字里行间,皆有家国。如果过去的抛头颅、洒热血是一种担当,那么今天的班会以及班会前的实践活动则让我们走进了历史的长河,见证那些雄伟过往;
让我们懂得了什么是爱国,如何去担当。鲁迅先生曾说:“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今天,我们可以做一个展望:百年后的少年们会如何评价现在的我们呢?让我们以真挚之爱,行担当之事,成长为未来民族的脊梁!
最后,把习近平总书记的一段话送给即将踏入14岁青春的大家(音频):自觉担当尽责,始终成为组织中国青年永久奋斗的先锋力量。奋斗是青春最亮丽的底色,行动是青年最有效的磨砺。有责任有担当,青春才会闪光。
五、活动延伸
“小先生说”:利用班级读书会,深入阅读《雨花英烈家书》,与身边的人分享,讲述推广。
有志当行:结合致敬青春——“羲和里18号”爱国小卫士争章行动和“红领巾争章活动”有计划、分阶段实施,每周反馈,每月展示。
实践足迹:尝试促成消防特警大队与我校爱国主义教育共建基地的合作。
六、活动反思
1.爱国教育“细小实”
对初一学生来说,爱国是一个宏大的主题。如何让一群刚走出“儿童期”的学生理解爱国主义精神,并落实到日常行动中,是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必须面对的问题。本节班会课引导学生从不知道“爱国是什么”的茫然,到理解“什么是担当”的了然,最后能将未来的理想规划和国家的发展、人民的利益联系在一起的理所当然,这就是一种觉悟和成长。在往后的活动中,爱国主义教育的切口还可以往“更细更小更实”聚焦。
2.更注重面向全体
从材料收集、实践活动、分组汇报到课堂互动,看似参与面广,但课堂实施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只是部分同学。教师和主持学生都有所偏向,课堂互动时会有所遴选,导致部分学生没有机会参与。之后的课程应面向全体学生、关注每位学生。
3.更全面觉察需求
在初中开展生涯规划活动,我曾持犹疑态度:过早进行规划,是否会限定个体发展的可能?在本节班会的课中和课后,不少学生表示“想当一个罗叔叔那样的人”——理解一种职业,打开新的世界。由于学生对各种职业的认知还不够,往往会产生选择局限。至此,往后班级生涯规划主题活动的“出口”豁然开朗:避“限定”,要“打开”!打开青少年的眼界,加深对各种职业的切实认知;
打开协同育人的资源整合方向,拓宽实践体悟的活动场域;
打开学生未来的择业阈值,拓展生命的发展可能……总之,往后应更加全面地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深度挖掘被隐藏的成长需求。
4.系列化开展活动
正如道德与法治课上,学生能流畅地背出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之间的关系,生活中却往往不能“知行合一”,班会课可能也会出现“现在说的”和“以后做的”不一致。这节班会课就像一粒种子,“丢下一粒籽,发了一颗芽”,后面还需要勤浇灌,常养护,用一系列踏实具体的活动,巩固今日体会和领悟。
猜你喜欢小先生小先生制浅谈“小先生制”在中学语文课堂中的尝试新教育时代·教师版(2016年38期)2017-03-01浅谈高中政治教学与“小先生”教学法中国校外教育(中旬)(2016年11期)2017-01-07新课导入方法例谈小学教学参考(数学)(2016年12期)2017-01-03“小先生制”在小学高段数学教学中的运用考试周刊(2016年75期)2016-10-12谈学生班级管理自制制度考试周刊(2016年53期)2016-07-15让儿童教儿童“小先生制”之混龄活动理念实施研究考试周刊(2016年33期)2016-05-28高效课堂里的“小先生”考试周刊(2016年11期)2016-03-17运用“小先生制”开展语篇教学江西教育C(2015年10期)2015-11-03“小先生”制在课堂教学的有效应用小学科学·教师版(2015年7期)2015-10-21以“小先生制”为载体建构校园自治文化中国德育(2015年11期)2015-0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