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舍宁秘书网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马克思“现实的个人”对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培养的启示

马克思“现实的个人”对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培养的启示

时间:2024-06-09 14:15:01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 “现实的个人”区别于“抽象的个人”,是唯物史观的前提和出发点。马克思认为“现实的个人”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体。马克思对“现实的个人”的社会属性的理解和把握,对于培育时代新人具有重要启示。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进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实践活动,教育对象社会属性的培育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中显得更加重要,不仅有利于促进教育对象提升个体的生命价值,而且能使其厚植家国情怀,从而担当民族复兴大任。

关键词 现实的个人;
思想政治教育;
教育对象;
社会属性

作者简介 王莹莹,首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关于人类社会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唯物史观的前提和出发点是“现实的个人”,马克思以“现实的个人”为逻辑起点,始终在现实性上讨论人。思想政治教育是以人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的实践活动,在培育人的过程中是否能够借鉴马克思对“现实的个人”的理解和把握?对这个问题的科学回答关系到对思想政治教育“培养什么人”这一问题的解答,有助于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

一、马克思“现实的个人”的出场语境

“现实的个人”不是马克思凭空创造出来的,是根植于现实问题并不断批判反思而生成的。“现实的个人”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区别于以往哲学家抽象、孤立、片面地谈论人的问题,把实践活动看作人的对象性活动。

(一)“现实的个人”是唯物史观的前提和出发点

马克思阐明唯物史观时,首先明确前提和出发点:“我们开始要谈的前提不是任意提出的,不是教条,而是一些只有在想象中才能撇开的现实前提。这是一些现实的个人,是他们的活动和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包括他们已有的和由他们自己的活动创造出来的物质生活条件。”[1]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的前提都是错误的,无论怎么演化发展,也无法通往科学的道路。黑格尔认为,“只是为历史的运动找到抽象的、逻辑的、思辨的表达,这种历史还不是作为既定的主体的人的现实历史”[2]。黑格尔这种主客體颠倒的思维方式是他的出发点,因此历史在黑格尔眼中只是“想象的主体的想象活动”。费尔巴哈承认人是“感性对象”,但是他把人只看作“感性对象”,而不是“感性活动”。“他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对象性的活动。”[3]因此,在费尔巴哈那里,唯物主义和历史是完全脱离的。

马克思所描述的人“不是处在某种虚幻的离群索居和固定不变状态中的人,而是处在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发展过程中的人”[4]。也就是说,人们进行着各种各样的活动,人的活动在马克思那里是“感性的人的活动”,是实践。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是在批判一切旧哲学的基础上确立的。黑格尔研究“思想客体”,费尔巴哈对其进行批判研究的是“感性客体”。费尔巴哈看到了人的感性存在,却曲解了人的实践活动。事实却是“只要描绘出这个能动的生活过程,历史就不再像那些本身还是抽象的经验论者所认为的那样,是一些僵死的事实的汇集,也不再像唯心主义者所认为的那样,是想象的主体的想象活动”[5]。

(二)“现实的个人”的主要特征

1.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人来源于自然界,作为自然界的有机组成部分,人受社会影响逐渐淡化了动物性,但是仍然不能摆脱动物式本能的自然属性。人如果要生存,必须首先满足最基本的生活需要,这和动物是一样的。然而人天生就不简单只是自然存在物,“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同动物的生命活动直接区别开来”[6]。人的有意识的生命活动创造了人直接生活于其中并且区别于动物的生存环境的人类社会。自然属性是与生俱来的,社会属性是在社会环境中不断生成并且会逐渐发生改变的。人的社会属性首先体现为社会关系的丰富性。“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7]马克思区别于其他思想家对人的本质的理解,在现实性上谈论人的本质。从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出发,把人的本质看作社会历史发展的结果。人的本质是不断丰富与发展的,在现实生活中没有抽象的、永恒不变的人的本质。人的社会属性还体现在“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8]。马克思从实践出发,科学解释了社会生活的本质。实践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现实活动。实践以人为主体的特性就内在地包含着实践过程和结果的多种可能性。人通过实践活动对象化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在确证自身存在的过程中不断向前发展。

2.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

我们人类生活于其中的世界不是随意运行的,自然界的规律是我们无法改变的。太阳每日东升西落,我们人类便也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如果违背自然界的规律,就会受到自然界的严重惩罚。恩格斯很早就告诫人类:“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每一次胜利,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成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完全不同的,出乎意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又消除了。”[9]然而,尊重客观规律并不意味着我们被必然性统治着,我们可以发挥自我意识,能动地改造世界。人通过发挥能动性,创造出不同于自然界的人类社会,并按照自己的意愿赋予人类社会“理想的模样”。人作为主体的改造活动,既有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同时也有改造社会的社会实践。不论哪一种实践活动,都需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人作为主体,对客体不断进行改造,在给客体深深打上人的烙印的同时,人自身也得以不断发展。

二、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是“现实的个人”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进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实践活动,其组成要素必然具有社会性。马克思把握人的社会属性,主要是依据人的感性对象性活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人的本质在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为此,应如何充分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社会属性。

(一)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双重地位

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既处于客体地位,作为受教育者存在,同时也处于主体地位,能够进行自我教育。教育是把自然人转变为社会人不可或缺的实践活动。在接受教育时,教育对象处于客体地位,需要接受主流意识形态教育,以便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然而,教育对象作为“现实的个人”,只接受教育远远不够,更重要的是结合自身特性进行自我教育,满足自己更深层次的精神追求。“一定的目的性意识,反映和契合了一定主体的需要,才能被一定的主体所内化,成为主体内在的精神动力,进而对一定主体满足自身需要的活动产生重要的指导和推动作用。”[10]思想政治教育不同于一般的传授知识的教育,更多地展现一种精神引导,使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寻找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这种独特的实践活动“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11]。

(二)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社会关系

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在教育过程中受到很多外部因素的影响。教育对象的社会关系和谐与否,是影响其发展的重要因素。教育者和教育对象要改变单线联系的“主客体关系”,努力构建和谐友好的“对象性关系”。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不是简单的“教”与“学”的单向过程,而是一种既“教”又“学”的互动过程,两者身份可以互换。“环境是由人来改变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12]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社会关系存在性上既具有平等性,也具有不平等性,而最终的目标是培养具有社会主体平等性关系的对象。因此,对于教育者来说,关键是如何构建平等的教育关系环境。忽视以人为本的价值原则,不平等地对待受教育者,缺乏对受教育者人格和尊严的尊重,往往会对教育对象造成较大伤害,使得教育者和教育对象关系恶化,不利于教育对象的全面发展。

(三)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可塑造性

可塑造性是人的本质决定的。人在不断变换成长环境的过程中适应社会关系,塑造新的自我。人“不是力求停留在某种已经变成的东西上,而是处在变易的绝对运动之中”[13]。对人来说,没有一种完美的状态可以被称为人的完成时,人始终处于未完成时,也就是说人在不断提高和完善自身,总是无休止、无止境地超越自身,达到更加圆满的状态。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具有多种特性,各种特性都是随着社会关系不断变化的,具有多种可能性,因此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思想政治教育对象能够通过教育活动产生改变。在进入教育活动前与进入教育活动后的差异,就是教育对象发生的改变。因此,要利用好教育过程,及时对教育对象进行检测,从而真正实现教育对象的全面发展。

三、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培养

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就是要在尊重人的自然属性的基础上,加强对人的社会属性的培养。因此,要充分发挥教育对象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过程中的双重作用,始终在现实的社会环境背景下培养现实的人,让思想政治教育的培养对象以最大可能、最好状态融入这个时代的社会关系,参与这个时代的社會发展。

(一)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社会属性是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这是我们党在新时代提出的育人目标。这一目标要求我们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始终要从现实的人及其社会关系中培养人、发展人。

一是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我国公民社会关系认知与发展的一种价值导向,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认可的思想基础,是每一个人作为“现实的个人”被赋予的社会责任、时代使命。思想政治教育可以通过加强对其深刻内涵的宣传和阐释,帮助解决一些比较模糊的问题,使得抽象的理论更加贴近现实。

二是要加强劳动教育。教育对象作为感性实践的主体,以个体性劳动为基础,不仅改变现在,而且创造未来。劳动是从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变不可或缺的基本特性,是每个社会公民的必备技能。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内容、形式发生了变化,对劳动者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充分发挥劳动教育的综合育人功能。“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14]要把劳动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学校、家庭、社会各主体共同发力,真正通过劳动教育实现提升生命价值、促进全面发展的育人目标。

三是要厚植家国情怀。家国情怀是个体的情感认同、责任担当。人从来就不是完全独立的个体,而是与生俱来地拥有一种归属感。教育对象厚植家国情怀,就要强化个体作为“现实的个人”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家国情怀的培育可以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家国文化基因入手,引导教育对象用心体悟这份历久弥新的情感归属;
可以通过了解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实践,用心感受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艰辛的奋斗历程。教育对象通过肩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重任,把人生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不辜负党和人民的殷切希望,努力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二)培养以需要为基础的个性化教育对象

“教育的本质就是通过传授知识、提高品德、启迪智慧,培养促进社会发展的人才,是提高每个人的生命质量、提升生命价值的重要途径。”[15]对教育对象要因材施教,通过教育提升个体的生命价值。一是要重视教育对象的现实需求,引导教育对象的社会发展需求。“任何人如果不同时为了自己的某种需要和为了这种需要的器官而做事,他就什么也不能做。”[16]教育对象的需求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的时代背景下非常多元化。因此,必须精准把握学生的需求,处理好教育供给和需求的关系,保持二者之间的适度张力,避免无效供求、需求得不到满足的情况。二是要加强教育对象的个性化培养。我们每个人的社会背景不同,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都呈现出个性化需求。在教学中融入个性化教学理念,以更加科学、民主的方式充分调动教育对象的自主性。与教育对象开展平等对话,尊重教育对象独立个性的存在,真正发挥教育对象的个体价值。

参考文献:

[1][3][4][5][6][7][8][1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中共中央编译局,编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46,133,153,153,56,135,135,134.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中共中央编译局,编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01.

[9]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九卷)[M].中共中央编译局,编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59-560.

[10]骆郁廷.精神动力引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210.

[1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M].中共中央编译局,编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59.

[1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M].中共中央编译局,编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739.

[14]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报,2018-09-11(1).

[15]教育部课题组.深入学习习近平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18.

[1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四卷)[M].中共中央编译局,编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89.

责任编辑︱何 蕊

猜你喜欢思想政治教育运用新媒体进行思想引领的路径探索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6年21期)2016-10-20文化传承视野下的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探究中国市场(2016年36期)2016-10-19优化国有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路径研究中国市场(2016年33期)2016-10-18高职学院大学生信仰迷失的原因及对策科技视界(2016年21期)2016-10-17浅析儒家思想对高校辅导员专业化的作用科学与财富(2016年28期)2016-10-14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考试周刊(2016年79期)2016-10-13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考试周刊(2016年77期)2016-10-09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成才之路(2016年26期)2016-10-08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推荐访问:马克思 思想政治教育 启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