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迪
我们已经毋庸置疑地进入了AI 时代,当拼不过算力时,想象力将成为人类最重要的生产力,而科学和艺术共同构成了想象力的不竭源泉。
在东南沿海长大的人对于盐田都非常熟悉,盐田是制盐的场所,位于海边,方方正正,色彩纷呈。画家笔下的盐田色彩明艳,像一块块调色盘。可你见过用计算机代码创作的盐田画作吗?青年艺术家王怡然和卢骁就以故乡浙江宁波海边的盐田为灵感,用代码代替画笔,引入了一定随机性,让计算机“自己”创作了一组盐田画作。
在这组作品里,二十四节气下的盐田呈现出来的是二十四种不同色调,每一幅都非常生动。有那么一刻,由于计算机宕机,出现了一些卡顿,结果这种随机“失误”也给他们的创作带来了意外的美感。这种将计算机编程引入艺术创作领域的艺术,叫做生成艺术,也是两位艺术家目前一起探索的方向。
用代码实践美学
王怡然和卢骁现在共同经营着艺术品牌“Lucio+Damiao”和一家名为Studio nano的空间设计工作室,致力于在艺术和技术之间搭建一座桥梁。
卢骁从川大毕业后,又进入伦敦大学学院(UCL)学习艺术设计。而王怡然学生时代在多伦多大学和哈佛大学学习建筑史、设计和艺术史,毕业后回国工作、创业,到现在已近十年。两人原本都在各自的世界工作,后由朋友介绍结缘,一拍即合。“2021年之前我一直在传统建筑行业工作,做过城市景观、建筑物设计,也经营自己的民宿。现在我跟合伙人卢骁一起经营一家建筑空间工作室Studio nano。我们刚刚入驻浦东软件园的孵化器不久。随着ChatGPT火遍全球,AI技术进一步展示出了科技解决人类问题的可能性。我们工作室也在积极拥抱数字时代,做一些与虚拟现实相结合的空间产品。探索数字空间的前沿科技与日常生活的连接,不仅是整个世界关注的热点,也一直是我们非常感兴趣的方面。”Studio nano目前的虚拟空间设计工作从两方面展开,一是制作定制的空间体验场景:从元宇宙场景到线下空间,再到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空间。譬如,因为一直关注低碳、绿色话题,他们通过设计作品,提供了一种在虚拟空间办展览的思路:既能打破地域局限、节省建造材料,又能让观众参与一场沉浸式、立体化、交互化的虚拟展览,带给他们一种想象力、感知力大爆发的奇幻体验。
Nano Space 1.0便是这样一个空间模型。它自身的高度、氛围、内外色彩、功能等都快速可变。王怡然介绍道,一旦把要在其中展览的艺术作品作为色彩种子导入空间色彩中,通过算法的随机分配,作品就会被附着到这个空间的各个角落,由此,一个空间氛围跟展品融为一体的空间环境便快速生成了。从功能上来说,当用Nano Space 1.0筹备展览时,策展方的一些实际需求,譬如要在其中展示多少幅作品、作品如何分布都可以通过算法进行快速调整,之后也可以循环使用。NanoSpace 1.0既解决了手工建模比较难实现的复杂性,也具有可以被反复修改编辑的灵活性。
另一方面的工作就是将计算机编程与艺术高度结合的生成艺术。生成艺术是在预先设定的系统,如语言规则等之上,赋予计算机自主性,让计算机基于一定规则进行自由发挥的一种艺术形式。生成艺术有意引入了随机性作为创作的一部分,它将技术和艺术这两个看似毫不相关的领域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
“生成艺术就是艺术家和代码—数字时代的钢筋水泥—的结合,它用视觉化的方式将数字,这个时代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呈现了出来,它现在看似小众,未来肯定会走向主流,”王怡然说。
Studio nano目前阶段性的生成艺术成果就是以盐田为概念创作的系列画作。在另一位创始人卢骁看来,盐田既是一种造型规则的人造物,其独特肌理和质感的形成也非常依赖自然力量。盐田的这种“系统+生成”的逻辑,跟生成艺术的逻辑是相通的。“我从小在海边长大,让我印象很深的是,盐田一年四季的色彩、肌理和质感都不同。在不同地域、不同时间、不同季节,它的变化非常丰富。所以,我们的创作想到了引入盐田在时间里的变化,我们以中国的二十四节气为灵感,表现出了盐田在不同时间、季节呈现出来的变化。我们用一种很数字化的方式,表达了自己对自然现象的理解。”卢骁谈到。在他眼里,通过代码,传统二十四节气和盐田结合出一种抽象美,这种创作体验非常美妙,因为它首先打动了创作者,将他心底对童年、故乡的回忆用非常现代的计算机“编写”的抽象画作呈现了出来。
在两位艺术家看来,生成艺术启发了他们去洞察并寻找不同事物之间的关联,拓展了自己作为艺术家的认知边界。
不断打破认知
在Studio nano创立之前,王怡然和卢骁都在其他设计公司工作过。联合创办了自己的工作室后,他们便将全部精力投入了其中。两人对于创业有着清晰的思路,在他们看来,创业者的使命不是创造完全不存在的新事物,而是寻找并建立已有事物之间的连接。“创业者就是敏锐地发掘出那些表面上看上去完全没有关系的东西之间的联系—这些东西的底层连接可能本身就很紧密,只不过之前没有被关注或发现。”
当然整个探索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伴随着各种彷徨、挫折和疲惫。两人都感慨,创业过程中,有无数次工作机会让他们想要放弃创业,不过内心的激情与热爱以及家人、朋友的支持鼓励给了他们不断前进的动力。他们需要打破自己的固有认知,突破自己的懈怠,找到适合自己的步调,才能够遇到柳暗花明的时刻。
“在国内上学,我们的教育体系让我们从小就了解文理分科这个概念,它好像在暗示着技术和艺术,或者科技和人文是两件比较剥离的事情。而在探索过程中,我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其实技术和艺术之间的底层逻辑完全相同,我们现在做的就是搭建数学跟艺术、色彩之间的联系。”王怡然说,打破固有认知非常难,也非常重要。
同时两人也以自身经历在打破人们对于创业青年的一些刻板印象。
“大家可能总会认为一个典型的创业者是这样的:工作狂,完全顾不上家庭,更没有个人爱好。就好像如果你跟别人说你创业同时有很多爱好,你喜欢打网球、画画、潜水,别人可能会觉得你天天不务正业,应该也没法把自己的创业公司做好。”王怡然调侃道。在她眼里,一个有趣的创业者能在不同身份之间游刃有余,充盈自己的人生,可以既是企业家,也是艺术家,这样的目标也是她坚持的动力。
再譬如,跟投资人聊艺术作品,也常会发现一些认知上面的偏差。“我们见过一些投资人,跟他们说起自己所做的跟艺术相关的一些项目,他们会觉得这个挺有趣的,但是太空、太虚了,很难用一个商业模型去评估它,最后会希望我们做一些别人已经做过的设计作品。”王怡然觉得,这些对他们来说,都是需要去解决的问题。但尽管有种种挑战,他们都认为,创业的探索过程本身就是回報。
艺术与大众生活
艺术很多时候会给人距离感,身为艺术创作者的王怡然和卢骁特别想打破这种距离感。他们不断强调,艺术其实跟每个人的生活都息息相关:不管一个人是否收藏艺术品,欣赏艺术、被艺术启发都是人们常有的体验,也是丰富个体精神世界的重要方式。
他们通过Twitter、bi l ibi l i、小红书、播客等社交平台积极分享自己的艺术作品,用很生活化的方式分享艺术创作过程中迸发的灵感火花,分享两人关于设计、生成艺术、新技术、Web3相关话题的思考,探索艺术与技术交融的模糊地带,探讨如何在数字时代的浪潮中找到新的价值增长点和个人归属感等,也渴望通过与网友互动,挖掘日常生活中遇见的、哪怕是看似毫无意义的小事的价值。
而与某些唱衰A I等人工智能工具的设计师不同的是,王怡然和卢骁都非常看好这些工具。在两人看来,AI的这些工具,不管是S t able Di f f u s ion,还是Ch atGPT,如果能很好地为人所用,就能创作出好的艺术。
“艺术家对AI的纷争,在我看来本质上是对于版权的一个争议。它更像是一个新事物刚出现时大家对于利益再分配问题的讨论,”王怡然谈到,在她看来,要解决的并不是说杜绝AI,而是让每一位被AI使用过资料的艺术家能够得到合理所得,这样,艺术家会非常乐意把自己的作品分享给AI,因为它可能拓展了艺术家的收益渠道。
从艺术品与大众的关系而言,两位艺术创作者都认为,生成艺术未来会变成一种比较主流的艺术形式。它将降低收藏门槛,扩展整个艺术收藏的边界,让更多人接触艺术,理解艺术。
猜你喜欢盐田艺术家计算机从盐田到沙田盐业史研究(2022年1期)2022-04-25计算机操作系统小学科学(学生版)(2021年7期)2021-07-28基于计算机自然语言处理的机器翻译技术应用与简介科技传播(2019年22期)2020-01-14盐田如镜海峡姐妹(2019年11期)2019-12-23盐田千春个展:灵魂的颤栗现代装饰(2019年10期)2019-10-17关于打造盐田循环生态农业区的展望中国盐业(2018年16期)2018-12-23小小艺术家小小艺术家(2018年3期)2018-06-11小小艺术家小小艺术家(2018年1期)2018-06-05信息系统审计中计算机审计的应用消费导刊(2017年20期)2018-01-03Fresnel衍射的计算机模拟演示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15年3期)2015-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