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舍宁秘书网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基于学科知识结构化的初中历史教学思考

基于学科知识结构化的初中历史教学思考

时间:2024-06-08 17:00:04 来源:网友投稿

李林育 王科亮

[摘 要] 学科知识结构化作为落实核心素养的突破口,为中学历史教学实践指引了方向。《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这课强调了西欧的资本主义萌芽,它既是“资本主義发展”板块大概念的组成部分,也是这一课的大概念本身,从而体现了学科知识的结构化。本文以“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为例,就其知识结构化及教学策略做初步探讨。

[关键词] 学科知识结构化;
西欧资本主义萌芽;
历史教学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要求强化学科内知识整合,突出课程内容的结构化,加强知识间的内在关联,促进知识结构化,为历史教学落实学生的核心素养指引了方向。《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指出,租地农场和手工工场具有“资本主义性质”,也就表明了西欧封建社会晚期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西欧资本主义萌芽是“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这一课时的大概念,也是“资本主义发展”板块大概念的组成部分,所以它的强调体现了学科知识的结构化。因此,有必要从学科知识结构化的角度,对“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的这一课做更为深入的探讨。

一、学科知识结构化的内涵及意义

学科知识的基本结构包括表层结构和里层结构。表层结构是指具体的知识,里层结构则是知识背后的育人价值。学科知识结构化实质就是表层结构和里层结构的要素调整和优化的问题。以历史学科为例,它的表层结构为历史知识点,里层结构则是历史知识所承载的培养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可能性。历史学科知识的结构化则是通过系统化的表层知识让学生获得历史思维、方法以达成里层育人价值,主要形式为以历史大概念为主干来统摄小概念及相关学科知识,让学生在探究碎片化的历史知识何以相互关联构成一个大概念的过程中获得核心素养。

由此可见,历史学科知识结构化的缺乏,会导致教学停留在教授知识的表层,学生只是在识记大量零碎无意义的知识点。而通过大概念来搭建历史知识结构,能让学生在探究知识之间逻辑关系的过程中掌握历史学科的通用思维和方法,从而让历史教学实现由表层结构到里层结构的飞跃,落实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

二、“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的表层结构分析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对“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这一课的要求为“通过了解资本主义性质的租地农场和手工工场的出现,初步理解近代早期西欧社会经济的重要变化”。由此可见,租地农场和手工工场有资本主义性质是本课的表层知识。“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在自然时间上属于西欧中世纪史,却放置于第五单元“走向近代”,这样安排是因为西欧封建社会晚期资本主义的萌芽呼应了“走向”,教材编写者强调资本主义不是倏地出现的,而是封建社会渐进性转型的结果。西欧资本主义萌芽既是封建社会的尾声,又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前奏,两大社会形态的关联正是学科知识结构化的体现。

历史教学所指的大概念具有不同层次。西欧资本主义萌芽是“资本主义发展”这一板块大概念的组成部分,也是“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这一课的大概念本身。本课第一子目的标题为“新的生产和经营方式”,主要讲了土地关系的变化和手工业的发展带来了租地农场和手工工场,这两者都出现了协作生产,相对于原有的封建小生产形式有本质的改变。两者的协作生产新形式“不仅提高了个人生产力,而且创造了一种新的生产力”,生产的目的也是为了投入市场而不是自给自足。“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这一课的教材描述了租地农场和手工工场的由来,解释了它们为何具有资本主义性质,这些都是对西欧资本主义萌芽的翔实描写。

三、 “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的里层结构落实

(一)大概念统领,突破重难点

要厘清本课的知识结构,必须理解“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以及作为社会转型核心动力的“生产力”概念。这些概念抽象程度高,属于教学的重难点,教师自身先要对其有透彻的理解。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所说的封建社会,是指介于奴隶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中间的形态。因此,世界各地的封建社会的具体形态虽各有不同,但也存在共同特征,即“都表现为大土地所有制和小生产的结合以及与之相应的人身统属与依附关系”。初中教材讲述西欧封建社会时体现了该特点,例如“剩下的耕地都是佃户的‘份地”间接说明了农业方面佃户的小生产形式,“手工业者主要从事小商品生产”直接表明了西欧城市居民手工业的小生产形式。

资本主义社会是封建社会向前发展的更高一级的社会形态。资本主义是商品货币经济,也是自由人与自由企业相契合的社会关系。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和恩格斯确定了生产力的概念,并将其视为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力包括劳动力和生产资料,也包括管理、分工协作、科学、自然力等。正是因为生产力包含诸多要素,因此社会转型绝不仅是某单一因素作用的结果。所以,西欧封建社会走向资本主义社会凭借的也绝不仅是工业革命,“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这一课就指出西欧封建社会晚期出现了分工协作这一新生产组织形式,由此带来的生产力的提高也是社会转型的推动力。

在厘清本课知识结构的基础之上,教师可以利用“社会转型”这一大概念统领“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生产力”这三个小概念,帮助学生建立合理的历史知识结构。

(二)精设问题,指示思考方向

厘清西欧封建社会转型的知识结构,教师引领性的提问必不可少,至少应涉及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是对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本质特征的提问,只有认清这两种社会形态的本质,学生才能明白西欧中世纪晚期到底有哪些不同于封建社会的变化,以及这些变化为什么被称为资本主义萌芽。其次,什么是社会转型的核心动力?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变革的核心动力,而生产力又包括诸多要素,生产组织形式就是其中一种。学生在认识生产力是社会变革根本推动力的基础上,才能理解租地农场和手工工场带来生产力的提高是改变封建社会形态的强大力量。最后,应涉及对租地农场和手工工场的提问,引导学生理解租地农场和手工工场为什么是资本主义性质的,以及分工为什么能提高生产力。

(三)展示史料,引领发现学习

本课教学的关键是让学生认识到西欧中世纪晚期生产力的提高推动了社会近代化的脚步,而生产力提高是因为租地农场和手工工场有了“分工”这一新生产组织形式。这一实质的理解不能仅靠教师的口头阐述,让学生在史料探究中自主发现更能有效落实学科知识的里层育人价值。

无论是选择租地农场还是手工工场的史料,目的都是为了展示一个具体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发现它们出现了社会分工,理解社会分工带来的生产力的提高推动了西欧封建社会的转型。

总之,新课标指明的“租地农场和手工工场具有资本主义性质”即便是核心内容也仍属于学科表层知识,只有再通过有效探究获得结构化的历史知识,学生才能明白社会发展是一个从低级到高级发展的渐进的过程,而这正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唯物史观”的习得。机械记忆零散知识只会加重学生的认知负担,学科知识结构化却能帮助他们提升核心素养,引领其思维飞翔。

参考文献

[1]王莉丽.初中历史大单元教学策略分析[J].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22(14):56-57.

[2]王松光.大单元教学中初中历史学习任务结构化设计研究[J].名师在线,2022(21):31-33.

猜你喜欢历史教学历史教学中诗词的引用考试周刊(2016年90期)2016-12-01初中历史教学中设计有效问题的探讨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上、下)(2016年20期)2016-12-01在构建历史高效课堂中如何“选择性崇拜”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上、下)(2016年20期)2016-12-01农村中学历史教学的反思与对策考试周刊(2016年86期)2016-11-11“互联网+微课教学”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三 R”作用考试周刊(2016年86期)2016-11-11高中历史教学中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考试周刊(2016年85期)2016-11-11论历史教学中生活化教学理念的应用考试周刊(2016年79期)2016-10-13历史教学中学生证据意识的培养策略研究成才之路(2016年26期)2016-10-08交互式电子白板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推荐访问:结构化 学科 历史教学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