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舍宁秘书网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互鉴与共生“和动力——首届济南国际双年展”述评

互鉴与共生“和动力——首届济南国际双年展”述评

时间:2024-06-07 15:45:02 来源:网友投稿

文| 李潇 (山东美术馆 山东 济南 250014)

在中国悠久灿烂的传统文化中,“和”字最早出现于甲骨文和金文中。可以说“和”的理念存在于中国文化的始终,渗透到人们的思想与行为方式中,直至今天依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处世哲学和人生观念。

“和动力——首届济南国际双年展”在山东美术馆、济南市美术馆(济南画院)开展,展期持续至2021年3月28日。中央美术学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范迪安和山东美术馆馆长、山东省美术家协会主席张望作为此次展览的总策展人,提出了“和动力”这一主题,共有132位提名艺术家的参展作品186组(件),包括91位国内艺术家创作的114组(件),以及41位国外艺术家创作的72组(件)作品在山东美术馆展出。

“和”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重要内涵,如和睦、和谐、和合、贵中尚和等,表达出中华文明中特定的文化立场和精神趋向;
但同时又有西周末年《国语 · 郑语》中“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理念的提出,表示“和”并非单一的趋同,而是承认多样的统一。“和动力”同样也是在和谐的基础上,实现对不同与差异的包容,使之蕴含着更多发展、生长的可能。在2020年这个全球面临疫情挑战的特殊年份,这一主题的提出不仅与繁荣多元的当代艺术面貌相契合,也是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切。正如总策展人范迪安在展览开幕式致辞中所述:“山东是儒家思想发祥地,‘和’是其核心理念,包括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等多个维度,更意味着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包容与理解。”展览作品中对于“和”的传达与阐释是多重的,观众可以看到地域与全球、传统与当代、跨媒介、跨领域艺术样态的丰富呈现。

与自我之和:生命问道

中国文化注重内在和谐,追求身心统一,儒、释、道的典籍中都有对心性修养和生命完善的论述。儒家说“人皆可以为尧舜”,个人的正心修身既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础,也是成为圣贤的前提。因而“与自我之和”是一条向内寻找的道路,调心修身不仅关乎安身立命,更是通达自我心性的途径。

与社会之和:历史&当下&多维

“古往今来,人类始终在探索如何在社会生活与文化交往中形成人与人的和谐关系,进而构成人与社会‘和’的情境、‘和’的氛围。”1. 引自总策展人范迪安为展览所作前言。人类的生活既立足于历史和传统宏大而深厚的背景之下,又紧密依存于此时此地,与国家、社会、文化、经济乃至人际之间产生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们既要回望五千年的文明进程,又要伴随全球一体化的飞速发展、面对信息技术与人工智能带来的改变,“与社会之和”是对多维存在的感受与回应。

与自然之和:精神的回归

千百年来,人类依赖自然的给予而生活。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统一的。儒家崇尚天人合一,将人与自然的和谐视为莫大的精神享受,将人与自然的感应共鸣视为人生的最高境界。伴随科技发展,人类对自然改造的速度加快。现代化的城市为生活带来诸多便利,却不能滋养心灵。回归自然、守护自然,也是在守护我们的精神家园。

①“和动力——首届济南国际双年展”展览现场,山东美术馆。摄影:王真真

②“和动力——首届济南国际双年展”展览现场,山东美术馆。摄影:李潇

“和动力”这一主题还包含诸多意涵,“和”的精神同样也包括不同文化之间的和合与互鉴。纵观展览,许多作品关涉传统与当代、东方与西方的文化思考,艺术家们从不同的角度关注哲学与美学命题,作品主题广泛地触及历史与当下、暂时与永恒、生命与存在等,可以说“和动力”代表了多个维度的互鉴与共生。

徐冰,《背后的故事:鹊华秋色图》,综合媒材(背面)。

美国艺术家秋麦多年来保持着对中国文化的关注,他此次展出的《长江万里图》,是将摄影胶片的局部放大并打印在宣纸上,作品以手卷的形式呈现出来,底片中的粗颗粒和裁切画面后带来的信息缺失构成了一种独特的审美韵味。秋麦喜欢到充满着历史和文化记忆的地方去拍摄,去直接体验、忠实地呈现大自然给予的一切。从他的作品中我们不仅能感受到古代山水画般的意境,更能体会到历史与文化的厚重感,在这种宏大的背景面前,作者确乎以“不将不迎,映而不藏”的心态面对和静观着一切。高世强同样关注着传统与山水自然,他的《山水宣言2.0:云山六章》试图以影像的方式传达山水精神——“追寻物我一体的、非本质主义的、同一化存在的世界观和自然观”2. 高世强:《探索一条新道路——一场“山水精神”和“近未来”之间的教学研实验》,“跨媒体艺术”微信公众号2020年9月1日。。画面中的远山、薄雾和潺潺流水都将观者引向精神性的自然之间,艺术家在这种富于意味的呈现中,融入了他多年来对于传统精神和当代语境的思考。而顾黎明则是以另一种方式面对古人与当下,他认为古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种深层的对话、相融,文人雅士常将山水间的空灵、虚静作为自我的精神追求与寄托。古代画论中也认为要将人的精神赋予在自然的秩序中才能够获得超越,而今天的我们已经不能够与自然和谐地融合。另一方面,受制于图像信息化的诱惑,人们已难以在被虚拟包围的世界中一辨真假。顾黎明此次展出的《山水赋——‘鹊华秋色’图解》即是在面对这种矛盾和纠结时,对当代山水境遇进行的重构。

“媒介”一词曾被赋予多种不同的定义,从狭义和广义上各指涉不同的范畴。本文中,特指艺术创作的媒介而非传播媒介,它一方面指诸如油彩、画布等各类物质材料,同时也指建立在物质性之上的创作手段、方式。每一历史时期,技术革新为艺术媒介的发展提供了支持,同时也帮助艺术家们寻找到更多可能,丰富和推动着艺术表现。无论是绘画颜料从蛋彩到油彩的转变,还是解剖学、透视学的发展、照相技术的发明,这些都曾深刻地影响了艺术的发展方向。克莱门特 · 格林伯格(Clement Greenberg)认为媒介对于不同的艺术而言具有强烈的自我界定性,即媒介具有并体现出特定艺术种类的“纯粹性”。在当代艺术兴起之后,这种“纯粹性”显然不复存在,杜尚将创作媒介的边界打破并使其获得了无限可能。

在本届双年展上,我们能够强烈地感受到当代艺术中媒介运用的多样性、丰富性,文本、图形、视频等各类信息媒介交互使用,绘画、拼贴、装置等各类艺术手法综合运用,不仅呈现出跨媒介的趋势,而且当代艺术中艺术语言与表达方式的个性化、独特性也凸显了媒介的重要性和独立性。安妮施 · 卡普尔(Anish Kapoor)对于空间与形式的探讨、对于虚空和幻想的传达,离不开他对创作材料和色彩的精准把握。我们不仅能从此次展出的《镜面光辉》中感受到这一点,艺术家在芝加哥的著名作品《云门》更是凭借极其复杂的建造结构、近乎苛刻的工艺追求,实现了独特的造型与空间呈现。而徐冰的作品《背后的故事:鹊华秋色图》也可以称作是对“媒介”巧妙运用的典范:从正面看这是一幅水墨氤氲、气韵十足的山水画,从背面则可以发现,作品其实是由干枯植物、麻绳等各类废弃物构成。在不断的尝试和积累经验之后,艺术家能够用各种材料“模仿”出传统绘画的气韵、笔墨,并且使呈现的细节丰富、细腻,这样的表达方式有着多重意味。首先,它提示了表面与内在的关系,很多时候,此两者是相互矛盾甚至截然相反的。另一方面,它也是对传统与当代冲突的一种直观呈现。传统绘画是由笔墨承载的,但可以被艺术家用另一种形式去重构,因而不只是物化的纸张和墨色代表中国绘画,绘画更是一种精神性的存在和传达。可以说这既是向传统致敬,也是对西方艺术史中“现成物”手法的借鉴,是一种反传统的方法。

① 秋麦,《长江万里图》,手卷、摄影墨本、三桠皮纸。摄影:李潇

非洲艺术家杰拉尔丁 · 托比(Géraldine TOBE)将用纸剪出的各种形象进行熏烧,烟火在画布上形成类似于墨色的印迹和质感,她将这种平面的形象与影像相结合,组成作品。影像中是她本人的舞蹈,舞蹈中的动作和肢体语言传递的信息与画布上的人物形象相协调吻合,共同组成对于生命、本源等话题的探讨——该作品《卡伦加》也是综合运用多种媒介来呈现的。可以说,艺术的媒介从身体到自然,从有形到无形,从最原初的天然物质到最先进的科技手段,无所不用、无所不包。隋建国的《云中花园——折枝系列》也为我们展示了艺术媒介拓展的可能性。3D扫描和打印技术使得精确地复制和放大成为可能,使得“将触觉转化为视觉”成为可能,艺术家在手掌中揉捏的泥团经过技术处理可以非常精确地放大和还原泥土颗粒、手掌纹路。一方面,新技术的出现延展了艺术家的创作实践,另一方面,艺术家也在诸如扫描、材料、修整等各个环节注入自己的创新,主导着技术媒介的实现。在今天,新兴工业材料的出现、机械领域的革新、电脑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各个层面的科技进步都有可能为艺术媒介所用。放眼望去,艺术媒介与人类对未知的探索一样,在不断地变化和拓展,它们与艺术家的观念密切结合,日益丰富着艺术的场域。

地理意义上,山东有五岳之首的泰山,黄河在此流入大海;
社会经济层面上,这里物产丰饶、人口繁盛,经济总量在全国名列前茅;
历史文化角度上,山东最鲜明的符号是“孔孟之乡”“儒家文化发源地”,以及敦厚朴实、重礼守信的人格操守。谈到山东的美术发展,一方面这里有居高不下的美术高考生源数量、庞大的美术创作队伍和全国美协会员人数、在全国凸显的书画市场规模,另一方面,山东往往被认为是美术大省而非美术强省,其发展给人以缺少时代语境中的自觉与锋芒的印象。有学者以“走廊现象”概括和论述山东美术近代的历史发展,指出山东处于京津和沪苏杭两大地理板块之中,在人文艺术积淀和现代变革两方面皆不及南北两地。3. 孔新苗:《山东美术,40年形象自塑——从2018年“能量展”谈起》,《山东艺术》2018年第5期,第48页。从20世纪80年代初的“山东风土人情油画展”所建立的“艺术趣味贴近生活的淳朴特征、艺术形象塑造的写实手法、创作美学的现实主义品格”4. 孔新苗:《山东美术,40年形象自塑——从2018年“能量展”谈起》,《山东艺术》2018年第5期,第52页。,到80年代中期以后,“行进在‘样式’‘惟美’的语言自觉、制作精致化的演进道路上”5. 孔新苗:《山东美术,40年形象自塑——从2018年“能量展”谈起》,《山东艺术》2018年第5期,第53页。,山东美术创作整体上缺乏鲜明的特点和问题意识。就山东美术馆而言,回首新馆开馆至今的七年,伴随着硬件设施质的改善和良好的政策环境,展览品质和学术层次都与新馆落成之前有了根本的改变:其中既有艺术家的个展、各类馆际巡展和交流展,也有各协会主办的国家级展览,还有对基弗、吕佩尔茨等国外艺术家的推介。总体而言,虽然展览涉及各艺术门类、涵盖中外,但全面和大规模地对当代艺术进行呈现,此次双年展还是第一次。无论是业内人士还是普通观众,大家更加习惯了在这里观看各类架上绘画作品、观看各类“国字号”的展览,在这样的语境中,国际双年展的确是一个新鲜的“外来物种”。如果说2018年山东美术馆策划的“能量——改革开放40年山东美术发展成果展”是对过去40年山东美术的回望、梳理,那么双年展则是一种对当下的关注,对未来的期待与提示。今天,美术馆在知识生产领域的作用已成为共识,美术馆通过展览、收藏和研究等各种方式参与、推动智识和价值的生成,具有对历史和当下的建构功能,其“收藏和呈现,不断丰富着艺术的概念,扩大着艺术的边界,使人们在学习艺术、理解艺术以及发展艺术上,都增加了可感知的对象,使抽象的概念不再抽象。”6.王春辰:《美术馆的公共性与展览——美国美术馆的一段考察》,《美术》2013年第4期,第136页。双年展无疑也是山东美术馆积极参与艺术生态建构、输出自身文化策略的一种方式。如前文所述,山东美术需要一种自觉,这种自觉,往往是在与“他者”的并置和对话中才能更明显地体现出来。这不是简单、二元地用传统和当代、保守和前卫等类似标签式的词语进行限定,而是需要置身于多元、变化、发展和开放的语境中,积极地寻求和建构一种可能性,去进行发问和思考,相信此次双年展能够给山东的美术界带来些许提示和启发。

② 杰拉尔丁 · 托比,《卡伦加》,240×600cm,烟、画布。

③ 高世强,《山水宣言2.0:云山六章》,多媒体影像装置。

胡介鸣,《一分钟的一百年》,1656×1400cm,视频、多屏动画、装置(局部)。

宋冬,《没有人是一座孤岛》,综合材料

尹秀珍,《涟漪》,700×700×400cm,老树根、汽车不锈钢尾喉、玻璃、旧衣服。

同时,对于公众而言,美术馆不仅仅是一个物理空间,更提供了一种文化经验和对话的可能。美术馆需要以开放、包容和互动的意识使公众参与到文化的构建中来,而当代艺术的丰富性和话题性,无疑将这样的参与体现得更为充分。从这个角度来讲,“双年展”实现了山东美术馆与公众更广泛的交流,为拓展美术馆的公共性做出了积极的尝试。在济南和山东的文化环境中,做出推动比成熟的收获更为重要。双年展开幕后短短两周内已有8万人次前来参观,周末更曾创下单日参观人数1.2万人的记录,这一数字要远高于2019年在这里展出的“第十三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中国画作品展”,创下了历史新高,而且伴随各类媒体推广、朋友圈及短视频平台的扩散效应,之后的日均参观人数还不断刷新。这说明观众对于当代艺术抱有强烈的好奇,对了解和接触当代艺术有着强烈的愿望。同时,当代艺术的多元性、互动性、体验性,对综合媒材的使用,不以审美为单一目的而对于哲学、社会学、生存环境等话题的广泛关注,比之架上绘画更能够引起观众的兴趣和共鸣。

自20世纪90年代中国的首个双年展问世以来,各类双年展在北上广及诸多大中城市层出不穷。经过多年发展,双年展由最初的具备强烈的先锋实验性,逐渐变为走入公众视野的艺术盛会。与20多年前首届上海双年展“摸着石头过河”的状态特别不同,今天当代艺术的生态环境、社会接受度、双年展的机制与面貌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如何在这样一个已经较为成熟的生态中,将“双年展”建立起鲜明的品牌特色和学术性,同样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当然,任何文化环境的培植都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展览机制的培育也同样需要时间。山东省政府宣布双年展将永久落户济南,正是对济南双年展持续性的一种期许。在这片看似缺乏当代艺术生长的土壤上,双年展怎样持续、有效地将学术自觉、学术主张贯穿其中,并真正与山东的文化环境互动、共生,与观众建立有效和深入的对话,是未来仍需探索的。

猜你喜欢双年展当代艺术美术馆当代艺术概念的确立与有效性艺术生活-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术学院学报(2022年4期)2022-09-22陈文令当代艺术作品选艺术生活-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术学院学报(2022年1期)2022-08-31——评《全球视野下的当代艺术》">当代艺术的珍奇橱柜
——评《全球视野下的当代艺术》美育学刊(2022年2期)2022-04-11第22届悉尼双年展:边缘现代装饰(2020年5期)2020-05-30日本当代艺术的“三剑客” 上少年漫画(艺术创想)(2020年11期)2020-03-29首届华光摄影双年展海峡影艺(2019年1期)2019-06-24去美术馆游荡好日子(2019年4期)2019-05-11美术馆文理导航·科普童话(2017年6期)2018-02-10美术馆里遇到的数学数学大王·低年级(2016年5期)2016-05-14加州美术馆焦点(2014年6期)2014-08-19

推荐访问:述评 共生 济南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