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舍宁秘书网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漫谈南昌采茶戏与“南昌四大记”

漫谈南昌采茶戏与“南昌四大记”

时间:2024-06-07 14:00:02 来源:网友投稿

万 红 刘小燕

近日偶见,“南昌采茶戏”公众号上有篇推文“新编《辜家记》昨晚在会展中心上演,你在现场吗?”那“新编”二字让我一愣?

戏曲剧目创作一般来说大致分为三大类:传统剧目整理改编、新编历史剧和现代戏。心里琢磨琢磨,《辜家记》应该算是传统剧目整理改编,不能称其为“新编”剧目吧?熟悉南昌采茶戏的人都应该知道此剧,说起其大有来头,我这里要从源头说起。

南昌采茶戏萌发于明末清初的南昌、新建两县元宵灯彩活动之中,俗称灯戏、茶灯戏、三脚班、半班。主要演出于农村、乡间小镇、祠堂庙宇之内。直至民国十六年(1927)南昌采茶戏才正式进入省城——南昌。可当时,自清光绪二十年(1894)左右进入江西,具有国粹之称的京剧在南昌独霸天地,实力雄厚,名优云集,剧场密布,好戏连台。那为什么南昌采茶戏可以开辟一隅,敢称省剧?(抗日战争前期,南昌采茶戏曾称“省剧”。“贫民省剧社”即为南昌采茶戏第一科班,班主梅三和)那这从田间地头来的乡下戏班,是如何顺应时代发展在南昌城迅速站稳脚跟,可谓是虎口夺食从京剧那里分一杯羹?其他我不赘述,因要说到南昌采茶戏《辜家记》,就必定要说南昌采茶戏的“南昌四大记”,也就必须要说说南昌采茶戏进城后的演出场所和剧目生产等等。

在进驻南昌城之前,南昌采茶戏的老艺人们贫困潦倒、颠沛流离,“台上是公子,台下是化子”“上台富衣色穷⻣,下台还是叫化胚”就是描述他们的凄惨生活的戏谚。进驻南昌城之后,他们首先落脚在南昌市火神庙露天茶社。原茶社只设曲艺清唱社,以唱“南昌道情”为主,后应客人要求用茶桌拼成简易戏台,演出采茶小戏,这就是梅三和(“贫民省剧社”班主)后来建的“新新游嬉场”和“新世界”(一楼演剧,二楼曲艺,三楼放电影,四楼杂技和魔术)的前身,即为南昌采茶戏固定演出场所。后来发展“升泰游嬉场”“大昌游嬉场”“南昌大舞台”“新赣游嬉场”“新民剧院”等等,据说当时南昌有12家戏院,5家都是唱南昌采茶戏。为何当时票房如此火爆?

进城之后老艺人们发现,京剧演出的剧目内容多是帝王将相,如何要有别于京剧,不能趋同,演出自己的特色?于是他们另辟蹊径创新出“乡人、乡音、乡情”的新路。他们落脚的茶社,有非常优秀的唱“南昌道情”的老艺人们,天天耳濡目染那些经典的“南昌道情”剧目就成为了南昌采茶戏老艺人的创作源泉——有具有南昌本土化特色,反映南昌人民生活风貌的都市新闻故事《辜家记》(根据南昌县岗上乡辜家婚姻真事编写而成)、《鸣冤记》(又名《十八寡妇闹江西》,根据清乾隆年间新建县的传说而来)、《花轿记》(采撷于清末民初南昌城内的桃色新闻)、《南瓜记》(原为流传于南昌境内的一则民间传说)改编成南昌采茶戏,挂牌演出。剧目一经推出轰动一时,许多船民驾船而来(因南昌采茶戏演出地点大都在水域旁边。如广润门外,地处南昌码头重地;
如东湖旁边的火神庙等),只为看南昌采茶戏。就这样,南昌采茶戏有“南昌四大记”的说法不胫而走,我们才有了老百姓爱看,属于自己剧种的代表剧目。而此时的剧目,仅为幕表戏、条纲戏即无正规的文字剧本,演员们根据故事情节发展,说戏走台自己编演唱词,可见艺术水平不高。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不断推行各项政策,帮助提高各地方戏曲的艺术质量,促进戏曲的繁荣发展,“改人、改戏、改制”的戏改工作,开办“南昌地方戏演员训练班”的举措就是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发布《关于戏曲改革工作的指示》时推出的。南昌采茶戏从此改头换面,“江西地方剧院”“江西省采茶剧团”“南昌地方剧团”“南昌地方剧实验剧团”“南昌采茶剧团”“南昌市采茶剧团”(现在的南昌市采茶剧团,更名为南昌市文化艺术中心,则是由原省、市采茶剧团于1968年合并组成)都是国家给各个时期的省、市级南昌采茶戏团体的定名。从此,剧团废除上演幕表戏、条钢戏,建立导演制、练功制、考勤制、考核制,成立艺术委员会。就这样,南昌采茶戏才走上了符合戏曲艺术规律发展的戏曲艺术事业的正规道路。

当时,国家提出“文艺必须为政治服务”的创作方向,激发了南昌采茶戏对现代戏的创作热情。为配合当时革命斗争,曾先后演出过《打狗劝夫》《芸娘》《嫦娥》《七巧烟缘》《小二黑结婚》《翻天复地的人》《老红军回来了》《自由结婚》《三代》等,起到了宣传和教育作用。一批“新文艺工作者”的导演们,他们都是学习话剧导演出身的,在给南昌采茶戏的演员排练现代戏时,特别注重让演员分析剧本,研究人物,分析人物,刻画人物,一切从人物内心出发,不要为动作而动作,要根据人物来,这解决了演员如何处理“内容与形式”的表演问题,帮助演员提高表演,走出了一条南昌采茶戏演现代戏的新路。现代戏《选郎》的创作,联合省、市著名演员邓筱兰、朱连芳、陈飞云,分别在汉口、北京参加中南区和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汇演,成绩喜人。邓筱兰、朱连芳、陈飞云获得了中南区个人表演奖;
邓筱兰获得了全国演员三等奖。这也是南昌采茶戏第一次在全国观众面前崭露头⻆。

南昌采茶戏还移植不少兄弟剧种的优秀剧目,如《白蛇传》《槐荫记》《游西湖》《罗帕记》《梁祝》《荷珠配》《董小宛》《江姐》《女驸马》《秦香莲》《珊瑚》《御河桥》《墙头马上》《宝莲灯》《宛香与紫燕》《山乡风云》《母亲》《夺印》《瘦马记》《十五贯》《杨八姐游春》《四川白毛女》《姑娘心里不平静》《九件衣》《刘三姐》《情探》《三看御妹》《追鱼》《三女抢板》等,既丰富了上演剧目,拓展了多姿多彩的表演内容,更是大大提高了表演艺术质量。

就是这出《三女抢板》,在庐山为中国共产党八届八中全会演出的时候,时任江西省文化局局长,著名戏剧家、诗人石凌鹤同志就在庐山,他回忆江西省采茶剧团团长为剧团规划去河北、北京及东北各地巡回演出时,找来他房间说:“出省巡回公演,只有现代戏《三代》(石凌鹤编剧)不够,必须带一台传统节目,而且小戏不起眼,一定要传统大戏才行。”选定什么剧目,让石凌鹤颇伤脑筋,何况许多常演的大本戏,都无定本。只能几经商议选择《南瓜记》,趁该团在庐山,把老的《南瓜记》演出来大家看,评定优、缺点,再由石凌鹤执笔修改定稿。

据高林香(1955年进入江西省采茶剧团的南昌采茶戏著名演员)回忆:当时石局长来到江西省采茶剧团,说他喜欢《南瓜记》这个戏,一直有想改编它的愿望,让演员们现在就把《南瓜记》演给他看。高林香还说,“邓婆婆”(南昌采茶戏表演艺术家邓筱兰)听此一说,就特意演很老的条纲戏。石局长坐在排练场中间,搬了桌椅,在那认认真真仔仔细细地都记下来,回去就开始创作。

《南瓜记》源于南昌民间传说,剧中主人公朱轼,原籍江西高安县,清初显宦重臣。乾隆皇帝给他题墓碑:“祖之臣,父之师,朕之老先生”。可见他在康熙朝就被重用,且为雍正帝的师长,正所谓三朝元老。据史册记载,他为官清正,嫉恶如仇,廉洁自持,堪称表率。作者据此立意,命定主题,依靠原来情节,删繁就简。“酒楼察冤”那场基本未动,保留原老生、老丑幽默风趣的表演,刻画出朱轼还乡忆旧、清心喜悦的心情。他唱道:

地阔天宽何所忧,闲来独上酒家楼。

少年豪气今犹在,只是书生白了头。道出朱轼恬静闲适的人物本色。而刘老二,小酒店老板却以赚钱为本,嫌朱轼他这个大佬倌,“不喫荤,光喫素,四样豆腐八两酒,如今世道真少有”。选贤颂德,讽世励俗,于此可见一斑。此后,发现恶霸逞凶,贪官弄政,必须逞强除暴,警世爱民,这样的整理改编,就使剧本具有了现实意义。

当时剧中朱轼的扮演者陈飞云,他的表演艺术像作家写文章一样,有主有次,主次分明,从不平均使用力量。在排练过程中,他着重抓了“江边迎相”“酒楼察冤”“吃瓜逞凶”三场戏。对待这三场戏,也有其侧重点:“江边迎相”他力求抒发朱轼开阔的胸襟、情怀;
“酒楼察冤”主要表现其聪明、才智;
“吃瓜逞凶”着重刻画他的稳健、明快、成竹在胸。由于他从几方面来刻画人物性格,成功地塑造了一个举止潇洒、谈吐风声、聪明机智、廉洁奉公的艺术形象,受到专家和广大观众的一致好评。他在北京怀仁堂为周总理演出后,总理问他:你塑造的这个人物非常成功,表演的风格有点像京剧的“麒派”,你是不是跟周信芳学过啊?无独有偶,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上海观众张式凡,在《江西戏剧》“南昌访友记”撰文,描述陈飞云与他的通信。文中道:“陈飞云同志的精湛演出,把我深深吸引,他饰演的朱轼无论举手投足、撩袍端带,俱见功夫,他的身段边式颇有京剧麒派的风范。”[1]71-73陈飞云回信道:“您称我为采茶戏的麒派,实在受之有愧,不过我对周信芳先生表演艺术是非常钦佩的,周先生生前的表演,在上海、南昌,我都认真学习过。”[1]71-73由此,足以证明《南瓜记》创作的成功。

这才有了1959年10月被选送去北京,参加国庆十周年献礼演出,题为南昌采茶戏传统剧目《南瓜记》,当时反响特别强烈,受到中央领导和文艺界专家学者的高度评价。时有《光明日报》《文汇报》《黑龙江广播》发表评论文章“江南一枝花——南昌采茶戏在京上演”“优美质朴的山茶花——南昌采茶戏”,客观详细地报道了当时的盛况。

用南昌话唱演南昌人自己的故事,南昌采茶戏具有“草根性”,这也是南昌采茶戏能贴近观众,南昌人都爱看的原因。《中国戏曲志·江西卷》载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南昌市采茶剧团演出时,刘屯子已八十多岁,曾到摊贩市场看剧团演出,对剧中某些情节提出修改意见。”[2]后来,在“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文艺方针下,省、市剧团先后再次挖掘加工整理《辜家记》,由喻西金、李森、曹达金执笔,把剧中原有的封建迷信、伦理道德一些情节删除,对唱词作了加工。那段闹家婆要彩礼的经典唱段不少南昌采茶戏的戏迷至今都能唱上几句:

二十四对鲤鱼要扁担长,管你难办不难办。

我还要,三千六百个绿壳子老鸭蛋。

鸭蛋只只要过称,鲤鱼少不得半片鳞。

这些具有南昌婚嫁民俗的唱词,充分表现了剧目的地域文化,南昌观众爱看、爱听、爱唱。后《花轿记》由闵飞鹏、新戈挖掘整理;
《鸣冤记》(又名《十八寡妇闹江西》)由吴筱云挖掘整理,加上之前石凌鹤改编的《南瓜记》,南昌采茶戏的“南昌四大记”艺术质量整体得到提升,演出后,无论是新老观众都表示喜欢。有的曾连续满座60场以上。据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南昌采茶戏”代表性传承人魏筱妹回忆,她1961年作为南昌县采茶剧团重点培养对象,派去江西省采茶剧团学习,为期三个月。原本抱着一定要多学点东西回来的她,特别遗憾。因为,当时江西省采茶剧团就是上演《鸣冤记》(当时挂牌《十八寡妇闹江西》),天天满座,竟然演了两个多月。”现在想想,当时的演出真正是盛况空前。

就这样,南昌采茶戏的“南昌四大记”,经过南昌道情艺人们的唱;
南昌采茶戏老艺人们幕表戏、条纲戏的演;
“改人、改戏、改制”的改,历经坎坷与风霜,才真正意义上完成了优秀经典剧目的建立。

猜你喜欢采茶戏南昌剧团采茶戏的种类及传统唱腔述要乐府新声(2022年2期)2022-11-05赣南采茶戏《一个人的长征》简介影剧新作(2022年2期)2022-07-29我在南昌 你在哪心声歌刊(2022年3期)2022-06-06南昌是我 南昌是你心声歌刊(2022年3期)2022-06-06江西采茶戏中的梁山调腔系音乐考戏曲研究(2021年4期)2021-06-05欢迎加入“蓝狐狸小剧团”幼儿画刊(2018年11期)2018-12-03欢迎加入“蓝狐狸小剧团”幼儿画刊(2018年12期)2018-11-05欢迎加入“蓝狐狸小剧团”幼儿画刊(2018年10期)2018-10-27欢迎加入“蓝狐狸小剧团”幼儿画刊(2018年9期)2018-09-26浅析赣南采茶戏旅游资源的开发消费导刊(2017年20期)2018-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