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丽霞
【摘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科学技术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小学科学作为一门基础性、实践性、综合性的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创新精神都具有重要的价值。
【关键词】小学科学课堂 科学素养 敢想勤思敢做
在基础教育过程中,不管是学生科学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形成,还是让学生从孩提时代就具备向书本、向老师、向专家挑战的科学精神和探究能力,最终形成“敢想”“敢做”“勤思”“慎行”的意识,这些都离不开在扎实、朴实、真实的课堂教学。《小学科学课程标准》(2017年)中指出,小学科学课程的学习是多种多样的,探究式学习是学生学习科学的重要学习方式。探究式学习是指在教师的指导、组织和支持下,让学生主动参与、动手动脑、积极体验,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以获取科学知识、领悟科学思想、学科科学方法为目的的学习方式。于是,基于对以上观点的思考,我在科学课堂实践的过程中,开启了对探究式学习方式的探索之旅。
一、“敢想”——点燃探究欲望
曾经看过一个故事:19世纪末期,一位贫苦的牧羊人父亲带着两个年幼的儿子为雇主放羊。在山坡上,抬头望见一列大雁鸣叫着从天空飞过,消失在远方的天际。年幼的小儿子很不解,“爸爸,大雁要飞到哪里去?”父亲目视远方,缓缓道:“大雁结伴要飞到一个温暖的地方,躲过我们这里寒冷的冬天。”
大儿子眨了眨眼,羡慕地说:“真羡慕大雁可以自由翱翔在天空中。”小儿子也心生向往:“如果我是一只会飞的大雁,那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情啊!”
父亲缓缓对两个儿子说:“我相信只要你们想飞,就一定可以飞起来。”
当两个儿子真的张开双臂却怎么也飞不起来,他们用怀疑的眼神看着父亲。父亲笃定的说:“可以的,儿子,凡事就怕不懈的努力,只要你们想,将来一定能飞去任何想去的地方。”
两个年幼的儿子牢牢记住了父亲的话,并为此一直不懈地努力着。20多年后,大儿子36岁,小儿子32岁时,他们真的飞了起来,因为他们发明了世界上第一架飞机,他们就是美国著名的莱特兄弟。
探究是一支火把,它可以点燃一个人创新的激情和潜能,相信大雁高飞是人们习以为常的自然现象,可为什么大家司空见惯,只有莱克兄弟却能从通过这一现象而发明出飞机呢?这主要取决于他们强烈的探究欲望和过人的创新意识,还有父亲适时的激励,才有了他们的“敢想”。这样可贵意识的形成并非偶然,而是因为兄弟俩那种源于父亲潜移默化培养他们的那种“好奇”和“勤思好问”的好习惯。很多时候我们也会说:“我想……”但是,我们只是“想”而没有“做”,所以我们要让学生从小就养成“敢想”的科学习惯,莱特兄弟的成功充分说明,乐于探究才能无限的创新,而这种“乐于”需要教师在课堂中依据学情,不断思考,创设高效的问题进行思维的驱动,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多问“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
以《做一块卵石》一课为例:教学时,我给每组准备了一个盒子,里面放着不同颜色、大小、形状的卵石,学生边欣赏,边感叹,边交流起来。
问:“同学们,面对这些卵石你有什么问题?”
这时学生的问题是:
①为什么卵石颜色不一样?
②这些卵石是从哪里来的?
③卵石是怎样形成的?
④卵石的表面为什么都很光滑?
⑤这么坚硬的卵石是谁制作出来的……
“是何”的问题具备开放性,为学生创设情境,驱动学生主动思考,让他们具备问题意识。因为有了许许多多的为什么,所以这节课学习起来,学生就更有了动力和激情,通过努力不但研究出卵石形成的原因,还奇思妙想,用各式不同的卵石拼接成不同的艺术作品,可谓一举两得,既让学生经历了“敢想”的思考途径,也经历了科学探究过程,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又带着问题走出课堂,让学生的生活充满问题,让问题充满学生的生活。
二、“敢做”——莫忽视知识的积淀
电影中一句经典台词“21世纪缺的是人才。”而一个具备科学底蕴的人,单单具备知识层面的能力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具备思维能力、创造能力、批判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就像莱特兄弟,父亲的一句话并没有让他们在第二天就制造出一架成功翱翔的飞机,真正让人类飞起来的飞机是在二十多年后,他们的完成了科学知识积淀之后才被发明出来。由此可见科学教学中除了 “敢想”还要有“敢做”,那么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应如何把握二者之间的关系呢?
《让更多的灯泡亮起来》一课,传统教法是教师讲解电路连接方法,进行演示实验,然后把整个点亮的过程及方法一五一十传授给学生,学生只需要照做即可,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的唯一标准就是“更多的灯泡有没有亮起来?”,当然,这样的教学方法确实很直接、也很简单,最终确实可以达到“灯泡亮起来”的目的,但这样做无疑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和创造,他们并没有经历研究的过程,自始至终都是老师教学活動的复制品,这样并不利于学生主体精神的培养,更甚者会扼杀学生的探究欲望。
因此,我在教学这节课时,将教学目标定在“学生通过交流讨论,能制定合理的设计方案,并能利用材料连接并联和串联电路,使更多的灯泡亮起来”,行为主体强调的是“学生”。然后,根据目标的制定选择先让学生了解完整电路的基本组成,再通过“揭暗箱”的方式,学习手电筒中的简单电路,画出电路图,从而理解电路的基本性质。然后,在知识积淀之后,再试着给学生更多的灯泡和导线、开关,把实验中所需的基本要素提供给学生,让学生自行填写实验报告。通过小组中阅读、思考、研讨,共同设计方案,操作、观察、分析,填写实验报告,教师巡堂只做启发和点拨。
这种教学方式,学生是课堂的行为主体,学生最后的“敢做”,是源于前期对于电路知识的扎实学习。
三、“勤思”“慎行”——科学兴趣的保障
“勤思”“慎行”是激起学生科学兴趣的保障。科学课素来以贴近生活的特质吸引着学生,但科学课中越来越多的验证性实验,会使学生很快觉得科学太高深莫测,以至于产生厌学心理。所以知行合一是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兴趣的重要途径。比如,在教学《有趣的浮沉现象》时,我是这样设计的:
1.认识实验材料,猜测实验结果。
今天,我是还给每个小组的同学都准备了一份实验材料,同学们请打开材料袋,认识他们吧。
学生汇报发现:苹果、木块、玻璃瓶、铁钉、米粒、钩码、塑料尺、圆珠笔、塑料泡沫。
如果把它们逐一放入水中,哪些物体会浮在水面上,哪些物体又会沉下去呢?同学们先猜测,再把你们的猜测结果记录在报告单上。
你们的猜测结果是怎样的,谁愿意与大家交流?
2.设计实验方法。
同学们刚才的发言非常精彩,可是科学光靠猜测能行吗?(不行)对,所以我们需要进行验证,做这个实验,我们需要注意什么呢?
学生自由汇报。
3.小组进行实验,汇报实验结果。
同学们,通过实验一定有很多发现,请带着你的实验报告单,到这来和大家一起分享你们的成果好吗?
大屏幕出示实验报告单,学生进行对比讲解。
科学研究就需要大胆的猜测,敢于猜测,善于猜测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同时让学生畅所欲言,也能够锻炼用科学语言表述的能力。刚刚接触科学,对于科学实验的概念和规则还处于懵懂的状态,所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设计实验方案和提出做实验时应注意的问题是有必要的。即使学生的语言不严谨,方法有疏漏都可以谅解,因为让学生经历这样一个思考的过程,可以有效的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习惯和科学意识。
综上所述,科学的前提是大胆的猜测,但亲手所作,亲眼所见的实验验证过程更加重要。“勤思”“慎行”就是科学学习过程中的思考和践行两个过程,也就是说大胆猜测只是科学探究的基础和前提,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过硬的动手能力,才是学生科学兴趣的重要保障,也是形成良好科学素养的保障。
四、没有终点的创新与探究
思维世界的发展,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对惊奇的不断摆脱。所以,当学生的求知欲被激发时,才是他们最有创造力的时候,我们应该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各种创新因素,使学生对科学的兴趣转变为志趣,充分发挥他们的发散思维,使学生的探究范围得到扩大和延伸。苏霍姆林斯基说:“在每个人的心灵深处,都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和探索者,他们都对于生活有着美好的憧憬和希望。”我们要善于利用这种心理,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于新的问题解决之中,做到新课标中所强调的“科学教学跟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以学生为本,贴近生活,贴近时代。
仍以《有趣的浮尘现象》一课为例:
1.引导课下的探究问题。
师:老师这里有一个苹果,根据你们的经验,你认为这个苹果放入水中会怎样?
学生自由谈想法。
2.激发情趣课下探究。
老师进行操作,将苹果放入已准备好的盐水中,学生惊奇发现,苹果竟漂浮在水面上。
师:科学中的奥秘还有很多,为什么苹果会浮在水面上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下节课继续研究。
这节课结尾的开放型设计,正是印证了这一观点。本节课所学的科学知识,只是基础性的,而水的浮力中还有很多的科学问题没有解决,这些奥秘和问题并不容易让学生发现,但是又亟待学生去解决,所以作为教师的我们可以帮助学生插上一双想象的翅膀,通过一种或有趣、或神奇的现象,启发、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的方法,像科学家那样通过提出研究问题、对问题做出猜想、亲自实验,最终得出结论,使他们的探究发现别具一格。这正是我们所期望的,也正是科学发明的基石。
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与提高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并非一蹴而就,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自主探究获取知识的过程是教师在课堂上巧妙建构起来的,但获取知識的经历是学生亲身体验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真学、真做、真感受获得的信息最能让他信服,可以说是真正属于学生自己的。所以,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在课堂中不断创造条件,去激发学生更加持久的探究兴趣和创造兴趣,使学生把科学知识的学习与科学方法的训练结合起来,形成扎实、朴实的科学态度,最终形成“敢想”“敢做”“勤思”“慎行”的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2017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2]张玉平.小学科学探究教学校本化研究:理论与案例[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9.
猜你喜欢科学素养让学生的科学素养在学科的交叉渗透教学中得到提高理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2022年1期)2022-04-14如何培养学生真实记录的科学素养当代家庭教育(2021年34期)2021-05-19论科学素养对当代大学生的重要性知识文库(2020年3期)2020-04-15基于实用性知识教学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探索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年8期)2019-05-28关注实验数据 提升学生科学素养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年9期)2019-05-28探讨如何提升高三学生的化学科学素养中学教学参考·理科版(2016年11期)2017-06-08科学与教育中国教师(2015年6期)2015-05-21试论初中生物教学中学生科学素养的教育中学理科·综合版(2008年10期)2008-12-04综合实践活动与生物科学素养培养整合策略中学生物学(2008年8期)2008-10-27在学习中提高科学素养中学生数理化·高二版(2008年7期)2008-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