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舍宁秘书网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以生命关怀看《猫》

以生命关怀看《猫》

时间:2024-06-05 13:15:02 来源:网友投稿

吴希文

《猫》是统编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课文,这一单元描绘了人与动物相处的种种情形,旨在帮助学生思考如何与动物共存的问题。而若单单把这篇小说的主题落到关爱动物上,则未免失于浅薄。小说关注的对象始终是人与社会,这就对我们理解这篇文章的主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通过“我”对猫的态度和行为,加强对人类自我的理解和反思,形成善待生命的意识。

一、同情:平等生命关系的建立

同情心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人格品质,是对他人的遭遇产生共鸣,及对其行为的关心、赞成、支持的情感。同情心在儿童早期就出现萌芽,有效利用这种心理可以帮助学生与文章中的猫进行对话,从而建立起平等的生命关系。

在导入部分,可以让有饲养小动物经历的同学聊聊他与小动物之间的故事,用亲切、友好的情绪渲染氛围,从而把课堂带入到一个共情的氛围中。在教学活动的安排与设计上,也要尽可能地拉近学生与动物的距离,如通过帮三只猫取名字的方式来认识、了解三只猫;设置讨论环节,“在生活中,你又是哪只猫?”从第三只猫的角度重新讲讲这个故事。

小说中的第三只猫遭受偏见却不能言语,它仅有的语言就是被追打之后的一声“咪呜”,這一声“咪呜”饱含着复杂的情绪,有对“我”行为的不解与委屈,有不得不逃离的无助与伤心,也有对“我”回心转意的期待,让学生尝试着去模拟这一声“咪呜”,其实就是让学生进入到动物无法诉说却又想要表达的情绪中,这种情绪下,学生很容易与动物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跳出“我”的视角甚至是人类视角,设身处地关心它、同情它。

通过亲近关系,转换视角,角色互换等方式便建立起了一个生命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中,猫与猫之间,乃至猫与人之间都没有本质的差别,都是各自独立、平等却又相互依赖、融合的生命个体。

二、丰富:对生命认识的深入

对小说中“我”的形象的认识,学生有一个逐渐深入的过程。一个爱猫的家庭最终“永不养猫”,故事本身便存在着悖论,挖掘其中的矛盾性才能加深学生对“我”乃至对人类自身的认识。这是一个爱猫的家庭,把猫视作“小侣”“亲爱的同伴”,在与前两只猫的相处过程中,处处弥漫着温馨与快乐。前两只猫的亡失也为这个家庭笼上一丝阴郁,或是“酸辛”,或是“怅然”“愤恨”。

在这样的家庭,为何总是出现猫的悲剧,这需要带着学生细细探究,生命的悲剧究竟是如何造成的,所有的悲剧,不过于天灾和人祸,第一只猫的死是无法干预的,第二只猫的丢失在于突如其来的外力,在于那些损人利己之人,事不关己、冷眼旁观之人,而第三只猫的悲剧却在于这个家庭本身。回过头来看这个“爱猫”的家庭究竟做了什么,我们真的爱猫吗?

“不要紧,我再向别处要一只来给你。”我们的心爱之物是随时可以被替代的。“那个不知名的夺去我们所爱的东西的人”“东西”一词一下子夺去了它们的生命,遑论爱与尊重。

“它也常来蜷伏在母亲或三妹的足下”“三妹有时也逗着它玩”“也常来”“有时也”,生命同样的期待与依赖,得到的却是极少的关注与关爱。“我坐在藤椅上看着他们,可以微笑着消耗过一二小时的光阴。”再次回过去看到这句话时,心中却是一股辛酸,所谓的“所爱”,不过是茶余饭后的消遣,打发时间的玩伴。

三只猫都只是“我”生活的点缀,在“我”的潜意识里,它们并不重要。这种潜意识,在面对讨厌的第三只猫时,不知不觉地酿成了残暴的“罪行”。“我心里还愤愤地,以为惩戒得没有快意。”这样的惩戒,已经不是针对猫的错误,而是为了一种“畅快的”“痛快的”情绪的抒发,是一种居高临下的“专制”与“霸道”,“我”放大了对动物的绝对支配优势,丧失了冷静与理性。

我们真的爱猫吗?答案是丰富的,随着我们阅读文章的深入而深入,在此过程中,也伴随着我们对生命行为的认识而深入。阅读的过程其实是生命体验的过程,学生将自己带入到“猫”或是“我”的任一角色中,借助文字与想象充分体会人物在特定情境下的情绪心理,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拓展自己的生命空间,丰富自己的生命内涵。审视“我”的行为过程,也是审视我们自身的过程,或多或少,我们都能从这个“我”,这个家庭身上看到一点自己的影子。

学生会自觉关联到身边的“爱”,父母对自己的爱,自己对父母、对身边人、对这个社会的爱。学生会发现,文中这样的行为,不仅表现在对待动物上,还表现在对待身边的弱者上。对动物,我们可以这样随意处置,对路边的乞丐,我们同样报以偏见。“你这小猫呀,要被乞丐捉去才不会乱跑呢!”这是对生命个体的任意欺凌与冷漠粗暴。而这样的行为,不仅出现在“我”身上,也出现在任何一个“你我他”身上。小说将我们的行为赤裸裸地暴露在白日下,将生命体作为我们阅读和审视的对象,让我们更加深入、深刻地认识生命本身。

真正的爱,是没有偏见的,是博大的,是不掺杂任何利益关系和条件的。这个话题,架构起了学生与身边一切生命的联系,从而引导学生进一步去思考用爱心经营生命。

三、选择:锻造生命的厚度

《猫》最初发表在1925年出版的《文学周报》上。自“五四运动”以来,作者同很多先进的知识分子一样,接受了来自西方的科学民主、自由平等的思想,并试图用这些思想来改造自己和社会。郑振铎在上世纪20年代初创作的很多作品中,都蕴含着公道、民主、博爱的思想,对专制、霸道等现象有着深刻的批判。

几天之后,“我”逐渐冷静下来,才惊讶于自己的暴虐,倍感难过与自责。它的无抵抗,或是出于对“我”的感情,或是因为无济于事,它愈是不作抵抗,愈是彰示出“我”绝对的权威,愈是让我们忽略了它也是与人平等、值得尊重的生命。它的死照出了“我”内心一直潜藏的“恶”,而对于这一切,“我”都无法补救。因此,“我对于它的亡失,比以前的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我将怎样对它表白我的误解呢?”“表白”可见“我”重拾了对猫的尊重。

“自此,我家永不养猫。”这是一个包含张力的决定。“我”意识到了自己的武断与粗暴,也意识到了自己的专制与霸道,我为什么不就此改正,通过善待其他动物来弥补这一次的过失呢?思考这一问题,还是需要回到生命本身。任何生命都是独立的个体,都不是其他任何生命的替代品或附属品,都不该活在任何人的意志阴影下。带着忏悔与功利的善待并不是对生命真正的尊重与善待,而仅仅是宽慰了自己。“永不养猫”这一举动透露出的坚决与慎重,则显示出“我”深刻的自我反省,承担责任的勇气,和一位知识分子的纯正良知。这才是生命真正的平等、博爱。

真正明白了生命的独立性和独特性的孩子能够理解并支持这一点。陶行知在《创造宣言》中提到:“教育者不是造神,不是造石像,不是造爱人。他们所要创造的是真善美的活人。”生命语文教育在带着学生领略大千世界、丰富生命体验的同时,也在思考和体悟中选择生命的方向,锻造生命的厚度。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启秀中学(226000)

猜你喜欢爱猫养猫情绪猫舍里的猫小猕猴智力画刊(2021年8期)2021-08-27猫猫寺少年文艺·我爱写作文(2020年10期)2020-10-20养狗和养猫,哪家主人幸福科学大众(中学)(2019年8期)2019-08-24爱猫之城阅读(低年级)(2019年2期)2019-04-19TAILS FROM THE CRYPTO汉语世界(The World of Chinese)(2018年2期)2018-10-24小情绪风流一代·青春(2018年2期)2018-02-26小情绪风流一代·青春(2017年6期)2018-02-14小情绪风流一代·青春(2017年5期)2018-02-14爱猫新人办“猫婚礼”:邀1100只猫咪见证爱情奥秘(2016年10期)2016-12-17情绪认同商业评论(2014年6期)2015-02-28

推荐访问:关怀 生命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