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舍宁秘书网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统编语文教材长课文教学的思考与实践

统编语文教材长课文教学的思考与实践

时间:2024-06-04 08:30:02 来源:网友投稿

陈艳 李洪兵

[摘 要]统编语文教材选编了不少的长课文。长课文教学是阅读教学的难点。在长课文教学中,教师要基于统编语文教材的编写理念与原则,从学生认知规律和接受能力出发,揣摩编者的意图,在课堂上通过陌生化手段、搭建认知支架、精心选择话题、设置挑战问题等策略,精心组织长课文的教学,引导学生深入文本,理解文本的思想内容,掌握作品的表达艺术。这样教学,能化繁为简,直击核心,充分发挥长课文的教学价值。

[关键词]统编教材;
长课文教学;
阅读方法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2)25-0015-03

进入中高年级之后,统编语文教材选编的长课文明显增多,这对教师和学生来说都是一种挑战。在长课文教学中,如果采用与平常课文一样的教学方式,不仅很难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而且学生的学习质量、效率也难以得到保证。为此,教师基于长课文与学生的认知特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策略,显得尤为重要。

一、遵循认知规律,整体把握文本

阅读教学中,学生对文本内容的认知是按照整体—部分—整体的规律进行的。对长课文的教学,教師要善于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精心安排教学结构,引导学生从整体感知、细节品味再到课文整体回顾展开体验、理解。这样,可以促进学生对长课文的整体把握,使学生的理解能力、认知能力得到发展。

例如,统编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将相和》一文,是一篇长课文。学生阅读理解的难度较大。教学时,教师可以采取从整体入手的方法,引导学生把握文本内容。首先,在板书课题之后,教师提出问题:“这里的‘将’指的是谁?‘相’指的又是谁?他俩为什么不和?又是为什么而‘和’呢?请带着这些问题阅读课文。”这样的问题,能促进学生对课文主要内容的把握。其次,在学生对文本主要内容把握的基础上,教师根据历史故事类文本的特点,引导学生分别对蔺相如和廉颇的语言、动作等进行品析,体会他们的性格特点,说说他们各是怎样的一个人。最后,教师再让学生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对文本的主要人物、事件进行梳理,深化对蔺相如和廉颇这两个人物形象的认识。这样的教学,从整体到部分最后再到整体,引领学生在文本中走上一个来回,使长课文的教学显得更为集中、合理、有效。

在长课文教学中,教师引领学生站在整体的高度,对课文内容进行把握,让学生对文本中的人物、事件等有更全面而深刻的理解与体验,促进了学生认知能力的提升。

二、揣摩编者意图,落实“双线”目标

统编语文教材以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组织单元。教学长课文时,教师可根据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引导学生学习,这样教学指向明确,让学生对文本有更为全面深刻的理解,有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

例如,统编语文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狼牙山五壮士》一文,是一篇长课文,也是一篇红色革命文化主题的课文。而这一单元的人文主题是“重温革命岁月,把历史的声音留在心里”,语文要素是“了解文章是怎样点面结合描写场面的”。教学时,为有效落实本单元的“双线”教学目标,在学生对课文内容了解的基础上,教师相机对学习内容进行整合处理,让学生重点了解课文是怎样通过点面结合的方法来描写场面的。结合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教师可以这样展开教学,引导学生深入学习。首先,让学生借助课后练习题一,给课文划分层次,拟出每部分的小标题;
借助小标题把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讲一讲,使学生对五位壮士的英勇事迹有更深入的理解。其次,教师让学生把目光聚焦到课文的第二自然段,并从表达的视角说一说:“文章是怎样描写五位战士的?这样描写有什么好处?”这样教学,引导学生概括故事的情节,体会文章点面结合的表达效果,不仅达成了“双线”教学的目标,而且有效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虽然文章长,但教师聚焦单元的“双线”目标,引导学生深入文本进行阅读体验,教学指向明确,教学目标精准,能有效促进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发展。

三、利用陌生化原理,实现长文精教

陌生化理论源于艺术创作,目的是给读者带来新奇的阅读体验。在长课文教学中,教师对阅读内容进行陌生化处理,能使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对阅读内容产生一种新鲜感和好奇心,从而主动地进行探索,对文本的理解逐步深入,积极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图式。

例如,统编语文教材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既是一篇长课文,也是一篇略读课文,要求学生能在一个课时内完成学习任务。教材编者在阅读提示中要求学生:“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想想课文写了关于鲁迅的哪几件事,给每件事加个小标题。再结合资料和同学交流:课文中的鲁迅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这样的要求与本单元语文要素密切相关。教学时,如果教师直接要求学生按照阅读提示进行思考,那么学生的学习兴趣一定不高,阅读体验也不会深刻。于是,教师采取陌生化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学习。首先,出示鲁迅先生的形象照,告诉学生:“鲁迅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他的一生都在追求真理、追求光明,坚持不懈地战斗。”这些内容对学生来说都是新鲜的,也是陌生的,很容易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教师让学生默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说一说:“鲁迅先生为什么受到那么多人的尊敬与爱戴?为什么他去世时会有那么多人来追悼他?”这两个问题让学生陷入沉思。此时,学生走近鲁迅,了解鲁迅的心情更为迫切了。其三,教师让学生借助阅读提示细读课文,了解鲁迅是一个怎样的人。这样,既能激发学生深入阅读的兴趣,又能让学生轻松地完成学习任务。

在长课文的教学中,教师基于课文内容特点以及学生的学情,对文本内容进行陌生化处理,能让阅读内容更具有吸引力,让学生沉入其中进行阅读思考,理解长课文的丰富内涵。

四、搭建认知支架,习得阅读方法

相较于普通课文,长课文具有内容多、容量大等特点。在长课文教学中,教师如果不注重阅读方法、技巧的指导,那么学生不仅感到阅读困难,而且无法形成阅读长课文的能力。因此,教师要依据长课文的特点,为学生搭建适切的认知支架,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以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提升长课文的教学质量。

例如,教学统编语文教材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穷人》这篇长课文,教师从小说这一文体特征出发,让学生从小说的人物、环境、情节等方面来学习文本。在学生梳理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教师借助课后练习为学生搭建学习支架,引导学生深入学习。首先,引导学生借助课后练习第三题找出文中描写环境的句子,感受环境描写对塑造桑娜这一人物形象起到的作用。其次,借助课后练习第一、第二题搭建学习支架,让学生自主梳理小说的故事情节,了解人物对话描写、心理描写的内容,分析桑娜和渔夫的人物形象。这样借助练习搭建支架,促进学生深入文本学习体验,使学生获得了阅读能力的提升。

在长课文教学中,教师依据文本的内容特点,为学生搭建适切的学习支架,帮助学生习得了长课文的阅读方法,真正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了提升。

五、精心选择话题,教师适当点拨

统编语文教材选编的长课文多是一些经典作品,从字词句到篇章结构、从文本内容到文本形式,都是学生阅读学习的典范。这就导致一些教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难以取舍,左右为难。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教师讲的时间多,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少,导致教学效果难以令人满意。要想改变这种情况,教师可以通过问题或者活动引导学生学习,这样就能把阅读的时间还给学生。

例如,教学统编语文教材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北京的春节》这篇长课文,通过对学情进行分析,教师发现:虽然学生对春节并不陌生,可是对春节习俗的关注却很少。基于学情以及课文内容特点,教师设计这样的话题来引导学生阅读课文。

1.说说自己家里过春节的情景。

2.快速默读课文,说说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哪个印象最深刻?为什么?

3你还想了解哪些地方的春节习俗?请利用课余时间自主查阅资料解决。

其中,问题1和问题3指向学生的生活经验与学习经验;
问题2指向本课的学习重点与难点。这几个问题由单一到综合、由课内到课外、由浅入深,真正实现了教学内容的深度、厚度与广度结合的目标。在阅读课文中,学生自主思考、解决问题,教师只是指导点拨,以促进学生的深入思考。

在长课文教学中,教师从阅读经验与生活经验等方面设计综合性问题,有效避免了教学内容面面俱到现象的产生,真正实现了阅读教学效益的最大化。

六、设置挑战问题,引发阅读思辨

长课文内容多,人物多,时空变化多。在长课文教学中,教师可提出具有挑战性的问题,以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由于挑战性问题难度大,涉及不同的思维角度、思维层次,所以学生的见解很容易出现分歧。教师可据此引领学生进行思辨讨论,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文章的本质特点,提升学生阅读长课文的能力。

例如,教学统编语文教材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小英雄雨来(节选)》一文,教师可以设置挑战性问题“为什么说雨来是一个小英雄”,引导学生阅读理解课文。文本中最能表现雨来是小英雄的地方是第四部分:面对鬼子的训斥和盘问,雨来毫不畏惧,机智勇敢应对;
面对鬼子的哄骗和利诱,雨来不为所动,沉着冷静应对;
面对鬼子的威胁与毒打,雨来坚强不屈。这些事迹本是对雨来英雄形象的鲜明写照,但是学生并没有对文本内容进行深入思考,出现了“英雄”概念化现象的产生。为此,教师引导学生围绕着主问题进行思辨性阅读,以帮助学生发现雨来这位小英雄的独特之处。在思辨性閱读中,学生发现雨来是一位“非典型英雄”,这位英雄和我们一样调皮:“不听妈妈话,偷偷去游泳……”这样,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雨来就是我们身边熟悉的“朋友”,他有血有肉,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使学生对雨来这个英雄人物的认知更加深刻。

在《小英雄雨来(节选)》教学中,教师提出挑战性的问题引起了学生的阅读思辨。通过分析、比较、关联,学生明白了雨来不仅仅是一个冒着枪林弹雨冲锋在前的战士,他还是一个调皮的孩子,每个英雄都有自己的独特品质。在思辨性阅读中,英雄的形象在学生的头脑中鲜活、立体起来,红色文化的基因也在学生的血液里流淌。

七、善用广角镜头,撬动阅读课堂

对统编语文教材长课文的教学,如果仍然采取逐句逐段分析的方法,耗时费力不说,学生还会产生厌烦情绪,失去对语文学习的热情。因此,教师可以运用广角镜头的原理,在学生整体阅读文本内容的基础上,精心选择一两个突破点,以撬动整篇课文的教学,这样就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例如,统编语文教材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金色的鱼钩》一课,“鱼钩”一词是课文的眼睛。教学时,教师可聚焦“鱼钩”,引导学生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由点到面逐步展开探究,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第一步:紧扣关键词语“鱼钩”,让学生说说这鱼钩是怎样得来的。学生很快答出这鱼钩是老班长用缝衣针做成的。教师追问:“老班长为什么要做鱼钩?鱼钩在‘我们’走出草地中起到了什么作用?”这样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为学生真正体会、感受鱼钩的含义奠定了基础。第二步:观照全篇,想想课文为什么以“金色的鱼钩”为题目。通过阅读,学生不仅从老班长用鱼钩钓到鱼给“我们”做鱼汤喝,自己舍不得吃,偷偷背着“我们”啃鱼骨头,到他在弥留之际对“我”的嘱托中,感受到了老班长把忠于革命、忠于党作为自己的人生信条,而且从“我”把鱼钩包好,准备送到革命烈士纪念馆去让人们世代瞻仰它中,感受到 “我”继承革命遗志的坚强决心。第三步:聚焦中心,感受“金色的鱼钩”的含义。学生结合鱼钩以及老班长为了战士们能走出草地所做的一切,明白了金色的鱼钩不仅是老班长的遗物,是课文的行文线索,更是老班长精神的写照,是老班长革命精神的见证,记录着老班长的英雄历程,这种精神永垂不朽。

在长课文教学中,教师利用广角镜头的原理,从学生学情出发,细研文本,找到统领课文的关键点,删繁就简,这样达到了提纲挈领,百毛皆顺的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在长课文的教学中,教师应依据长课文的特点与学生的认知规律,在有限的时间内,选择核心的、具有教育价值的内容进行教学,使学生获得语文素养的全面发展。

(责编 韦 雄)

猜你喜欢统编教材阅读方法统编教材初中语文群文阅读的价值及教学策略初探新课程·中学(2017年11期)2018-01-20从最新初一语文统编教材得到的教学启示新课程·中学(2017年10期)2018-01-08如何在教学中体现初中历史统编教材中的人文主义精神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7年12期)2017-12-19初中语文统编教材课后推荐组文的使用策略教学月刊·中学版(语文教学)(2017年10期)2017-11-16用好助学系统确定教学内容教学月刊·中学版(语文教学)(2017年10期)2017-11-16基于作文视角的统编教材运用都市家教·下半月(2017年8期)2017-08-29中国现代文学阅读方法的思考与研究文教资料(2016年22期)2016-11-28书香阅读 心灵成长文理导航(2016年30期)2016-11-12浅谈如何提高阅读教学效率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6年21期)2016-10-20提高高中生英语阅读能力的策略启迪与智慧·教育版(2016年8期)2016-10-20

推荐访问:课文 实践 思考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