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论述幼儿教师口语的含义和分类,以及幼儿教师口语的基本要求,提出了提高幼儿教师口语表达技能的策略,包括巧妙设计教学导入语、丰富课堂提问语言形式、使用通俗易懂的讲解语、熟练运用应变语、巧妙运用结束语等。
【关键词】幼儿教师 教学口语 技能提升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2)25-0094-03
3—6岁的学龄前儿童正处于语言发育的关键期,幼儿教师的口语水平直接影响语言教学的质量。幼儿教师口语是指幼儿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传授知识、启发幼儿思维、培养幼儿相关技能时所使用的口头语言,是幼儿教师的主要工作用语,包括教学时的导入语、提问语、讲解语、应变语、评价语和结束语等。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较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效率。”因此,幼儿教师要注意提高自己的口语表达技能,教学中使用的语言应准确、明晰、规范,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以提高幼儿教学活动的质量,发展幼儿的语言能力。
一、幼儿教师口语表达的基本要求
(一)准确规范
3—6岁幼儿正处于语言学习的黄金期,主要依靠观察和模仿学习语言。教师是幼儿喜欢的模仿对象。因此,教师的口语表达应做到语音规范、词汇规范、语法规范,包括:熟悉普通话语音的声母、韵母、声调、轻声、儿化、变调等,做到发音标准、吐字清晰、快慢适中、轻重恰当、停连得当、语调优美;
使用规范词语,不使用生造词语,不在汉语中夹杂外语或网络词汇,且语义表述正确规范、结构严谨、富有逻辑性;
在说好规范的普通话的同时,及时纠正幼儿语言学习中不规范的表达。
(二)简短浅显
幼儿教师的语言要符合幼儿的认知特点。开展教学活动时,教师要遵循“以易代难”的原则,多用动词、形容词、短句、单句,少用复句,先要让幼儿听懂教师的话,再创造条件让幼儿能说、会说、爱说。
(三)形象生动
幼兒的思维方式以形象思维为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使用的语言必须直观形象、具体细致、生动有趣,多使用表现具体概念、色彩、形态、动作的词语,适当添加叠音词、拟声词、语气词、感叹词,恰当使用修辞手法,调动幼儿参加学习活动的积极性。
(四)礼貌得体
教师的语言是幼儿语言学习的样板。只要以教师的身份出现,无论什么场合,教师都要有职业规范的意识,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做到言传身教。这体现在有声语言和态势语言中。教师的有声语言表现为使用礼貌用语,态势语言表现为大方、自然、得体,不卑不亢,平等尊重,保持良好的职业形象。
(五)注重差异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幼儿也不例外。幼儿教师要通过学习幼儿心理学和幼儿教育学,掌握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了解幼儿的个性,在教学中恰当使用口语。
二、提高幼儿教师口语表达技能的策略
(一)设计与学习内容相匹配的教学导入语
导入语是教师在开始讲授新课之前精心设计的一段简练的、概括性的教学语言。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导入教学的形式多种多样,主要有激趣、提问、讲故事、猜谜语、做实验、做游戏等。相应的,教师的导入语也分为激趣式导入语、提问式导入语、谜语式导入语、实验式导入语、游戏式导入语等。教学导入语设计的基本要求是切题、精巧,能够牢牢地吸引幼儿的注意,激发幼儿的兴趣,启发幼儿的思维,使幼儿能够快速地进入学习状态。
不同形式的教学导入,对语言的质感有不同的要求。采用激趣导入时,教师可以对自己的声音做些改变,运用富有探索性的语言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如:“小朋友们好!我——是——大灰狼!”同时配合眼神、表情、语气、体态等,吸引幼儿的注意力。运用提问导入时,教师可以提出与学习活动相关的富有趣味的问题,促使幼儿积极思考、主动发言,在交流中拉近师幼之间的距离,培养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利用故事导入时,教师可以选择或创编与学习活动具有关联性的故事,引出活动主题,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比如在大班语言课《萤火虫》教学中,教师可以给幼儿讲述萤火虫帮助天黑迷路的小白兔寻找回家的路的故事,讲述语言要活泼有趣,能够激发幼儿的兴趣。谜语式导入不仅能够激起幼儿的好奇心,引发幼儿的思考,还可以丰富幼儿的语言,训练幼儿的思维,教师可以选择具有节奏感和音乐美的谜语、儿歌、儿童诗、绕口令等导入教学,如教学常识课《认识青蛙》,可以设计这样的谜语式导入语:“老师请大家猜个谜语,谜面是‘大眼睛,宽嘴巴,白肚皮,绿衣裳,地上跳,水里划,唱起歌来呱呱叫,专吃害虫保庄稼’。”猜谜语导入能够帮助幼儿学会概括事物的特征,提高语言能力。实验导入是以操作教具或通过直观形象的实验操作导入教学,有利于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对幼儿理解和掌握学习内容具有促进作用。以常识课《认识水》为例,教师可以通过实验操作导入新课,将水壶里的水倒入玻璃杯,然后提问幼儿:“你们看到老师把什么东西倒进玻璃杯里?它是什么颜色的?到底谁说得对,我们一起来做个小实验吧。”
幼儿教学导入形式多种多样,教师要根据教学导入的形式精心设计教学导入语,利用导入语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为整节课的教学奠定基础。
(二)丰富课堂提问的语言形式
提问语是指教师根据教学要求和幼儿的实际情况提出问题,促进幼儿思考和理解的一种教学语言形式。提问语贯穿教学活动始终,是幼儿园教学活动的主要教学用语。提问语的形式主要有填空式提问、比较式提问、信息反馈式提问、选择式提问等。科学合理的教学提问语能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幼儿语言能力和思维的发展。因此,教师要尽可能多地掌握教学提问语的形式和用法。
填空式提问又称为重点式提问,通常是围绕教学重点将需要记忆的知识以填空的形式依次向幼儿提问。这种提问方式可以训练幼儿边听、边看、边记的能力。例如,教幼儿认识兔子,教师可以提问:兔子的耳朵是什么形状的?它们是怎么走路的呢?兔子的毛发摸起来是什么感觉?这些问题有助于幼儿了解兔子的特点。
选择式提问适用于具有一定难度的问题或者幼儿容易混淆、弄错的知识。教师采取选择式提问可以缩小答案的范围,让幼儿在两个或多个答案中选择一个答案,有利于调动幼儿思考的积极性。例如,2和2能够组成4还是能够组成6?5个5是25还是50?
比较式提问是指用比较的方法来提问。可比的内容有很多,可以比颜色、重量、形状和味觉,比事物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等。比较式提问有利于发展幼儿的求异思维和求同思维。例如,教幼儿认识白糖和食盐时,可以采取比较式提问:白糖和食盐有什么区别?它们的味道有什么不同吗?
信息反馈式提问是针对幼儿的学习效果提出具体的问题,幼儿的回答可以让教师明确幼儿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有利于教师据此调控教学进度和教学行为。例如,教师可以提问幼儿:今天你学到了什么?你是怎么做到的?这个问题你弄明白了吗?
总之,幼儿教师的教学提问语形式多样、提问方法灵活,具有启发幼儿思维、激发幼儿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的作用。教师要根据幼儿的认知水平和接受程度,以及幼儿的神情和回答情况,适时调整提问语的内容和形式。
(三)使用通俗易懂的讲解语
讲解语是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阐述知识、介绍方法,引导幼儿进行学习时的教学用语。讲解语在幼儿教师教学口语中的使用频率最高,通常用于创设教学情境、清晰地阐述知识、组织幼儿开展教学活动等。讲解语主要有独白讲述、提问点拨、归纳明确等形式。幼儿教师的讲解语应重点突出、条理清晰、简洁生动,符合幼儿的学习规律和认知水平。
例如,独白讲述是教师的独自表达,主要用于使幼儿明确活动开展的顺序、游戏规则、操作过程等,因此,必须做到语言表达清晰准确。教师进行独白讲述时,要想办法集中幼儿的注意力,确保幼儿认真聆听;
独白讲解要准确、具体、简洁,让幼儿听完讲解后能够顺利地掌握相关信息,按要求完成任务。提问点拨讲解需要教师通过提问与幼儿产生互动,从中了解幼儿的已有认知和经验水平。对教学活动中的重难点采用提问点拨式讲解,有利于降低学习难度,维持幼儿学习的热情。归纳式讲解是指教师用精炼的语言对学习活动进行归纳和总结,讲解的内容通常是需要幼儿了解的概念或观点,并且是在幼兒前期操作的基础上进行归纳和总结。以大班数学领域“四等分”活动为例,教师将圆形蛋糕切成一样大的四份,一边演示一边讲解,先让幼儿初步感悟四等分的含义,再归纳总结四等分的意义,即把一个物体分成一样大的四份。
受幼儿的年龄、注意力和心理特点等影响,教师在讲解教学内容时,要遵循“摆现象—提问题—讲道理—谈结果”的规律,体现寓教于乐的原则,使讲解语符合幼儿语言特点,即便再复杂的问题也可以使用生动有趣、感情丰富的语言讲述出来。
(四)熟练运用应变语
应变语是教师在教学活动过程中,针对课堂出现的意外情况,及时调整师幼关系、处理突发事件时所使用的教学口语。教学应变语主要有因势利导、将错就错、自然转移等多种用途。教师掌握应变语的应变技能,形成语言机智,有利于教学活动顺利开展。
因势利导应变语是教师在面对教学突发事件时做出顺势引导的语言。运用因势利导应变语可以使教师在面临课堂教学“意外”时,化被动为主动,针对教学情况做出相应的改变,使得课堂教学得以顺利进行。因此,幼儿教师要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拓宽教育视野,善于抓住稍纵即逝的教育契机,巧妙处理教学中出现的“意外”。例如,在绘画课上,教室里突然飞进了一只蝴蝶,幼儿见状十分激动,教师可以顺势引导幼儿观察蝴蝶的形状、大小、颜色,画一画蝴蝶。
将错就错应变语可以使失误化险为夷,不露痕迹,不会影响正常的教学氛围。教师在教学中发生疏漏或错误,此时不要回避,也不要紧张,可以将错就错,巧妙运用应变语来弥补疏漏或失误;
也可以向幼儿说明自己的疏漏,引导幼儿了解人都会有犯错、疏忽的时候,请幼儿引以为鉴。如,教学时教师不小心把贴在黑板上的小鸟图片碰掉了,幼儿见状立刻笑了,此时教师不要惊慌,可以对幼儿说:“大家数一数,黑板上现在还有几只小鸟?飞走了几只小鸟?总共有几只小鸟?”
自然转移应变语是指教师对于不方便回答的问题,使用幽默的语言转移话题。比如一名幼儿突然问一个未婚的女教师:“老师,你生宝宝了吗?”这时教师可以说:“你们都是我的宝宝呀!”
教学中有各种各样的突发状况,教师使用应变语要因时因事而异,从容镇定,沉着冷静,合理运用。幼儿教师运用应变语可以通过调整语气、语调、语速、重音,或者通过选词用句、增加重音等方式及时应对教学中出现的变化情况。
(五)巧妙运用结束语,增添课堂情趣
教学结束语主要有归纳总结式结束语、拓展延伸式结束语、过渡衔接式结束语等。幼儿教学结束语要突出重点,语速平稳,富有情感,语调有轻重之别,不能因为时间有限而匆忙表述,草草收场,也不能为了拖延时间而长篇大论。教师只有根据教学内容和幼儿的实际情况,灵活设计和运用教学结束语,才能确保教学活动充实、有序,从而顺利结课。
归纳总结式结束语是对教学内容进行简单的归纳和总结,强化幼儿的记忆,促进幼儿的认识和理解。在大班科学活动课《好玩的报纸》教学中,教师引导幼儿将报纸的长边和短边连起来剪,要求不能剪断,看谁剪的纸条更长。看到幼儿剪的纸条长短不一,在教学即将结束时,教师再次示范运用同样的方法剪报纸,剪的纸条很细,同时进行归纳和总结:“同样是长短边连续剪,剪得越细,纸条越长;
剪得越粗,纸条越短。”
拓展延伸式结束语能够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有利于幼儿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促进幼儿思维的发展。以大班科学活动课《拆装圆珠笔》教学为例,课中教师和幼儿共同探究伸缩型圆珠笔的基本结构,认识圆珠笔的零部件,在动手操作活动中完成组装圆珠笔。在教学结束时,为了引导幼儿研究不同造型的圆珠笔,教师可以说:“今天我们尝试组装圆珠笔,但是生活中还有各种不同造型的圆珠笔,有兴趣的小朋友可以去了解,也可以尝试拆装这些不同造型的圆珠笔。”
过渡衔接式结束语比较适用于系列教学活动或同一类型教学活动。教师运用过渡式结束语提前预告下次学习活动内容,留给幼儿学习期待,有利于维持幼儿继续学习的热情。例如,小班体育活动课《蜘蛛爬》即将结束,教师可以使用过渡性语言结课:“今天我们玩了‘蜘蛛爬’游戏,学会了如何攀爬、倒退爬。下次我们再玩跳高游戏,练习向前跳、向上跳,请小朋友们做好准备!”
总之,幼儿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提高自己的专业修养,掌握幼儿学习的特点和规律,根据教学内容和幼儿的学习情况灵活使用教学口语,充分发挥语言在教学中的魅力,才能不断促进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提高幼儿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黄莎莎.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幼儿教师职业口语教学质量的提升策略探讨[J].河南教育(幼教),2020(7):3-6.
注:本文系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学业语言视角的高职幼师生语言素养提升策略研究”(GXGZJG2022B191)的阶段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刘春宇(1987— ),广西博白人,讲师,研究方向为教学口语、语文教育。
(责编 欧孔群)
猜你喜欢幼儿教师幼儿教师能力提升策略甘肃教育(2020年4期)2020-09-112019年幼儿教师暑期实操培训班优秀作品选登早期教育(美术教育)(2019年11期)2019-12-25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三个维度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年9期)2019-05-28基于教学现场的幼儿教师短时培训的实践与反思——宁波市幼儿教师现场研学培训的实践成人教育(2015年7期)2015-12-21">关于幼儿教师流动现状的调查研究——基于青海省西宁市现代教育科学(2015年8期)2015-0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