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亚勤
“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古人将自己的人生感悟、事理思考、情感体验等诉诸笔墨,留下了许多优秀的散文名篇。这些佳作名篇包含着大量的历史文化知识,蕴藏着丰富深邃的智慧,展现出古人的美好品格和崇高的思想境界,是中国古代文学殿堂中的瑰宝,闪耀着永恒的艺术魅力。
高中语文统编教材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三单元专门设置了“古代散文”内容,选取了魏晋到明代的六篇经典散文,它们时代不同、文体不一、风格各异,所抒发的感情也各有不同:有无法割舍和忘怀的亲情,有回归田园的乐趣,有寄情山水的幽情,有对民生疾苦的体察,有对生死大事的感慨,有对生活事理的哲思。这些文章或娓娓道来、质朴自然,或卷舒自如、辞畅韵谐,或委婉深隽、耐人寻味……它们都是古人真情实感、真知灼见的自然流露,并通过其丰富多彩的形式技巧和优美生动的语言文采,达到了言语和情感的完美融合。
在本期杂志中,我们将带领大家一起品鉴这些散文佳作,领悟古人深邃的人文思想,感受其人格魅力,从中习得可贵的人生经验和深远的文化意义,并从写作角度进行相关的课外拓展,以期能让大家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文学修养,以及对现实生活、对未来产生更清晰的认识和更堅定的信念。
尊奉孝道 眷恋家园
中国文化在社会生活方面的一个特点就是家庭本位,重视家人之间的亲密关系,“尊奉孝道,眷恋家园”乃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李密的《陈情表》标举孝道,情真意切。“读李令伯《陈情表》而不坠泪者,其人必不孝”的古语,点出了这篇文章所承载的孝文化观念。归有光的《项脊轩志》表现了对亲人的深厚感情,把一段悲喜交加、令人感喟不已的亲情呈现在仅“方丈”大的书斋微缩舞台上。这两篇文章所展现出“孝老爱亲”的传统文化价值观念,体现了人之为人的伦理性与社会性。下面,我们就以李密的《陈情表》为例,一起来体悟情真意切的孝文化。
课本点击
陈情表(节选)
李 密
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愍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
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下矜愍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作者简介
李密,一名虔,字令伯,犍为武阳(今四川省眉山市彭山)人。祖父李光曾为蜀国朱提太守。父早亡,母何氏改嫁,祖母刘氏亲自抚养。及长,侍奉祖母极为孝顺。李密师事谯周,尤长于《春秋左氏传》,谯周之门人认为其很有才华,把其和孔子的弟子子游、子夏并列。曾任蜀汉尚书郎,曾出使吴国,吴人称其有才辩。所著被后人辑为《李密集》,其中以《陈情表》《述理论》最为知名。
写作背景
蜀国灭亡后,李密屏居乡里,累举不应。泰始三年,晋武帝立太子,征李密为太子洗马,诏书累下,他为此上《陈情事表》,即《陈情表》。在此表中,李密陈述自己与祖母相依为命,暂时不能应诏的苦衷,把祖孙间真挚深厚的感情和两难的处境写得婉转凄恻。武帝览表感动,命郡县供其祖母奉膳。刘氏死后,李密服丧期满,应征为太子洗马、尚书郎,出为温县令。李密为政清慎,有才能,常望回朝廷任职,而朝廷无援,乃迁汉中太守。后因忤逆武帝而免官,卒于家。
全文赏析
《陈情表》自问世以来,以其高超的陈情艺术而备受瞩目,“情”是其文眼。
1.凄婉真挚的孝情。文章以作者李密和祖母的苦情展开。开篇即先叙自己出生以来的各种不幸遭遇:慈父亡故,母亲再醮;
体弱多病,微弱孤单;
家门衰微,伶仃孤苦。作者幼年失去恃怙确实让人同情,而幸得祖母刘氏怜悯抚养,直至长大成人。行文间既洋溢着作者身世之心酸与悲苦,也有祖孙二人相依为命的凄楚情状,更是表达了作者对祖母养育之恩的感激之情。再叙祖母久患疾病,常年卧床,需要自己侍奉,不能离开;
况祖母年老病重,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保夕。祖母晚景凄凉,不能没有自己的照顾,自己是祖母晚年唯一的生活依靠和精神支柱。这里既有祖母晚景凄楚哀婉、恻然动人的真情实状,又有依恋祖母、不能废养而远离的报答之情,表明“尽孝”的情况属实,并非托词,以消除晋武帝的疑惑。最后搬出晋武帝以“孝”治国的施政纲领,为孝敬祖母找到理论依据。
2.感恩戴德的忠情。作为蜀汉旧臣,李密首先表达了对晋武帝的颂扬和感恩。谓晋为“圣朝”,称蜀汉旧国为“伪朝”,一“圣”一“伪”,态度鲜明。况圣朝教化清明,以“孝”之大义治国,爱惜人才,多次征召和提拔自己,器重和眷爱自己,可谓君圣臣贤、政治清明、眷顾旧臣,而自己“辞不就职”的隐情只是“刘病日笃”的实情,在尽忠与尽孝的两难处境中,自己实在狼狈。这几句情真意切而含蓄精当的叙述,句句入情入理,使人信服。其次,他提出了一个尽孝与尽忠的折中办法——先尽孝,后尽忠。用自己只重名利的说辞,借“报养刘之日短也”的事实和对晋武帝“结草衔环”的忠心之情,通过环环相扣的恳请和入情入理的分析,最终取得了晋武帝的认同和支持。
学习札记
表达与文气
“气”是中国美学史上一个基础而宽泛的概念,经曹丕、刘勰、韩愈、苏辙、刘大櫆等古代文论家的一系列论述,逐渐完善为一个独立的理论体系,内容涵盖创作主体之“气”和艺术作品之“气”。在此,笔者重点谈谈艺术作品之“气”中的气势和风格特征。
艺术作品之“气”,需凭借独特的技巧和言语来表达。如明人归有光的散文《项脊轩志》,作者借“百年老屋”的几经兴废,表达对家道中落的无限惋惜及对祖母、母亲和妻子的深切怀念,寄寓了作者平生功业无成的感叹。作者善于抓住生活中的典型细节和场面,如祖母看望和勉励自己的一个感人场景。“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语气亲切、诙谐,生动贴切地表现出祖母对孙子的疼爱与关心。临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一个轻轻的动作,几句喃喃自语,更细致入微地表露了祖母的喜悦以及对孙子的赞许和期望。随后,用一象笏来激励孙子为改变家庭状况而奋发学习。作者抓住这些看似平常、实则感人肺腑的细节和语言,运用传神之笔,一方面使祖母、母亲、妻子的言谈举止,甚至复杂的心理活动,全都跃然纸上;
另一方面则是情感的层层渲染和表达过程,由文章开头“借书满架,偃仰啸歌”的读书之喜,到“余泣,妪亦泣”的怀念感伤,再到“令人长号不自禁”的恣肆奔放,最终到枇杷树“亭亭如盖也”的回肠荡气。归有光多写生活琐事,用简洁朴素的叙事技巧表达温婉内敛的情感,形成了一种“于无意间感人”、温润典丽的文气特征。
表達与文气互为文章的表里——表达体现文气,文气决定表达。每一篇文章自有其文气特点。散文如是,其他文学形式亦如是。比如,杜甫后期律诗多是对山水、云天、风月、鸟兽、舟船等众多宏大壮阔类与渺小孤寂类意象进行组合,从章法上形成了一种宏阔与逼仄相衬托的意境特点,用大自然的波澜壮阔衬托个体生命的飘零孤寂之悲,从而形成了一种沉郁顿挫的诗歌美学风格。
体悟自然 感悟生命
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对生命的沉思是人类文明史上的永恒话题。魏晋时期“是强烈、矛盾、热情、浓于生命色彩的一个时代”(宗白华),既是“人”的觉醒时期,又是“文学的觉醒”时代。动荡的时代和多难的人生共同促成了当时文人对生命的沉思和着意的保护。王羲之的《兰亭集序》直面人生苦短、终有尽时这一令人无比痛苦的事实,彻底否定老庄“齐生死”的观点,树立自己的生命意识。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叙写田园生活风貌和乐趣,文字背后饱含作者从官场退出后的沉痛反思和过来人的切身感悟。下面,我们就以《兰亭集序》为例,一起来感受魏晋时期的文人是怎样体悟自然、感悟生命的。
课本点击
兰亭集序
王羲之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
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
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作者简介
王羲之,字逸少,东晋琅琊临沂(今山东省临沂市)人,著名文士。祖父王正,官至尚书郎;
父王旷,曾任淮南太守。王羲之为人率真、洒脱,有傲骨,虽出身名门,却性情恬适、不乐仕进,三十五岁即辞官归隐。曾官拜右军将军,世称“王右军”。好隐居,与清谈名士交游,以山水吟咏为乐。家学渊博,幼时即从父辈学习书法,稍长师从卫夫人,后精研书法,博取众长,独创一体。其书法笔势“飘若浮云,矫若惊龙”,被誉为“古今之冠”,有“书圣”之称。
写作背景
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王彬之及其子王凝之、王徽之等四十一人,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聚会。此次聚会名流荟萃,规模宏大。聚会的目的是欣赏山水,饮酒赋诗。王羲之、谢安、孙绰等十一人作五言诗、四言诗各一首,王丰之等十五人各成诗一首,谢瑰等十六人作诗不成而罚酒三巨觥,共成诗三十七首,编为《兰亭集》。王羲之因而作序,以记其事,并抒感怀。
全文赏析
《兰亭集序》共四段,由景入情、因情说理、推理作结,是行文的最大特点。
第一段着意表现兰亭风光的清雅。开头两句点明集会的时间、季节、地点、事由、参加者。接下来的三个短句写兰亭之景——崇山峻岭的山景、茂林修竹的竹景、清流急湍的水景,紧接着于“流觞曲水,列坐其次”的“一觞一咏”中引出人物行为。与其说是清雅的景致将人带入了深邃、微妙、自如的境界,足以畅快地抒发深远高雅的情思,不如说是作者用内心的娴雅自如、从容不迫点染了兰亭的客观之景。对山水质朴简洁的描写语言,虽无丝竹之乐的清雅,却能使读者感受到群贤对自然的洒脱、超然的深情。
第二段抒发游目骋怀的愉快之情。作者从写具体的景物氛围转向整体的天气、环境,从列坐山水之间,到畅观宇宙万物,文章的境界陡然变得开阔。
第三段抒发人生有限的深邃体悟。作者先言包蕴“趣舍万殊”“静躁不同”的个性和追求(即使能达到“快然自足”的境界,也会厌倦和感慨),后抒生命短暂有终、听凭造化的悲痛。作者没有沉浸在死亡可怕的悲痛与恐惧中,而是真切地直面“死生”问题,思考如何认识这一终要降临的大事。本段由乐而叹,由乐而悲,悲中含有一种理性的清醒认知。
第四段诉说文学永恒的真诚感受。作者认为庄子把生与死、长寿与短命等同的一味达观的“生死观”是虚诞和妄造的,进而阐述自己在阅览古人对生死发生感慨的诗文时,时常会发出“若合一契”的“临文嗟悼”,最后回到序文的正题上来——将这次诗会的作品集结起来,以期“后之览者”也来体悟生命的生与死、乐与痛的矛盾。
学习札记
文学评点对高中语文学习的积极作用
文学评点,简称评点,始兴于宋代,是古代的一种文学批评样式,是古人品析诗文的常用方法,是阅读作品时将自己的心得体会和感悟,以短小精悍、生动活泼、富有个性化的语词批注在文本中的一种品评方式。
评点的内容既可包括对文章的整体把握,也可包括具体分析。文章的思想情感、内容选材、章法结构、起承转合、遣词造句、艺术特色等皆可评点。评点的具体方式是批语、圈批、抹画相结合,以批语为主,有总批、读法、眉批、侧批、夹批等。评点法是我国古代文人读书的传统方法,对今天高中生的语文学习依然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首先,促进阅读。有的评点是基于全篇的,对文本做提纲挈领式的精要评述,往往对文本的理解起着纲举目张的作用。如清人梅曾亮在对《项脊轩志》的评点中说:“借一阁以记三世之遗迹也。”这样的评点能让阅读者迅速把握文章“记物以叙述、抒情”的特点,从作者看似平淡的叙述中体悟到其对与项脊轩相关的亲人的深切怀念和对家庭、家族的珍视。有些评点能廓清文本解读的障碍和难点,将凌乱的内容有机整合,增强文本内容甄选的有效性,使阅读过程清晰而有序,凝练而深入。有些评点随着经典的文学作品而具有了更鲜活的生命力,如金圣叹评《水浒传》,脂砚斋评《红楼梦》等,它们都达到了评点者与作者的心灵融合,使阅读者能更细致、更全面地理解作品的旨意与妙处。还有些名家评点相互碰撞、各有千秋,能起到提升读者辩证思维能力的作用。
其次,提升写作。评点者从各个方面对作品进行评点,不仅要关注文本“写了什么”,也要关注“怎么写的”“写得怎样”等问题。所以,阅读评点的过程,也能积累更多的写作知识,提升表达能力。如清人林云铭《古文析义》中评点《石钟山记》云:“篇中辩驳过而叙事,叙事过而议论,议论过而断制,按节而下,其起落转换,融成一片,无迹可寻。”也就是说,阅读者阅读《石钟山记》,除了可以学习叙议有效融合的手法外,还可以学习如何写作驳论文。
关注民生 质疑求实
中国的知识分子,从孔子发端,一直都保有关注民生疾苦、格物致知的求实精神,这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优良传统和立世准则。柳宗元的《种树郭橐驼传》规讽为政不可扰民,主张顺应自然,让百姓休养生息,既切中时弊,又含有作者对“养民之术”的深切感悟;
苏轼的《石钟山记》围绕“石钟山因何得名”的问题,因怀疑前人的说法而亲自探究其得名原因,体现了作者重视直接认识,不满足于间接认识的思想,表现了作者的质疑求实精神。下面,我们就以柳宗元的《种树郭橐驼传》为例,一起来体悟古代知识分子的人文情怀,思考政治与民生的关系。
课本点击
种树郭橐驼传(节选)
柳宗元
有问之,对曰:“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
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他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恩,憂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虽曰爱之,其实害之;
虽曰忧之,其实仇之;
故不我若也。吾又何能为哉!”
问者曰:“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驼曰:“我知种树而已,理,非吾业也。然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旦暮吏来而呼曰:‘官命促尔耕,勖尔植,督尔获,早缫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鸣鼓而聚之,击木而召之。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故病且怠。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
问者曰:“嘻,不亦善夫!吾问养树,得养人术。”传其事以为官戒也。
作者简介
柳宗元,字子厚,河东(现山西省运城永济一带)人。唐宋八大家之一,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柳宗元出身河东柳氏(河东柳氏与河东薛氏、河东裴氏并称“河东三著姓”),祖上世代为官。世称“柳河东”“河东先生”,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与韩愈并称“韩柳”,与刘禹锡并称“刘柳”,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作品达600余篇,其文的成就大于诗,散文论说性强,笔锋犀利,讽刺辛辣,有《河东先生集》。
写作背景
柳宗元自幼对朝廷的腐败无能、社会的危机与动荡都有所见闻和感受,后曾参加王叔文的政治革新运动。柳宗元倡导“古文”运动,他所写的一些关于社会政治的文章,是他的政治思想的具体反映。中唐时期,豪强地主兼并掠夺土地日益严重,“富者兼地数万亩,贫者无容足之居”。仅有一点土地的农民,除了交纳正常的捐粟外,还要承受地方军政长官摊派下来的各种杂税。《种树郭橐驼传》可能是柳宗元早年在长安任职时期,针对当时地方官吏扰民、伤民的现象而作的。
全文赏析
《种树郭橐驼传》表面上看是一篇人物传记,实质上是兼有寓言性质的人物散文。作者柳宗元借郭橐驼种树之法阐明了治民之道在于顺民之性,无为而治;
为政者不可政多令烦,以致扰民生祸。本文突出的艺术技巧有二:
1.以寓言的方式写作,说理简明而形象。全文共五段,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前三段,展现了郭橐驼“顺应自然”的生活智慧和“顺木之性”的种植技术。郭橐驼身有残疾、身份低微,甚至连原名都不可知,但他能淡然接受自己生理的不足,能坦然面对他人“橐驼”的轻视和嘲讽,显然是一位乐观豁达的智者。他凭借“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的种树技艺,种出“硕茂”且“早实以蕃”的果木,令他植者“窥伺效慕”却“莫能如也”。第二部分是后两段,把种树之理移向政务。写做官者政多令烦,与第一部分中他植者的“爱之太恩,忧之太勤”的做法如出一辙,而百姓却深受其扰、疲惫不堪。写法上,从“养树”说到“养人”,让道理寄寓其内,出乎其中。
2.采用多重对比衬托,凸显主题,生动有趣。第二段概写郭橐驼种树与他人种树结果的不同。第三段详细而生动地描绘郭橐驼与他植者种树之法的区别,突出郭橐驼种树,让根舒展,把土培平,多带旧土,捣土结实,“勿动勿虑,去不复顾”“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的种植之法。第四段写做官者与不善种树者相同,前后构成对应。这一段用一连串的排比句,把官吏神气活现地促民、督民、扰民、害民的情景写得几乎可见可闻,其本质与不善种树者是一致的,都是“虽曰爱之,其实害之;
虽曰忧之,其实仇之”,凸显了无论种树或治民都要“顺天致性”的道理。
学习札记
于“立言”中“立德”
——文章与中国传统文人的文化人格
中国历史中有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即凡经久不衰、深入人心的文学作品,其作者必然经历了一个群体理想的失落与个体价值的探索过程。换句话说,中国传统文人“立言”,大多源自“立功”的失落,不得已才在“立言”中重塑“德行”。
中国传统的文人阶层有一种独特的文化理想,其核心是“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这其间充满了政治与生活、理想与现实的博弈,结局往往是:或怀有文化的良知,肩挑历史的责任和使命,在力所能及中革弊兴利,造福于民;
或寻找心灵的净土,孤傲超然,或僧或道或隐,虽生活清贫,然精神富足;
或在以上两者中,徘徊挣扎,彷徨苦痛……这种博弈结局最终塑成了中国传统文人独特的生活人格、处事人格、政治人格和文化人格。
文化人格决定文学品格。从孔孟发轫的儒学人格形成的中国传统文化人格必定是关注现实、洞察历史、忧国忧民的,中国的文学品格也从来不失“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博大情怀和高尚追求。从屈原《离骚》中上下求索的美好理想和“虽九死其犹未悔”的不同流俗,到司马迁《报任安书》中人之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人生领悟和“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人生抱负;
从王羲之内心“死生亦大”的感慨和魏晋风流中潜藏的共同“幽情”,到陶渊明隐逸诗和田园诗中实现的精神超脱和寄情菊酒精神家园背后的倔强与孤独;
从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坚决不妥协和“天生我材必有用”的人生自信,到杜甫“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崇高理想和“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忧国忧民;
从苏轼“早生华发”的现实苦痛和共享“清风明月”的超然旷达,到鲁迅“横眉冷对”的坚决不屈和“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甘愿奉献……这些都已然超越了艺术作品和创作主体的时空情感,散发出文化的光辉,体现出强烈的人格魅力。这里,道德人格的感染力和文字文化的魅力交相辉映,赫然立世。中国文人在“立言”中“立德”,因“德行”而不朽。
技法延伸
高中语文写作如何“说真话,抒真情”
古人言,好文章应当是“寓目写心,因事而作”,也就是以记叙真实的经历和抒发真实的感受为目的。写作的“真”与“诚”,意味着作者要坦诚地吐露自己的心声,真实地记述自己的所思所感,可以说,“说真话,抒真情”是一切作文的基本要求。而高中语文写作中的“说真话,抒真情”应另有内涵。
1.阅读经典,汲取智慧
经典作品,博大精深。阅读经典,能汲取智慧、丰盈心灵,体会作品中富含文化意味的真话、真情、真理、真知。高中生阅读经典的途径有二,其一是教材中的经典作品,其二是课外拓展的经典作品。
阅读高中教材中的经典作品,能获得人生启示,能发现并孕育美好的情感,从而成为能“说真话,抒真情”的健全的人。人们热爱经典作品,源自作品包蕴的真情。如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归有光《项脊轩志》中刻骨铭心的亲情、爱情记忆,等等。它们虽历经千百年,但人们仍然能感受到作者的真诚。
积极有效的课外拓展性阅读,能有效弥补知识的单一化,改变认识的粗浅化。比如,学习有关苏轼“赤壁”题材的作品时,就应该补充阅读有关苏轼的其他不同题材、不同时期的诗文作品。除此之外,还应该去读林语堂的《苏东坡传》以及余秋雨的文化散文《东坡突围》,等等。这样才能更深刻、更全面地认识苏轼其人,才能感受到苏轼超然潇洒的生活智慧以及超旷闲逸的文化品格。
2.阅读生活,开阔眼界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是获得写作灵感的不二法门。高中生阅读生活也有两种途径,一是自己的生活,二是他人的生活。
(1)挖掘自我生活。高中生的生活里有父母之爱、师长之情、朋友之义、自然之理、宇宙之妙,不过高中作文的境界是要将这些内容放在历史的长河、社会的发展与生活的哲理中去感悟和体认,要读出深度的生活之美。对朴素的生活素材进行沉淀,让生活的维度多元起来,让站位高起来,进而逐渐挖掘出朴素生活纵向的刻度和横向的长度。
(2)放眼社会生活。社会生活是写作广阔而丰富的素材库,高中生的学习生活不能只局限于学校和家庭,大家不仅要读“圣贤书”,更要敞开心怀,放开眼界,去发现他人的生活之美、人性之光:一次次不求回报的热心帮扶和救助,一项项利民、惠民的政府举措,一股股甘于奉献、勇于担当的榜样力量,一场场深入灵魂、陶冶情操的文娱活动,一个个鼓舞人心、促进发展的技术革新……真情、真话、真知就藏在这些通过各种社会活动和人际关系所表现出来的社会之美中。关注这些超越世俗和功利的社会之美,就能获得心灵的慰藉和精神的鼓舞。只有参与和见证生活,心灵才能被丰盈、被净化,从心底流淌出来的文字才能保有真挚和纯洁。
3.细致刻画,表现真实人性
刘勰在《文心雕龍》中说:“情者文之经。”意思是,只有用饱满的情感直叩读者心扉,文章才能具有内在的魅力。
饱满而真挚的情感一般可以从自身的真实生活中取材:写自己的情感故事,选取自己生活中最能触动心灵的人和事;
诉说自己的喜怒哀乐,选取自己亲身经历的事,表现亲情、友情等。但是,这种真实的生活取材毕竟是有限的,作文的最高境界是既来源于生活,又借助文学意义上的合理虚构让作品高于生活。高中生的写作,应重点倾向于后者。
饱满而真挚的情感还可以借作品中的人物来抒发。经典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多是饱满而立体、复杂而多样的。写出美好的人性固然是永恒的主题,但能表现人性的复杂、选择的艰难、成长的磨难等更符合生活的真实。表现真实的人性,更贴合生活的本真;
表现普通人真实的生活处境,展现小人物的成长领悟、痛苦挣扎等更能打动人心。如下面这几段文字:
“妈妈,她确诊了……阳性……”
轰!脑袋一阵眩晕和剧痛,那一刻,我失去了知觉,大脑一片空白。“啪”,冰凉的地板上,手机屏幕如蛛丝般裂开。几个月的强撑瞬间崩塌,四肢无力、身体虚脱的我跌坐在地上。我从不爱哭,但泪水与汗水已浸透了脸部的面罩;
我從不是冲动的人,可母亲的病意味着什么,我再清楚不过了,她年纪大了,恐怕……喉部的呜咽让人窒息。
我,一个奋战在一线的抗疫专家、人们口中的白衣天使,逆天改命地挽救了那么多人,而关键时刻,我却做不了母亲的天使。痛苦使我只能闭上双眼,任由愧疚、绝望在心中游走。
医院成了无声的战场,窗外凄厉的寒风将这无尽诡异的夜色逐渐吞没,森白的灯光逐渐逼迫到角落,将那瑟瑟震颤的身影吞没。病人的呻吟似是在吹响新战役的号角,楼道的尽头,那是母亲吗?此刻她躺在哪里?……坚守还是回家,坚持或是放弃,个人抑或国家,关键时刻、关键抉择,我又该何去何从?那一夜,有过挣扎,有过迟疑,可是母亲啊,对不起,我只能做出这样的抉择。
在这几段文字中,作者合理地虚构疫情中“可能发生的事”,通过细腻的心理、行为刻画和环境的有力烘托,展现出普通医护人员可能面临的“真实生活”中的艰难处境和抉择,从而表现出广大抗疫逆行者的崇高品质和人性的光辉,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
4.多面挖掘,表达独到见解
在作文中,怎样才能做到敢说、能说、会说,说得好、说得真、说得透呢?除了观察生活外,还要深入地思考和感悟生活。对生活中发生的事件,要培养自己的关注点和兴趣点,对见闻中的各种现象进行多角度分析、思考和评论。独到的赞美、鞭挞和评论,才能体现对生活的独特思考和感悟,只有这样,情感和认识才会不知不觉地趋向成熟和深刻。说实在话,说自己想说的话,表达自己成熟的情感和深刻的认识,自然就能说得好、说得真、说得透了,从而避免说假话、空话、套话。要想做到这一点,可从以下两个方面着力:
(1)深刻挖掘教材文章或其他经典作品中提供的事实、观点和思想。语文教材中有很多经典篇目,可利用的素材也是多方面的。因此,要从经典作品中挖掘真诚的表达和独到的见解。例如,可从陶渊明的诗歌《归园田居(其一)》中挖掘出归隐与回归、笑看生活、固穷与任真、艺术的境界、文人品格等角度。如下面这段文字:
艺术的最高境界都不在热烈。陶渊明归田园后的生活是恬淡的,他终于离开了他所厌恶的黑暗官场,回到自己所向往的生活中去了。榆树和柳树、桃花和李花,使这八九间草屋素淡而绚丽;
极目远眺,炊烟融入暮霭;
侧耳谛听,依稀得犬吠、鸡鸣,整个田园宁静而安详。犬吠、鸡鸣都是最平常不过的乡村景象,却让整个画面有了自然的生活气息。如此幽美、恬淡、自由的生活正是陶渊明所喜爱和追求的。“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物我两忘,让陶渊明的诗具有了一种自然、朴素之美;
陶渊明率真而超脱世俗的人生追求和理想,让他的诗歌艺术浑然天成。
在这个文段中,作者既有对文本的准确解读和对作者的深入理解,又有自己准确真诚的表达和独到的见解。
(2)多面挖掘现代社会热点中的热词、时事和现象。社会热点和时事类材料时效性强,贴近生活,内容丰富,是高中生喜闻乐见的作文素材,而且,写作中经常会遇到时事类材料作文题。多角度、深入地挖掘时事类材料,既利于增长生活经验,也可以拓宽认识的广度、提升思维的深度。同一事件从正面、反面、侧面等多角度分析,才能找到自己的兴趣点和发挥点,才能有话可说,有真情可抒,吐露的才能是心声。如,《人民日报》从三个方面评论某品牌广告引发的“眯眯眼”争议:“从产品角度看,充分尊重受众,才能赢得市场;
从审美角度看,要培养健康审美情趣,涵养强大审美自信;
从传播角度看,要坚持效果导向,也要避免‘扣帽子’。”进行多角度深入的分析,才能提高辩证思维能力,才能用独到的见解代替不着边际的空谈。
写作示范
课本原题
高中时代,我们会面临重要的选择,比如选择什么高考科目、未来从事什么职业等。给友人写一封信,谈谈自己的选择及理由。要求说真话,抒真情,以理服人,以情动人。
思路点拨
这一写作任务紧贴高中生的生活实际,旨在引领高中生思考学习的意义、规划职业的方向、探寻人生的价值,是体现高中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基础性题目。选材上要体现“高中时代”“重要的选择”,重点突出“重要的选择”是什么、选择的原因、选择的意义及其价值,以及如何选择,等等。写作时,可以自由表达,以负责任的态度陈述作为高中生的所思所想,表达对社会生活的观察,展现自己丰富的人生体验。根据文体和对象的要求,要用第二人称,并符合书信的格式和语体要求;
观点明确,内容充实,布局合理,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以理服人,以情动人。
佳作示例
在练就过硬本领中成长、成才
文/任 重
亲爱的嘉伟:
你好!
感谢你的生日祝福和礼物,今天我也正式迈入了成人的行列。半年前参加你的成人生日宴,我当时只感受到了大家的快乐心情和生日宴的热闹氛围;
而今天,虽然因为疫情我们暂时不能相聚,但在家中长辈的陪伴下,我收到了属于十八岁生日的别样祝福,也体会到了当时你所说的“成年意味着责任”这句话背后的深意。
上次来信,你向我询问高考填报志愿的事情,当时我的想法并不成熟,未予以回复。此刻,我想我可以就此事和你交流了。
现在,我们共同奋战在备考高考的战场上,我们刚刚慎重地选择完自己喜欢的高考科目,又即将面临报考哪所大学和填报什么样的专业的重要选择,我们已进入要自己深入思考和慎重做出选择的人生阶段了。
我想,无论做出什么样的选择,但至少现在我们只有抓住青春年华,下一番苦功夫,练就过硬“内功”,蓄满青春的能量,才能走好以后的人生之路。
我们身处的时代,既为我们施展才华、实现理想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也对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断加快的知识更新和层出不穷的技术革命,催促着我们要努力学习,掌握科学知识,提高内在素质,练就过硬本领。从中国空间站的成功建设,到航天员身着我国自主研制的“飞天”舱外服出舱活动;
从成功研制新冠特效药物,到科技助力冬奥盛会……你说,哪一项事业的成功不得益于知识的助力、科技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呢?我想,通过学习,思维开阔了,观念更新了,认知提升了,能力增强了,我们才能有底气和自信做出无悔的选择。
你曾经说“成年意味着责任”,今天,十八岁的我从你的话中突然明白了:青年人应该胸怀祖国和人民,超越小我,融入大我,这样工作才会有意义,事业才会有价值,我们才能收获更丰盈的人生。因为,青年人从事什么样的工作和事业,既是个人的选择问题,也能彰显一代人的胸怀与境界,更能决定国家和民族的发展高度。
历史证明,从五四运动中力挽狂澜的爱国青年,到新中国成立初期“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垦荒青年,再到新时期“一切为了祖国”的科技青年,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人用自己过硬的本领、以满腔的热血,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为民族复兴铺路架桥。今天,无数年轻的驻村干部、运动健儿、科研学者、医护人员、志愿者的无悔选择和责任担当,已经定义了我们的成长坐标。
生逢其时、重任在肩的我们,正处于学习的黄金时期,应该把积蓄青春能量、练就过硬本领作为当前的首要任务,把学习放到更高层面上来,以一个更高远的目标来激励自己。人生有了理想就不会迷航,也就不会为报考哪所大学和填报什么样的专业而迷惘了。
最后,借用冰心先生的话来表达我此刻的心情:“青年人,珍重的描写罢,时间正翻着书页,请你着笔!”
期待你的回信。祝:
冬安!
你的朋友 任重
2022年1月1日
/点评/
这篇文章有这样几个亮点。1.选材恰切,符合题意。围绕高三志愿填报中报考大学和选择专业等展开,符合“高中时代”“重要的选择”这一要求。2.内容充实,重点突出。本文观点明确,虽未言明所选大学以及专业的名称,但志愿填报的依据是具体而明确的,重点谈原因和做法。3.立意高远,多维思考。文章分论点有二,一是练就过硬本领是报考大学和选择专业的底气,二是国家和民族的发展是报考大学和选择专业的依据。文章立意超越小我,胸怀家国,立意高远,多維思考。4.文体明确,言辞得体。格式符合书信体,言辞脱离稚嫩化,体现了新时代高三学子的胸襟和追求,情理并具。
猜你喜欢祖母生活桂花科教新报(2020年33期)2020-12-28The Negative Transfer of Shaanxi Dialects on Students’ English Pronunciation校园英语·下旬(2017年1期)2017-03-15生活感悟特别文摘(2016年19期)2016-10-24无厘头生活37°女人(2016年5期)2016-05-06水煮生活乐趣十足爆笑show(2016年1期)2016-03-04卖猪小小说大世界(2014年12期)2016-01-22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爆笑show(2015年6期)2015-08-13生活小窍门文理导航·科普童话(2015年6期)2015-07-29轻轻转一下水杯知识窗(2011年9期)2011-05-14“不干不净,吃了没病”文史月刊(2009年5期)2009-0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