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寒杰 朱立华
摘要:电影,作为艺术表现形式之一,蕴含丰富的文化内容,是文化的直观载体。《驱魔道长》以创新为理念,融合中西文化中的僵尸与吸血鬼形象,主要讲述了酒泉镇教堂的老神父被雷所劈断的十字架活活插死后,成了中西结合的恶魔。最终在茅山道士九叔与西方传教士吴神父中西合璧共同合力之下获胜的故事。文章首先对影片内容进行梳理概括,并在问候方式、服饰、乐器、意象、宗教、饮食等多角度对中西文化碰撞与融合进行系统分析,以期更好地领略该作品的文化魅力,为影视作品提供新的创新视角。
关键词:电影;
中西文化差异;
中西方文化融合;
创新
一、引言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跨文化交流日趋频繁。独特的历史、国情与地域特征使得中西方文化各具特色。电影,作为一种面向大众的商业化交流,亦紧随时代步伐,逐渐与世界文化相适应。影片《驱魔道长》一改往日题材风格,创新影视手段,展现中西文化在语言、宗教、饮食、服饰、乐器等方面的冲突,并以中西合璧之力消灭恶魔,暗示中西文化虽有差异,但亦可走上共存、共融、共赢之路。
二、故事梗概
在深夜时分,狂风大作,电闪雷鸣,教堂内的耶稣像突然双目流血,而随后于此正做祷告的洋神父离奇被十字架插死。多年后,在留洋归来的镇长之子David及富商之女Anny的支持下,来自梵蒂冈的传教士吴神父欲重开老教堂。这个想法虽遭到茅山道士九叔等人强烈反对,但教堂最终还是得以重开。受中西文化差异影响,九叔与吴神父在为此争斗中,闹出不少笑点。随后,已变异的洋神父出来为祸世人。吴神父被其咬伤。后九叔赶到教堂,用灵符止住其尸毒扩散。两人冰释前嫌,集双方信仰大喊“天主降魔、天师显灵、中西合璧、天下无敌”,以贴上灵符的十字架与洒有圣水的桃木剑合力将一众僵尸铲除。
三、中西文化之碰撞
“英叔”林正英的《驱魔道长》是一部公认的经典之作。其经典之处不仅在于演员能将想象中的道术、僵尸等元素表现得生动细致,更在于包含一个重要主线,即中西文化冲突。在这部电影中,在问候形式、服饰、乐器、意象、宗教、饮食等各个层面的处处体现着中西文化的差异。
(一)问候方式
在我国,受传统文化影响,人们打招呼大都采用作揖、握手以及如“你吃了吗?”的寒暄语。在影片中,众人见到道士则以“九叔”之称作为问候方式。而另一镜头之下,富商之女Anny在归乡时则以西方亲吻形式向其父进行问候。从故事情节中可知Anny常年在外留学,深受西方礼仪文化影响,故采取此种问候礼仪。而在给其父的特写镜头中,可看到其父满脸疑惑以及尴尬地用一手捂住脸。作为传统文化影响之下的老人,面对这种问候方式也难免作此反应。
(二)服饰装扮
古代中国为父系社会,以男权为主,女子地位低下。社会充斥着“男尊女卑”的思想观念。女子思想为保守之态。因而在整部影片中,大街小巷女子皆以长袖长裤为装,包裹严实,从而掩盖肌肤。对比之下,留洋归来的Anny则衣着暴露。其身披卷发,着低胸裙,展现完美身材。衣着一闭一露体现着思想的不同开放程度。
(三)乐器
音乐作为人类文化长河孕育出来的珍宝, 可谓国家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构成。中国古典音乐演奏乐器大多来源于自然。人们虽对其进行一定加工处理,但大多还十分接近原物。因此,我国传统乐器结构简单,在使用中大多无法进行和声演奏,比如二胡、笙、笛子和箫。西方古典乐器结构相比较我国而言,显得十分复杂,大多以金属材料为主,并经过精密且繁琐的加工和设计,如钢琴[1] 。在影片中,当清晨教堂里唱起圣歌、弹起钢琴之时,九叔则带两个徒弟,拿着各样传统乐器到大街演奏。而其中独领风骚的便是“唢呐”。在两种乐器的抗衡中,电影特地来回切换镜头,呈现双方冲突的各种画面,比如八卦图对十字架、太上老君像对耶稣像,还有教堂对道观等。
(四)意象
吸血鬼和僵尸都是中西方影视作品中极具代表性的恐怖形象,是中西方两种不同文化的影视表现。自古以来,中国就流传着有关僵尸的传说。清初时期,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中的《尸变》一文就对僵尸有过正面的描述,其所述形象已然类似于现代所理解的僵尸形象。而后清朝袁枚的《子不语》以及纪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都有提及此怪物[2]。所以,在影视作品中,我们常看到僵尸总穿着清代服饰。在影片中,九叔的师弟夜晚所赶的僵尸便是穿清朝服饰。吸血鬼和僵尸两者虽都为永生的变异物种,但西方吸血鬼属于有思想的、可行走的变异人,而中国僵尸则是没有思想、双手前伸、僵直蹦跳而行的行尸走肉。洋神父面对西方十字架的对抗,会主动想到切换为中国僵尸形态,而在变身之后受到中方黄符等对抗时又主动变身为西方吸血鬼。由此可见,其是有思考能力的。
(五)宗教文化
在本部影片中,宗教方面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建筑、法器、善恶信念以及颜色等环节。
(1)建筑
从古至今,由于思维方式、视觉感受、艺术观念等方面存在差异,造就了中西传统建筑艺术的审美差异[3]。在中国,人们的饮食起居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因此十分讲究“和”,即和谐。在电影中,人们的住所,包含道士九叔所在的道舍,里面都以木構架为主,墙含木框纸窗,外部整体呈现平稳舒展、宽敞的特点,门板贴门神,颜色深沉朴雅。而来自梵蒂冈的神父重开装修的教堂则尖塔高耸,在设计中利用十字拱、修长立柱等,顶端镶佩大钟表,墙壁嵌彩色玻璃长窗,使得整个建筑呈直升线条的特点,这符合西方人追求自我独立的特点。
(2)法器
中国土生土长的道教以阴阳八卦图,铜钱,罗盘、墨斗、桃木剑,黄符等为主,而西方的基督教则以十字架、圣水和《圣经》等为主。在九叔的“祖师爷”道舍,到处印有八卦图。而对比之下,在教堂的布置以及教堂所使用之物、修士所佩之项物则皆印有十字架。尤其是双方做法压制第一个被咬的小修士之时,九叔则身穿印有阴阳八卦图的黄色道袍,四周贴满黄符,桌子上也是摆满了桃木剑等法器。而镜头切换至教堂之时,洋神父则手持圣经,握有十字架,点有圣水与之对抗。
(3)善恶之念
西方文化最重要的思想源头是古希腊文化和基督教文化。所以,西方文化占主导地位的人论思想则是人性恶理论[4]。在中国,人们更倾向婴儿出生之时如同一张白纸,不分好坏。只不过受后天环境影响,心中才有了善恶之念。影片中的饭馆环节,九叔和神父被邀请到一起吃饭。在饭桌前,二人就“善恶”问题发生了冲突。对于同参与宴席的妓院老鸨、烟管老板以及赌场老板,道教的九叔等人表示其皆做着坏事,皆为坏人,不应该被宽恕,更不应该与之苟同。而此时西方神父则表示世人皆是罪人,都是前来赎罪的,故该被理解饶恕。
(4)颜色
在中西方不同的文化认知里,各种颜色的象征意义也不尽相同,这促使中西方在颜色具体使用中的差异。在此部影视作品中,黄色、红色最为突出显眼。
首先是黄色。在这部电影中,黄色是最为明显体现中西方差异的一个色调。在九叔那里,“祖师爷”身披黄袍,屋内布满黄色垂帘,黄色坐垫等。此外,他在做法时亦身着黄色道袍,手拿黄符。众所周知,中国古代黄色是高贵的颜色,代表神圣、庄严与权势[5]。尤其在宋代以后,黄色为皇家的御用颜色。普通人家不能私自使用黄色。再者据史册记载,“人文初祖”皇帝统一华夏部落,大力发展生产,制作衣衫等。为表示对其感恩之意,后人故自称为炎黄子孙[6]。故我国土生土长的道教,推崇黄帝是神仙,偏爱黄色。在西方,黄色含背叛之意。据《圣经》记载,在最后的晚餐中,出卖耶稣的门徒犹大衣着黄色。所以,在整部电影中,在教堂和教堂人员的衣着装饰中,几乎没有黄色。
其次是红色。在我国传统观念中,红色有极其美好的寓意,蕴含幸运之意。结婚佩戴红花,点红蜡烛,穿红袜子;
在传统春节,张贴红对联、红窗花、发红包;
祝贺新词常用“红红火火”等。可见,红色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是褒义的。而在西方,红色的寓意就显然不一样了。红色被认为是鲜血颜色,象征暴力。此差异均在电影中有所体现。在以九叔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形象中,民居贴红对联,道舍点红蜡烛,挂大红长布帘。
(六)饮食文化
在影片中,宗教文化的差异主要体现在餐具、内容以及礼仪等方面。
(1)餐具
自古以来,中国人用餐习惯于使用筷子夹取食物,西方人则使用刀叉切割食物[7]。在此部电影的就餐环节,九叔很熟练地用筷子夹起菜,而神父则一开始对此餐具满脸疑惑,随后以用叉子和刀的姿势一手握住一支筷子。
(1)餐桌礼仪
中国自古以来重视“礼让”精神,此亦体现在餐桌文化上。人们就餐时,多围圆桌而坐。受长幼有序思想观念的影响,入座通常是有讲究的。地位高者以及主宾一般上座,尊贵的客人坐在离主人最近的地方。在影片酒楼,九叔和吴神父坐上座,而置办酒席的主人则坐在这两位旁边。此外,当新菜上桌时,主人发话后众人才拿起碗筷,但此时两位主宾先用。由此可见,在中国餐桌礼仪的长幼有序与礼让的观念已然深入人心。
(3)内容
中国饮食文化注重视觉与味觉。“色香味俱全”就是中国人对菜肴的最高评价。在影片中,酒楼宴席之上,便可看到各色各样的菜肴,红绿相间,并有雕刻之物供赏。在古代,皇家宴席注重菜品的雕刻之功与烹饪之力。此外,整个饭桌上,主以热食为主。而西方则更为偏爱冷食,并且做法单一,且为防止各料串味,一般各种食材会单独制作。
四、中西文化之融合
整部影片虽主要凸显中西文化冲突,但并非仅描绘冲突。在冲突之时,也描述接受与融合。如,在九叔夜盗尸体时,在入教堂前,以天主教礼仪致歉。他虽在心里不认同天主教,但已由一开始完全无视变成尊重其存在。此外,影片结尾更凸显这部影片既体现冲突,也传达中西文化可融合的观念。一开始行走的洋僵尸不怕黄符、桃木剑等,怕十字架,此时特征符合国外吸引鬼的形象。转眼间,其呈现双手伸臂,蹦跳而行的状态,此时的他不怕十字架,害怕道教的阴阳夺命伞。随后又在吸血鬼和僵尸两种形象之间切换。在此情境下,深谙茅山之道的九叔与信仰耶稣的吴神父意识到其为中西结合的恶魔,故吴神父给予九叔桃木剑之圣水,九叔贴符于吴神父所抱之十字架,二人联合共同将其消灭。
五、结语
自林正英时代之后,中国僵尸电影就再没有令人惊喜的发现。后期几部影片虽尝试过创新,但仍没有走出固定模式。而林正英的这部电影向我们展示借鉴不是简单的拿来主义,融合更多的需要突破思维的局限。无论中国僵尸还是欧美吸血鬼,需紧跟时代潮流,因其存在的意义是面向大众,讨得观众喜爱。所以,对于中西文化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必要之时,中西结合,达到共赢。
参考文献:
[1] 张心蕊.中西方古典音乐的异同[J].当代旅游,2019(02).
[2] 刘宁静.东西方“血族”电影的文化渊源与影片特征[J].电影文学,2010(08).
[3] 齐伟民,崔杨光辉.试析中西传统建筑和谐美的文化內涵[J].美与时代(城市版),2020(02).
[4] 王明霞,殷开达.中西方人性善恶观的差异对和谐社会构建的启示[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8(04).
[5] 张晓宁.浅析中西方文化中颜色词的差异及形成原因[J].青年文学家,2019(11).
[6] 高菲.中西跨文化对颜色认知的差异[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19(13).
[7]王旭.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的中西方饮食文化对比研究[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04).
作者简介:孙寒杰(1994—),女,河南睢县人,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朱立华(1968—),男,陕西绥德人,教授,硕士导师,研究方向:比较文学与文学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