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文元
【摘 要】将思维导图作为一种思维工具应用到《学前心理学》的教学中,能成为教师的教学助手,帮助教师更新教育理念,深化教学改革;同时也能成为学生的学习伙伴,激发其主动思考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养成终身学习的职业素养。在《学前心理学》课程中,思维导图可以运用在以下几个方面:布置学习任务,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散思维;搭建知识框架,引导学生把握知识内在联系。
【关键词】思维导图;学前心理学;中职幼儿教育
《学前心理学》是中职幼儿教育专业的专业必修課程,在幼儿教育专业中具有基础性的地位,其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幼儿各年龄段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及促进幼儿心理各方面发展的教育措施。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出现了较多的学习困难,如学习动机不足、存在畏难情绪等,会感觉这门课程枯燥乏味、晦涩难懂,难以达到学习目标。因此,课程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思维导图是一种图文并茂的思维工具,由英国的东尼·博赞于20世纪70年代创造,被广泛地应用于各学段及各学科的教学中,既能作为一种教学工具成为教师的教学助手,帮助教师改进教学方式,又能作为学生的学习助手,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升综合职业素养。本文试将思维导图应用于学前心理学的教学中,旨在转变该课程的教学现状。
一、思维导图在学前心理学教学中应用的意义
将思维导图融入幼儿教育专业的理论课程教学中,能帮助教师和学生建立更优质的师生互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一)教师的教学助手
1.助力教师更新教育理念
教育理念的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的核心。思维导图的应用有助于教师重塑新的学生观、教师观,构建新型师生关系。思维导图作为学生学习与思考的工具,可以将学生抽象的思考过程可视化,产出学习成果。透过思维导图,一方面,教师能准确识别学生思维的多样性与丰富性,看到每个学生的个性与闪光点,推动教师树立新的学生观,将学生看作知识建构的主体,而非接收知识的容器。另一方面,教师也能以思维导图为媒介掌握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思维特点等,从而为学生在其最近发展区内提供适宜的支架,实现从“教材中心”到“学生中心”的转化。教师的角色也随之转变,从权威的神坛上走下来,成为学生学习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师生关系由教与被教的单向传输关系转变为互补互哺、互相学习的双向对话的关系。运用思维导图进行思考的过程就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建构知识的过程。
2.助力教师深化教学改革
教学改革是职业教育改革的核心。在推进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教师面临着多重阻力。一方面,教师受限于自身的受教育经验,难以改变传统的课堂模式,导致教学方式的代际循环。另一方面,教师对如何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化同样缺少实施的路径。思维导图可以为教师进行教学改革提供有力的抓手,促使教师将讲授灌输的方式,转变为学生自主探究、主动建构知识的方式,实现课堂生态的转变。思维导图的应用可以使课程目标从注重知识向注重能力培养转变,课程体系与内容从知识输入向知识输出转变,课程考核方式从结果性评价向过程性考核转变。
(二)学生的学习伙伴
1.激发主动思考的学习兴趣
学习动机不足是中职生的普遍特点,而以讲授法与演示法为主的理论课无法有效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方面,思维导图兼具造型的审美性与内容的逻辑性,能有效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调动左右脑更有效率地协调工作,同时符合中职生触觉型与合作型的感知学习风格,满足其动手操作的需要[1]。幼儿教育专业的学生具有美术、手工等课程的学习基础,这为思维导图的绘制提供了技能基础。另一方面,思维过程与结果的可视化使学生具有较强的成就感,推动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从而获得自我实现的满足感。思维导图绘制的过程就是学生与自己、他人对话,主动进行思考并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的过程。
2.提升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思维导图如同“大脑的瑞士军刀”,打开了联想和连接的通道,激活了自由思考和创造的潜力。在学习《学前心理学》中,学生经常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情境,如中班幼儿频繁告状的原因是什么?怎样促进幼儿思维的发展?面对具有攻击性行为的幼儿应该怎么办?……面对此类极具开放性和不确定性的问题时,运用思维导图可以帮助学生跳脱固有的思考框架,让其在发散思考中不断拓宽思维的深度与广度,形成全面的思维脉络,同样为其在未来工作岗位中面对复杂的教育情境时更加全面、富有创造性地解决实际工作问题奠定了基础。
3.养成终身学习的职业素养
《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是培养幼儿园教师的重要依据,也是引领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准则,其明确指出幼儿园教师应勤于学习,不断进取,具备终身学习的基本理念[2]。终身学习是未来幼儿园教师必备的职业素养,也是支撑学生在未来职业生涯中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思维导图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能使学生在主动思考、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到学习和探究的乐趣,发现自己的闪光点,从而增强自我效能感,进而帮助学生养成积极学习、乐于思考的习惯,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坚定终身学习的态度。
二、思维导图在《学前心理学》中的应用
《学前心理学》的教学过程共分为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在各个环节中恰当地运用思维导图,可以有效改进教学。
(一)布置学习任务,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在课前,教师可以灵活采用多种方式布置学习任务,帮助学生做好课前知识准备。思维导图可帮助学生将课前预习知识进行加工,并以思维导图的形式输出,最终形成输入——加工——输出的学习循环,形成阶段性学习成果,增强预习效果。例如,在教授各年龄阶段儿童心理的年龄特征时,笔者在课前布置见习任务:分别到幼儿园观察小、中、大班幼儿的年龄特征,将自己的所思所想用思维导图的方式进行记录,最终汇总成一幅总的思维导图。再如,在教授儿童心理发展理论流派时,笔者在课前让学生分组查找不同理论流派的资料,运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将预习内容汇总制作成展示海报。思维导图的加入一方面便于个人、小组间的展示与分享,实现同伴间的相互学习;另一方面,学习成果的可视化便于教师进行评价。
(二)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散思维
真实的教育情境是流动的、多变的。面对复杂的教育情境,未来的幼儿园教师应能充分发挥教育机智,迅速、全面、富有创造性地处理突发事件。《学前心理学》课程中一个核心部分就是探讨促进幼儿各方面发展的策略以及在幼儿成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如何解决,如面对具有攻击性行为的幼儿应该如何干预?幼儿出现口吃现象应该怎么办?教师可以不断创设问题情境,用问题引领思考,在头脑风暴中拓展思维,创造性地在问题探究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等教学方法中引入思维导图,引导学生形成更全面细致的思考路径,最终获得问题的答案。
(三)搭建知识框架,引导学生把握知识内在联系
《学前心理学》是教师资格全国统一考试的重要内容,在“保教知识与能力”科目的考试中占比为30%左右。提高学习效率,增强学习的效果是学生取得教师资格证的必要条件。思维导图能帮助学生从原有的线性思维转变成发散性思维,同时清晰明确地掌握知识的内在逻辑与框架,建立起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提高复习的效率,轻松地使书本由“厚”变“薄”。一方面,教师可以转变罗列式的板书形式,书写思维导图式的板书,这样既直观形象,又能将知识的内在联系和逻辑架构展现在学生的面前;另一方面,学生可以借助思维导图做好课堂笔记,由点及面,将孤立的知识点联系成整体的知识网络。
综上所述,传统的教学模式已无法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学习需求,也无法适应新时代对人才质量的要求。在《学前心理学》课程中应用思维导图可以使先进的教学理念落地生根,转化为实践,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同时促成学生综合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养成。
参考文献:
[1]连智平.中职生学习动机、感知学习风格特点及关系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4(11).
猜你喜欢思维导图基于思维导图的PBL教学法在高职内科护理教学中的探究科教导刊·电子版(2016年26期)2016-11-21学海无涯“图”作舟教学研究与管理(2016年9期)2016-11-15活用思维导图,突破历史教学重难点考试周刊(2016年84期)2016-11-11思维导图在初中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知音励志·社科版(2016年8期)2016-11-05思维可视化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科技视界(2016年18期)2016-11-03论思维导图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的应用人间(2016年26期)2016-11-03思维导图在初中物理概念课教学中的应用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6年21期)2016-10-20思维导图软件辅助初中数学教学的应用研究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6年21期)2016-10-20巧用思维导图提高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究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中)(2016年9期)2016-10-20高中英语阅读文本中融入思维导图的研究考试周刊(2016年77期)2016-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