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舍宁秘书网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七年级上册知识点地理人教版20篇

七年级上册知识点地理人教版20篇

时间:2024-05-27 13:45:02 来源:网友投稿

七年级上册知识点地理人教版第1篇海陆的变迁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是:地壳的变动和海平面的升降。人类活动,也会引起海陆的变化。例如填海造陆等。(海陆变迁的实例举证:喜马拉雅山中方向海洋生物化石;我国东部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七年级上册知识点地理人教版20篇,供大家参考。

七年级上册知识点地理人教版20篇

七年级上册知识点地理人教版 第1篇

海陆的变迁

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是:地壳的变动和海平面的升降。人类活动,也会引起海陆的变化。例如填海造陆等。(海陆变迁的实例举证:喜马拉雅山中方向海洋生物化石;我国东部海底的古河道遗迹;荷兰的围海大堤)

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了大陆漂移的假说。

其观点是:两亿年前,地球上各大洲是相互连接的一块大陆,它的周围是一片汪-洋。后来,原始大陆才分裂成几块大陆,缓慢的漂移分离,逐渐形成了今天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状况。

板块构造学说的观点:

a地表岩层并不是整体一块,而是由六大板块拼合而成

b各大板块处于不断的运动中。

c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注:每个板块都是由陆地和海洋共同组成,其中太平洋板块几乎全部由海洋组成)

六大板块: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

世界上的火山、地震也集中分布在板块交界的地带。

世界上的两大火山、地震带是: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最大) 和 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

板块的运动可以分为张裂和碰撞挤压两种运动。

板块发生张裂运动时,地表会产生裂谷、出现新的海洋,如:东非大裂谷、红海面积扩大将成为新的海洋;

板块发生挤压碰撞时地表会形成山脉、海洋面积缩小甚至消失如:地中海面积不断缩小(亚欧板块和非洲板块发生挤压运动)、喜马拉雅山脉(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发生碰撞挤压运动)

七年级上册知识点地理人教版 第2篇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

l、地球的形状: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2、地球的表面积:约亿平方千米;地球平均半径:约6371千米;地球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

3、地球仪(注意:地球仪是正球体。)

①地轴:从地球内部穿过地心的假想轴。地轴与地球表面的两个交点叫两极。

②赤道:在地球仪表面,与南北两极距离相等的地方所画的圆圈叫赤道。

纬线:在地球仪上,赤道和与赤道平行的圆圈叫纬线。(注意:纬线是一个圆圈。)

纬度:人们为区别各条纬线。给它们标定了度数,就是纬度。规定赤道的纬度为0°,赤道以北叫北纬,用字母N表示;赤道以南叫南纬,用字母S表示,各有90°。

5、纬度0°——30°为低纬度地区,30°——60°为中纬度地区,60°——90°为高纬度地区。

6、纬线的特征:

a:所有的纬线都是一个完整的圆。

b:纬线长度不等,赤道最长,越向两极越短。

c:指示东西方向,相互平行。

d:表示方式:
x x°N(北纬),在北半球;x x°S(南纬),在南半球。

7、经线:在地球仪表面,连接南北两极并垂直于纬线的半圆叫经线。

经度:为了区分各条经线,人们也给经线标定了度数,就是经度。1884年,国际经度会议决定,以通过英国格林尼治天文台旧址的经线,作为0°经线.即本初子午线。从这条经线往东为东经(E),往西为西经(W),各180°。东西经180经线重合。

8、经线的特征:

a:所有的经线都是半圆。

b:经线的长度相等。

c:经线指示南北方向,都相交与南北极点. d:表示方式:x x °E(东经) x x°W(西经)

9、半球的划分:赤道划分南北半球;西经20度(20w),东经160度(160E)经线圈划分东西半球.

七年级上册知识点地理人教版 第3篇

专题一 地图(第一章第二节)

地图的三要素:

①比例尺(数字式;线段式;文字式)

a、比例尺的大小,如1:10 000>1:100 000 ;

大比例尺表示的范围小,如北京地图,内容详细;

小比例尺表示的范围大,如中国地图,内容粗略(P9 图1—16)

b、比例尺的转换:厘米变千米,去掉5个0

如1:5 000 000即表示图上一厘米等于实地距离50千米

②方向 :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看指向标(P10 活动题图1—18)

③图例 :P10 图1—17

专题二 地球和地球仪(第二章第一节)

1、地球的大小:
表面积:亿平方千米;平均半径:6371千米;最大周长约4万千米(坐地日行八万里,专指赤道)

2、地球的形状:地球是一个两极略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3、纬线:赤道及与赤道平行的圆圈。指示东西方向(横着),呈圆形;长度不等,赤道(即0°纬线)最长,往两极逐渐缩短成为一点。

赤道以北称北纬,“N”表示North;赤道以南称南纬,“S”表示South。

经线:连接南北两极且垂直于纬线的弧线(半圆),指示南北方向(竖着);呈半圆状;长度都相等。

0°经线(本初子午线)以西称西经,“W”表示West;0°经线(本初子午线)以东称东经,“E”表示East。

口诀一:南纬S 北纬N,西经W 东经E

口诀二:向北增加为北纬,向南增加为南纬,

向东增加为东经,向西增加为西经(P19图2-11)

4、南北半球分界:赤道 ;东西半球分界:160°E, 20°W ;

专题三 地球的运动(第四章第三节)

1、地球的自转:方向:自西向东,北极上空看是逆时针,南极上空看是顺时针 周期:一天

2、地球的公转:方向:自西向东 周期:一年

3、与地球公转相关的地理现象:
(南北半球的季节和昼夜长短情况相反)

气节 日期 北半球季节 太阳直射点位置 昼夜长短

春分 3月 21日 北半球春季 赤道 全球昼夜等长

夏至 6月 22日 北半球夏季 北回归线 北半球昼长夜短

秋分 9月 23日 北半球秋季 赤道 全球昼夜等长

冬至 12月22日 北半球冬季 南回归线 北半球昼短夜长

4、自转的意义:昼夜交替(地球绕着地轴自己转)

5、公转的意义:(地球绕着太阳转)

a、一年中太阳直射纬度的变化 (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

b、一年中昼夜长短变化(夏至日北半球白昼达到一年中最长、北极圈内极昼;冬至日北半球白昼达到一年中最短,北极圈极夜;南北半球情况相反)

C、四季和五带的划分:有极昼极夜现象的是寒带(°—90°);有太阳直射现象的是热带(南北纬°之间);热带与寒带之间是温带(°—°)。

(五带划分参考P70图4—22)

专题四 大洋和大洲(第二章第二节)

1、七大洲(按面积顺序):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 欧洲、大洋州;赤道穿过非洲大陆、南美洲大陆、亚洲的东南部和大洋洲的群岛。

2、四大洋(按面积顺序):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北冰洋纬度最高且跨经度最多

3、“水球”:三分陆地(29%)、七分海洋(71%),陆地主要分布在北半球

4、各大洲之间的分界线:

北美洲与亚洲----白令海峡 ; 南美洲与北美洲----巴拿马运河 ; 亚洲与非洲----苏伊士运河 ;

亚洲与欧洲----乌拉尔山、乌拉尔河、大高加索山、土耳其海峡 ;欧洲与非洲---直布罗陀海峡

5、半岛:半岛是陆地伸进海洋的凸出部分(如山东半岛、印度半岛)

专题五 地形(第二章第三节)

1、区分:海拔高度指该地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相对高度是指两地间的海拔高度之差。

2、五种陆地地形:地表起伏较小的3种——平原(海拔一般不高于200米)、高原(海拔高、边缘陡峻)、盆地(四周高、中间低平);地表起伏较大的2种:
山地(海拔高>500米) 、丘陵(海拔较低)

3、海底地形:从岸边向远洋依次为——大陆架(较浅,200米以内)、大陆坡、海沟(较深, 如最深的马里亚纳海沟)、洋盆、大洋中脊

4、地形图:将等高线图涂上颜色,一般用蓝色表示海洋,绿色表示平原,棕、黄色表示高原

5、世界地形之最:最大的平原-亚马孙平原,最大的高原—巴西高原,最高的高原—青藏高原,最大的盆地—刚果盆地,最长的山脉—安第斯山脉,最高的山脉—喜马拉雅山 (P32图2—45)

专题六 海陆变迁(第二章第四节)

1、大陆漂移学说:魏格纳

2、六大板块:亚欧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版块、非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

3、一般来说,板块内部比较稳定,在板块交界地带,有的张裂拉伸,有的碰撞挤压,地壳活跃,拉伸可能形成海洋(如红海),碰撞挤压则可能形成山脉或造成火山地震,所以火山地震带、山脉带的分布带与板块边界相近(参考P35图2-48与P36图2-54)

两大山脉带/火山地震带:环太平洋沿岸山脉带、亚欧大陆南部山脉带

七年级上册知识点地理人教版 第4篇

大洲和大洋

⒈地球表面71%是海洋,而陆地面积仅占29%。

概括地说,地球上是七分水三分地,海陆分布不均匀。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但北极周围却是一片海洋,海洋大多分布在南半球,而南极周围却是一块陆地

无论我们怎样将地球平分为两个大小相等的半球,都是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

海是海洋的边缘部分,洋是海洋的中心部分,海峡是沟通两个海洋的狭窄水道。

四大洋面积从大到小是:
太平洋(面积最大、岛屿最多、水温最高、水体最深);大西洋(形状如同“S”);印度洋;北冰洋(面积最小、跨经度最广、纬度最高)

全球陆地被海洋包围,并分割成大大小小许多块,其中面积广大的叫大陆(共六块大陆:亚欧大陆.南美洲大陆.北美洲大陆.非洲大陆.澳大利亚大陆.南极洲大陆),面积较小的是岛屿。大陆与它周围的岛屿合起来称为大洲,半岛则是陆地伸进海洋的凸出部分。.世界上最大的大陆是亚欧大陆,最小的大陆是澳大利亚大陆,最大的岛屿是北美洲的格陵兰岛,最大的大洲是亚洲,最大的半岛是阿拉伯半岛

全球陆地共分为七个大洲:亚4400万平方千米、非3000万平方千米、北美2400万平方千米、南美1800万平方千米、南极1400万平方千米、欧1000万平方千米、大洋900万平方千米(面积由大到小排列)

面积最大的是亚洲,面积最小的是大洋州;平均海拔最高的是南极洲,平均海拔最低的是欧洲;主要位于东半球的大洲有亚洲、欧洲、非洲、大洋洲和南极洲,全部位于东半球的大洲有非洲,全部位于西半球的是南美洲和北美洲;主要位于北半球的大洲是北美洲、亚洲、欧洲、非洲,全部位于北半球的大洲是北美洲和欧洲,全部位于南半球的大洲是南极洲;被三大洲包围的大洋是北冰洋,被三大洋包围的大洲是南极洲;纬度最高、跨经度最广的大洲都是南极洲;纬度最高、跨经度最广的大洋都是北冰洋;

大洲的分界:

亚欧的分界是: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大高加索山脉.土耳其海峡;

亚非的分界是:苏伊士运河;南.北美的分界是:巴拿马运河;

亚.北美的分界是:白令海峡;

北美.欧的分界是:丹麦海峡;

南美.南极的分界是:德雷克海峡;

欧.非的分界是:直布罗陀海峡。

七年级上册知识点地理人教版 第5篇

第一节 大洲和大洋

1、地球表面有29%的陆地和71%的海洋。

(三分陆地,七分海洋)

2、七大洲: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面积从大到小排列)

跨经度最广、纬度最高、气温最低、平均海拔最高的大洲是南极洲;平均海拔最低、人口密度最大的大洲是欧洲;最炎热的大洲是非洲;以混血人种为主,被称为“世界人种大熔炉”、世界上最湿润的大洲是南美洲;赤道穿过的大洲有:非洲、亚洲、大洋洲、南美洲。

3、亚洲、欧洲的分界线是: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大高加索山脉、土耳其海峡。

亚洲、非洲的分界线是:苏伊士运河(直接连接地中海和红海,间接连接大西洋和印度洋) 南、北美洲的分界线是:巴拿马运河(连接大西洋和太平洋)

亚洲与北美洲的分界线是:白令海峡(太平洋和北冰洋的分界线)

4、四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面积从大到小排列)。跨经度最广、纬度最高、气温最低、海水最浅的大洋是北冰洋。

5、半岛是陆地伸进海洋的凸出部分,最大的半岛是阿拉伯半岛,北美洲的格陵兰岛是最大的岛屿(隶属丹麦)

七年级上册知识点地理人教版 第6篇

地球和地图

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①地球是一个球体。

②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的船队首次实现了人类环绕地球一周的航行。

③地球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周长4万千米,赤道半径6378千米,极半径6357千米,平均半径6371千米。

2、纬线和经线

①纬线: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

纬线是不等长的,赤道是的纬线圈。

②经线: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

经线是等长的。

3、纬度和经度

①纬度的变化规律:由赤道(0°纬线)向南、北两极递增。的纬度是90度,在南极、北极。

②赤道以北的纬度叫北纬,用“N”表示;赤道以南的纬度叫南纬,用“S”表示。

③以赤道为界,将地球平均分为南、北两个半球,赤道以北是北半球,赤道以南是南半球。

④经度的变化规律:由本初子午线(0°经线)向西、向东递增到180

⑤本初子午线以东的经度叫东经,用“E”表示;本初子午线以西的经度叫西经,用“W”表示。

⑥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20°W、160°E组成的经线圈。

20°W以西到160°E属于西半球(大于20°W或大于160°E)

20°W以东到160°E属于东半球(小于20°W或小于160°E)

4、地球的运动

①地球运动:自转/公转

绕什么转:地轴/太阳

方向:自西向东/自西向东

周期:约24小时/一年

产生的自然现象:昼夜交替/形成四季

②北半球与南半球的季节相反(春——秋;夏——冬)

③地球表面五带的划分:北寒带(66、5°N--90°N)、北温带(23、5°N--66、5°N)、热带(23、5°N--23、5°S)、南温带(23、5°S--66、5°S)、南寒带(66、5°S--90°S)

寒带:有极昼极夜现象

热带:有阳光直射现象

温带:既无阳光直射现象,又无极昼极夜现象,四季变化明显

④低纬:0°--30°;中纬:30°--60°;高纬:60°--90°

⑤自西向东拨动地球仪,从北极上空看,地球仪按逆时针方向转;从南极上空看,地球仪按顺时针方向转。

5、地图

①地图的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

②比例尺类型:线段比例尺、数字比例尺

③比例尺大小的判断:分母愈小,分值愈大,是大比例尺;分母愈大,分值愈小,是小比例尺。

④大比例尺,表示范围小,表示内容详(如东台市地图)

小比例尺,表示范围大,表示内容略(如江苏省地图)

⑤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称为海拔。将海拔高度相等的点连接成线就是等高线。用等高线可以表示地面的高低起伏。

七年级上册知识点地理人教版 第7篇

地图

1 地图:运用各种符号,将地理事物按一定比例缩小以后,表示在平面上的图像。

地图的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

⑴比例尺

a公式: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是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程度)

b大小:比例尺是一个分式,分母越小比例尺越大,表示的范围越小,内容较详细;分母越大比例尺越小,表示的范围越大,内容较简略

c表示方法:文字式:1cm代表实地距离40km 数字式:1:4000000 线段式 ⑵方向:

a一般情况下,采用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定向;

b指向标定向:箭头所指方向为正北;

c经纬网定向: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⑶图例与注记:

图例-地图上用来表示地理事物的符号;

注记-用来说明地理事物名称的文字和说明山高水深的数字

地形图

⑴等高线地形图:用等高线表示地面高低起伏的地图

⑵分层设色地形图:能一目了然的看到地面高低形态和海底起伏状况

⑶地形剖面图:能直观地表示地面上沿某一方向地势的起伏坡度陡缓

海拔:

地面某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相对高度:某点高出另一点的垂直距离,即两地的海拔差

等高线:在地图上将海拔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

等高线地形图的判断山地

山顶:等高线呈闭合曲线,数值内高外低

山脊:等高线向低处凸出

山谷:等高线向高出凸出

鞍部一对数值相等的等高线之间

陡崖:等高线重合处

等高线分布密集,坡度陡峻;等高线分布稀疏,坡度平缓 .

高原:海拔在500m以上边缘陡峻,内部较平坦;

平原:海拔低于200m地面平坦.起伏小;

盆地:四周高,中间低;

丘陵:海拔在500米以下,地势起伏较大.

陆地表面的地形类型有:

山地33%、丘陵10%、高原26%、平原12%、盆地19%五种

七年级上册知识点地理人教版 第8篇

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的自转

1、定义:地球绕着地轴不停的旋转,叫做地球的自转。

2、自转方向:自西向东;自转一周的时间约为24小时,即一天。

3、产生的现象:

①时差(不同经度的地方出现时间的差异);

②昼夜更替

4、时差:由于地球不停地自西向东自转,地球上不同经度的地方时间不同,东边的时刻总比西边早。

已知经度求时区数经度除以15,再四舍五入。(东早西迟,东加西减)

区时的计算每往东1个时区,时刻增大1个小时。

北京时间以东八区(120°E地方时)为标准时间。世界时:以本初子午线时间为标准时。

5、地球自转的方向自西向东。从地球北极上空观察,呈逆时针旋转。

地球公转的方向自西向东。从地球北极上空观察,呈逆时针旋转。

晨昏线的判断沿自转方向,黑夜向白天过渡为晨线,白天向黑夜过渡为昏线。

6、地球上产生昼夜有两个基本条件:①太阳照射地球;②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

昼夜的产生与地球是否运动没有关系,但如果没有地球的自转,就没有昼夜的更替现象。

在同一时刻,太阳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被太阳照亮的半球是白昼,叫昼半球;没有被太阳照亮的半球是黑夜,叫夜半球。

二、地球的公转及四季变化

1、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围绕着太阳不停的公转。

2、方向:地球公转的方向与自转方向一致,自西向东。

3、时间:一年。

4、产生现象:①昼夜长短;②四季变化

5、公转轨道面:椭圆的

6、公转示意图:北半球与南半球的季节相反。

7、地球在公转时,有两个突出特点:①地轴始终是倾斜的,并与公转轨道面相交成66、5度的夹角;②地轴的倾斜方向不变,北极总指向北极星附近

8、15、地球在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受太阳照射的情况也就不完全相同,形成了四季,

北半球和南半球的季节

相反。

三、五带的划分

1、依据:太阳热量在地表的分布状况,把地球表面划分为五个带: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北寒带、南寒带。

太阳光线照射地面的角度越大,地面获得的太阳光热就越多

2、热带在南北回归线之间,一年之中有阳光直射现象,地面获得的太阳光热最多,气候终年炎热。回归线是热带和温带的分界线。

寒带在北极圈以北和南极圈以南的地区,有极夜和极昼的现象。极圈是寒带和温带的分界线。

温带在北回归线和北极圈之间、南回归线和南极圈之间的地区,一年中没有极夜和极昼的现象,地面得到的太阳光热比热带少,比寒带多,气候上的四季变化比较明显。

3、7月份有节气:小署和大署,最热;1月份有是小寒和大寒,最冷。

4、春季:12、1、2月;夏季:3、4、5月;秋季:6、7、8月;冬季:12、1、2月。这种四季是以天文四季和气候四季相结合来划分的。

5、同一时间,纬度不同,受太阳光照射的情况也不同,冷热会有差别。

6、极圈:66、5度;回归线:23、5度。

7、春分(3月21日前后)、夏至(6月22日前后)、秋分(9月23日前后)、冬至(12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点分别位于在赤道、北回归线、赤道、南回归线。

8、北半球一年之中,夏季太阳高度,白昼时间最长;冬季太阳高度最低,黑夜时间最长。

9、热带

终年炎热,温带

四季分明,寒带

终年寒冷。

七年级上册知识点地理人教版 第9篇

地图

地图的三要素:方向、比例尺、图例。

判定方向:①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没有指向标和经纬网时)

②指向标箭头的方向为正北方,其他的方向再按已经定好了的北方来判定。

③经纬网定向: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18、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

①比例尺的三种表示方式:数字式、文字式、线段式

②比例尺的大小:分数值越大,比例尺越大;分数值越小,比例尺越小。

③图幅相同的地图,比例尺越大,表示的范围越小,内容越详细;比例尺越小,表示的范围越大,内容越简略。

学看地形图:①高凸山谷,低凸山脊;②河流只能在山谷中流;③等高线越密坡度越陡,爬坡费力;等高线越稀疏坡度越平缓,爬坡省力。

陆地表面五种基本地形:山地、丘陵、盆地、平原、高原。

七年级上册知识点地理人教版 第10篇

专题一 地图(第一章第二节)

地图的三要素:

①比例尺(数字式;线段式;文字式)

a、比例尺的大小,如1:10 000>1:100 000 ;

大比例尺表示的范围小,如北京地图,内容详细;

小比例尺表示的范围大,如中国地图,内容粗略(P9 图1—16)

b、比例尺的转换:厘米变千米,去掉5个0

如1:5 000 000即表示图上一厘米等于实地距离50千米

②方向 :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看指向标(P10 活动题图1—18)

③图例 :P10 图1—17

七年级上册知识点地理人教版 第11篇

陆地和海洋

1、世界海陆分布很不均匀,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但北极周围却是一片海洋(北冰洋);海洋主要集中在南北球,但南极周围却是一块陆地(南极洲)

2、地球表面71%是海洋,29%是陆地。

3、半岛是陆地伸进海洋的凸出部分;海峡是沟通两个海洋的狭窄水道。

4、七大洲:亚洲

非洲

北美洲

南美洲

南极洲

欧洲

大洋洲

四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5、海陆变迁的原因:地壳的变动和海平面的升降是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人类活动也会引起海陆的变化。

6、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了大陆漂移的假说。

7、20世纪60年代,地球科学研究表明,大陆漂移是由板块运动引起的。

8、六大板块示意图参看课本第37页。

9、一般来说,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地壳比较活跃,是世界火山、地震的集中分布地带。

七年级上册知识点地理人教版 第12篇

专题三 地球的运动(第四章第三节)

1、地球的自转:方向:自西向东,北极上空看是逆时针,南极上空看是顺时针 周期:一天

2、地球的公转:方向:自西向东 周期:一年

3、与地球公转相关的地理现象:
(南北半球的季节和昼夜长短情况相反)

气节 日期 北半球季节 太阳直射点位置 昼夜长短

春分 3月 21日 北半球春季 赤道 全球昼夜等长

夏至 6月 22日 北半球夏季 北回归线 北半球昼长夜短

秋分 9月 23日 北半球秋季 赤道 全球昼夜等长

冬至 12月22日 北半球冬季 南回归线 北半球昼短夜长

4、自转的意义:昼夜交替(地球绕着地轴自己转)

5、公转的意义:(地球绕着太阳转)

a、一年中太阳直射纬度的变化 (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

b、一年中昼夜长短变化(夏至日北半球白昼达到一年中最长、北极圈内极昼;冬至日北半球白昼达到一年中最短,北极圈极夜;南北半球情况相反)

C、四季和五带的划分:有极昼极夜现象的是寒带(°—90°);有太阳直射现象的是热带(南北纬°之间);热带与寒带之间是温带(°—°)。

(五带划分参考P70图4—22)

七年级上册知识点地理人教版 第13篇

第二 节地球的运动

地球自转产生昼夜更替,时间的差异,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一天气温的变化;地球公转产生明显四季变化和昼夜长短的变化,影子长短变化,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化,五带和二分二至日。

春分:3月21日前后,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等长。

夏至:6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昼长夜短;北极圈极昼,南极圈极夜

秋分:9月23日前后,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等长。

冬至:12月22目前后,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昼短夜长;北极圈极夜,南极圈极昼 注意:太阳直射哪个半球.哪个半球就昼长夜短,同时该半球极圈内出现极昼现象。

五带的划分依据:各地获得太阳光热的多少。

热带:°°S (终年炎热) (直射)(无极昼夜)

南、北温带:南北纬°----南北纬°(四季明显) (斜射)(无极昼夜) 南、北寒带:南北纬°----南北纬90°(终年严寒) (斜射) (有极昼极夜)

北回归线是°N , 南回归线是 5°S 北极圈是°N, 南极圈是°S。

七年级上册知识点地理人教版 第14篇

专题六 海陆变迁(第二章第四节)

1、大陆漂移学说:魏格纳

2、六大板块:亚欧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版块、非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

3、一般来说,板块内部比较稳定,在板块交界地带,有的张裂拉伸,有的碰撞挤压,地壳活跃,拉伸可能形成海洋(如红海),碰撞挤压则可能形成山脉或造成火山地震,所以火山地震带、山脉带的分布带与板块边界相近(参考P35图2-48与P36图2-54)

两大山脉带/火山地震带:环太平洋沿岸山脉带、亚欧大陆南部山脉带

七年级上册知识点地理人教版 第15篇

地球和地球仪

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1、地球是一个两极部位略扁的不规则的球体。

2、地球的平均半径6371千米,地球的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地球周长约4万千米。

3、葡萄牙航海学家麦哲伦环球航行:

西班牙——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

4、地球是球形的例子:月食现象、麦哲伦环球航行、地球的卫星照片。观察月食的阴影区,其边缘呈

圆弧

(圆弧、直线),由此可推知地球的形状可能为

圆形。

二、地球仪

1、定义:人们仿照地球的形状,并且按照一定的比例把它缩小,制作了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特点:

地球仪是地球缩小的模型。

2、作用:①方便我们知道地球的面貌;

②了解地球表面各种地理事物的分布。

3、在地球仪上,人们用不同的颜色、符号和文字来表示陆地、海洋、山脉、河湖、国家和城市等地理事物的位置、形状及名称等。

4、地球仪与地球真实的原貌有什么区别?

①地球仪上有一些在地球上实际并不存在的地理事物,例如,用于确定地理事物的方向、位置的经纬网和经纬度。(表示地理事物的颜色、符号和文字等)

②地球仪上还有一个能使地球模型转动的地轴,而这个地轴在地球上却没有。

③地球仪比地球大大缩小了。

5、地球仪上有哪些地理事物?

陆地、海洋、山脉、河湖、国家和城市等地理事物;地轴。

6、地球仪的组成部分:底座、固定架、球、地轴。

三、经纬线

1、纬线:在地球仪上,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

①所有的纬线都是圆,称为纬线圈;纬线圈的长度有长有短,赤道最长,往两极逐渐缩短,最后成一点。

②纬线都指示东西方向。

③赤道与两极之间的距离相等,把地球分为南、北两个半球。

2、经线:在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并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叫做经线。

①所有的经线都是半圆,长度都相等,都指示南北方向。

②地球仪上有无数条经纬线。

3、地轴:地球的自转轴。(与经纬线一样,在地球表面都不是真实存在的)

南极:地轴南段与地球表面的交点。

北极:地轴北段与地球表面的交点。

4、经、纬度:为了区别各条经线和纬线,人们为经纬线标明了度数,分别叫经度和纬度。

①赤道是地球仪上的零度纬线。赤道以北的纬度,叫北纬,习惯上用“N“作代号;赤道以南的纬度,叫南纬,习惯上用“S“表示。(相同纬度的纬线用南S、北N来区分)

②地球仪上的零度经线叫做本初子午线。从本初子午线向东、向西,各分作180°。以东的180°属于东经,习惯上用“E”为代号,以西的180°属于西经,习惯上用“W”为代号。

③本初子午线是东西经的分界线。通过英国格林尼治天文台旧址。(国际日期变更线)

④经、纬度在地球上的分布:

纬度:以赤道为中心,往南北两极逐渐增大,值90度,在南北极。

经度:自西向东,度数逐渐增大的是东经,度数减小的是西经。值180度。

5、国际上习惯把20°W和160°E的经线圈,作为划分东、西半球的界线。

赤道与两极之间的距离相等,把地球分为南、北两个半球。

6、低、中、高纬度的划分:0-30度;30-60度;60-90度。

四、经纬网

1、定义:是地球仪或地图上由经线和纬线交织成的网。

2、在地球仪或地图上,确定地球表面任意一个地点的位置。

七年级上册知识点地理人教版 第16篇

专题二 地球和地球仪(第二章第一节)

1、地球的大小:
表面积:亿平方千米;平均半径:6371千米;最大周长约4万千米(坐地日行八万里,专指赤道)

2、地球的形状:地球是一个两极略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3、纬线:赤道及与赤道平行的圆圈。指示东西方向(横着),呈圆形;长度不等,赤道(即0°纬线)最长,往两极逐渐缩短成为一点。

赤道以北称北纬,“N”表示North;赤道以南称南纬,“S”表示South。

经线:连接南北两极且垂直于纬线的弧线(半圆),指示南北方向(竖着);呈半圆状;长度都相等。

0°经线(本初子午线)以西称西经,“W”表示West;0°经线(本初子午线)以东称东经,“E”表示East。

口诀一:南纬S 北纬N,西经W 东经E

口诀二:向北增加为北纬,向南增加为南纬,

向东增加为东经,向西增加为西经(P19图2-11)

4、南北半球分界:赤道 ;东西半球分界:160°E, 20°W ;

七年级上册知识点地理人教版 第17篇

海陆的变迁

大陆漂移说: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的假说。起因:非洲西岸和南美洲东岸相吻合。

证据:南美洲东岸与非洲西岸古老底层有相似性两岸有相同的动物

27、板块构造学说:A、地球岩石圈是由六大板块拼和而成的;B、板块处于不断的运动之中;C、板块内部比较稳定;D、板块与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多火山地震。

板块包括六大板块:亚欧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几乎全部为海洋)、南极洲板块。

火山地震分布:环太平洋沿岸火山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原因: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

阿尔卑斯山脉是由亚欧板块和非洲板块碰撞挤压形成的

喜马拉雅山脉是由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碰撞挤压形成的

安第斯山脉是由美洲板块和南极洲板块碰撞挤压形成的

红海是由印度洋板块和非洲板块张裂拉伸形成的,地中海由于非洲板块和亚欧板块相互碰撞挤压会逐渐缩小。

七年级上册知识点地理人教版 第18篇

专题四 大洋和大洲(第二章第二节)

1、七大洲(按面积顺序):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 欧洲、大洋州;赤道穿过非洲大陆、南美洲大陆、亚洲的东南部和大洋洲的群岛。

2、四大洋(按面积顺序):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北冰洋纬度最高且跨经度最多

3、“水球”:三分陆地(29%)、七分海洋(71%),陆地主要分布在北半球

4、各大洲之间的分界线:

北美洲与亚洲----白令海峡 ; 南美洲与北美洲----巴拿马运河 ; 亚洲与非洲----苏伊士运河 ;

亚洲与欧洲----乌拉尔山、乌拉尔河、大高加索山、土耳其海峡 ;欧洲与非洲---直布罗陀海峡

5、半岛:半岛是陆地伸进海洋的凸出部分(如山东半岛、印度半岛)

七年级上册知识点地理人教版 第19篇

1、东西半球包括的大洲:

主要分布在东半球的是:亚洲、欧洲、大洋洲、非洲;

主要分布在西半球的是:南美洲、北美洲;

2、南北半球包括的大洲:

全部或大部分在北半球的是:欧洲、北美洲全部在北半球;亚洲、非洲大部分在北半球;

全部或大部分在南半球的是:南极洲全部在南半球;南美洲、大洋洲大部分在南半球。

3、赤道穿过的大洲:亚洲、非洲、南美洲、大洋洲

4、跨经度最多的洲:南极洲

纬度的洲:南极洲

跨寒、温、热三带的大洲:亚洲、北美洲

即跨东西又跨南北的大州:亚洲、大洋洲

5、临三大洋的大洲:

亚洲:北冰洋、太平洋、印度洋

南极洲: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

北美洲:北冰洋、太平洋、大西洋

欧洲临两个大洋:北冰洋、大西洋

北冰洋临的大洲:亚洲、欧洲、北美洲

七年级上册知识点地理人教版 第20篇

专题五 地形(第二章第三节)

1、区分:海拔高度指该地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相对高度是指两地间的海拔高度之差。

2、五种陆地地形:地表起伏较小的3种——平原(海拔一般不高于200米)、高原(海拔高、边缘陡峻)、盆地(四周高、中间低平);地表起伏较大的2种:
山地(海拔高>500米) 、丘陵(海拔较低)

3、海底地形:从岸边向远洋依次为——大陆架(较浅,200米以内)、大陆坡、海沟(较深, 如最深的马里亚纳海沟)、洋盆、大洋中脊

4、地形图:将等高线图涂上颜色,一般用蓝色表示海洋,绿色表示平原,棕、黄色表示高原

5、世界地形之最:最大的平原-亚马孙平原,最大的高原—巴西高原,最高的高原—青藏高原,最大的盆地—刚果盆地,最长的山脉—安第斯山脉,最高的山脉—喜马拉雅山 (P32图2—45)

推荐访问: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