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知识点总结历史第1篇第11课北洋政府的黑暗统治一、二次革命:孙中山、黄兴1、导火索:宋教仁遇刺案。2、结果:由于国民党力量涣散,(失败的最直接也是最重要的原因)二次革命被袁世凯镇压,孙中山、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八年级上册知识点总结历史10篇,供大家参考。
八年级上册知识点总结历史 第1篇
第11课 北洋政府的黑暗统治
一、二次革命:孙中山、黄兴
1、导火索:宋教仁遇刺案。
2、结果:由于国民党力量涣散,(失败的最直接也是最重要的原因)二次革命被袁世凯镇压,孙中山、黄兴流亡日本。
二、袁世凯复辟帝制(7项准备工作)
失败原因:违背民主共和的历史发展潮流;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全国人民支持护国运动;帝国主义国家由支持到反对袁世凯众叛亲离。
三、护国战争:
爆发:孙中山发表《讨袁宣言》号召维护共和制度。1915年底,蔡锷、李烈钧、唐继尧在云南宣告独立,组织护国军北上讨袁,护国战争爆发。
结果:1916年3月,袁世凯被迫宣布取消帝制,6月在绝望中死去。护国战争结束。
四、军阀割据
局面:冯国璋和曹锟为首的直系军阀(控制江苏、江西、湖北等省);
以段祺瑞为首的皖系军阀掌握着北京政府(并控制着安徽、浙江、山东、福建等省);
以张作霖为首的奉系军阀盘踞东北。
其他如滇系军阀唐继尧,桂系军阀陆荣廷。
对内;实行军事独裁统治;对外:不惜出卖国家利益,依附帝国主义。
危害:大小军阀连年混战,中国陷入到军阀割据纷争的动乱之中。
八年级上册知识点总结历史 第2篇
第23&24课解放战争
一、重庆谈判——战前较量(“鸿门宴”)
时间:
地点:重庆
目的:蒋介石——①为发动内战争取时间②赢得政治主动(实质:假和平,真内战)
--——①为了尽一切可能争取和平②戳穿蒋介石假和平的阴谋(人们普遍希望和平建国)
成果:(1)国共双方签署《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
内容:①双方同意以和平、民主、团结、统一为基础,长期合作,坚决避免内战,建设独立、自由和富强的新中国②召开政治协商会议
(2)政治协商会议( 重庆)
内容:①讨论了建立联合政府、和平建国纲领、召开国民大会、修改宪法草案、整编军队等问题
②通过了一系列决议,再次确定了避免内战、和平建国的方针。
意义:重庆谈判和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为中国实现民主统一、和平建国带来了一线曙光。
二、内战——战略防御
内战爆发标志:蒋介石全力围攻中原解放区
国民党的全面进攻与重点进攻
(1)全面进攻:开始——国民党军队占领张家口(最高峰)——全面进攻被粉碎
(2)重点进攻(全面进攻被粉碎后)——重点进攻:陕北解放区和山东解放区
解放区军民的自卫反击战
(1)论断:--“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背弃人民,发动反人民的战争)
(2)战略战术(自卫战争):主要作战方式——运动战 主要目标——歼灭敌人有生力量
作战原则和方针——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
(3)粉碎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解放区军民经过半年多的自卫反击战
(4)粉碎国民党军队对陕北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①--、周恩来等率领中共中央和解放军总部主动撤离延安,转战陕北
②彭德怀率领西北野战军先后取得青化砭、沙家店等战役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军队对陕北的重点进攻。
(5)粉碎国民党军队对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孟良崮战役
华东野战军在山东孟良崮消灭国民党王牌主力整编第七十四师,打退了敌人对山东解放军的重点进攻。
三、内战——战略反攻(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
1947年夏,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揭开战略进攻的序幕。“像一把尖刀插进敌人的心脏”
随后,其他战场的人民解放军也相继转入进攻,先后歼灭国民党精锐200多万,迫使国民党军队退守沈阳、北平、徐州等孤城,被动防御作战。
四、内战——战略决战(三大战役)
概况
注:陈毅——淮海战役是人民群众用小推车推出来的。
意义:三大战役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150多万人,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被消灭,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注:七届二中全会(西柏坡)目的——为迎接人民战争的最后胜利,准备新中国的建立。
重要内容——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向城市;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是把中国逐渐由落后的农业国转变为先进的工业国;全党同志务必继续保持谦虚、谨
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两个“务必”) 【中共中央由西柏坡移到北平】
五、内战——渡江战役(南京解放)
,人民解放军百万雄狮兵分三路,横渡长江,占领南京(),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1927-1949共22年)。国民党残余势力退往台湾。
六、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人力、物力保障
土地政策的转变:将抗战时期的减租减息政策改为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
《中国土地法大纲》1947年: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按照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土地改革总路线: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有步骤、有分别地消灭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发展农业生产。
结果: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历时一年多顺利完成,广大农民分得了土地、房屋、粮食和衣物。
意义: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使农村的阶级关系和土地占有状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
翻身农民踊跃参军参战,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
八年级上册知识点总结历史 第3篇
第13课 五四运动1919年5月4日
一、五四运动的爆发
背景: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十月革命的影响
导火线:1919年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时间:
地点:北京 主力:学生
口号:“外争主权,内惩国贼”(最能体现五四运动性质)、“ 誓死力争,还我青岛” 、“废除二十一条” 、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7、斗争方式:罢课、游行示威、集会演讲
二、五四运动的扩大
陈独秀《北京市民宣言》号召北京学生、商人、劳工奋起斗争,勇敢的对社会进行根本改造。
主力:工人阶级成为五四运动的主力中心:运动中心由北京转移到上海
结果:取得初步胜利——北洋政府释放被捕学生;罢免曹汝霖等人的职务;中国代表拒绝在“巴黎合约”上签字。
三、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彻底地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性质)
中国工人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展现了伟大 的力量
一些初步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在运动中起重要作用
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地位)
四、五四精神
忧国忧民、不屈不挠、乐于奉献和敢于斗争的爱国主义精神 爱国、进步、民主、科学是其精神真谛
八年级上册知识点总结历史 第4篇
第6课 戊戌变法 时间:1898年6月-9月
(时代背景:中日甲午战争和《马关条约》的签订)
1、代表人物:
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或资产阶级改良派)
2、揭开序幕:
1895年春,康有为、梁启超发起公车上书,拉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
3、运动的发展:①严复翻译《天演论》,宣传“物竞天择”的观点,把西方进化论学说介绍到中国,是中国西学之第一人,中国近代的启蒙思想家。
②影响最大的报刊是上海的《时务报》和天津的《国闻报》
4、运动的高潮:百日维新(戊戌变法)
①变法开始的标志: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变法
②内容:经济:发展农工商业。军事:训练新式陆海军。政治:开放言论,取消多余的衙门和废除无用的官职。文化教育:创办报刊,兴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科举考试废除八股文。
③作用:戊戌变法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但不可能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
④失败:慈禧太后等发动戊戌政变,囚禁光绪帝,搜捕维新人士,杀害戊戌六君子(谭嗣同、刘光第、林旭、杨锐、杨深秀、康广仁)。谭嗣同就义前,留下一首绝命诗:“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5、失败原因:①寄希望于无实权的皇帝; ②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力量强大;③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力量过于单薄,脱离人民群众。
6、性质:戊戌变法是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
八年级上册知识点总结历史 第5篇
科技改变生活
(1)轮船、火车的传入:
19世纪初,西方发明了轮船、火车。后相继传入中国,使人们的出行速度大大加快,也极大地促进了商品流通。
(2)电报、照相、电影的传入:
19世纪70年代,中国开始架设有线电报。近代以来,照相和电影也传入中国,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
礼仪的变化:
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颁布了剪辫、易服等法令,废除了有损人格的跪拜礼,取消了“老爷”、“大人”之类的称谓,代之以“先生”、“君”等平等的称呼。
八年级上册知识点总结历史 第6篇
时间:1894年(旧历甲午年)
重要战役:①黄海大战(邓世昌壮烈殉国)
②威海卫战役(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
《马关条约》的签订
①时间:1895年
②地点:日本马关
③签订者:李鸿章和日本首相伊藤博文
④主要内容: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影响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增辟通商口岸等。
⑤影响:《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地化程度。
八年级上册知识点总结历史 第7篇
第20、21课 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抗战
一、正面战场的抗战
抗战初期,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先后组织了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长沙会战等一系列战役。
台儿庄战役(1938年3月)
①背景——日军占领南京后,为打通南北战场,沿津浦路从南北两个方向夹击徐州。
②地点——山东台儿庄 ③指挥——国民党第五战区司令李宗仁
④意义——台儿庄战役共歼敌1万余人;是抗战以来中国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的一场胜仗;振奋了中国军民的精神,坚定了抗战意志和信念。
武汉会战/武汉保卫战(1938年6月—1938年10月)
①背景——武汉成为当时全国军事、政治、经济中心。日本企图通过占领武汉达到速战速决的目的。
②重要战役——万家岭大捷(江西) ③结果——中国军队撤出武汉
④意义——历时4个多月,日军企图迅速----的既定战略彻底破灭;广州、武汉失陷,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注:武汉会战是抗日战争战略防御阶段中国投入兵力最多、战线最长、牺牲最大的一次战役。
第三次长沙会战()
①背景——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日军先后发动两次长沙会战,企图占领长沙,均未得逞。(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为牵制中国军队支援太平洋战事,并策应香港、南洋各地的作战,防止中国军队乘机收复失地,日军集结重兵约12万人第三次向长沙方向发动进攻。)
②意义——第三次长沙会战时,英美盟军在太平洋战场接连败退。这次会战的胜利,在国内外产生了积极影响。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威望。
豫湘桂战役(1944初)
①背景——抗日战争后期,国民政府消极抗日、积极----。(日军为打通平汉、粤汉、湘桂铁路,纵贯中国大陆到越南的陆上交通线,摧毁中美两国设在广西、湖南等地的空军基地。)
②结果——国民党军队一溃千里,丢失了大片国土。
二、敌后战场的抗战
平型关大捷(背景——淞沪会战期间,日军侵入山西,企图占领太原。)
(1)时间—— (2)地点——山西平型关(3)中国主力——八路军115师(4)指挥——林彪
(5)结果——胜利,歼灭日军1000多人。
(6)意义——是全民族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取得的第一个胜利,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提高了八路军的声誉。(平型关大捷属于太原会战的一部分,八路军配合正面战场作战。)
敌后抗日根据地
(1)建立:全民族抗战爆发后,八路军、新四军挺进敌后,建立抗日根据地,将敌人的后方变成抗日的前线。
(2)代表:晋察冀、晋绥、晋冀豫、山东、苏南、陕甘宁等。
(3)中心:陕甘宁边区首府、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成为敌后战场的战略总后方和指挥中枢。
注:陕甘宁边区政府在延安正式宣布成立,林伯渠任主席。
(4)作战方式:群众性的人民游击战争。地道战、地雷战、夜袭战、麻雀战等。
(5)巩固:政治上——建立抗日民主政权。(“三三制”) 经济上——实行减租减息的土地政策,发展生产。(兼顾地主、农民两方面利益,有利于团结大多数地主抗日,把发展统一战线和解决农民问题很好的结合) 使根据地成为敌后游击战得以长期坚持并取得最后胜利的基地。
(6)作用:敌后战场与正面战场相互配合,构成了中国抗日战争的整体。
百团大战:(背景——日军的“囚笼政策”和“三光”政策) 特点——大规模主动进攻
(1)目的——为了粉碎日军对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扫荡”和封锁,振奋抗战军民的士气
(2)时间——1940年下半年 地点——华北 指挥——彭德怀
(3)主要目标——破袭日军交通线,摧毁敌人交通线两侧及抗日根据地内的日伪据点。
(4)意义——有力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振奋了全国军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
八年级上册知识点总结历史 第8篇
状元实业家张謇
提出“实业救国”的口号,创办了大生纱厂等一系列企业。
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1)五个阶段:
从洋务运动开始,出现了民族工业的萌芽,但受到封建制度的阻碍,难以生存和发展;辛亥革命的成功,冲击了封建制度,各种实业团体纷纷出现。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帝国主义国家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经济的掠夺,中国民族工业得到了一个发展机会,进入了“黄金时代”。
一战后,帝国主义经济势力卷土重来,特别是日本帝国主义,使民族工业再度受挫。
抗战胜利后,由于国民党发动内战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民族工业也没能得到很好的恢复。
(2)民族工业举步维艰的原因: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压迫。
(3)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
总体水平比较落后(由于三座大山的压迫)
发展不平衡(不平衡的表现如下)
从行业上看,主要集中在轻工业部门。
地区之间的发展也很不平衡,沿海沿江大城市的民族工业比较发达,广大内地非常薄弱。
八年级上册知识点总结历史 第9篇
背景:《辛丑条约》签订,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迅速
时间:1911年(旧历辛亥年)
代表人物:孙中山等
主张:以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主)为纲领,试图用革命的手段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革命活动:1894年成立兴中会;1905年建立中国同盟会(中国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政党),提出较为完整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三民主义(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1911年武昌起义(辛亥革命的标志);1912年建立中华民国;颁布《临时约法》。
失败标志: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意义: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我国20XX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但辛亥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了,它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启示:辛亥革命的失败,证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当时中国是行不通的。
八年级上册知识点总结历史 第10篇
经济和社会生活
1、以张謇办实业例,初步认识近代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1)背景:《马关条约》签订后,外国人纷纷在中国开办工厂、开采矿山,利用中国廉价的原料和劳动力,直接剥削中国人民。
(2)口号:“实业救国”
(3)企业:大生纱厂等
(4)结果:被吞并
2、初步认识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1)洋务运动到清朝末年:特征:出现了民族工业的萌芽;原因:受到封建制度的阻碍,难以生存和发展。
(2)一战期间:特征:民族工业现出黄金时代;原因:①内因:辛亥革命冲击了封建制度;②外因: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帝国主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民族资本的压迫。(这是主要原因)
(3)一战后至新中国成立前:
特征:民族工业的凋谢、萎缩;
原因:一战后帝国主义经济势力卷土重来,特别是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使民族工业再度受挫;抗战胜利后,由于国民党发动内战和官僚资本主义压迫,民族工业也没能得到很快的恢复。
3、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特征(特点)
(1)发展短暂且艰难曲折;
(2)发展不平衡,集中于轻工业和沿海地区;
(3)受中国社会性质的制约,整体水平落后。
推荐访问: